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7

Yoyo030303
首页 > 医学论文 > 温病治法在临床的应用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豆子就是我

已采纳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你说谁会免费给你写文章啊~~~~~ 真有这闲情还不如上pubmed多看几份文章呢~~~~

205 评论

红泥娃娃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颇为重视小便不利的辨治。书中小便不利多指小便短少而言,常作为兼症,有时也作为主症列出,并有一些针对性的治法方药。足以说明在温病治疗中注意小便变化的重要性。于此简述本书中小便不利的证治。 一、温热类 1.热渐入里 温邪易于伤津,故在温病初起卫分证时随着病势内传,即可见口渴、小便短少等症,须及早顾护津液。 故吴氏在银翘散方后注中云:“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2.气分热盛 此期邪热炽盛,耗伤津液,无论是以“四大证”为主或是以腑实证为主,小便涩少在所必然,故迳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或以大承气汤泄下存阴。 3.邪陷心包 病者处于神昏谵语状态之中,由于“神不使”的缘故,自然不得小便,故先以牛黄丸清热开窍醒神。腑气未通,不大便者,再与调胃承气汤。 4.热结阴亏 对“热结液干”,小便不利,无汗且实证未剧者,吴氏认为“不可下”,治以冬地三黄汤(麦冬、黄连、苇根汁、玄参、黄柏、银花露、细生地、黄芩、生甘草)。本方以清热养阴为首务,吴氏称之为“甘苦合化阴气法”。 治禁:吴氏认为:“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岂可再以淡渗动阳而燥津乎。”故曰:“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 二、湿热类 1.阳明暑温,湿郁中焦 本证可见小便短少,症治如《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三十八条云:“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2.暑温伏暑,邪犯三焦 症见“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杏仁滑石汤主之。 以上两种情况见小便不利,是为湿热阻滞气机,气化失常所致,其治以清热开结利湿为主。 3.湿浊弥漫三焦 症见“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治疗上“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诚如吴氏所云:“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4.湿热郁蒸发黄 脾湿胃热相搏于内,无汗且小便不利,湿热不得外泄,必发黄色,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择而用之,清热利湿退黄。 5.湿热内阻(滞下) 初期“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中期“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后期“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 于此可见在滞下前、中、后期对小便不利的治疗原则。初病以分利为主,“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久痢而小便不通,是“阴液涸矣”,且脾肾俱败,阴阳两伤,故宜用加减理阴煎,“通守兼施,刚柔互用,而名理阴煎者,意在偏护阴也”,不可多用分利之品。 三、寒湿类 1.寒湿内阻 “太阴之气不运,膀胱之气不化”,故见“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治以四苓加厚朴秦皮汤或五苓散,健脾渗湿。 湿为阴邪,阻滞气机,且伤阳气,因此而二便不通者,用半硫丸通三焦利二便。本方对于虚寒冷秘者颇宜。 以上将《温病条辨》中明确提出有小便不利表现的条文做了简要归纳与分析。其实,对小便不利的治疗并不只限于此。 书中许多条文根据其病因病机来看,当有小便不利之表现,更有许多方药可用于小便不利的治疗,如杏仁石膏汤的黄疸溺赤,溺赤必然小便涩少;二金汤的黄痘肿胀,肿胀亦必小便不利,皆以苦辛淡渗为法,方药具有通利小便之作用。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329 评论

L..好菇凉

中国的明清两朝,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几乎同时代,然而,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两幕:一是封建社会日趋退幕,科学文化发展缓慢;二是活力四溅,日见朝气,经济、科学、文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明、清: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和渐趋停滞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也有与这个时代相近似的特征。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温病学派”形成:温病是的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早在,《内经》中就有一些零散的记述。汉代张仲景对温病的初期证候作了特征上的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杂病论》)。宋元时,温病开始脱离伤寒学说体系,提出了热病初期应以辛凉解表为治,突破了以往一概辛温解表的治法。明清时,大瘟疫多次流行,医家们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的总结中,对温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提出不少创见。如“戾气”病因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诊断方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等。正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总结、革新、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促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理论、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都更为系统而完善。不少领域出现了深化发展的趋势。如对生命的探讨已深入到生命的起源和原动力,有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命门学说有了长足发展;医家们对于某些常见病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治疗虚劳、中风、吐血、郁证、痘疹的专家和专著。 清代出了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伟大医学家——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纠正了以往医书中对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记载,他所创制的活血逐淤方剂,至今仍有实用价值。3、药物学成就辉煌。明代李时珍著成举世闻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内容丰富、论述广泛,所载药物多达1800余种,并附有药图1000多幅,药方10000多首,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对药物的分类,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符合进化论的观点,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分类法;书中还有对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症状、卫生预防等内容的正确记述,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内容,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时期还有赵学敏著述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兰茂的《滇南本草》等也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4、病案格式的建立和医案专集的出版。医案的记载,首见于《史记》。到明代,形成了记录详细、项目固定的病案格式。1522年,《韩氏易通》里提出病案内容应包括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论病原、治方术六大部分,还有具体项目31项,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病案格式。1584年,吴昆在其所著《脉语》中,对病案格式又作了修改补充,规定病案内容的7大部分,内容更为详备。这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明代起,医案专辑大量出现,1552年江瓘的《名医类案》编撰完成,这部医案专辑内容空前丰富,是对历代医家的验案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所记载的重要医案的收集、总结,并进行了分类编排和评议,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魏之琇在《名医类案》的基础上,又写成《续名医类案》。另外,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徐大椿的《洄溪医案》等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清隆庆二年(1568年),成立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十八世纪末,。清代唐大烈主编了中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这在当时医学交流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清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盛况空前。国外来华学习中医的或是我国把中医传到国外的人数和次数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中医药学传到国外后,在国外继续发展,有不少人翻译著述中医药学著作,并且有些还形成了学派。如《东医宝鉴》把中医学介绍到了朝鲜。1487年日本的田代三喜来华学习中医药学,尤其崇尚李杲和朱丹溪的学说,回国后力倡李、朱学说,著有《捷术大成印可集》、《福药势剪》、《直指篇》、《医案口诀》等书,使李、朱学说在日本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

275 评论

kasumi0330

天下文章一大抄。爱思医学信息公司,已经引入不端文献检索系统。如发现有抄袭论文,马上辞退写手。

251 评论

0脾氣钚壞0

你还是去专业一点的网站吧 什么丁香园 什么医学论坛吧论文吗 不是有论文库吗~~~~~~~~~~~~~~~~~~~~~~~~~~~~~~~~~~~~~~~~~

182 评论

相关问答

  • 温病学的临床应用论文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糖果屋de芒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温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论文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

    诗涵百草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温病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你丫,也是瘟疫与电影啊!

    可可奈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温病的应用论文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

    金牌大素包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治未病临床应用论文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

    善良哒小虾米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