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8

大铭空调
首页 > 医学论文 > 金匮要略治杂病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个老神仙

已采纳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笔者认为“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是其基础及核心思想。

人体唯有五脏元真通畅,才能阴阳和调以及生理活动正常。若五脏元真痞塞不通,则机体阴阳失和,气滞、水停、血瘀相继致病,则疾病丛生。故疾病的治疗关键就在于 “五脏元真通畅”。具体地说,就是调和阴阳,行气、利水、化瘀,使郁遏之气、血、津液复其流通畅达,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元真可理解为真气或者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张景岳也谓: “真气,即元气也。”元真被认为是一身之根本,通行于人体全身。因其所发挥的功能和分布的不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有所不同。概而言之,其包含气、血、津液等多种成分,在不同脏腑、经络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元真是由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而遍布全身的。

其精髓可大体概括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津液流畅,如环无端,发挥濡养之功。气机郁滞,津液留聚,血液瘀阻,阴阳失和则可以作为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以一言蔽之,又可统一总结为元真闭塞不通。因此,可以认为气滞、水停、血瘀为五脏元真不通的物质基础。由 此,可以更为简捷地掌握疾病的实质。机体能否保持“安和”,其关键在于元真通畅与否。元真闭塞不通,百病蜂起。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病病变时言: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强调了元真不通,实为造成身体虚弱而发病的原因。因此,对疾病的辨证要重视一个“闭”字,而治疗的目的就在于使病理的不通转为生理的通畅。说明了气、血、津液等的流通畅达是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而气、血、津液等的瘀滞痞塞不通,为百病之始。尽管临床表现各异,但都离不开气滞、水停、血瘀、五脏元真不畅的基本状态。所以,在 养生 和治病时,着眼于保持五脏元真的通畅尤为重要。

从气、水、血的角度对疾病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当属《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水气病除了风水、皮 水、正水、石水的分类外,还有气分、水分和血分的区分。可以看出,张仲景从病机的角度强调了疾病的进展阶段性,也可以说明在水气病的过程中,气、血、水三者异常的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饮内停、气滞水停而致血液运行不利,进而造成瘀血停滞。同时,瘀血停滞内阻同样可以影响气和水,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气得阴化为水,水得阳化为气,水得阴则进一步化饮、化痰、致瘀,水得阳则可化。据此可以看出,阴阳的失调在病理性质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气滞、水停、血瘀,阴阳失调角度观察和思考其他病证,可以迅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疾病病机,为临床能较高效的审证处药提供良好途径。

从人体病理上表现,可将阴阳的失调,气滞、水 停、血瘀看作基本病机。因此,行气、利水、化瘀,调和阴阳也就被看作治病处方的基本治则。《金匮要略》中的治法方药皆循此法。故可以从治气、治水、治血,调和阴阳四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认识。

调气

初病在气,邪阻经络,病位表浅,治应疏通经络气机,及时采用一切手段来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金匮要略》在这方面较多用驱邪的汗法。如在治疗风寒、湿病、溢饮、支饮、风水、皮水、黄汗等病证时,鉴于这些病证均和感受风、寒、湿外邪有关,外邪或滞于肌表关节,营卫经络之气不通,或影响肺脏气机,宣肃失司,通调失职,虽临床表现各异,但治则治法根本就是要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故此时治疗以发汗宣散肺卫气机为主。

在用药上,根据元真壅滞的程度与部位,合理组方和用药。《金匮要略》在治疗水气病时,应用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药物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此种病势状态了然于心,方药加减恰到好处的用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发挥。

另外,应用汗法的目的是通畅全身元真,使元真蒸腾气化运行有力。汗出是元真通畅的一种标志而非目的。所以,临床用药应把握好尺度,使元真通畅即可,通常以微微出汗为度。

调水

继病在水,水聚成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之应温化痰饮,通阳利水。

由于气、血、水三者异常有着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湿停滞的病变,是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产生的。

《金匮要略》中有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呕吐等病,可表现为咳、喘、满、肿、呕、利、眩、悸等症状,其本质皆为气机被阻,升降失司,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故在治法与用药上应兼顾气、水同调。根据痰饮和水气侧重的不同灵活选择治疗方法,如通利既停之水有力量峻猛者,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药力较缓以利水蠲饮为主者,有泽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

《金匮要略》中化痰之剂,每以生姜、半夏相配,以小半夏汤作为底方灵活加减,如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也体现了温阳行气之法为通畅五脏元真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既停之水以开泄的方法因势利导尽快消除之,以缓解急迫。待症状缓解以后,则又当以温助之法治本。《金匮要略》中“温药和之”以及后世严用和所言“顺气为先”都是这个意思。

调血

久病入络,治当活血祛瘀。瘀血在内阻滞不通,气、水不行,则五脏元真通畅的物质基础皆滞而不行,病情较重,所以《金匮要略》用瘀血病名以显示此病的重要地位。

因瘀血为元真不通所表现的最后阶段,故所有病的末期皆有瘀血的存在。故在《金匮要略》中瘀血的治疗方法散在于其他各病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用药大体为桃仁、大黄、牡丹皮、阿胶等,用方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旋覆花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硝石矾石散、千金苇茎汤、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枳实芍药散、温经汤等。

《金匮要略》瘀血病篇中不列具体方药,即疾病到了这一层次,实在难以用几张方子来概括,而应将化瘀之法融于各病的治疗中,缓缓图效。如治疗疟病的鳖甲煎丸,在化瘀软坚的同时,又用了行气、化痰、利水、清热及补益气血之品; 治疗虚劳干血的大黄虫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也用了不少理气、清热、养血补虚及益气和中之品; 治疗妇人病的温经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又用了补益气血之品。也正合张仲景所谓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

202 评论

毕筱倩mm

《金匮要略方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 金匮要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

91 评论

相关问答

  • 金匮要略中风病论文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

    兰生幽荣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金匮要略病证论文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

    一1777777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金匮要略治杂病论文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

    大铭空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论文

    《黄帝内经》讲:“三阳结谓之消渴。”三阳结是指胃过热、大肠过热及胃和大肠过热而导致的中焦过热。心中指胃,病在厥明时会出现消渴之症,病人感到胃里又痛又燥热,感觉到

    主君的太阳So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金匮要略治杂病论文范文

    是从麻黄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谈谈你对伤寒与杂病关系的理解分析如下: 麻黄类方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方剂,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等药物组成。在《金匮要略》中

    veinna200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