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1

Charleswpf
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论文陈继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兜兜兜尔

已采纳

专著:曾毅: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曾毅、王正联:家庭状态生命表软件及其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曾毅:中国人口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曾毅:Research on Aging and Family.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曾毅、顾大男、萧振禹、陶立群: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图集。Graph Collection of Healthy Longevity in China。 中英文。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教材:曾毅: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编著:曾毅(主编):中国八十年代的离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主编):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上、下两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张纯元、曾毅(主编):市场人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曾毅、柳玉芝、张纯元、萧振禹(主编):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译著:曾毅、郭志刚等译:家庭人口学模型及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学术论文:曾毅: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曾毅:《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3期。曾毅:以晚育为杠杆,平稳向二孩政策过渡。《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曾毅、王正联: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曾毅:健康长寿调查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口科学》增刊(老龄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专辑), 2004年。曾毅、柳玉芝、张纯元、萧振禹: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中国人口科学》增刊(老龄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专辑), 2004年。顾大男、曾毅: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增刊(老龄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专辑), 2004年。曾毅:对邦戈茨-菲尼方法的评述、检验与灵敏度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曾毅、金沃泊:晚育与健康长寿。《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曾毅、金沃泊:中国高龄死亡模式及其与瑞典、日本的比较分析。《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3期。曾毅: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一体工程探讨。«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5期。曾毅: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结合势在必行。“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论坛”,«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5期。顾大男、曾毅: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2期。曾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一体工程-计生系统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人口研究»,2001年第6期。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5期。曾毅、萧振宇、张纯元、柳玉芝、战捷、金沃泊:中国1998健康长寿调查及高龄老人生活自理期望寿命,«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3期。顾大男、曾毅: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隶属等级分析。«中国人口科学»“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专辑”,2001年。顾大男、曾毅、柳玉芝:健康期望寿命计算方法评述。«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4期。任强、曾毅: 应对老龄化世界的挑战。《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6期。曾毅、萧振禹、张纯元、柳玉芝: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项目的研究意义及攻关目标。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监测调查数据集第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曾毅、萧振禹、张纯元、柳玉芝: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基础调查样本设计方案。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监测调查数据集第二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曾毅、萧振禹、张纯元、柳玉芝: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基础调查数据质量评估.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监测调查数据集,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曾毅:农村计生优质服务与养老保险一体工程:计生系统面临的历史机遇。政策 咨讯报告, 已递交国家计生委,2000年。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政策咨讯报告, 已递交国家老龄委与国家计生委, 1999年。我国高龄老人婚姻、家庭结构概况及有关对策建议。政策咨讯报告, 已递交国家老龄委与国家计生委, 1999年。曾毅:国际人口学研究的新动态与思考。人口研究,1998,。曾毅、金沃泊、王正联: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人口科学,1998,。曾毅、舒尔茨: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对生育率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曾毅:不宜在纲领性文件中规定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人口研究,1997,。曾毅:初婚年龄与初婚初育间隔的变动。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主编:《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第七篇“中国人口的婚姻与家庭结构分析”第二章,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曾毅:子女离家率的估算与分析。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主编:《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第七篇“中国人口的婚姻与家庭结构分析”第六章,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曾毅:多区域人口预测模型。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主编:《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第十篇“多区域人口预测”第一章,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曾毅、李伟、张风雨:生育率模型及参数预测。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主编:《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第十篇“多区域人口预测”第二章,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曾毅:中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主编:《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第十篇“多区域人口预测”第七章,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曾毅:政策性思考与讨论。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主编:《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第十篇“多区域人口预测”第八章,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曾毅:人口控制与财政政策,财政研究,1995,。曾毅、吴德清: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5,。曾毅、王德明:上海、陕西、河北三省市女性再婚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5,。曾毅:我国1991-1992年生育率是否大大低于替代水平。人口研究,1995,。曾毅:经世济民,学以致用。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曾毅:人口项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叶文虎与陈继成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曾毅:从海南的实践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国人口科学,1994,。曾毅:在农村建立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人口与计划生育,1993,。曾毅、舒尔茨、王德明:上海、陕西、河北三省市的离婚分析。人口研究,1993,。曾毅:市场经济与实用人口学。人口与经济,1993,。曾毅、蔡文媚、邱沛玲、宋静安:从昌平等地农村调查看晚婚晚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人口与计划生育,1993,。曾毅、顾宝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成因及后果分析。人口与经济,1993,。曾毅:从四普与三普资料看华东六省一市婚姻家庭的现状及变动趋势。人口,1993,。曾毅: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3。曾毅: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国人口报,。曾毅:市场经济呼唤实用人口学。中国人口报,。曾毅:利用普查数据估算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婚初育间隔的方法及其在四普资料分析中的应用。人口与经济,1992,。曾毅、李伟、梁志武:中国家庭结构的现状、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中国人口科学,1992,。曾毅、邱沛玲: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晚婚晚育是可行的。人口学刊,1992,。曾毅、金沃泊:中国人口发展进程中若干矛盾的分析。于景元主编:现代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曾毅、李晓丽、贾同金、杨日章:初婚时居住方式与婚后离开公婆(父母)另立门户的生命表分析。人口动态,1991,。曾毅、金沃泊: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1,。曾毅:人口城镇化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人口学刊,1991,。曾毅、李晓丽、马忠东:子女离家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估算方法。中国人口科学,1991,。曾毅、涂平、郭柳、谢英: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近年出生率回升原因的人口学分析。人口研究,1991,。蒋正华、曾毅、王胜今:实用人口学主要分支的介绍及评述。人口动态,1990,。曾毅:试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社会经济对策。人口动态,1990,。曾毅:逐步提高平均生育年龄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人口与经济,1990,。曾毅、李晓丽:从湖南、山西调查看农村妇女家庭生命历程与家庭结构变化。人口与经济,1990,。曾毅: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趋势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89,。曾毅:家庭人口学—一门十分活跃的人口学分支学科。中国人口科学,1988,。曾毅:人口要素变动对我国妇女家庭状态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1988,。曾毅:试论人口城镇化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与经济,1987,。曾毅:关于生育率下降如何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 1987,。曾毅:多增-减生命表的构造方法及其在中国妇女婚姻研究中的应用。人口研究,1987,。曾毅: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家庭结构的变动。青年地理学家,1987,。曾毅: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与农村人口控制。人口研究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曾毅:西藏高原的升起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变迁。地理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32 评论

欣欣公主Q

社区护理是以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因此,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培养社区护理人才非常重要,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区护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推出,人类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护士具有良好的语言交往艺术对提高社区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言交往的重要性

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沟通交流并达到相互了解的工具。语言是护士对病人实施护理的基本手段。在社区护理中,良好的语言能够对患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而粗劣的语言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2、语言的交往艺术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护士通过良好的语言艺术,有利于将病人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语言交往的艺术性可以反映护士的职业素质。一个职业素质优良的护士,要能正确运用语言交往艺术来帮助 教育 病人,从而使备受病痛折磨的病人,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促进身体尽快康复。

二、护患语言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护士在与病人进行语言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要准确,尽量用医学术语,并且要深入浅出,必要时作适当解释。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不仅能给病人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且使护理过程中体现了外在的形式美,能给病人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交流中要说普通话,使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都能听得懂,并注意说话的语调。

2、提高语言交往中的道德水准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护士每天都面对着不同需求的病人,要注意语言的道德要求。一个 爱岗敬业 的护士,面对病人的种种要求,都会耐心解释,以诚相待。如:对于 医学知识 较缺乏的患者,应耐心听取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作详细解答,决不能怕麻烦、应付了事,更不能讥笑他们。俗话说“言为心声”。美好的语言是取得信任与支持的基础,语言可作为治疗手段达到治疗目的。反之,恶语伤人,会造成纠纷。病人来社区就诊,决不能加重其心理负担,对病人要有同情心、爱心,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感情,做到任何情况下都不向病人发火,不以貌取人,不以权取人。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美好的语言,可使病人感到温暖,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在社区护理中得到温馨。

3、重视语言交往中的情感特点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仁。人的情感不同,所表现出的语言、语调、语气等也会截然不同,并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护士必须重视语言交往中的情感特点。通过自己的服务,体现出对病人的关心与尊重、同情与爱护,关怀与体贴,做到微笑服务在脸上,文明用语在嘴上,带给病人一种亲切感。如对初次来社区治疗的病员,护士应先介绍社区环境、作息时间、 规章制度 ,使病员很快熟悉环境, 消除紧张 和陌生感。在与病人交谈时,注意调节好和谐的气氛,注意称谓,应避免用“不”字,而用“为了您的健康请您……”、“请您注意。

4、注意语言交往的方式应用语言交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与病人交谈时,保持合适的距离,维持松弛、舒适的体位姿势;在征求他人意见时不轻易打断对方谈话或转变话题。为表示在认真倾听,可用点头或“嗯”、“是”等表示你已接受对方内容,理解对方的意思,以鼓励对方继续谈下去。在阐述、声明自己观点的集体交流中,可加强语气,放慢语速并配合手势来强调其重点。对正在发怒的病人,首先向病人表示理解,尽可能转移注意力,这样既尊重和重视了病人的要求,也有效地处理了病人的意见;对哭泣的病人,待发泄后再耐心倾听哭泣的原因,使病人得到安慰;对感觉有缺陷的病人,如听力丧失则应更多地使用非语言交流;对视力不佳或丧失者应减少非语言信息,想方设法补充因看不见或听不见而遗漏的内容川。总之,社区护理工作离不开语言交往艺术,为了提高社区护理质量,护士必须充分认识语言交往艺术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社区护理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交往艺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 传统 文化 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 方法 。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 儿童 、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2]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徐倏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

浅谈社区护理学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2.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3. 浅谈护理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4. 大学生护理论文范文

225 评论

相关问答

  • 医学论文陈继

    专著:曾毅: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曾毅、王正联:家庭状态生命表软件及其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曾毅:中国人口分析。北京大

    Charleswpf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陈桥医学论文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

    永远在路上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医学论文陈述

    其实,论文答辩的目的只有一个,检查学生对所写论文题目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答辩陈述稿,欢迎参考!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叫xx,我的论文题

    Leven小万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陈思医学论文

    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缺失及对医德教育论文 医学生走进临床,是一个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能否联系实际的必经之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

    魔法袋的礼物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陈均医学论文

    三国演义的主人公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等 水浒传的主人公是:鲁达、李逵、林冲、吴用、宋江、秦明、索超等 红楼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

    李吉吉jjj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