•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9

彼岸之澄
首页 > 医学论文 > 关节病的中医辩证论治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ora菱角

已采纳

尪痹【wāng bì 】

介绍:

尪痹系风凉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所致的骨关节疾嫡、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基本信息:

中医辨症

补肾祛寒治尪汤(方剂)

川断,补骨脂、淫羊藿、独活、桂枝、制附片、白芍药、牛膝.苍术.威灵仙、骨碎补,知母、防风、伸筋草,熟地、麻黄、松节、炙山甲、自然铜、寻骨风、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畏寒伯冷较甚,遇寒痛剧者.为寒湿重,加细辛、制川乌、制草乌等以散寒止痛。

2.以上肢为主者、去牛膝、独活,加姜黄、羌活、桑枝等引药入上肢。

3.筋脉拘急较甚者,去苍术、防风、松节,加生意仁、木瓜等以舒筋缓急。 “

4.脊背强直,关节不利者,去松节,加狗脊、鹿角胶、羌活等以利关节。

5.挟痰淤互结,兼见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疼病固定,痛如锥刺,舌质紫暗,苔白腻者,加血踢、乳香、没药、苏木、红花、白芥子、并吞服小活络丹以活血祛淤。

6、兼肝肾阴虚,而见关节崎形、局部灼热疼痛,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去独活、桂枝、附片、苍术、松节等温燥之品,酌加山茱萸、生地、山药、黄柏、地骨皮、银柴胡、青风藤等滋阴清热。

7.兼气血两虚,而见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加黄茂、人参、当归、丹参等以益气补血。

8.邪郁发热,兼见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或有发热恶风,有汗不解,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浮数者,去苍木、淫羊蕾、松节、附子.酌加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炙马钱子等以清热解毒,或改用译补汤。

122 评论

JoJo爱次肉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本文是关于病证结合中医教育论文

1辨证论治概述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辨证就是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中医理论,辨明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即证候。证候能综合反映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机、部位和范围、邪正的态势、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类型和机能异常的特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刘平等认为这种证候病机理论建立在中国传统整体综合的意象思维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象(自身感受与机体的外在表观信息“象”)的直接观察,取类比象,分析归纳出意象病理、病机模型;偏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综合反应状态整体性病态特征“(意”)的概括性描述,以“证候病机”为主要表述形式,具有整体病理概念的优势特点;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辨证论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有所不足;更倾向于主观,缺少相对客观的标准;对病情的观察过于依赖患者的感受和外在表现,缺乏内在病理变化的判断;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判断。笔者在为西医院校学生讲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医内科等内容时,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较为粗糙,逻辑不甚严密,概念较为模糊,内容难以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较少,基础薄弱。辨证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的相关知识,一般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都经过了超过100学时的系统学习,而笔者所在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总课时为57学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课时只有10学时,如此短的时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2)中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方式的差异。学员在接触中医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现代医学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已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并已巩固,其以物质为基础,采用明确定性、精确定量的方式,因相对客观、因果明确而易于学习和接受;中医理论较为朴素,多采用取类比象、分析归纳的方法,诊疗所关注的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的“象”,具有相对抽象、主观性强、缺乏定量的特点,不易学习和掌握。

3)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在讲述中医内科时,经常会有学员就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胃脘痛”既可以出现于胃炎、胃溃疡,又可以出现于胃癌,明显两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证可辨,如脂肪肝、高脂血症、某些肿瘤早期阶段,但存在远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辨证的不足之处使得学员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基于此,有必要改进目前单一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临床,符合医疗实践。

2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思路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的,是传统中医病证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层次加以体现。病证结合这种新的诊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病证结合有利于疾病诊断规范化。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存在重视证、轻视病的问题,许多病是根据主要症状确立,有些则包含了证的属性,相当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确,可以说中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命名缺乏统一的标准;西医对疾病的界定往往较为明确,其内涵综合了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病理变化等内容,能深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规律,具有客观、明确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诊疗的主要模式,并发展出以病统证、据病分期而辨证、专病专药综合辨证等形式。

2)病证结合有利于治疗疾病和评价疗效。历史上许多医家在模糊病名、把握病机的基础上直接遣方用药,其疗效体现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机体对疾病反映的改变上,这一现象大量存在于中医古籍文献中,由此产生同证不同病的治疗没有辨析、疗效评价留于主观表浅不成体系的弊病;而结合辨病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合理弥补辨证治疗的局限,其客观的理化指标和病理改变也可建立起较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

3)病证结合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沈自尹等进行的肾本质研究、陈可冀等进行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刘平等进行的肝纤维化和扶正化瘀治法的研究等,深入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阐明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机制。路甬祥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是汲取了中医学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可能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3病证结合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

笔者所在大学的中医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正在学习诊断学并进行临床的见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着在部分内容采用病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员普遍反映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单一的辨证论治相比,病证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使中医的诊断更加规范,与西医的衔接更加顺畅,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概念模糊混淆造成的理解困难或错误,也使西医院校学生能够与所学的西医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加深了对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差异的认识,更能体悟中医的特色。

2)更加贴合临床实际,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3)使学员了解中医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能够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中医,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对中医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由于课时等客观条件和学员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调整其教学目的,将重点放在对中医学的认识上。而在当前的文化、知识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中医理论和诊疗的科学内涵,或许需要中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280 评论

a2581810110

关节疼痛,是困扰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很多人吃了药就不疼,不吃药就接着疼,更有很多所谓的民间名医,打包票说自己能几服药就治好,其实是所谓的秘方中参加了激素等药物,短时间内确实止疼,但过一段时间会疼的更厉害,而且由于用了激素,还有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副作用,得不偿失!其实中医将关节疼痛,称呼为痹证,并分风寒湿热四个类型,分别称之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证,辨证论治,才能够从根本上祛除病痛。所谓行痹,其实用现代医学说的游走性关节疼痛来说可能大家就比较明白了。 就是疼痛的关节不固定,呈现游走性,可能在发病初期会有怕冷、怕风、发烧等症状,肌肉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其游走性关节疼痛,与中医认为风主动的特点相似,所以中医认为这是风寒湿邪入侵关节,尤其是以风邪为主的痹证。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防风汤加减治疗。使用药物如麻黄、桂枝、防风、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等。痛痹的特点,是关节剧烈疼痛,疼痛的关节固定,遇寒加重。冬天甚至疼的丧失行走运动功能,只能卧床不起。用热水袋、暖宝宝、艾灸等,温热热敷之后,疼痛能够减轻,关节互动不灵便,皮肤甚至会发凉。 这是寒邪入侵为主,凝滞经脉,气血流通不畅,关节经络不通所致。 治疗原则:散寒通络,祛风除湿,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乌头汤加减治疗。使用药物如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等。 需要注意的是,川乌有大毒,所以千万不要自己自行尝试抓药服用,中毒就会要命!湿气盛所致,关节沉重,酸痛,肿胀,疼痛不是太剧烈,但是会有麻木不仁,关节活动不利,酸胀的感觉。 湿气盛,所以关节肢体会有很沉重的感觉,而且湿气停留在关节,所以关节肿胀。湿气阻塞经络,所以肌肤麻木不仁。 治疗原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薏苡仁汤加减,使用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来进行治疗。风湿热邪入侵,导致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也可具有游走性,但是关节发热、发红、肿胀、疼痛。甚至有红斑、皮下结节。冷敷后疼痛可以得到缓解。 会伴随有口渴、怕风、出汗、烦躁不安、发烧等症状。 治疗原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白虎加桂枝汤,使用药物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等治疗。当然,上述只是举的比较典型的四种痹证的治疗,临床上,风寒湿热四种邪气的轻重多寡会有所不同,还需要具体根据症状,加减用药,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哆咖医生超能团##谣零零计划#

22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医治疗骨关节病相关论文

    【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 【基本概述】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俗称“肘掉环”,多发生于四岁以下的幼儿,是临床中常见的肘部损伤。因幼儿桡骨头发育不完全,

    香喷喷的耗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医中药治疗骨关节病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小优的爱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医五脏病辩证论治论文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用途也是比较多,早已经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医药治病救人, 养生 保健,饮食茶饮等。因此中医还是有它的优势和独到之处的,学习中医

    泡菜汤Oj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论文

    中风病论文研究及进度安排可以这么写。1、明确论文内容,进行相关论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2、撰写开题报告。3、设计实验。4、开展实验。5、准备中期检查。6、根据中期

    CuteGourmet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各种病的中医辩证论治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告别了以前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