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7

多吃多漂亮哟
首页 > 医学论文 > 国内外农药学家对比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ylviali1109

已采纳

(英文题目略)(1)田志宏,邓乃扬,万鹤群等.关税收入与经济水平、外贸规模的实证研究.见:俞晓松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关税(中国首届关税理论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56-165(2)田志宏,邓乃扬,万鹤群等.关税税收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同上.125-130(3)王 伟,田志宏,邓乃扬.中国关税税源的数量特征分析.同上.131-136(4)田志宏,刘 音,邓乃扬等.关税的调控机制及定量研究.同上.137-147(5)田志宏,邓乃扬,万鹤群.关税收入的经济计量模型.见:俞晓松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关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48-155(6)田志宏,邓乃扬,王 伟等.中国关税及进口预测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2):9-13(7)白人朴,田志宏.一种有序样本的分类方法与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6):1-5(8)郄贺良,田志宏.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6):18-24(9)田志宏,王凯园,王 伟.关税配额的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4):15-19(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中心收录,F52,)(10)田志宏,蔡 春.我国月度进口量预测模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6):1-7(11)邓乃扬,田志宏.高低频预测模型结合的最优化方法.系统工程学报,2000,15(4):377-382(12)田志宏,刘北桦.关税税率调整经济效应的一个理论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4):12-16(13)姚 蕾,田志宏,陶益清.商会组织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进出口商会发展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6):18-22(14)姚 蕾,田志宏,陶益清.中国进出口商会的职能分析与发展思路.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9-14(15)田志宏,王 伟.关税收入效应和关税税率的图解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6):101-105(16)祝华军,田志宏,魏勤芳.对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3(5):36-40(17)祝华军,田志宏,郭志伟.我国工厂化农业技术的导向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4):90-94(18)田志宏,祝华军.我国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3(5):14-17(中国园艺文摘收录,)(19)祝华军,田志宏,张东山.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导向性分析.科学学研究,2003,21(5):506-509(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中心收录,农业经济,)(20)赵一夫,田志宏.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及优化途径探讨.中国管理科学,2003,11(专刊):268-273(21)张荣齐,田志宏,张荣耀.特许连锁模式店的评价与选拔方法:以荣昌ILSA客户分析为例.中国管理科学,2003,11(专刊):469-473(22)祝华军,田志宏,魏勤芳.工厂化农业技术的要素替代特性及我国的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6):413-417(23)祝华军,田志宏.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发展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3(11):55-60(24)祝华军,田志宏.我国工厂化农业的科技与管理创新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21(增刊):279-282(25)田志宏,姚 蕾.对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市场准入问题的研究.[韩]21世纪展望季刊.2003(4):165-173(26)韩树文,田志宏,张成海等.条码系统在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59-62(27)田志宏,韩树文,赵一夫等.条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编码组织的作用分析.物流世界,2004(2):4-10(28)庞守林,田志宏.中国苹果国际贸易结构比较分析与优化.中国农村经济,2004(2):38-43(29)徐宏源,田志宏.WTO新一轮农业谈判需要高层推动.WTO经济导刊,2004(6):88-90(30)田志宏,张成海,韩树文等.条码作用的经济学分析.条码与信息系统,2004(3):29-31(31)徐宏源,姚 蕾,田志宏.农产品关税减让效果的评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4(6):67-69(32)祝华军,田志宏.发展我国工厂化农业需要创新产品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增刊):39-41(33)连小璐,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4(4):74-79(34)田志宏,祝华军.对我国工厂化农业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见: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219-224(35)刘艺卓,金彦平,田志宏.淄博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见: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213-218(36)韩树文,田志宏,张成海等.条码应用的网络效应分析.见:第三届全国管理科学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7月.78-81(37)姚 蕾,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的经济效应与综合评价.见:第三届全国管理科学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7月.280-285(39)田志宏,焦长丰,祝华军.工厂化农业园区企业竞争力分析.科技和产业,2004,4(9):1-5(40)李艾宇,田志宏,任爱荣.我国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的变动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5):88-92(41)赵一夫,田志宏.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研究中价值目标定位的新思路.商业研究,2004(19):89-91(42)祝华军,田志宏.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农业经济,2004(12):12-13(43)姚 蕾,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政策的取向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13-16(44)姚 蕾,田志宏.我国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特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专刊):22-25(45)庞守林,乔 忠,田志宏等.中美粮食产品生产成本及结构差异的竞争影响分析.管理世界,2005(1):83-90(46)任爱荣,李艾宇,田志宏.台湾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总量和结构特征分析.见: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200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5月.224-234(47)赵一夫,田志宏,乔 忠.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4):34-37(48)赵永辉,田志宏.外部性与农药污染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448-450(49)刘艺卓,田志宏.中国乳品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市场策略研究.世界农业,2005(8):18-21(50)李艾宇,任爱荣,田志宏.台湾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测算与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55-59(51)申茂向,祝华军,田志宏等.农村工业化:环境与趋势.中国软科学,2005(10):33-41(52)赵一夫,田志宏.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3(2):168-192(53)申茂向,祝华军,田志宏.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互动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05(6):3-8(54)姚 蕾,田志宏.非从价税的AVE转换问题研究.见: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第四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324-329(55)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区域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3(4):405-416(56)赵一夫,乔 忠,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6):100-104(57)刘玉梅,田志宏,姜雪琴.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区域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54-57(58)姚 蕾,田志宏.对新一轮农业谈判中SP与SSM的理解与分析.见: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885-887(59)田志宏,姚 蕾.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的AVE问题.见:郭沛等编.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2-40(60)姚 蕾,田志宏.对新一轮农业谈判中SP与SSM的理解与分析.见:郭沛等编.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63-467(61)王蓓雪,田志宏.WTO成员农产品贸易争端的主要特征分析.见:郭沛等编.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68-475(62)王蓓雪,田志宏.新一轮美欧牛肉争端案例分析及启示.世界农业,2006(1):17-19(63)姚 蕾,田志宏.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的集团化问题.调研世界,2006(1):38-40(64)孙 磊,田志宏.产品差别化条件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1):109-112(65)姚 蕾,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3):46-50(66)王蓓雪,田志宏.WTO农产品贸易争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6(9):27-32(67)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中国与印度农机产品的出口贸易及竞争力比较.国际贸易问题,2006(11):50-54(68)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农业增长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见:2006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1月.102-108(69)刘艺卓,田志宏.对世界林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检验.见:2006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1月.452-457(71)姚 蕾,田志宏.WTO农业谈判国家利益集团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006中国经济年会论文(武汉),2006年12月(72)刘俊华,都 娟,田志宏等.基于信息共享的食品可追溯系统研究.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2):32-35(73)王丽红,杨汭华,田志宏等.非参数Kernel密度法厘定玉米区域产量保险费率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1):90-94(74)祝华军,田志宏,韩鲁佳等.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7,23(3):273-278(75)王雅娟,宋普阳,田志宏.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及变动趋势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2):227-230(76)刘艺卓,田志宏.对世界和中国林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检验.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5(1):28-45(77)连小璐,田志宏,韩鲁佳等.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价值变动的测算与分析.农业机械学报,2007(5),38(5):77-81(78)王 琦,孙咏华,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统计范围研究.见: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第五卷).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5月.779-783(79)姚 蕾,田志宏.WTO农业谈判国家利益集团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5):63-72(80)王 琦,孙咏华,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分类问题研究.世界农业,2007(7):16-19(81)陈红华,师严涛,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博弈模型分析.经济师,2007(7):10-12(82)刘艺卓,田志宏.世界林产品贸易格局分析.世界农业,2007(6):32-35(83)姚 蕾,王东辉,田志宏.WTO农业谈判集团化格局下的博弈行为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5(2):139-151(85)刘艺卓,田志宏.对世界和中国林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检验.第七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杭州),2007年9月(86)刘艺卓,田志宏.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中国林产品出口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7,27(5):443-445(87)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中印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较.农机化研究,2008(2):6-9(88)王丽红,杨汭华,田志宏.石油价格对我国农业影响的实证分析.2007中国经济年会论文(深圳),2007年12月(89)刘艺卓,田志宏.世界纸和纸板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国际商务,2008(3):19-23(90)王蕴琪,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体系及测算方法比较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6):25-26(91)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3(4):102-108(92)王丽红,田志宏.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机装备的发展研究_日本和韩国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农机化研究,2008(10):5-7(93)姚 蕾,田志宏.WTO农业谈判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稳定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9):35-41(94)郭愫劼,徐宏源,田志宏.2006年以来本轮农产品价格研究综述.世界农业,2008(10):13-16(95)刘艺卓,左常升,田志宏.世界林产品贸易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11):54-6696)王丽红,田志宏.我国与秘鲁的农产品贸易状况研究.世界农业,2008(11):41-44(97)王丽红,田志宏.我国农业生产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特征研究.2008中国经济年会论文(重庆),2008年11月(98)王蕴琪,田志宏.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19):12-14(99)刘玉梅,田志宏.中国农机装备水平的决定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8(6):73-78(100)王 涛,王 琦,田志宏.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思考.见:都市型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学科群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41-145(101)王 琦,王 雯,田志宏.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支撑体系研究.同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36-140(102)任 燕,田志宏,安玉发.国际都市农业建设的经验分析.同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465-469(103)王丽娟,田志宏.我国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特征分析.渔业经济研究,2009(1):8-11(104)田晓静,田志宏.农业多边谈判中的热带产品问题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4):11-17(105)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国际经验借鉴.农业经济,2009(5):33-34(106)田志宏,王 琦,徐宏源等.农产品对外贸易统计范围及产品分类研究.见: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编.入世影响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65-82(107)Tian Zhihong.Implications for China of the December 2008 Draft Agricultural Modalities.ICTSD,Jun,2009(108)Wang L H,Tian Z H.Rigid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Demand for Oil in China’s Agro- Production.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09,1(3):327-341(109)刘玉梅,崔明秀,田志宏.农户对大型农机装备需求的决定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11):58-66(110)郭愫劼,田志宏.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09(21):120-122(111)巩前文,穆向丽,田志宏.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2009中国经济年会论文(杭州),2009年12月(112)原瑞玲,倪洪兴,田志宏.对2008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剧增的分析与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113)刘玉梅,田志宏.农户收入水平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分析——以河北省和山东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160 评论

sophiabruce

前言: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1.农药的发展概况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3.农药的危害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4.农药污染的特点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化学农药的“3R”问题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5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 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 [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 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保护 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 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 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 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 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81 评论

木鱼199210

(1).路平,邱国福等 苦果果肉挥发油成分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统计源期刊 P219 1999(2). 路平,李红等 正交试验法合成改性木材用脲醛树脂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统计源期刊 P22 1999(3).路平 食品中亚硝胺 徐州医学院学报统计源期刊 P171 1999(4). 路平,邱国福等 1、3、5-三甲氧基苯与苯甲酰氯的反应研究 吉林化工学院统计源期刊 P12 2000(5). 路平,邱国福等 气质联用仪法对蔬菜中农药残留液的分析 农药 (6).廖声化 田秋霖,彭 路平Al-桑色素二元络合物的荧光光度法测定银杏叶中的黄酮含量 数理医学杂志 2004,17(1)(7)路平,邱国福等 计算机模拟有机化学实验软件开发的探讨 武汉大学学报2001

300 评论

小吃货圈圈y

表 面 活 性 剂 在 农 药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进 展 摘要 :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农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表面活性剂通过界面膜发生作用, 改善农药加工和使 用性能。表面活性剂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界面上发生吸附, 改变界面状态 , 从而实现或改善界面物理化学特性 , 增强产品的功能。在农药加工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吸附于农药微粒表面形成不同的分散体系, 起到乳化 、 润 湿 、 增溶 、 消泡 、 起泡 、 稳定等作用 ; 在农药使用过程 中, 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药液在植物叶面或防治象 表面上的分布、 附着、 渗透等, 提高农药剂量的有效转移, 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随着胶体 化学、 界面化学理论的引入 , 农药制剂加工的理论和农药应用技术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表面活 性剂的开发研究也会随着农药加工和使用的要求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 我国每年使用农药1 0 0 万吨( 制剂) 左右, 防治 面积达3 亿公顷次以上, 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丰收做出了 巨大贡献, 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但由于对农药使用 技术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研究严重不足, 忽视对靶标生物行 为研究以及普遍采用大容量、 大雾滴喷雾技术等原因, 我 国农药有效利用率很低, 由施药器械喷撒出去的农药只有 2 0 %- 3 0 %~沉积在作物叶片上, 远低于发达国家5 0 %的平 均水平 , 农药使用中的低效率, 不仅浪费大量农药, 还 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 造成人畜中毒、 环境污 染、 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 。 。 农药使用的低效率还与农药加工技术研究不足有很大 关系。我国已经成为农药生产大国, 但国内制剂、 剂型 的研究和产品质量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 分散性能差 、 悬浮率低 、 热贮分解率高等方面, 一些剂型 因湿润性、 渗透性和叶面沉积性差等原因造成药效不稳 定, 相当一部分品种在耐雨水冲刷和黏着性等方面明显差 于国外同类型产品, 如国产农药水悬浮剂普遍存在析水、 稠化、 沉积、 结块等贮存物理稳定性等问题 。出现这种 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与我国农药用表面活性剂的品种数量和 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外, 还与我们对表面活性剂与 农药作用机理研究不足等有关。 如何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 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 中的投放量 , 已成为农药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 能使液体的 药新剂型及其稳定性研究。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此外表面活性剂还应具有增 溶、 乳化 、 润湿 、 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 表面活性剂 的分子结构特点是具有不对称性。整个分子可分为两部 分, 一部分是亲油的非极性基团, 叫作疏水基或亲油基 ; 另一部分是极性基团或亲水基。两部分分处两端, 形成 不对称结构。因此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两亲分子。据分子 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 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 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 所带电荷, 又可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农药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是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 。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h y d r o p h i l i c — l i p o p h i l i c b a l a n c e, HLB) 是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质的值 , 是 选择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参数, 一般而言, HL B值高的表面 活性剂其亲水性强, 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高, 有利于叶片 表面保持较长时间的湿润; HL B值低的表面活性剂其亲油 性较好, 有利于药液在叶面蜡质层的铺展, 提高药液的渗 透性。根据HL B值, 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叶面 对农药的吸收。每一表面活性剂都有一HL B值, 农药有效 成分被乳化也有一最佳HL B值, 只有被选择的表面活性剂 HL B值与被乳化组分的HLB值相当, 才能乳化良好。但 HL B值也存在不能预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制剂的稳定程 度以及不能同时兼顾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组成等缺陷。 表面活性剂是通过界面膜发生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可 以在各种类型的界面上发生吸附, 改变界面状态, 从而实 现或改善许多化学过程 , 增强产品的功能。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溶解时, 当水中表面活性剂的质量 浓度很低时,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一 空气界面产生定向排 列 , 亲水基团朝向水而亲油基团朝向空气。当溶液较稀 时, 表面活性剂几乎完全集中在表面形成单分子层, 溶液 表面层的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大大高于溶液中的质量浓 度, 并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纯水表面张力以下。表 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吸附。正吸附 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 , 最外层呈现出碳氢链性质, 从 而表现出较低的表面张力, 随之产生较好的润湿性、 乳化 性 、 起泡性等。如果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越低 , 而降低 表面张力越显著 , 则其表面活性越强 , 越容易形成正吸 附。因此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大小, 对于其在农药中 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固体接触时, 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 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 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极性 固体物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在低质量浓度下的吸附 曲线为s形, 形成单分子层, 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 链向外。在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浓度达临界胶束浓 度时, 单层吸附达到饱和, 并开始双层吸附, 此时离子表 面活性剂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层相反, 亲水基团向外。 提高溶液温度, 吸附量将随之减少。对于非极性固体 , 一般只发生单分子层吸附, 疏水基吸附在固体表面而亲水 基向外 , 当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增加时, 吸附量并不 随之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 认为这是因为胶束的形成使 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浓度相对减少的缘故。固体表面 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前面相似, 但其吸附量随温 度升高而增大, 且可以从单分子层吸附向多分子层吸附转 变n 。 。研究表面、 潘I 生剂的吸附性对农药加工及应用技术 有重要意义。 在农药加工过程中, 农药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是农药加 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 表面活性剂吸附于农药微粒表 面形成不同的分散体系, 农药剂型主要包括液/ 液、 固/ 固、 固/ 液和气/ 气4 种分散体系, 分散相的颗粒与分散介质的 表面张力越接近0, 分散体系越稳定。微乳剂能形成稳定 的分散体系, 其原因在于分散相的颗粒与分散介质的表面 张力非常的低, 一般只有1 0 ~ ~ 1 0 ~mN/ m。分散相的农药 微粒之间存在排斥力和吸引力 , 当斥力大于引力 , 农药分 散体系就稳定, 当引力大于斥力, 农药分散体系就聚沉 , 表面活性剂与农药微粒表面吸附形成的分散体系的稳定 性, 可以用如下理论解释 : 一是双电层理论, 农药微粒吸 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双电层之间存在着静电相互 作用, 使相同农药微粒之间产生斥力 ; 二是空间稳定理 论, 农药微粒表面上吸附的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形成一定 厚度的分子膜保护层, 从空间上阻碍了微粒相互接近, 进而阻碍它们的聚结; 三是空缺稳定理论 , 在微粒界面 间的空间存在着 自由高分子, 也就是农药微粒表面对表 面活性剂没有吸附作用, 微粒相互靠近时, 具有一定扩 散能力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从微粒间的间隙中被挤走, 致使在两个微粒间隙区域内只有溶剂分子而没有高分 子, 称为空缺作用( d e p l e t i o n ) , 在微粒之间存在斥力势 能 , 称此为空缺稳定 。 在可湿性粉剂加工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可吸附于加工 过程中形成的粒子表面, 防止粒子再聚集 , 也有助于粒子 粉碎加工。 然而 , 因为含微细粒子的分散体是不稳定 的, 所以药剂的粒子具有强烈絮凝的倾 向。絮凝是由相 互接近的粒子间的范德华力所致。为了抵消范德华力需 要一种斥力, 斥力就是通过在配方中加人表面活性剂来提 供, 有静电斥力和空间斥力两种类型的斥力起作用, 这取 决于表面活性剂的离子特性。表面活性剂可用于增进可 湿性粉剂粒子在水中的分散 、 悬浮, 也防止可湿性粉剂悬 浮液在被应用之前发生絮凝。 在乳油加工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是农药乳油的主要辅 助成分。表面活性剂影响着农药乳油的分散、 乳化、 湿 润、 渗透等性能。进而影响药效的发挥。农药用表面活性 剂多数为聚合物, 分子质量大, 分子链较长, 有的主分子 链上还带有分支, 成梳状结构, 具有易形成空间网状骨架 的可能性。当乳油体系中存在游离的胶体微粒时, 表面活 性剂分子吸附于胶体微粒表面, 使胶体微粒不易沉淀。表 面活性剂带有的电荷能改变环境的电动电位, 使体系更趋 稳定。乳油被水稀释, 产生水包油型乳状液。表面活性剂 防止乳状液分层沉积或絮凝, 从而保持所形成的乳状液呈 稳定 状 态 。 在悬浮剂加工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作为基本组分起着 重要的作用, 它吸附在原药预混物粒子的表面, 将有效成 分 的粒子表面润湿, 排出粒子间的空气。 在研磨过程 中, 表面活性剂有助于再润湿和分散重新形成更小的粒 子, 起助研磨剂作用。表面活性剂还有助于制剂的稳定 性。通过表面活性剂在粒子上的吸附, 可减少粒子的界 面能, 从而减少粒子聚结合并; 表面活性剂能够在粒子周 围形成扩散双电层。产生电动电势, 从而阻碍粒子之间 的聚结合并; 表面活性剂也可通过吸附在粒子界面上形成 一个致密的保护层, 通过“ 位阻” 作用迫使粒子分开 , 防 止沉淀的生成 , 从而增加悬浮剂的稳定性” 。 农药微乳剂的加工就是借助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增 溶作用, 将液体或固体农药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均 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光学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 。 。 黄放良等发现农. ~ L 4 o o 与农. ~ L s o o ( 体积I : L 2 : 1 ) 混合物可以 使微乳剂中的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增溶 ” 。 表面游} 生 剂的 加入可以减少药物分子与水分子的接触, 对药物起到保护 作用, 如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 c mc ) 后 , 胶束结构紧密 , 农药的水解被抑制 。 此外在农药加工后的储存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还能 抑制药物的氧化速度。药物的氧化性也是常见的性质之 一, 主要发生在醛类 、 醇类 、 酚类 、 肼类等含有易氧化 基团的药物中。链霉素氧化后成为无效的链霉素酸, P E G类表面活性剂对链霉素有稳定作用, 室温下存放 1 . 5 年 仅失效l 5 % 。 在其他农药剂型加工中,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基本包括 在上述4 种剂型当中, 这里不再赘述。 2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使用中对其有效利用率的影响 农药喷雾后 , 雾滴沉积在植物叶片的表面上, 会发生 雾滴扩散和水分蒸发的动力学过程, 造成有效成分的质量 浓度逐渐升高, 或沉积在叶片表面, 或被叶片吸收, 所有 这些除与农药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有关外, 还与植物叶片 的结构、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质有关。 2 . 1植物叶片结构的特征与农药沉积分布的关系 高等植物的叶片一般由表皮 、 叶肉、 叶脉3部分组 成 , 叶面即指叶片表皮的外侧, 覆有蜡质层和角质层。 作物叶片最外层的蜡质层 由脂肪酸、 酯类 、 酮, 、 醇 、 类 萜、 醛等有机物组成 , 具有防止水分损失、 物理伤害 、 病 菌侵入、 抗寒以及减少太阳辐射造成的伤害等多种作用。 表皮的蜡层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种是晶状, 一种是不 规则状, 前者主要存在于禾本科植物, 后者主要存在于阔 叶作物, 晶状的蜡层对农药在叶面的展布是不利的, 位于 蜡质层以内的角质层, 其组成成分较为复杂, 不同植物叶 片的角质层化学成分、 结构、 形态等有很大差异。角质 层的外层几乎完全由疏水的角质组成, 内层由含有一定数 量角质的纤维素和果胶混合物组成。植物角质层是药液 叶面沉积与吸收的重要屏障, 农药在角质层的滞留、 渗透 及组织吸收效率直接影响化合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同 时, 叶片表面的毛刺、 附着物更是形态繁多, 许多植物的 叶片表面还有多种能分泌特殊液体的腺体, 这些叶面附着 物对农药喷洒物的沉积和黏附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 。 当药液的雾滴沉降到植物叶片表面上时, 不论是粗大 的雾滴还是微小的雾滴 , 可能出现的情况有3 种: 微小的 雾滴可能落入叶片毛刺或其他毛刺物之间, 这种情况最有 利于雾滴与药液牢固地被叶片表面持留; 雾滴被夹持在毛 刺物之间, 这种情况也有利于雾滴或药液比较稳定的被叶 片表面持留, 但也可能受到振动而脱落 ; 雾滴 比较粗大 时, 如果雾滴没有被弹落, 也只能被架空在毛刺物之上 , 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后两种情况下, 若药液有较强 的湿润展布能力, 就有可能借助于药液的湿润展布作用而 扩散到毛刺之间而得以比较稳定地被叶面持留, 但是粗大 的雾滴却仍将由于容易发生流失现象而从叶面表面脱落, 只有细雾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被叶面有效地持留” 。 2 . 2表面活性剂对植物叶面结构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 分散、 润湿和渗透等作用 , 在 农药的施用中广泛地被用作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改 善药液在植物叶面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 增加叶片对有效成 分的吸收, 使药液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植 物叶面上吸附后, 会与气孔和蜡质层发生一定的相互作 用。表面活性剂也能引起气孔的运动。 Pa n等 。 用 Twe e n 一 8 0 的水溶液处理玉米叶片后, 发现叶片的蜡质有 溶解现象 , 并且使叶子的蒸腾作用扩大了1 ~3 倍 ; 在油 菜、 蚕豆等植物叶面喷洒OP 一1 0 或NP一 1 0 的溶液后, 由于 表面活性剂与膜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叶片枯斑和组 织损伤, 甚至增加了乙烯的释放量, 引起对植物的药害。 叶小利等 系统地研究了烷基聚氧乙烯基醚( P P J ) 和蔗 糖脂肪酸脂( S F E) 对大豆叶片气孔 、 蜡质层、 乙烯释放量 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的增加, 气孔逐渐打开, 质量浓度继续增加, 气孔的孔径达到最大 后逐渐关闭, 蜡质层的溶解程度随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的 增加而逐渐增加 ; 低质量浓度时, 乙烯的释放量几乎不受 影响, 但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浓度进一步增加时, 乙烯的释 放量增加。表面活性剂在不同程度上调节大豆叶片气孔 开闭、 蜡质层的溶解和乙烯的释放量。

178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内外精神病专家对比论文

    精神医学毕业论文 你还在愁精神医学毕业论文吗?那么,精神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我整理的内容吧!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

    最爱贺曼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内外科研论文的对比

    在写论文时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众所周知,旅游业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

    azaarsena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内外药学对比论文题目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有三种形式:调研报告,文献综述和科研论文。确定毕业论文形式时要多方考虑,首先要确定论文题目的范围,论文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解

    詹姆斯尐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国内外科幻对比分析论文

    2050年的世界 2050年1月8日的世界成了人的海洋,人十分拥挤,看着这拥挤的人流,我国科学家心急如焚,更加认真地发明仪器探索宇宙中的星球.终于科学家们的努力

    咚董董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内外科幻对比研究论文

    “大科幻时代”序言吴 岩http://www.wuyancentral.com/khll/l-0006.html◆星河部分科幻论文、评论及随笔目录◆

    侯总大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