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ia14785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征为气道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如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多认为儿童患病率高青壮年。约40%患者有家庭史。本病属中医“哮证”范畴。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哮喘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哮喘发作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在遗传方面可能是与多基因遗传有关;患者个体变应性体质和环境的影响常常为其高危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为某些致敏原,生物性致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屑、细菌、病毒、原虫、某些植物释放的一些致敏物质、某些食物成分等,非生物性致敏原如某些药物、某些有机化合物。气候变化、运动等可触发哮喘发作。
2.发病机制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哮喘发作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神经因素等有关。
(1)免疫学机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发生过程。抗原通过抗原递呈细胞激活T细胞,致敏的T细胞(主要是Th2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索(IL),部分IL再激活B细胞,使B细胞合成并分泌特异性IgE,这类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现的IgE受体结合。如机体再次进入同类抗原,则抗原与结合于细胞表现的IgE发生偶联,使相应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像血小板活化因子之类,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水肿、腺体分泌增多等,产生哮喘症状。
(2)气道炎症:炎症刺激,使某些细胞如Th2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使这些细胞再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加重对组织的损伤。另外,细胞因子及环境因素使气道上皮细胞分泌内皮素-1等使气道黏膜上皮下的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气道重塑;血管内皮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产生的黏附分子使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促进白细胞进入炎症部位,加重气道炎症过程。
(3)气道高反应性:抗原或其他刺激作用下,释放的细胞因子等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上皮下神经末梢暴露,导致气道呈现高反应性。
(4)神经机制:支气管受自主神经支配,有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等。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常表现为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低下、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且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的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递质如一氧化氮与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递质如神经激肽平衡失调,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病理】肉眼观察可见肺泡高度膨胀、肺气肿,支气管、支气管分支及终末细支气管内有黏稠痰液及黏液栓。组织学检查见支气管壁增厚,黏膜及黏膜下血管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纤毛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增殖,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等。若哮喘长期反复发作,可出现支气管平滑肌肥厚、上皮细胞基底膜增厚,肺组织重构、周围肺组织对气道的支持作用消失。
【临床表现】
1.症状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哮鸣音,严重者可出现端坐呼吸。
可有咳嗽、咳痰、大汗等症状,甚至烦躁不安、神志模糊之类的神经系统表现。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不等。可自行缓解或用支气管舒张药缓解。哮喘发作的一个特征是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重。
2.体征非发作期体检无特殊变化。发作期胸部过度充气状态,呼气延长、广泛哮鸣音。当哮喘症状不重或严重时,则可能听不到哮鸣音。严重者则可能有发绀、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呼吸等。
【并发症】发作时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等。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复方氨酚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于俄罗斯皮尔姆国立医学院获博士学位。近三十年中医临床、教学、研究经验。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于俄罗斯皮尔姆国立医学院获博士学位。近三十年中医临床、教学、研究经验。擅长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溃疡病、慢性胃炎、结肠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老年痴呆、老年抑郁症、失眠、神经衰弱、高脂血症、脂肪肝、尿路感染、肾炎、各类肿瘤、妇科疾病、皮肤病、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dp73754458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上海二当家
孩子检查的结果是支气管哮喘,引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过敏性体质加上过敏原的感染,或者是生活中尘螨,真菌等的感染都会造成支气管哮喘的。常见的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等症状。对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可以服用止咳平喘的中药调理,也可以配合消炎药治疗可以好转的。
喵小萌103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 分煎液,据此推测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 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全文地址: 共三页
在医学领域中,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药学人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药学的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征为气道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
支气管肺部慢性炎症刺激呼吸道可损伤呼吸道粘膜导致气道高反应,过敏性咳嗽和喘息。反复感冒 肺炎,气道高反应导致的过敏性咳嗽喘息补充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预防和修复呼吸
医学论文题目是医学科技信息着录体系和索引等二次文献的重要内容,是医学文献检索的主要标识。医学论文题目必须要够专业才行。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专业的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免费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发作性、肺部过敏性疾病。一般季节性发作。大多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