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Q小巧
在议论文写作中,许多同学往往在提出论点后,再举出二至三个事例作为论据加以证明就算完事。这样的文章,往往观点绝对化,说服力不强,很难使读者信服并接受。一篇好的议论文,仅有观点、事例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辩证分析。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才有可能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议论文要做到辩证分析,关键是要掌握“五字”法则,这“五字”法则就是“三要三不要”。一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事物往往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因此,我们要提高全面说理的能力,只有整体把握事物,全面分析问题,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例如下面的文段:预测当然需要,因为预测往往代表着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希望与憧憬,有了预测,就有了目标与方向,这样,越渴望成功,就会越努力拼搏,越努力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越近。然而,只有预测是不够的,实践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自己预测的目标最多可以化为你去实现目标的动力罢了。所以,我们要在预测中有所行动,走好自己的路。首先,我们要坚守初心。其次,我们也要乐观,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预测到的事情会突然发生,唯有乐观面对,才能走下去。再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做事不仅需要全身心投入,还要找对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提高成功率。——2017年高考上海佳作《脚下的路,是走出来的》这段文字谈有无必要“预测”,作者所运用的就是全面的观点,既看到预测的重要性,也看到预测的局限性。作者肯定了预测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如果没有行动,预测就会失去意义。体现出辩证统一的思维逻辑。二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只有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质。例如下面的文段:走遍中国乡村,田间依旧存在的蛙鸣见证了美丽乡村的改变。古人有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关注“三农”问题到精准扶贫,时代的飞速向前,中国广大乡村不曾被抛下,它们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呈现出一幅山水美、人情美的淳朴画卷。从微观层面看,无数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成了时代的先锋。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村官秦玥飞带领乡村率先走上信息化之路。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正是因为人们对乡村大地有着最深沉的眷恋和责任,这方土地才成了无数人难以割舍的牵绊。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在向前发展时也从未遗忘农村:湘西十八洞村的发展经验至今还在传播,精准扶贫体现了对农民的关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理念深入人心。——2017年高考湖南佳作《蛙鸣伴驼铃》这段议论分析就充满辩证色彩,作者紧紧围绕“乡村的变化”,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由果溯因,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揭示了个人的奉献精神和国家的政策理论对农村变化的深远影响,分析细致深刻,议论周密严谨,论证有条不紊,逻辑十分清晰。三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变化的过程,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判断。请看下面的文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望近几年的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仍历历在目。追溯历史,大漠中的声声驼铃指引着中国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留下足迹;郑和下西洋时,中国之威随“海上丝绸之路”而名扬四海;今时今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政治层面的战略性决策,搭起了连接中国古代与现代、本国与沿线国家相互联系的桥梁。如一位诗人所说:“小小流萤,宇宙间所有的光亮都是它的亲人;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仅仅因为服从了内在的力量。”而中国的这种力量,正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腾飞之势中。相信吧,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走得更快、更远!——2017年高考河南佳作《爱我中国,全面腾飞》在这里,作者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事物,重点抓住“一带一路”的渊源和发展轨迹,既有纵向的分析,又有横向的比较,对于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不是停留于静止的表面进行解读,而是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联系。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析,精准把握发展趋势,及时指明未来愿景,充满自信与希望,这样的说理就比较透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三不要”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不要偏于一面世界上有许多关系在表面看来是对立的,而实际上却是对立统一的。请看下面的文段: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需要我们勇往直前。古人云: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人生旅途是充满风险的,你永远不知道前方等待你的是荆棘小径还是宽阔大道。只有坚持不懈,不停地走下去,不顾一切地走下去,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走与停》从表面看,这段文字观点鲜明,通顺流畅,也有一定的气势,但认真读就会发现,这些论述具有片面性,如“只有坚持不懈,不停地走下去,不顾一切地走下去,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片面强调了“走”的作用,而忽略了“停”的价值。实际上,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停”是必要的,适当的“停”是为了走得更远。如果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就不会得出这样片面的结论。不要态度骑墙有不少同学将辩证分析简单地理解为对所讨论的问题不作明确的判断,其实这是对“辩证”内涵的误解。辩证分析并不反对论点鲜明,辩证思维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文章论点的正确与鲜明上,如果观点模糊,似是而非,就谈不上是真正的辩证分析。请看下面的文段:有机遇,必然会有风险,有挑战。炒股有风险,商战可能失败,企业可能会倒闭。面对这些,有人惨败,有人晋级,有人下岗,这就是客观规律。然而,机遇,可以把握又不好把握;风险,可以回避又不好回避;挑战,可以应对又难以应对。这些,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清楚。——《也谈“机遇”》在上面这段文字中,作者的明确态度和对现实生活的准确判断都较模糊。文段看起来有辩证思维,实际上是态度骑墙的表现,在议论什么?明确的观点在哪里?鲜明的主张在哪里?我们读了以后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是辩证分析之大忌。不要讲“过头话”“过头话”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把话说死了”。过头话不能讲,讲了过头话就很有可能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无路可退,论证苍白无力。
德古拉之吻~
辨证思维简单说来就是一分为二。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写作者常犯的错误之一。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凡事要一分为二,不可走极端,要留有余地。在肯定某一事物的同时,应适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否定某一事物的时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其中正面积极因素应适当加以肯定,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一)联系观的运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根据联系的观点,在观察思考问题时,我们必须坚持“整体论”、“系统论”的观点。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不了解整体,就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像形而上学那样,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评价一个同学,应当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考虑,而不能只考虑其中的某些方面。联系的观点还要求我们联系具体的环境、条件评价人物或某种言论。【例如】对历史人物及其言论,就应当用历史的眼光进行分析、评价。邓拓在《不要秘诀的秘诀》一文中,引用了南宋陈善《扪心新话》中的一段文字,接着便具体分析:“用现在的眼光读这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多方面的探求、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我们所介绍的概念分析、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因果分析以及比较的方法,实际上都是探求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打开思路,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有着极大的作用。(二)发展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三)一分为二的观点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只说一面,可能会引起误会,还得说说另一面。看问题要懂得全面分析,凡事要一分为二。
夜月叶耶也
一、教学内容:怎样修改自己的文章二、命题趋势:《新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目标中有一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总体而言,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多无病呻吟的矫情或俗套乏味的编造;少新鲜活泼的个性语言,多人云亦云的模仿或冠冕堂皇的空话。中学生作文易犯的毛病,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十种情况: 1、察物不精,浮光掠影,以至作文时叙述描写抽象空泛。 2、语言干瘪,没有文采,行文不够丰满。3、机械模仿,生搬硬套,没有创新精神。4、生造词语,乱用语汇,令人劳神费解。5、言重词复,不重推敲,不懂得锤炼字句。 6、追求“文气”,故作文雅,有哗众取宠之嫌。 7、前后抵触,自相矛盾,不合思维逻辑。 8、孤立写景,无助主旨,为写景而写景。 9、浅吟低唱,孤芳自赏,缺乏大气与豪放。 10、轻视标点,一逗到底,有的甚至文不加点。 有人说,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确实不错,修改文章既是对读者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而重要的途径。修改文章,主要靠自己修改,在不断的练习修改过程中,养成自改习惯,会终身受益。三、解题方法指导:(一)什么是修改?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叶都考虑到,目的在于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句话明确了什么是修改和修改的目的。根据叶圣陶的话,我们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全局和枝叶。全局指的是整篇作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枝叶指的是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二)修改的顺序:作文修改,没有固定格式,只要有毛病,就要修改,大病大改,小病小改。一般可按以下顺序进行:1、看主题是否明确、突出。如果主题不够明确,应该增补一些有利于表达主题的句子“画龙点睛”;或充实、改换材料,使内容更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2、看内容是否正确。要检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否正确完善,判断是否正确合理,推理是否合乎逻辑,说理是否全面,描写是否切实,抒情是否健康。发现问题,及时修改。3、看材料是否准确充实。检查文章的每一个主要部分,是否运用了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材料少了应该增加,材料过多应该减少。所选用的材料是否翔实,尤其是引用的语句、数字等应细心核实。4、看层次是否清楚。从全篇看,各段的顺序是不是排列得合理,段与段之间是不是连贯,每段内容条理是不是清晰。如:层次不清楚,读起来有含混的感觉,就要设法把各层的界限显示出来;排列得不恰当,有颠三倒四的感觉,就要设法把次序调整一下。5、看语句是否通顺。如发现有不通顺的地方应改通顺。(三)怎样有效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呢?修改文章,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内容的修改一般有“读、删、增、改”四种。 1、读 我们写好文章后要亲自朗读,体会一下文章的可读性,从而可以发现许多毛病,哪里不通畅,哪里太啰嗦,哪里意思没有表达清楚……一下子就发现了。所以朗读自己的文章是修改文章的一种好方法。写完作文后,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至少读两遍。如果是考场上的作文,最好在检查完语文卷子上的其它题目之后来读作文。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先朗读,像读别人的作文那样去读。通过朗读,你会感觉到自己的作文语言“上口不上口”,一般来说,读起来“不上口”、“别扭”的,那一定有毛病。 2、删 需要删的一般有四种情况 1)与主题无关,或似与主题有关实则损害主题的内容,应当删除。如作文《同桌》。有位同学写其同桌是一名三好学生,其中一段写到她在熄灯后还躲进寝室的帐子里打着手电做功课。这位考生的原意是想突出她的刻苦好学,但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不正反映她既违反宿舍纪律、又不善安排时间,还不注意保护视力吗?像这种只考虑一面却会影响整篇主题的内容,需删除。2)空洞的议论或抒情也应当删去。3)内容重复的,哪怕再好,也应删除。 4)开头离题太远或结尾画蛇添足的内容应当删除。如写读后感一类的文章,明明已把真情实感写尽,为了所谓拔高主题,往往还要空喊几句口号或硬做一番检讨。诸如此类的蛇足式结尾,也应加以删除。 3、增 需要增的大致有三种情况: 1)能突出或深化主题的要增。 2)内容单薄的,可以增加内容,适当扩展。如有位学生写议论文《谈艰苦奋斗》,起先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创业、守业。修改时觉得内容单薄,便增加了几个反面例子,说明胜利后如果不再艰苦奋斗而享乐腐化,必然导致失败。这样正反一对比,内容就充实了。 3)记叙不具体的地方,可增加描写,使之生动。 练习与指导:(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拟人句或比喻句。①风吹着柳树的枝条。②一开闸,那水就从地下冒出来,急速地向田野、村庄流去。(2)将下面的一段话修改得更生动大地长出了小草,鲜花在草丛中开了,天空是蓝色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挺暖的,鸟儿叫着。白杨树长出了绿叶,这说明春天来了……4、改 需要改的主要有四种情况: 1)改动不大,就能对明确主题或突出中心有好处的,应当改。2)上下文脱节或缺乏照应的必须改。3)记叙文中“一个人”的说话过长,应当改。4)议论文中过详的事例论据也应当改。练习与指导:修改下面的短文《烟花之夜》要放烟花啦!潮水般的人群,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大街上,耐心地等待着,老人蹲着身子,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望着放烟火的大楼;姑娘领着妈妈,手挽着手,还买了几样好吃的;壮年男子嘴里吸着烟,正在议论着放烟花的事;两三岁的小孩在妈妈怀里玩玩具;大些的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大家的脸上,都流露出喜悦的神情。四、范文分析:(一)病文分析:分析提示:描写是否具体;语言是否准确、恰当、生动。苦中有乐我告别昔日的轻松与幼稚,回顾往事,心中不免涌出无奈与失落……走进初三的教室,充满了紧迫感,让我不得不埋头读书,和那些“X、Y、Z”打成一片,和那些“之乎者也”连在一块。连续几个月,周而复始,这就是我永不停息的生活。第二次测试结果出来了,我有了些进步。我连续几天都有好心情。但数学老师的忠告又在敲击我的耳膜,容不得我放松一会儿。唉!这时,我真希望马上中考,考后好好地疯狂一下,好好地放松一回。一日,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醒目的大字:“换个角度看生活,除了忧伤,更多的是快乐!”我开始在脑子里不停地搜索那些值得留恋的日子。换个角度一想,值得我回味的生活真的很多,只是我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在忙碌中,难道不是甜的吗?如果真如我们所愿,每天无事可做,那样不也很单调,很无趣吗?用知识充实了自己,用双手改写着命运。当你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时,也就问心无愧了!突然,同座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对我说:“笑一笑,留下你这难得的尊容吧!”他举起相机,对我喊“田七”。我“噗”的一声大笑。“咔嚓”一声便记录下我少见的喜笑颜开。在忙碌的日子里,停笔静想,是否有一股清凉的感觉沁入你的全身;在奋斗的岁月里,转换视角,你是否也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二)优秀范文分析:感动,滋润人生常常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譬如,当我们读到一个浪漫的故事,欣赏一段动人的旋律,看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电视剧;独守一隅时,远方友人的一句问候;夜行时,前方出现的光亮;困厄中,别人送来的温暖的话语与抚慰的双手……尽管这感动的瞬间,可能什么痕迹也留不下来,但平静的心湖往往会荡起层层涟漪。很多时候,我就是这样难以抗拒地被这些极小的瞬间感动着。感动,就这样充溢着我的人生,充实着我的世界:有时,感动是阳光雨露,尽情滋润心灵的绿洲;有时,感动是一片绿荫,青翠永驻;有时,感动是一抔土,带着生命的呼吸与悸动。感动就这样在我的心灵中滋长着。只要用心体会,总会有一种感动,让人的心灵久久震颤;只要抬头望天,总会有一种感动,让人不禁流泪。我感动是因为我深爱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我能够关注着他们;我感动是因为我热爱生活,我能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心灵的碰撞和交流。感动,滋润着我的人生,也滋润着大家的人生。那不曾泯灭的良知,不曾失落的情感,不曾荒芜的希望,往往也最能打动我们的心灵。多少次,我们就这样被感动着。能够经常感动的人,内心会清澈如溪,净化丑陋、麻木、自私、偏见;能够经常感动的人,内心明亮如镜,高扬正直、善良、伟岸、和蔼。因为感动的滋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成了一些能够感知的生命,一直用不息的爱意牵挂你、温暖你。因为感动的滋润,世上也多了一份温情,心灵也存了一份美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因为感动,再沉重的心也会变得轻松起来,变得空明旷达,使我们的心灵永远保持一份健康、和谐。让感动走进更多人的心里,让更多的人生得到感动的滋润。五、帮你积累:1、翻开历史的卷轴,踏入古人的世界。一位愁容满面的男子向我走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浅唱低吟,不禁让我有几分哀伤。他就是李煜。“国家亡了,你难过吗?”我问道。“何止难过!全都怪我不能坚持防守啊!敌军攻城前夜,我以为王气在我这里,便疏忽了防御……”说罢,他怅然离开。如今,他的江山不在,龙椅不在,朱颜不在。是因为没有坚持,铸就了如今的叹息。2、几乎可以这么说:古琴身上所寄托的,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们不尽的古典文化。这种文化积淀,也决定了古琴的高雅。漫游于古琴的乐声中,你就仿佛听到了杏坛下孔子的声音、西关边老子的争辩、长江畔孙武的怒吼和咸阳内韩非的发号施令。一切如歌,却离不开古琴的伴奏。中国古文化就是在古琴的伴奏声中,一波三折地把歌唱到现在的。可是现在,这伴奏的歌声都听不到了。中国古文化的歌声已经同古琴的伴奏一起被掩埋在如潮水般涌来的其他各色音乐中了。说唱、摇滚、嘻哈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听觉领域,古琴那点微弱的声音已被淹没在遮天蔽日的外来音乐声中了。3、一次又一次,海涛不断地冲击着海岸线。然而,它始终无法冲上陆地,只能一次次地涌上沙滩、拍击礁石,接着退回,轻轻地、悄悄地,就像歌曲高潮后的过渡,轻柔优雅。此时,万籁俱寂,海涛暂时停止了喧哗,但是,这并不表示它将这样沉沦,而是正在酝酿着下一次的冲刺。它渴望冲上陆地,沙滩礁石挡住了它的脚步,于是它又退回,再次前冲又不得不再次退回……一次次的失败炼就它坚持不懈、屡败屡战的坚韧性格。敢问,有谁听说过海涛停止过歌唱?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脏病护理论文
流行病学与统计 医学统计学: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各学科。 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医学数据 统计设计:调查
自体骨髓移植,能使50%以上的白血病患者有较长的无病生存甚至治愈的机会。且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排斥等优点。但在进行骨髓移植中,由于大剂量化疗和超致死量照射处理
在议论文写作中,许多同学往往在提出论点后,再举出二至三个事例作为论据加以证明就算完事。这样的文章,往往观点绝对化,说服力不强,很难使读者信服并接受。一篇好的议论
1.议论文万能开头和结尾高分必备 1、生命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掰开无主”的无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生命有时是“欲渡黄河冰塞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