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易BOSS
内经素问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诗释 题文诗: 天地至数,始之于一,终之于九,天地人者, 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以处百病,以调虚实, 而除邪疾. 上部之候,天候头角,地候口齿, 人候耳目; 中部之候,天候肺气,地候胸气, 人以候心; 下部之候,天候肝气,地候肾气, 人候脾胃.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 九野九脏. 故神脏五,形脏为四,合为九脏. 度形肥瘦, 调气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相 得者生, 不调者病.九候相应,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至数情至,至情意真.真情不灭,脉动不息. 正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阳夏阴,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旋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灵枢九针论第78身形应九野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 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中戊申己末。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形东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志东,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东志东,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谬药。是谓形。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秽,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液,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瘅;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瘖;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L
风子武nandy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就是对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邪”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
意思是说: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
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说:“真气不正,故有邪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正盛衰论
邪正盛衰理论取法于古代的军事思想。《素问》将这一思想引入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的盛衰。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评热病论》)。必须提高人体内“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刺法论》)。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
至于增强正气的方法,《素问》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上古天真论》)。以上论说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扩展资料
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虚实表现。《素问》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热病、风病、寒病、咳病、疟病、厥病、痹病、疾病、腹中诸病等各种病证的虚实表现,并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总结出“五实”、“五虚”的基本证候。
虚实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三部九候论》)。辨析邪正盛衰的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治疗。后人本此原则创立了诸多相应的方剂,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影响评价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个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客观认识。
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不但为历代医家所宗,而现在中医运用的基础理论,仍以本书记述为主要依据,是祖国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素问
雪莉小姐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一般是指人 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中医学认为, 疾病之所以产生和变化,其机理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是正气和邪气两个 方面的作用,即“邪正斗争”的结果。正气和邪气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正气的作用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 正常的综合体现,正气充足则抗病力强,虽有外邪侵犯也不致发病;正气不足则抗病力弱,外邪容易入侵而发生疾病。因此,正气不足在疾病产生过 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外邪之肆虐,必须以正气不足为前提。这就是“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的第—层意思。一旦发病,正气与邪气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 了疾病的发展趋势。正气盛,邪气弱.邪气不能深入;反之,邪气步步紧逼, 由浅入深。这是它的第二层意思。中医发病学在重视正气的同时,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 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邪气可以起主导作用,例如毒蛇咬伤,这时蛇毒作为 强盛的外邪,与人体正气的力量对比中占了明显的优势。无论平时正气怎 样充足,也无力祛之外出。其它如霍乱、肝炎等严重的传染病,高温、高压 电流、化学毒剂等等,亦是如此。所以《素问遗篇·刺法论》在提出“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的同时,强调要“避其毒气”。可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更 重要的含义是要求人们保护正气,避免邪气的侵袭。古人“正气存内”的方 法很多,有调摄精神,如“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 问·上吉天真论》);有顺应四时阴阳,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有调节饮食,如“谨和五昧,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素问·生气通天论》)等,还有气功导引、针刺艾灸等各种方法。其目的就 是为了养护正气,预防疾病以延年益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对疾病的治疗也具有指导意义。治疗疾 病需要权衡正气与邪气双方的力量对比,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但都着 眼于保护人体的正气。如邪胜正衰之证,或急者治其标,祛邪以安正,或扶 正以达邪,或扶正祛邪并用。感冒发热恶寒,疲倦乏力,自汗、脉细等,只取 辛散发汗解表往往没有效果,而给予扶正解表的参苏饮即可获良效。综上所述,正确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内涵,应包括:第一,说明 了疾病的发生,是正邪两方面斗争的结果,而正气占有主导地位,起着主要 作用。第二,指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趋势。第三, 揭示了保护正气以及避其毒气是养生益寿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预防为主 的思想。第四,指导人们在临床上,要时时刻刻注意固护正气。
食戟之喵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素问遗篇·刺法论》说:“真气不正,故有邪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
reviveanna
气血足百病无、气血通百病消。因为人体新陈代谢需要每天修复气血,气为先天之根,血为先天之本,精为肾之本,肾为之精神。你看我们人生命的生育过程,女精阴血和男精阳血转换后,才能慢慢形成胚胎,胚胎发育过程就是阴阳气血运行机制,先生长成两个肾,肾精充足后开始形成筋骨,五脏六腑,毛发,四肢,最后完成人体。这是就是说我们要认清生命之根之本的道法自然。要想健康就要每天养足气血,养肾调精,排毒祛浊气,这三法结合我们才能健康,这就气血足百病不生的天机。第二就是修复筋骨的运动方法,黄帝内经讲,骨正筋柔,气血自通,懂道如法长有天命。我们要明白气血通畅就要修练筋骨,要找到练筋骨方法坚持练,就能把身体修复的很好不会受到伤害。我一听道长讲后醍醐灌顶,这才是生命修复身心真的道理。道长随后把我带到松村下,给我说,他每天练气,通筋骨的运动方法很简单。第一个动作就是,身体保持正直,双腿并起来,用双前脚掌左右拍地,左拍右拍为一下,要拍五百下。看着简单当时我试了一下,拍到几十下就感觉到拍不动,两腿脚酸痛。直看道长动作敏捷,速度快一口气做了五百次,太历害了。每二个动作双手托天,脚后跟向上抬起,全身上下颤抖,颤抖向下时脚跟不能接地,悬空颤抖。这个动作是拉人体膀胱筋的,练后全身发热轻松。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
智者的眼光不仅要能看到当下,更要能洞悉未来。 《黄帝内经》中有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古人箴言如炬。凡成大事、创大业者,未尝不是拥有深远的目光
糖尿病心理障碍是糖尿病迁延日久出现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其中最常见的为抑郁症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智者的眼光不仅要能看到当下,更要能洞悉未来。 《黄帝内经》中有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古人箴言如炬。凡成大事、创大业者,未尝不是拥有深远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