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哦夏季
西方护理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断传入,西方近代护理学开始传入中国,掀开了中国近代护理的新篇章。 西方近代护理起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是适应近代工业与社会分工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奠基人是佛罗伦斯 · 南丁格尔 (Florence Nightingale , 1820 ~ 1910) 。她总结了战地救护和医院护理管理的成功经验,写出了《医院札记》、《护理札记》两书和 100 多篇论文,特别是她 1860 年在英国圣多玛医院首创近代护士学校,为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丁格尔的护理实践和护理思想,为护理工作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护理作为一门科学和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使护理学走上了近代发展的道路。因此,西方近代护理也称为南丁格尔式的护理。 西方近代护理作为西方医学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最初形式是通过传教士开办医院。随着中国教会医院的增加,外国护士也随之来到中国。据 1915 年在华基督教会报告,当时基督教会医院及诊所共有 330 所,外国医生 383 名,外国护士 112 名。最早来华的西方护士是美国教会医院护士麦克奇尼 (Mekechnie) ,其他外国护士,如约翰逊 (Johnson) 、信宝珠 (Simpson) 、盖仪贞 (Nina D Gage) 、贝孟雅 (Hope Bell) 等也相继来华,从事护理工作。外国护士来华从事护理工作,为西方护理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随着外国在华教会医院的发展,护理人员明显不足,教会医院开始训练中国的护理人员,并逐步发展为近代的护士学校出现在中国。 1888 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首创护士学校,开始用比较正规的方式培养中国护士。据 1915 年统计,仅教会医院举办的护士学校就有 36 所,学生 272 人。早期的护士学校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带教式的,学校附属于医院,几乎每医院都有一个护校。中国最早的专门护理人员正是由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 西方近代护理广泛传入中国的另一种方式是翻译西方护理书籍和创办中文护理报刊。最早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护理教科书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所译的日文版的《看护学教程》。民国以后,翻译的西方护理学的书籍大量出版,如《护病教科书》、《护病须知》 (1915) ,《接产须知》、《护士推拿法》 (1916 年 ) ,《护病学》、《牛津护理学手册》、《医生到来之前》、《见习护士手册》 (1918 年 ) ,《护理饮食学》、《护病新论》、《看护要义》 (1920 年 ) 等。这些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最早的教科书,对于近代西方护理在我国的传播以及我国早期护理工作者的成长,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护理传入我国的另一盛事是成立中华护士会 ( 中华护理学会前身 ) 并创办《中国护士季报》。 1908 年教会主办的中国博医学,开始印行活页《医学杂志》,当时博医学的主持人高士兰 (Cousland) 医生,十分重视护理工作,在《医学杂志》上辟专栏刊登各地护士通讯。美国护士信宝珠在《医学杂志》上刊登公开信,倡议成立中华护士会,得到热烈响应,于 1909 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其会员均为外籍护士,直到 1914 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护士大会,也只有中国护士钟茂芳一人参加。 1920 年,由中华护士会主办的《中国护士季报》出版创刊号,这是中国第一本综合性的护理刊物,除报道各地医院的护理工作,护理教育情况,介绍各科护理技术外,还有不少支持护理工作的人士投稿。从 1920 年至 1948 年,每年 1 卷 4 期,除抗战期间外,共出版 25 卷,于 1949 年停刊。 从 1860 年南丁格尔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近代护士学校,到 1884 年第一位南丁格尔式的美国护士麦克奇尼来华从事护理工作,从 1909 年中华护士会成立到 1949 年新中国诞生,中国护理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西方近代护理完成了向中国传入、根植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西方近代护理传入中国,开创了中国近代护理发展的新纪元。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断传入,西方近代护理学开始传入中国,掀开了中国近代护理的新篇章。 西方近代护理起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是适应近代工业与社会分工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奠基人是佛罗伦斯 · 南丁格尔 (Florence Nightingale , 1820 ~ 1910) 。她总结了战地救护和医院护理管理的成功经验,写出了《医院札记》、《护理札记》两书和 100 多篇论文,特别是她 1860 年在英国圣多玛医院首创近代护士学校,为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丁格尔的护理实践和护理思想,为护理工作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护理作为一门科学和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使护理学走上了近代发展的道路。因此,西方近代护理也称为南丁格尔式的护理。 西方近代护理作为西方医学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最初形式是通过传教士开办医院。随着中国教会医院的增加,外国护士也随之来到中国。据 1915 年在华基督教会报告,当时基督教会医院及诊所共有 330 所,外国医生 383 名,外国护士 112 名。最早来华的西方护士是美国教会医院护士麦克奇尼 (Mekechnie) ,其他外国护士,如约翰逊 (Johnson) 、信宝珠 (Simpson) 、盖仪贞 (Nina D Gage) 、贝孟雅 (Hope Bell) 等也相继来华,从事护理工作。外国护士来华从事护理工作,为西方护理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随着外国在华教会医院的发展,护理人员明显不足,教会医院开始训练中国的护理人员,并逐步发展为近代的护士学校出现在中国。 1888 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首创护士学校,开始用比较正规的方式培养中国护士。据 1915 年统计,仅教会医院举办的护士学校就有 36 所,学生 272 人。早期的护士学校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带教式的,学校附属于医院,几乎每医院都有一个护校。中国最早的专门护理人员正是由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 西方近代护理广泛传入中国的另一种方式是翻译西方护理书籍和创办中文护理报刊。最早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护理教科书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所译的日文版的《看护学教程》。民国以后,翻译的西方护理学的书籍大量出版,如《护病教科书》、《护病须知》 (1915) ,《接产须知》、《护士推拿法》 (1916 年 ) ,《护病学》、《牛津护理学手册》、《医生到来之前》、《见习护士手册》 (1918 年 ) ,《护理饮食学》、《护病新论》、《看护要义》 (1920 年 ) 等。这些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最早的教科书,对于近代西方护理在我国的传播以及我国早期护理工作者的成长,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护理传入我国的另一盛事是成立中华护士会 ( 中华护理学会前身 ) 并创办《中国护士季报》。 1908 年教会主办的中国博医学,开始印行活页《医学杂志》,当时博医学的主持人高士兰 (Cousland) 医生,十分重视护理工作,在《医学杂志》上辟专栏刊登各地护士通讯。美国护士信宝珠在《医学杂志》上刊登公开信,倡议成立中华护士会,得到热烈响应,于 1909 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其会员均为外籍护士,直到 1914 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护士大会,也只有中国护士钟茂芳一人参加。 1920 年,由中华护士会主办的《中国护士季报》出版创刊号,这是中国第一本综合性的护理刊物,除报道各地医院的护理工作,护理教育情况,介绍各科护理技术外,还有不少支持护理工作的人士投稿。从 1920 年至 1948 年,每年 1 卷 4 期,除抗战期间外,共出版 25 卷,于 1949 年停刊。 从 1860 年南丁格尔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近代护士学校,到 1884 年第一位南丁格尔式的美国护士麦克奇尼来华从事护理工作,从 1909 年中华护士会成立到 1949 年新中国诞生,中国护理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西方近代护理完成了向中国传入、根植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西方近代护理传入中国,开创了中国近代护理发展的新纪元。
LiangJin0727
吴尚先(1806—1886),清代医学家。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晚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所著《理瀹骈文》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被后世誉为“外治之宗”。凌奂(1822-1893年)清代医家。原名维正,字晓五,一字晓邬,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凌云十一代孙。师从吴古年。撰有《饲鹤亭藏书志》三卷。通晓男妇、大小方脉等诸科,求诊者盈门,太平天国期间授天医医院仙官,曾为李秀成等治病。陈莲舫(1837~1914) 清末医家。名秉钧,又号乐余老人,青浦陈氏十九世医。早年随祖父陈涛侍诊,得其传而过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悬壶上海北海路,求治者门庭若市。翌年应聘赴湖北为两广总督张之洞治病,逢张之幕僚李平书,与之结为莫逆交。光绪二十九年两人与中医朱紫衡等创立医学会,光绪三十二年又相与创办上海医务总会,以研究中西医术为宗旨更多可参看: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事孟河名医丁甘仁及经方大家曹颖甫,又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业兼优。民国14年毕业后在上海开业行医,并任职于广益中医院,一度兼任上海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编有《药物学》四卷。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他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共20所,还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他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 。刘瑞恒(1890~1961),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字月如,直隶南宫人。他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未毕业即送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读书。他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省鄞县塘溪镇人。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黄家驷(1906年7月14日-1984年5月14日),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人。胸心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
lavender522
王吉民王吉民,又名嘉祥,号芸心,男,广东东莞人。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讲师、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界指南》编辑、中华医学出版社社长、《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等职。中文名:王吉民出生地:广东东莞出生日期:1889逝世日期:1972职业:医学讲师代表作品:《中华医学杂志》性别:男简介王吉民(1889~1972)又名嘉祥,号芸心,广东东莞人。宣统二年(1910年)香港西医大学堂毕业后曾在外轮公司任船医、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总医官。民国20年(1931年)转任浙江邮政管理局医官,同时在杭州开业。民国26年在上海协助筹建中华医学会新会址,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抗日战争期间,医学会负责人陆续离沪,会务主要由王吉民和富文寿负责,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王氏还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讲师、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界指南》编辑、中华医学出版社社长、《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等职。著作及成就王氏为国内研究医学史之先驱。民国2年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出版之《医学史》一书涉及中国医学史料甚少,且有谬误,王遂发愤收集中国历代医史资料,潜心整理研究,于民国17年编写出版《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弘扬中国医学的创造及成就。后又与伍连德合著英文版《中国医史》,于民国21年出版行世,在国际医学史界颇具影响。三年后与伍连德、李涛等发起成立医史委员会,被推举为主席。民国26年医史委员会改组为中华医史学会,任首届会长,并主持编辑《医史杂志》。翌年7月中国第一所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在上海建成,王氏任馆长。1958年,该馆改为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继任馆长。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医学类综合性期刊,以报道民族医药产业、医疗卫生、民族药方为主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一、《
有中华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 期刊主要反映
《英国医学杂志》(BMJ)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在150年的历史中,《英国医学杂志》以其学术严谨、内容新颖、排版活泼的鲜明特点,受到世界很多国家读
一楼回答的是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不是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
你的这个抽油烟机是两个抽油烟的那种,如果两个不同步向外抽,有两种原因:1、有一个电机转动方向反了。2、抽油烟机出风口各自有一个挡风板,由于油泥太厚卡死了,不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