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ezyYeezy
| 病例提供者: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 陈月
21世纪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时期。根据近5年全国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中国老年(≥60岁)糖尿病患者约有5016万,随着老年人口总数的增加,这个人群还会扩大。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版)》指出,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水平欠佳,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已成为老年死亡的主要威胁之一。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一现状,我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的陈月医生进行了沟通。陈医生结合她在临床中遇到的两则病例,向我们分析了该如何优化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病例 1
患者,老年女性,79岁,3月前体检发现糖尿病,二甲双胍 bid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 3月前体检发现糖尿病,予二甲双胍 bid治疗无不适,FPG mmol/L,无明显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无体重减轻。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十余年,长期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可;发现高血脂3年余,未治疗。否认冠心病、心梗、脑梗等病史;否认糖尿病家族史;既往有慢性腹泻病史,半年前外院曾查肠镜未见异常。
查体: 神清,一般可,身高155 cm,体重60 kg,BMI kg/m 2 ,腰围92 cm,BP 128/83 mmHg,HR 76次/分,余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特殊检查:
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斑块,可见充盈缺损;腹部彩超:脂肪肝;骨密度DXA检测:腰椎最低L2 T值,股骨颈 T值;眼底检查:正常;听力:双耳听力基本正常
诊断:
2型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中心型肥胖;脂肪肝;骨质疏松
思考:
该老年患者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合并多种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并发高血压、高血脂、超重、脂肪肝、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如何启动二联治疗?
病例 2
患者,老年男性,72岁,糖尿病病程12年,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 糖尿病12年,长期格列美脲2 mg bid+二甲双胍 bid,血糖控制不佳,FBG 6-9 mmol/L,未监测PBG,无明显头晕、冷汗、心悸、饥饿感等不适。
既往史: 高血压病、高血脂、冠心病病史,长期降压、降脂、抗凝治疗。
查体: 神清,一般可,身高171 cm,体重75 kg,BMI kg/m 2 ,腰围96 cm,BP 130/85 mmHg,HR 72次/分,余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特殊检查:
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下肢动脉多发斑块形成;腹部彩超:脂肪肝;骨密度DXA检测:腰椎最低L2 T值,股骨颈 T值
诊断:
2型糖尿病:低血糖、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 ;高脂血症;冠心病;中心型肥胖;脂肪肝
思考
该名患者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波动明显,存在晚餐前和夜间低血糖,合并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超重,如何为其调整降糖方案?
正如两位老年患者的病史所呈现,老年人因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在糖尿病治疗中存在诸多难点。陈月医生基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搜寻了国内外相关指南及临床证据,为两位患者的治疗寻找依据。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治疗难点
老年糖尿病患者对降糖药物的要求
如何选择符合老年患者需求的降糖药物
析指南
1. 根据2018 AACE/ACE糖尿病诊治指南,DPP-4抑制剂是在众多种类的降糖药物中,整体表现较好的一类药物,具体体现在:DPP-4抑制剂在有效降糖的同时,在对低血糖、体重、胃肠道、骨骼、酮症酸中毒的影响方面均表现为中性,并在减少蛋白尿方面有积极作用,且西格列汀等已被证实对心衰不产生影响。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对DPP-4抑制剂降糖疗效的描述: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在减去安慰剂效应后可降低HbA1c 。
探机制
二甲双胍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用药,通过直接作用于肝脏、减少肝糖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发挥降糖作用;DPP-4抑制剂则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糖素水平控制血糖,同时改善β细胞功能。因此,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作用机制互补,可协同升高活性GLP-1的水平,发挥1+1>2的效果。
看循证
1. STRATEGY研究显示,西格列汀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能够额外降低HbA1c水平,两药联合血糖控制达标率达。
2. 西格列汀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西格列汀治疗糖尿病可改善患者β细胞功能指标。
3.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非劣效性研究在二甲双胍单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了随机添加西格列汀或磺脲类药物(格列吡嗪)治疗2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两组降糖疗效相当。
但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组患者在低血糖发生和体重增加风险方面显著更低。
同时,西格列汀组患者相比格列吡嗪组患者更好地保留了β细胞功能。
另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则显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比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维持时间更长。
4. 美国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西格列汀或磺脲类与二甲双胍两药联合治疗≥90天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用药后1-6年进展至胰岛素治疗的情况。结果显示,西格列汀较磺脲类药物可延缓胰岛素治疗需求。
5.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或危险因素。TECOS研究证实西格列汀不增加心衰入院风险,具有良好的心血管安全性。
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综合考虑和分析后,陈月医生决定给予均两位患者以下治疗方案:二甲双胍缓释片 bid+西格列汀 100 mg qd。
随访观察结果
病例1:
2周后,患者SMBG:FBG mmol/L,PBG ;无头晕、冷汗、心悸、饥饿感等低血糖引起的不适。
2月后,患者 SMBG:FBG mmol/L,PBG mmol/L;HBA1c:。
病例2:
2周后,患者 SMBG:FBG ,PBG 8-11 mmol/L;无头晕、冷汗、心悸、饥饿感等低血糖引起的不适。
最后,陈月医生对此次病例探讨及分析进行了总结。
治疗总结
大头的陈小晶
糖尿病是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 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情况,是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而引起,病人血糖异常升高,脱水,迅速进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率为10%。 (一)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情况: 当各种诱因使糖尿病加重时,人体内脂肪分解加速,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大量脂肪酸经肝脏进行β氧化产生酮体,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很少,为2毫克/100毫升血,尿中酮体不能检出。在酮症酸中毒时,血中酮体升高达50毫克/100毫升血以上称为酮血症;尿中出现酮体,称为酮尿。酮体以酸性物质占主要部分,大量消耗体内的储备碱,逐渐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生酮症酸中毒时,病人糖尿病的症状加重,同时伴有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二)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1、糖尿病治疗不当 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降糖药突然停药或用量不足;未经正规治疗的糖尿病。 2、感染 糖尿病人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坏疽等感染时。 3、饮食不当 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洁)引起呕吐、腹泻。 4、其他 严重外伤或手术后。妊娠和分娩。 (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1、早期 糖尿病加重的现象如极度口渴、多饮、多尿、全身无力。 2、病情迅速恶化 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痛较重,常被误诊为急腹症。当酮症酸中毒好转时,腹痛很快消失。 3、精神及呼吸症状 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而大,呼气时可有烂苹果味,酮体浓度高则气味重。 4、脱水症状 由于多尿和呕吐腹泻引起。病人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淡漠,很快进入昏迷。由于失水而出现脉弱、血压降低、四肢发冷等休克表现。部分病人有发烧现象,体温38~39℃。 5、化验橙查 尿糖�~�,尿酮体阳性;血糖显著升高,多数300~600毫克/每100毫升血(毫摩尔~毫摩尔/每升血),少数可达1000毫克/每100毫升血(毫摩尔/每升血);血酮体增高。其他的化验检查都可以出现不正常,如血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钠、氯、钾离子均可降低。 6、注意与其他情况引起的昏迷进行鉴别 糖尿病人在家庭中突然出现昏迷时,大多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酮症酸中毒引起,另一种可能为低血糖昏迷,一般是在血糖低于50毫克/每100毫升血(毫摩尔/每升血)时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神志不清,但呼吸、心跳等一般情况尚好。注射葡萄糖后病人迅速清醒。在家庭中无法鉴别这两种昏迷时,应及时送医院检查后再做处理。 (四) 救护措施: (1)应用胰岛素。这是抢救治疗的关键。必须在医院或医生指导下应用。根据病情皮下或静脉注射或静滴普通胰岛素。一般可酌情皮下注射12~20单位,再给予静滴每小时4~8单位量滴入,大多在24小时内控制病情,此时应停用其他降糖药。 (2)纠正脱水。能口服的尽量口服饮水。昏迷病人要给予静脉补液,24小时内可输液3000~6000毫升,心脏病或肾功不好的病人酌情减量。 (3)昏迷病人头侧位,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口腔清洁。有缺氧情况者给予吸氧,已发生感染的适当应用抗菌药物。 (4)详细记录病人的出入量,如饮水量、进食量、呕吐量、尿量、便量,报告给医生,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复杂、严重、发展快,在治疗前后均要进行多种化验检查,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输液量及种类。最好将病人送至医院急救,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糖尿病患者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的比例在50%以上。
Sissy有福相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31-02【关键词】低血糖;临床干预;预防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 mmol·L-1(50 mg·dl-1),是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常见的并发症。低血糖早期症状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较严重的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的表现,如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低血糖表现各不一样,但对患者个体则每次发作的症状基本相似,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识别低血糖症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1 常见的几种低血糖症及病因 服用降糖药物期间发生的低血糖症 病因:(1)应用胰岛素及磺脲类降糖药物过量。(2)尿糖连续数天阴性,胰岛素未及时减量。(3)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食欲减退,以及活动量明显增加,但没及时加餐或未减少胰岛素用量。(4)注射混合胰岛素的比例不当。 反应性低血糖症 病因:(1)胃肠手术后,由于食物迅速进入空肠,葡萄糖吸收太快、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过量而引起低血糖症。(2)空腹吃甜食,有的时候则会使胰岛素过度释放,使血糖快速下降,甚至形成低血糖,从而迫使肌体释放第二种激素-肾上腺素,以便使血糖恢复正常。这两种激素的作用可导致头晕、头痛、出汗、乏力等,是体内胰岛素分泌过量所致的功能性低血糖症。 器质性低血糖症 病因:胰岛B细胞瘤,严重肝病、垂体前叶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患者。 禁食性低血糖症 通常在禁食8 h后发生。症状比反应性低血糖症更严重,包括:头晕、记忆力丧失、中风和慌乱。爱美的女士常常因禁食减肥导致低血糖症。在极少的病例中,禁食性低血糖症还可能是严重的身体失常的结果,如胰脏B细胞肿瘤以及全身的肿瘤。此外,参加持续剧烈运动(如长跑),部分人也会出现低血糖症。 2 低血糖的危害 加重糖尿病 低血糖时体内胰升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均显著增多,导致反应性高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因此每次低血糖后。血糖均增高,尿糖增多,使血糖不宜控制。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临床出现反复低血糖或严重低血糖时,可使患者脑功能受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如果低血糖不及时抢救,昏迷≥6 h,则可造成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坏,甚至死亡,即便是抢救过来,很可能并发痴呆症;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患者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 心功能损害 低血糖发生时,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特别是已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易使心功能受损,供氧受阻碍,产生心律紊乱,如房颤、室性早搏、心肌梗塞等。 3 临床研究 早期低血糖仅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可给患者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 当患者神志已发生改变,给予50%葡萄糖40 ml~60 ml静脉注射;更严重时,应用10%葡萄糖注射液持续静脉滴注。 胰高血糖素的应用? 有条件者可应用胰高血糖素1 mg肌内注射,但价格较昂贵。需要注意的是,用拜糖平治疗的患者如发生低血糖则需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应用治疗。 若患者低血糖严重而不能自救时,应在其他人员帮助下进食糖或含糖食物。 优降糖所致的低血糖,补糖至少应持续2 d~3 d。 4 低血糖的预防 4.1 对于低血糖症必须做到“防重于治”,并且预防低血糖发作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最佳治疗措施。在低血糖预防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①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②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注意适量运动;④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⑤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注意随身携带食物和急救卡片;⑥警惕夜间低血糖。 4.2 对老年人用降糖药剂量需谨慎对长效磺酰脲类,尤其是格列本脲在应用时更应慎重。低血糖早期症状不明显,当一旦发生,症状很严重,应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至少密切观察72小时,并不断监测血糖浓度。及时调整治疗。 4.3 对怀疑B细胞瘤者,应尽早进行饥饿实验和运动实验诱发,测定血浆胰岛素-C肽浓度,并进行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可预防低血糖症的发作。 4.4 对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病人说明疾病的本质,给予精神分析和安慰工作。鼓励病人进行体育锻炼。饮食结构适当提高蛋白、脂肪含量,减少糖量,小量多餐,进较干食物,避免饥饿。此外,在食物中加入纤维(非吸收性碳水化合物如果胶)有一定帮助。也可试用小剂量的抗焦虑安定药如地西泮(diazepam)等。 4.5 因乙醇可阻碍肝糖异生并促进胰岛素分泌,常在进食很少而过度饮酒后8~12h发生,所以要避免大量饮酒,尤其是进食较少者。由于摄入果糖、半乳糖或亮氨酸激发的低血糖症,预防方法是限制或阻止这些物质的摄入。 4.6 对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伴有或不伴有迷走神经切除的幽门成形术者,进食后食物迅速进入小肠,结果导致食物的迅速吸收,促进胰岛素过早分泌,引起低血糖。因此应避免进流质及快速进食。应多次、少量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蓝星鬼魅
很多人都知道,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取量是糖尿病患者的必做事宜,因此,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血糖宁低勿高。但事实上,偶尔一次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而低血糖对身体的危害是以分秒计算的。它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脑梗塞甚至威胁生命。
老年糖尿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动大
老年糖尿病根本特点就是血糖波动比较大,用药少了血糖就高,用药多了血糖就低,就会发生低血糖,对于老年糖尿病,要重视低血糖的教育,因为老年糖尿病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2、胰岛功能下降
老年人胰岛功能在逐渐的衰退,对于血糖的控制就相对差一点,正常人当进食以后血糖升高的时候胰岛的β细胞会很快分泌出胰岛素,随着血糖的升高胰岛分泌也增加,这样血糖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老年人的胰岛素分泌一般是相对延迟的或者是分泌偏低的,这种情况都会导致血糖高的时候胰岛素分泌少,而血糖降低的时候胰岛素反倒是分泌的多,这样就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3、老年人相对依存性差
老年人相对依存性差一点,记忆力差一点,很多老年人在打了胰岛素之后有可能去干其它的事情就忘记吃饭了,还有的老年人会吃了降糖药以后就忘了,又吃一次药,这种情况下也是增加低血糖发生很重要的危险因素。
4、老年人的自我监测差
老年人的自我监测相对差一点,有的老年人可能由于一些身体状况进食会减少,应该及时的调节药物,及时的监测血糖,如果不及时的调节药物,没有很好的监测血糖,也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5、降糖药物的蓄积作用
这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较常见的原因。随着病情的发展,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肾功能减退,所服降糖药不能正常由肾脏排泄掉,久而久之,降糖药在体内蓄积量越来越多,从而引起持续而严重的低血糖。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随时调整降糖药剂量,或改用非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格列喹酮降血糖作用可靠,约95%代谢产物经胆道及肠道排泄,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者。
6、药物降糖作用增强
磺脲类与下列药物同时使用时,降血糖作用增强:阿司匹林、氨基比林、保泰松、复方新诺明、双氢克尿噻、氯贝丁酯、胍乙啶、利舍平、可乐定等。降糖药与上述药物同时应用时,可发生低血糖,应注意减量。
7、患者进食量少未调整降糖药剂量
老年糖尿病患者进食量易受某些因素影响,如食物种类、情绪、胃肠道疾患等。若出现进食量减少时,应注意监测血糖水平并及时调整降糖药剂量,否则很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出现。
低血糖的危害在业界达成共识的一句话是“一次致死性低血糖可以抵过10年的糖尿病治疗”,足见低血糖对机体伤害的严重性。
如何预防低血糖?
1、做好血糖监测
最好做到每周二次全天血糖监测,包括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必要时加凌晨3:00,根据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老年患者如睡前血糖偏低,小于,要及时加餐,同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反复晨起高血糖时,不要盲目增加降糖药物用量,要防止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晨起高血糖现象,要及时监测夜间血糖,合理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2、加强糖尿病教育
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性,科学合理的应用降糖药,不能偏信广告,滥用自制降糖药。
3、适当放宽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如糖化血红蛋白可由放宽至以内,空腹血糖在7mmol/L以内,餐后1小时血糖在9mmol/L以内。
4、避免使用作用过强的药物
避免使用作用过强、过快的格列齐特,慎用长效的格列美脲及格列吡嗪,尽量使用作用温和、中效的格列喹酮等。最好是与二甲双胍合用,以发挥协同作用,降低低血糖的发生几率。如果用胰岛素注射,最好选用长效制剂。
5、按时进餐
做到生活规律,按时进餐,服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及时进餐。
6、不要随意增大运动量
运动量应比较恒定,切莫随意增大运动量,并在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食物、葡萄糖以作备用。
7、严格遵医嘱用药
严格遵医嘱用药,切莫自行增加用药剂量。每次用药前要核对剂量,以防用药量过大。
8、常备口服葡萄糖
糖尿病患者家中常备口服葡萄糖,必要时准备葡萄糖注射液。任何糖果、白砂糖都不能代替葡萄糖,有些阻止糖转化的药物对白砂糖等糖果升糖有阻止作用。葡萄糖是最有效的。如果服用葡萄糖后症状仍不缓解或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不可延搁,以防发生严重低血糖昏迷。
9、患者不要独居一室
一定要让患者身边的人知道患者病情,以及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问题,及如何帮助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以防万一,最好不要独居一室。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关键词】 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据WHO报道,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第三位威胁人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31-02【关键词】低血糖;临床干预;预防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2.
【关键词】老年; 2型糖尿病; 中医;家庭护理糖尿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1],其起病隐匿,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31-02【关键词】低血糖;临床干预;预防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