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9

糖纸0035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微博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画布大小

已采纳

郁知非,1916年3月10日生于上海。5岁入上海市立万竹小学,刻苦用功,学业名列前茅。1932年高中毕业,因成绩优秀由学校保送入美国教会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医科。1936年获理学士学位。同年插班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40年6月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被留聘为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和医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他返沪行医,并接受上海同德医学院的聘请,教授诊断学。他讲课内容充实,讲解清楚,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时值战争年代,虽然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他还是时常去临近的雷士德医学研究所(Lest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图书馆中查阅参考文献,写出了4篇科研论文,发表于因缺稿而濒临停刊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1949年2月郁知非到美国纽约市西奈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血液学科进修,主任是国际著名的血液学专家罗森塔尔(Nathan Rosenthal)教授。在进修期间,他研究以放射性磷准确测定全身红细胞量和血液总量的技术,他改进了原有的操作技术,使测定结果合乎理想,且能重复出现。此方法在学术会议上介绍后,郁知非的名声一时大震。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工作的机会,婉言谢绝了西奈山血液学科的挽留,于10月回国工作。回国后,被聘任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和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历任浙江医学院(1959年后改称浙江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及教研室主任、血液病研究室主任、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医学系主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就任后不久,他就建立起一套用以提高医疗和教学质量的工作制度和秩序,例如:每周定期总查房,每一份出院病历他都要仔细查阅,每周开一次全体科室人员都参加的病例讨论会,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遇有适当的病例则举行临床病理讨论会。这一系列措施对浓厚学术气氛,提高医疗质量,使全科室医生提高业务水平,更新知识,改进医德医风起到良好作用。他还亲自指导学生的临床实习,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严格。他从事教学工作近60年,桃李芬芳,当年许多学生现已成为医学界的骨干或领导。1950年郁知非回国后不久被推举为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分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血液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编委等。1963年受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聘为输血及血液学专题委员会委员。1978年受聘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主编《血液病学》卷。1979年受委托筹备成立中华血液学学会,1980~1988年任该学会第一及第二任副主任委员及《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辑。1980年经国际血液学专家推荐为国际血液学学会会员。同年,他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国际血液学学会会议,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西奈山医学院聘请他为内科及血液学中心访问教授。1981年卫生部聘任他为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内科学》编委。他经常到全国各地讲学或主持学术会议。除几次到美国外,他还到加拿大、瑞典、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澳门、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参观、考察。在1985年美国出版温特罗布(Wintrobe)所著的一部有关血液学历史的书籍“Hematology,The Blossoming of a Science,A Story of Inspiration and Effort”,书中收入了郁知非的传略。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郁知非共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其中多篇被评为优秀论文;编著、主编或参与编写已出版的书籍12本,执笔300余万字。较重要的著作有《贫血及红细胞系疾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血液病学》、《现代血液病学》、《临床血液学最近进展》等。2002年2月17日晚,广州传来我国著名的内科学、血液病专家、中国血液病学奠基人之一,原浙医一院院长郁知非教授因病溘然长逝之噩耗,使我热泪盈眶,夜不入寐。郁知非教授1940年毕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同年任协和医院住院医师,1941年在上海同德医学院任教授,1949年2月至1950年9月在纽约市西奈山医学院从事血液病研究工作,其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为报效祖国,1950年9月毅然回国,历任浙江医学院附属一院院长、医疗系主任、内科和血液学教授。

293 评论

Zzzz将将将

看这些专家都挺历害我也不知道我家先生眼睛很罕见的病能不能给、,治好

274 评论

quanshanneko

1、刘奕志,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海南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兼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具有熟练的白内障手术技巧,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小切口原位碎核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治疗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染色剂撕囊术及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2、钟兴武,常务副院长,医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视光学会常务理事,隐形眼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休士顿大学视光学院外聘助理教授(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学会(IACLA)资深会员(Fellow)。《国际眼科杂志英文版》编委,《Ophthalmology》,《Molecular Vision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审稿专家。主要从事眼科视光学和角膜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专长近视眼手术治疗,角膜病防治与角膜接触镜矫治。发表专业论文70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陈海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1984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湛江医学院,同年到海南人民医院眼科工作。1988底自费赴日留学,在日本国群马县临床眼科研究所进修,学习了一系列眼科先进技术。1993-1997年就读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从事眼科工作近30年,以白内障、青光眼病的诊治为专长,熟练掌握眼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各种抗青光眼手术、各种复杂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及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等,在海南省眼科界享有较高盛誉。在国内外眼科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4、邢健强,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海南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眼科杂志通讯编委。曾获全国和海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中华眼科学会奖”。专业特长: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准分子、飞秒激光),白内障、青光眼手术,眼眶肿瘤、眼整形手术及眼底病诊断治疗。5、彭鸿钧,主任医师。师从著名眼科专家杜念祖教授,眼整形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山眼科中心眼整形专科创建人之一。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Jules Stein眼科医院整形科专业进修,UCLA医学院博士后。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眼睑再造,上睑下垂矫正术,小睑裂综合征矫正术,活动义眼和眼眶修复,眼袋清除术和双眼皮形成术等有丰富经验和较深入造诣。并在国内率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眼整形和美容手术。6、刘红山,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眼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熟练完成各种眼科基本检查,独立完成眼科临床常用的眼超声波、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分析仪、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检查操作和眼部激光等治疗技术操作。在眼科手术操作方面,熟练完成各种类型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上皮移植术、角膜缘组织移植术、眼前段重建术、角膜切开术、角膜切除术等;熟练完成各种白内障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小切口无缝线技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等;熟练完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阀门植入术等;熟练完成常见眼部整形及美容手术,如上睑下垂矫正术、眼睑重建术等;独立完成常见斜视矫正术、泪道手术、网脱复位手术、简易玻璃体切割术以及眼内异物定位与取出术。7、冼文光,医学硕士,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海南大学医学部,1991年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位。1997年-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意大利米兰大学留学。长期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两部专著的编写,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8、马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ye Hospital of Oslo University, Norway 访问学者。从事眼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现供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从事眼科专业“眼底病”。现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眼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分会常委。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共6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10余篇,中华眼科杂志等中华系列文章近20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9、曾明兵,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 1994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本科毕业, 2000年7月及2007年1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硕士及博士毕业,并获硕士及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Wilmer 眼科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及高级访问学者学习。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等多项研究课题。曾参与《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学》、《临床眼科解剖学》、《临床眼科新进展》及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与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论文5篇参与20余篇。擅长白内障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工作,尤其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10、黄雄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5年6月获武汉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自攻读硕士学位以来,一直致力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研究基金多项。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已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及科技统计源期刊论文16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出血,各型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的手术。11、史贻玉,副主任医师。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到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担任眼科临床工作。2005年12月获得眼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修学习。专业特长:青光眼、白内障及各种常见眼病的诊断及治疗。12、林明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光眼科副主任。擅长各种类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青光眼的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对难治性青光眼有较强的分析和诊治能力;对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和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保护和再生机制等有深入的研究。13、邵应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0年毕业于原中山大学医疗系全英班。后留任原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临床医师和大学教师,从医教研工作。期间两次参加中国“中国视觉第一行动”扶贫医疗队,往贫困山区开展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并担任医疗小组组长。1998年起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师从我国著名角膜病专家陈家祺教授,主攻角膜及眼表疾病的防治并或博士学位。曾受凯思奖学金海外研究资助项目资助往美国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师从国际著名眼科专家Danning Hu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进修学习。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科研项目。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参与专著编写一部。专业特长为眼表、角膜疾病诊治。擅长角膜移植,人工角膜、泪道、眼整形等眼表角膜手术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前段手术。

24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华医学杂志微博号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520mengcheng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不是,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是中国医学协会出版的,半月刊,创刊之初是中、英文双语期刊,英文刊名为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lunaseayoy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微博

    郁知非,1916年3月10日生于上海。5岁入上海市立万竹小学,刻苦用功,学业名列前茅。1932年高中毕业,因成绩优秀由学校保送入美国教会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医

    糖纸003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来蹭分的~~

    家的塑造者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华医学杂志微博

    有中华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 期刊主要反映

    好运咪咪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