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3

哈哈的静静哈
首页 > 医学论文 > 柳叶刀医学杂志2021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ichellellll

已采纳

新冠肺炎我国死亡人数,截止到2022年10月14日24时,累计死亡27259人。

134 评论

海上的海

29726人全国疫情动态国内疫情国外疫情新增本土2,204新增本土无症状22,011新增境外63港澳台新增17,231现有本土20,202现有本土无症状188,616现有境外627现有重症95累计确诊8,882,454较昨日+19,498累计境外26,836较昨日+63累计治愈370,595较昨日+1,432累计死亡29,726较昨日+69新增数据统计周期为昨日 0-24时

216 评论

怀疑本身

几乎每个女孩都听过这样的话——“生孩子要趁早,女性的最佳生育期只有黄金X年”。然而,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最佳生育年龄这个概念在男性身上同样适用。

今年1月《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诸多物种中,男性也有最佳生育年龄。2018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则发现,从生殖健康角度来看,男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5~34岁之间。

35岁是男性精子质量的一道分水岭。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精液质量逐渐下降,基因突变发生率升高。

近些年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结论:高龄父亲容易增加生育风险。2021年5月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将40岁以上男性列为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2022年7月《细胞发现》上的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时父亲的年龄越大,后代罹患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类疾病的风险会增高。还有多项研究发现,高龄父亲与儿童癌症如白血病、脑癌等有关联。

研究者收集并对比了年轻和老年雄性果蝇的生殖细胞发生突变的比例;发现年轻果蝇的生殖系统自带较强的病变修复或清除突变的能力,而老年果蝇的生殖系统这种突变修复能力远远不如年轻果蝇。

最终老年果蝇的精子细胞中有 40% 发生了突变,而年轻果蝇中的精子细胞中只有 8% 发生了突变。

从生殖健康角度来看,男性最佳生育年龄也在25~35周岁之间,如果年龄继续增长,男性的生育能力就会下降,这可能会对女性的生育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男性高龄生育往往会遗传更多的新发突变给后代,增加孩子出现某些健康问题的风险,如唐氏综合征、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

背后原因是老年个体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无法清除突变以及细胞突变增加。

“高龄产父”有何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年龄增长,雄性激素水平下降,各种“难言之隐”随之而来;年龄增大,精子浓度下降,活力变差,形态异常率升高。

生育能力下降,不但伴侣难以自然怀孕,即便是进行试管婴儿手术,胚胎的成活率也会受到影响,成功率大大降低,而且流产、胎儿畸形、后代自闭症、精神疾病等风险增加。

其次,“高龄产父”会增加孕妇妊娠并发症的几率。

研究发现:与25至34岁男性相比,45岁以上男性导致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8%,55岁以上男性导致孕妇患病风险增加34%。

“高龄产父”日常生活中,

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戒烟、戒酒是必须的。

生活作息规律,注意饮食,不熬夜,适当锻炼,增加有氧运动,有病治病,没病养生,同时也要避免长期暴露于高温、毒物和放射线等有害环境。

其次,要健康饮食。

除了注意补充蛋白质、锌、硒等元素,在整个备孕过程中,还要多吃菠菜、长叶莴苣、西兰花和其他富含叶酸的深色绿叶蔬菜。

此外,产前检查格外重要,为了孩子的健康,备孕期间的准父母都应该进行产前检查。

比如:精液常规检查、慢性疾病筛查、传染病筛查、性传播疾病筛查等。对身体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疾病的,先要进行针对性治疗再考虑生育。

如何看待最佳生育年龄概念?

当我们在讨论最佳生育年龄时,要记住,这个最佳,只是一个统计学上最漂亮的数字,对医生来说是个有用的参考。

对生育来讲,25岁或者35岁并不意味着一扇大门的打开和关闭。不是这个年龄范围外就会风险剧增,当然更不是没法有孩子。

可以这样理解,适龄生育意味着低风险,但并不是百分百没有风险;高龄或低龄意味着风险有一定提升,但这个提升不是台阶一样节节攀升,而是平缓连续的一些变化。

最终平安健康来到世界上的孩子依然是绝大多数,完全不需要过度焦虑。

年龄不是生育的枷锁,自然不该是针对单一性别不平衡的催促。统计学上最漂亮的数字,对医生来说是个有用的参考。

对生育来讲,25岁或者35岁并不意味着一扇大门的打开和关闭。不是这个年龄范围外就会风险剧增,当然更不是没法有孩子。

可以这样理解,适龄生育意味着低风险,但并不是百分百没有风险;高龄或低龄意味着风险有一定提升,但这个提升不是台阶一样节节攀升,而是平缓连续的一些变化。

最终平安健康来到世界上的孩子依然是绝大多数,完全不需要过度焦虑。

年龄不是生育的枷锁,自然不该是针对单一性别不平衡的催促。

247 评论

qiaochu168

新冠后遗症问题一直是压在民众心里的“大石头”。12月1日,此话题再次登上热搜。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报道,针对后遗症问题,11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表示:“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团队是目前广州地区承担新冠救治工作的主要医疗力量之一。10月底,该院派出超270名队员整建制托管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管理床位1500张;同时,该院岭南医院在11月中上旬接到指令作为新冠定点医院。

崇雨田介绍,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在此前的11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向《南方都市报》表示,目前疫情以无症状感染为主,无症状感染没有后遗症。

那么,在新冠病毒出现即将三年之际,从病毒本身到曾甚嚣尘上的所谓后遗症,都到了一个重新认知的时间点。

此新冠已非彼新冠

事实上,后遗症(sequela)是一个专业的医学用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传染病学》中对其定义为:部分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仅就此定义来看,若是自觉头疼、心痛、呼吸急促而非确有器官功能病变的,可能并不构成“后遗症”,而“后遗症”这个词本身也不应该被滥用。

民众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印象几乎和新冠疫情的发生进展相生相伴。当前,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将所谓的“新冠后遗症”表述为“长新冠症状”。

今年10月10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发表“长新冠症状”相关研究,文章标题为《2020年和2021年内罹患新冠肺炎后出现持续性疲劳、认知和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比例研究》(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一文。

在此项研究中,世界卫生组织统一了“新冠后遗症”的定义为:感染3个月后还有症状,且症状持续最少2个月。这其中的症状包括:一,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包括抑郁);二,认知问题(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三,呼吸系统问题(包括能走长路和爬楼梯,但有咳嗽或重体力活动后呼吸急促)。“长新冠”概念也由此而来,

该研究结果显示,据来自22个国家约120万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调研数据,约的新冠感染者在三个月后至少经历了一种长新冠症状,症状随时间推移而缓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对象是2020年和2021年的新冠患者,也就是感染了德尔塔变异株或是更早新冠病毒毒株的患者。而在当下,国内与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早已变成奥密克戎系毒株。与此前的几代新冠病毒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关于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也有相关研究,6月18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首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长新冠症状(Long Covid)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前的新冠病毒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患长期新冠症状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与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发生长期新冠症状的几率要下降20%至50%。

该研究名为《与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关的长期新冠症状风险研究》(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来自伦敦国王学院,是全球发表的首个同类别的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该研究结果适用于接种了疫苗的人群,回顾了2021年12月20日至今年3月9日期间首次新冠检测呈阳性的万名英国成年人奥密克戎感染者,并且,该研究同时包含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感染者。

国内方面,今年6月,中疾控披露了上海疫情期间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所有轻症奥密克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咳痰,其次是疲劳,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7天,所有感染者核酸转阴天数平均为6天。也就是,平均来说,在感染一周之后,轻症患者便不再有症状。

11月29日,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士在向界面新闻分享其患病经历时表示,其个人在检测阳性一周内出现过发热、咳嗽的症状,但随后身体也就恢复了;虽然他与身边的感染者在感染之初存在过烦恼和担忧,但感染结束后不觉得身体有不适症状,肺部CT也是正常的;并且,大家在出舱之后就如常地“打工和防疫”。关于后遗症,其认为,“后遗症是来自周围的声音,而不是疾病本身。”

而这背后,则是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在不断减弱。

11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和致病力的变化,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具体而言,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系列,包括、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常昭瑞指出,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国内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国内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

个体感觉还需客观的医学标准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与相关专家对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进行表态,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新冠后遗症”这一概念依然会对其产生强烈困扰。尤其是一些身边人、或是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个体案例,往往会对其产生一叶障目的效果。

而这也是所谓“新冠后遗症”问题会产生困扰民众的一大原因所在,一方面普通人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分析能力,往往习惯用个体案例代表整体;另一方面,所谓“新冠后遗症”本身严重偏向于样本对象的自我报告,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与手段,且研究对象容易受心理暗示影响,无法客观呈现症状的轻重。也就是,所谓“新冠后遗症”研究存在科学性问题。

病毒学家金冬雁就曾表示,有关“长新冠”的定义、成因及发生率,学界并无任何定论。目前没有任何实体的测试方法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长新冠,完全凭患者自述症状。

实际上,对于互联网上常见的“爬楼喘粗气”等往往被归类为新冠后遗症的呼吸问题,或是身体酸痛、情绪波动、容易疲劳、忘事这一类的症状,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如各类因疾病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也有出现过,而绝非新冠所特有,也未曾被证实为确因新冠感染而引发。

如今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Ziyad Al-Aly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冠对精神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冠组精神健康事件诊断或处方的风险增加60%。具体来看,新冠组发生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增加38%,使用抗抑郁药的风险增加55%。此外,新冠组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80%,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41%。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年疫情期间,早有专家提出需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状况,长期的疫情状态会使得普通人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而并非新冠感染者所特有。

中科院院士陆林曾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164 评论

敏芳在上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2019年12月新发现的疾病,是可以人传人的急性呼吸道的传染性疾病,呈聚集性暴发,目前已经形成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由于疾病是新出现的,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有限,临床症状与病毒性肺炎难以鉴别,确诊需要核酸的检测。目前该疾病在全球一些国家仍然没有遏制,截止到4月20日21点,我国统计死亡人数为46062人,中国以外死亡人数为161614人,由于发展中国家核酸检测困难,以及一些患者无法收进医院,估计国外死亡人数在此数值上还会有些增加。

162 评论

相关问答

  • 《柳叶刀》医学杂志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

    xian蝦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柳叶刀医学杂志社

    柳叶刀是英国创办的医学杂志。最早的编辑部在英国伦敦 ,后来在纽约也设立编辑部,北京也有它的编辑部。

    麻辣土豆5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柳叶刀医学杂志nature

    Lancet好。一篇nature的含金量要超过所有sci。柳叶刀TheLancet基本上属于顶级期刊,它是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SC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

    几丁不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新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

    好多好多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柳叶刀的医学杂志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

    S君临天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