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修羋修
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体在健康无病之时,就要加强养生保健,并注意及时回避病气的侵害,主动地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体即将要发生疾病之时,类似于现代所称的亚健康状态,就要及早预见将要发生的疾病,采取有效措施以阻止疾病的发生;第三层含义是指疾病已经发生,要特别注意预先察知疾病发展的趋向,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疾病的深入发展,这时候的治未病主要是指“先安未病之地”,防止疾病进—步加重,同时采取措施促使疾病及早康复,使身体尽量恢复未病的状态。由此看来,治未病看似简单,但包含了中医学丰富的预防学、养生保健学和康复学的思想和理论,直至今天仍不失其光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人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预防瘟疫,冬至开始服用膏方以补益身体,冬至灸足三里以强健身体等。
好好在一起吧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尽管对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如下的认识却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的处方,为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的处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处方,是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谈到治疗,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毋庸置疑,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瞳言無忌
随着 健康 管理行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治未病采取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中医治未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的 健康 管理中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要设立“治未病”科,体检指标偏高的亚 健康 人群将由“治未病”科以中医理念对其采取干预措施。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涵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主要是保持体内正气充沛旺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 健康 状态。2.欲病先防,按照“邪伏防发”的原则,在疾病将发未发之时,采取 养生 调摄为主,辅以适当的治疗措施,消除隐患,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身心和谐。3.既病防变,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4.病后防复,按照“调摄为主,治疗为辅”原则,采取措施祛除留滞未尽之余邪,恢复机体气血精气神,促使机体恢复 健康 。
中医“治未病”主张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以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主要要做到:1、 平衡阴阳, 这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出发点和归宿。《黄帝内经》中曾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 、调摄精神,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黄帝内经》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3 、调节饮食起居,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黄帝内经》曾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4 、加强锻炼, 平时经常进行 体育 运动,可以促进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5 、顺应四时, 强调个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才能避免疾病发生。6、 药物预防 ,中医药调治亚 健康 的优势在于辨证施治,综合调理。7、针灸推拿,可以调理气血,恢复阴阳。
中医说冬病夏治,是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让其在冬天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
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体在健康无病之时,就要加强养生保健,并注意及时回避病气的侵害,主动地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第二层含义是指人
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 方法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
冬病夏治是中医常说的一种理论。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可以出很多的汗,这样能够排出体内的湿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医生应该本着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学习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