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山虚1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 分为偏头痛、前额头痛、颠顶头痛、枕后头痛四种类型。 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年、中年和老年人。近几年临床发现少年头痛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六腑之精、气、血皆上注于头而为之濡养。故外为六淫之邪侵袭头部,邪气稽留,阻遏清阳,内为脏腑失调,气血不足,髓海失养,均可导致头痛。中医又把头痛分为四类:
1、偏头痛中医学认为:跟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感受风、寒或湿、热诸邪,头部邪气滞留使经络不通,而致头痛。
2、前额头痛中医学认为:因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而头痛跟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经络不通有关。
3、颠顶头痛中医学认为:因情志不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或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头痛跟足厥阴肝经使经络不通有关。
4、枕后头痛中医学认为:因于肾者,或因禀赋不足,肾精久亏,随海空虚而头痛,或因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头痛跟足太阳膀胱经经络不通有关。
5、外伤头痛:
头部外伤,跟出身时,母亲难产,存在暴力接生倾向,还有摔倒、撞击导致颈项闪挫,使颈椎骨错缝。瘀血阻络,不通则痛,而致头痛。
现代医学对头痛的认识:
头痛分为三大类:①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②继发性头痛: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上述三类头痛患者,经核磁共振、X光片检查,一般百分之九十九患者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百分之一患者发现颅内非血管性疾病。
发病原因:
本人从事临床医学四十年有余,发现 偏头痛、前额头痛、颠顶头痛、枕后头痛、外伤型头痛,跟枕骨、颈椎C1-C2-C3错位有密切关系。
病理病因:
颈部是连通脊髓、心脏与大脑的重要通道,引起头痛与枕大神经与枕小神经受到卡压与激惹有密切相关。
枕大神经(图1)(图2) 由C2脊神经后支的主支和C3脊神经部分后支的分支组成。该神经在上项线水平、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穿出深筋膜,分布于枕后及顶部的皮肤。 枕骨下缘有枕大神经通过、这个地方受到卡压, 患者可能会出现后枕部的非常强烈的头痛,有时候还会出现颠顶到眼睛放射性的疼痛。
枕小神经 (图1)(图2) 由C2-C3脊神经前支构成,是颈丛的分支,沿胸锁乳突肌上段后缘上升至头部,穿出深筋膜,越过胸锁乳突肌止点到头部的侧后方,分布于耳后枕部皮肤。 同时,同耳大神经、枕大神经和面神经的耳后支相连结。 这个地方受到卡压, 患者可能会出现 向颞、额、顶部的放射性跳痛、胀痛。
颈 枕大神经相关的疾病:
颈枕神经痛综合征:又称枕神经痛,为枕骨下颌后头部疼痛常见的原因之一,系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范围内神经痛的总称。枕神经痛是枕骨下和后头部的疼痛。主要病因是枕大神经受到刺激或卡压,上颈椎的椎体骨关节发生错位或紊乱,改变压迫枕神经或上段颈神经根,也有可能椎管内椎间盘内髓核、肿瘤压迫C2、3神经根等。枕大神经处会有的压痛点。
造成上述四种头痛的根源跟长期低头工作,颈肌痉挛,深筋膜肥厚,炎症渗出,粘连,可压迫枕大神经。由于枕大神经绕寰枢关节,当寰枢关节半脱位、脱位时亦可受牵拉或损伤;再者,颈部肌肉,尤其是斜方肌的肌筋膜炎,也可导致此神经受压,产生神经支配区的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也可能是致痛的原因。
流行性感冒、感染、枕部外伤、第Ⅰ至第Ⅳ颈椎疾病如椎关节炎、脊椎结核、肿瘤、枕叶小脑及脊髓颈段内肿瘤和脑脊膜炎粘连等,均可侵犯或压迫枕神经,致其所支配区域发生疼痛。
临床表现:
头痛程度有轻有重,疼痛时间有长有短。疼痛形式多种多样,常见胀痛、闷痛、撕裂样痛、电击样疼痛、针刺样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动感及头部紧箍感,以及 颈、肩部疼痛、上肢疼痛以及头晕、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还有可能出现四肢麻木、痿软,握不住东西等感觉障碍。 继发性头痛还可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症状或体征,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发热,神经性病变常伴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头痛依据程度产生不同危害,病情严重可使患者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在头痛患者的病史采集中应重点询问头痛的起病方式、发作频率、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头痛的部位、性质、疼痛程度,有无前驱症状,及有无明确的诱发因素、头痛加重和减轻的因素等。同时,为更好鉴别头痛的病因及性质,还应全面了解患者年龄与性别、睡眠和职业状况、既往病史和伴随疾病、外伤史、服药史、中毒史和家族史等一般情况对头痛发病的影响。
d1329256550
头痛(headache) 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年、中年和老年。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到达大脑皮层而引起。颅内痛敏结构包括静脉窦(如矢状窦)、脑膜前动脉及中动脉、颅底硬脑膜、三叉神经(Ⅴ)、舌咽神经(Ⅸ)和迷走神经(Ⅹ)、颈内动脉近端部分及邻近Willis环分支、脑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丘脑感觉中继核等;颅外痛敏结构包括颅骨骨膜、头部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头颈部肌肉和颅外动脉、第2和第3颈神经、眼、耳、牙齿、鼻窦、口咽部和鼻腔黏膜等。机械、化学、生物刺激和体内生化改变作用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均可引起头痛。如颅内、外动脉扩张或受牵拉,颅内静脉和静脉窦的移位或受牵引,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到压迫、牵拉或炎症刺激,颅、颈部肌肉痉挛、炎症刺激或创伤,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刺激,颅内压异常,颅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投射系统功能紊乱等。[2]编辑本段病理生理头面部血管、神经、脑膜、静脉窦、头面部皮肤、皮下组织、粘膜等构成头部痛敏结构,当其受到机械牵拉、化学、生物刺激或体内内环境发生改变时引发头部疼痛。
可爱小伶伶
加拿大研究团队近期发表一则有关偏头痛的研究论文,表示长期偏头痛可能会增加罹患老人痴呆症及阿兹海默症的风险。根据【台湾头痛学会】预估,台湾可能有将近210万人口有过偏头痛的困扰,其中约~70万可由预防性治疗受惠,但是实际上只有约6~10万的人口曾受接受治疗。您经常性有偏头痛的困扰吗?千万别轻忽这项疾病,以为吞一粒止痛药就没事了,因为真正可怕的在后面。
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的Suzanne L. Tyas博士带领研究团队,证实了偏头痛与老人痴呆症及阿兹海默症确实存在危险关系,该论文刊登在国际老年精神病学杂志上。
研究团队总共分析679名年龄在65岁以上的计划参与者(他们曾加入马尼托巴健康和衰老研究计划)。并根据他们的健康状况,评估了偏头痛及潜在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忧郁症)与老人痴呆症及阿兹海默症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运用多个数据模型并对可能的干预变数进行计算,包括高血压、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该分析显示了偏头痛与老人痴呆症及阿兹海默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即使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和”干预变数“后也是如此。
患有老人痴呆症的人罹患偏头痛的机率比没有老人痴呆症的人高了几乎三倍。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偏头痛发病率略高于没有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四倍。
现代的医学发展,尚无法治愈老人痴呆症及阿兹海默症,所以预防措施就成了关键,确定了偏头痛与老人痴呆症及阿兹海默症之间的关系,就为老人痴呆症及阿兹海默症找出了后续预防的方向。
认识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出现,呈现轻度或重度头痛的慢性疾病,通常这种头痛可持续2~72小时。偏头痛是指单侧(左边或右边)头部疼痛,但约有4成的患者两侧都会疼痛,有些患者则是后脑杓、眼睛周边甚至这些部位全部一起痛。偏头痛的特征是疼痛会随着心跳脉搏的节奏「跳痛」,而且会随着走动、头部晃动加重症状,严重时还会伴随恶心、呕吐,造成生活、事业、课业上的诸多困扰。
认识阿兹海默症
阿兹海默症俗称为老人痴呆症,是一种发病进程缓慢,随着时间不断恶化的神经退化性疾病。
资料参考:Migraine may raise dementia, Alzheimer’s risk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医生应该本着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英、美分别于1967年和1974年兴起了临终关怀的护理运动,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力所能及的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延缓死亡和减轻死亡时痛苦,也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了一个共
现代人对医学产生了被治的依赖性。对科学的信奉使人们不能“我的身体,我做主”。 每年,单位体检,都能掀起一场治病浪潮。因为没有人是没有“毛病”的。一位同事。按照医
通过对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树立患者治疗康复的信心。对肿瘤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而且能够对患者临床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什么是头痛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西方医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