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j快乐柠檬头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尽管对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如下的认识却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的处方,为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的处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处方,是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谈到治疗,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毋庸置疑,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上善若水maggie
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木旺侮土也。)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补其脾气,则能御肝,不受克贼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专治肝而肝邪入脾,则脾又病,经所谓“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者也。)故曰治已病也。
华兰欣子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万物生命的生存、成长都有特定的规律,适应特定的环境,且与春、夏、秋、冬、阴阳、消长变化相一致,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生存成长、起居饮食也应顺从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顺时调养则百病不生。若违背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相格拒,就会戕伐生命,破坏真元之气则百病丛生。所以聪明的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发病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经发生,然后再去治疗,犹如乱事已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仗开打了再去制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中庸,出自《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坚持用中正、适中、正常、不偏见、不偏激、不偏执、恰到好处的方法,修身养性或处理各种事件该是最好的,可是能持久做到的人少。 养生的过程精微奥妙,可以用事理推理它,难以用眼睛识别它。例如枕木和樟木生长到七年,然后方发现可分别出来。有些人总想用简单的方法以求快速见效,实际见效需要缓慢过程。由于不能近期见效,所以很少有人坚持到底。治未病也是如此,若不能持之以恒采取正确适中的方法,不仅将全功尽弃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意外事故。治未病就是指未病之前如何养生、摄生,比摄生养生更直接,更具体,更明确,更迫切,更具有针对性、目标性和目的性,需要坚持正确的,不偏激不偏执的,恰到好处的方法和时机,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人从生到死是个由成长到衰亡的缓慢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上古时期人都能活到百岁自然凋亡,痛苦甚少,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人能顺应自然法则,起居有时,饮食有度,有劳有逸,志闲少欲,精神内守,气血通畅,真气调顺。现代人之所以半百而衰,主要是喜欢挑战自然变化规律,悖逆天地、阴阳、自然变化法则,违背中庸之道,日落不息半夜不睡,日出睡而不做,私欲笃重,贪婪无节,大吃大喝,五味过,生化衰,阴精、元气不足,百病丛生,痛苦甚多,半百寿终。 通过对30名脑卒中患者的调查(祥见本博客脑卒中的危险信号)发现,凡是遵循中庸之道进行养生保健的,就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也是可以预防的,凡是违背中庸之道不重视、不坚持养生保健的,就是血压正常反而易发脑卒中。(经我们调查血压正常而突发脑卒中的比例确实在升高。)由此可见养生保健如何做到中庸是何等的重要——攸关生死啊!治未病包括未发生之病和发病之后的次级反应,除了遵循中庸原则,用心尽力外,知道什么是未病?即知道病之前没有发生的病是未病,病之后没进一步发生的病也是未病。如何治未病?即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选择正确、适中的方法,选择不偏执、不偏激恰到好处的时机防治是关键,不然则铸成大错,后悔莫及! 齐桓公就是一个既不用心也不尽力的典范,当扁鹊第一次告知:齐桓公你现在已病,且在腠理很容易治好,否则将进一步发展。桓公说:我没病。还对别人说:扁鹊是贪图私利,以示功名。五天后第二次告知:病已到血脉之中,赶快治吧! 齐桓公换是不以为然。又五天告知:病已到肠胃,赶紧治吧!否则病到骨髓我可就没招了!桓公大怒。再五天后,扁鹊见桓公病已入骨髓,便逃离了齐国。不几天齐桓公发重病而死。齐国人都称扁鹊是神医,相当于现在的“正教授、国医大师”。通过齐桓公事件,扁鹊总结后说:聪明人总担心病多,好医生总担心治病的方法少,能听进专家忠告的人聪明,不相信专家忠告的人可悲!并告诫我们,有六种人得病之后不容易治好,就是“治未病首席专家”扁鹊的大哥遇见了这六种人也难治好。 第一种人是,骄傲放纵不讲医理。骄傲自是本身就是无知,自己不懂也听不进医生的劝告。放纵私欲,贪吃贪睡,重看物欲轻摄生之道,更是错中错。不知道病已成而后用药是徒劳而已的道理,只求享受,不能攻克己心,叫身服我,偏行己路,岂有不病,岂能治愈。我有一位朋友,曾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生活很有规律,工作很有能力的人,很是知道有病治疗的重要性,轻看预防的重要性,由于过度喜欢干净却成就了一生的致命弱点。曾患心脏病,在家父的治疗下,恢复很好,心电图等指标基本正常,就是喜欢洗热水澡,为此曾多次劝告尽量少洗澡且不易长时间洗澡,因为虽然感觉很好,检查正常,但是心脏动脉硬化,供血不好心功能欠佳,澡堂内湿度大氧气少,很容易因缺氧诱发猝死,多次劝而不听,结果换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年刚60命终结于澡堂。更可悲的是,这样的悲剧每天都换在发生。 第二种人是,把身体看得轻,把钱财看得重。这种人有两类,一类是守财奴,怕花钱,攒钱为了以后治病或防老。另一类是甘为儿女做牛马,攒钱买房子、娶媳妇、供孙子。这种人真是最不聪明的一种了,尤其是现在城里的有养老金的人。想想看多活一年能挣多少钱?少住一次医院少多少痛苦?省多少钱?为亲人、子孙创造多少挣钱的机会?重钱财轻身体咋算帐都不值!难道世上还有比投资养生保健回报率更高、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生意”吗?健康是1,事业是1后面的无数个0。街坊张大娘,为人贤惠勤劳,尊敬老人兼爱子孙身体康健。曾经常笑话李大爷散步养生保健,身体也不见好到哪里。瞬间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李大爷如今时不时的换跟着重孙散步,张大娘已见不到了。 第三种人是,起居饮食不能按病情需要进行调养。病有百种,症状各异,外有感寒暑虚邪贼风之分,内有五脏六腑之别,治有补泻之法。治,治理,惩治之意。药,有毒之品。凡治病食用,不可不足,不可过量,不足则内贼外邪猖獗,过量则五脏真气受损。饮食起居是生存大法,养生之基础,养病之根基,根基不稳房屋哪有不倒塌的。所以凡是生病用药目的只是控制而已,如外感病毒,药物只能遏制病毒,消除炎症,病毒对机体的损伤,需要卧床休息,多吃清淡,配合调养才能很快痊愈。且是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起居饮食方法,如肺结核需要吃大鱼大肉,高血脂宜吃蔬菜水果,冬三月宜早睡晚起,夏三月宜晚睡早起。若违背了正确的养生原则,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也有可能诱发成大病。所以起居饮食不能按病情需要进行调养的人,有病很难治愈。如何做到起居饮食按病情需要进行调理?最好在专家的指导下按菜谱饮食,根据病情需要顺应四时变化而起居锻炼。 第四种人是,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不稳定。中医认为,气血不病,五脏安定,正气旺盛,邪不可干,筋骨灵活。相反气血错乱,五脏不安,六腑不稳,正气衰,气血生化不足,阴精匮乏,元气亏损,筋骨无力。所以这种人很难调养。 第五种人是,身体瘦弱不能承受药力。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如山楂,大枣,生姜等既是药品也是食品。若身体虚弱,吃大枣上火;吃鸡蛋过敏,喝牛奶拉稀,这种人换真是难办,虚不受补。如白血病患者。 第六种人是,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好多疾病与应激或精神刺激相关。应激可以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伤害机体,以精神类相关的疾病单靠药物是无法有效解决的,心病还得心药医 。这样似乎就为一些迷信的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口实,其实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心理学等都属医学的范畴。不要迷信巫术、巫医为好。凡是不相信医生的,有病确实很难治好;凡是相信医生的,有病确实容易好。这样的例子很多,奇迹总是留给信心充足的人,因为一生的果效都是有心发出的。 治未病说难很难,难就难在人类不完全清楚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被人类所征服,防御治未病是唯一的出路。说治未病说简单很简单,简单就简单的知道些常识,中庸一点就足够保全性命的了。但是很可悲、很可惜,不知道有多少“有志之士”、“有智之士”常常因犯些低级错误贻害终生。电台、电视、报纸、书刊、讲座年年在讲,天天在讲养生保健常识,可是总是有些人就是不信,就是听不进去,拿生命当儿戏。今年冬天冬寒,前些日子气温又骤降,死人噩耗不断,其中有位我的朋友50多岁,患有高血压,突然去世了。究其原因是天气寒冷到农村探望亲友,因劳顿困乏加上到厕所小解受寒风刺激,骨骼肌收缩导致外周血液瞬间减速,大动脉血液充盈上行脑血管破裂大面积出血不治而亡。大家都知道高血压必然导致脑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继续进展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致栓因子占优势血液增稠、血管痉挛栓塞或梗死,一是致炎因子占优势血管破裂而出血。只要不过分刺激它一般没有生命之忧,高血压患者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多的是。关键是正确防范,即坚持药物治疗;坚持食疗保健;坚持有氧运动。远离恶劣环境,禁忌过度疲劳、过度兴奋、过度忧愁、过度生气、过度寒热刺激,延缓动脉硬化进程,预防卒中猝死等就是治高血压未发生之病。 治未病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专家们不断的研究发现,患者接受,密切合作;治未病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尽心尽力;治未病需要采取不偏执,不偏激的正确方法;治未病需要谦卑、信心和相信;治未病需要自己高度重视,不可怠慢,因为人生的道路是单行道,去而不返的道,因小失大悔之晚矣!轻则痛苦相随,重则有性命之忧。 治未病任重而道远。高血压病是多发病常见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也是科普知识普及较广的一种疾病。可是,据官方最近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只有30%,治疗率,控制率仅为。 见2005年版8年级制《内科学》教材第一册第242页。 由此可见治未病任重而道有多远。 治未病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家庭的希望工程、幸福工程、致富工程。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有健康,才有将来。”健康是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生命的旅程中,每个人随时都有罹患疾病的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