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31

sleepworm88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带读的书籍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高@设计师

已采纳

中医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学习中医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下面我列举了几本较为经典的中医学习书籍:

以上是我推荐的几本中医学习经典之作,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中医学习书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相应的书籍。

当然想要更进一步的学习中医,仅仅只靠书籍是不够的,这里推荐一下国医明师学社,他们专业性强,课程通俗易懂,从入门到进阶,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并通过实操模块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的理解。

148 评论

紫色的花瓶

我建议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这些中医基础知识学好了再深入学习中医五官科,中医骨科,中医按摩等等专科知识。

343 评论

小东家1985

《伤寒论》讲稿(现代·刘渡舟);

《伤寒挈要》讲稿(现代·刘渡舟);

《伤寒论》讲稿(现代·胡希恕);

《金匮要略》讲稿(现代·胡希恕);

《经方传真》(现代·胡希恕);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现代·黄煌);

《实用中医内科学》(现代·周仲英);

《医学衷中参西录》(民国·张锡纯);

《医宗金鉴》(清·吴谦,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美中全集》(现代·岳美中);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现代·单书健)。

204 评论

曼妙樱花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书籍。

除此之外,中医书籍还有《温病条变》、《景岳全书》、《类经》、《脾胃论》、《千金要方》、《脉经》、《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内经知要》、《金匮要略》、《温热论》等等。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名著,成书于西汉中晚期,此前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医药,甚至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字学的成就皆在该书中有较为全面的体现,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

本书由数十位中医专家,穷十余年之力,对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逐字逐句详注精译,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本书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本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是学习中医必读经典书籍。

87 评论

偶是透明哒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265 评论

先米团子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其他的如:吴鞠通的温病条变,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张景岳的类经,李东垣的脾胃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吴谦的医宗金鉴......!!多看点中医书籍吧,多了解一点中医吧,那样你会发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充满智慧,多么的伟大!

236 评论

爱宇冰冰

最早的要是《黄帝内经》,这是针灸用的,里面最早提了人体经络,还有《伤害杂病论》,《本草纲目》。

302 评论

相关问答

  • 药学论文带读的书

    关于中药学的书籍,建议你看

    麦兜爱李公主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怎么读药学期刊的书籍

    药学专业必看的专业书有: 1、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指的是利用化学的概念和方法发现确证和开发药物,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是建

    秋末夏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医学论文必读书籍

    医学生必读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医学生必读书籍,希望您喜欢! 医学生必读书籍 1、《药物发现——从病床到华尔街》 如果要为这个清单上的书目做个推荐

    haohao开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医学论文怎么泛读的书籍

    关于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我分为以下几点,快来看看吧! 一、了解获取需要的学术资源来源。 对学术资源有何种类型、藏于何处了然后,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如何获取需要的学术

    我来打包带走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读研眼科要看的论文书籍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pinkyoyo040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