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1

魅丽无限
首页 > 医学论文 > 艾滋病反歧视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密云汉子

已采纳

今年12月1日是第16个“世界艾滋病日”。在全球纪念“世界艾滋病日”之际,联合国今天正式发起一项医治贫困艾滋病患者的全球行动计划。联合国同时利用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消除羞辱与歧视,呼吁国际社会营造关心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氛围。 向300万贫困患者伸出援手 “在2005年前为全球300万贫困的艾滋病患者提供治疗药物!”是联合国全球行动响亮的口号,也是简明的目标。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起的这项全球行动,也因此简称为“五三”计划,今天起在全球几大城市启动。这一计划将具体通过简化抗艾滋病药物的配给、改善医疗服务等措施,确保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患者以最优惠的价格、更容易地获得他们需要的、高质量的药物。此外,计划还准备培训数千名新医疗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以改善有关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治疗和诊断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对此表示,艾滋病是全球迄今为止最为急迫的健康问题。抗逆转录酶药物能够防止艾滋病毒携带者转化成艾滋病患者,而且相对来说可让他们过正常人的生活。但目前抗逆转录酶药物疗法仅在富裕国家获得广泛使用,贫穷国家因患者支付不起高昂的药费很难推广。目前全球约有600万艾滋病患者急需治疗。联合国的这项全球行动计划将用55亿美元为其中300万贫困患者提供药物。 每次只需一片,简化用药方法 为了切实执行联合国的全球行动计划,世界卫生组织今天同时推出了三种防治艾滋病非专利新药,分别是:合拉米夫定、司他夫定和奈韦拉平。与目前艾滋病组合疗法不同的是,三种新药帮助患者简化了复杂的用药问题,三种新药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每次只需一片、一日两次,而不需要像目前组合疗法那样,患者一次需要吃十几片不同的药。 世界卫生组织称,三种新药对艾滋病的各种症状具有综合治疗作用,有利于在艾滋病重灾国家推广抗逆转录酶药物疗法。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如果说“帮助贫困患者”的全球行动计划是从生理上帮助医治艾滋病人,那么“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的主题倡议则要求从社会心理上关心艾滋病患者。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是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也是国际社会对艾滋病社会问题成因的深刻认识。艾滋病不仅是人类健康问题,而且涉及诸多社会因素。如何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关系到人类能否彻底根除艾滋病。 有关分析认为,某种程度上,人们对艾滋病普遍存在的误解,也是导致艾滋病毒新发感染者自1998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0%的原因。特别是,许多人至今仍然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无所知,不少人则认为,艾滋病的流行是吸毒者、卖淫嫖娼者及男同性恋者等一些边缘化的少数群体造成的。殊不知,通过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传播等途径,已造成大量人感染艾滋病,如今艾滋病从脆弱群体向整个社会蔓延的势头未减,对艾滋病问题的畏缩、偏见、蔑视和自我保护等,将无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推进。而全社会关注艾滋病,关心艾滋病患者,以及加大预防力度,这些措施比以往任何时候均显得更为重要。 正像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世界艾滋病日”呼吁的那样,国际社会需要提供必要的资源,采取必要的行动,将艾滋病列为政治议程与实际工作议程的头等大事。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需要一起继续公开讨论艾滋病问题,一起打破围绕艾滋病问题的沉默、蔑视和歧视。新华网德班(南非)8月5日电 在这里举行的南非艾滋病大会上,专家们5日说,预防、治疗和社会关爱是人类抵御艾滋病的“法宝”。会议代表用三个交叉在一起的圆来表示它们的重要意义。 开普敦大学的传染病和分子医学研究员乔安妮·哈梅伦博士领导的一个艾滋病疫苗研究小组被南非各界寄予厚望。当记者问她,在抵御艾滋病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说:“预防。”她说,全世界有4200万艾滋病患者,南非超过10%的人口成为患者,这种疾病已经对全人类构成了切实的威胁,应该告诉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什么是艾滋病,它的传播途径有哪几种,怎样保护自己不受侵袭。 哈梅伦说,在另一个非洲国家乌干达,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告诉人 们怎么预防艾滋病,整个国家的艾滋病感染率正在大幅度降低。其他专家还提出,现在应该把预防重点转移到保护女性上来。 参加会议的专家们还说,在艾滋病的治疗领域,人类已开发出不少药物,它们能抑制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使患者长时间保持健康状态,但这些药物都无法完全消灭人体内的病毒。此外,艾滋病病毒具有变异性,科学家目前很难研制出适用的疫苗,而且一种疫苗从开始实验到真正确定有效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在这次大会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大量艾滋病患者失去劳动力或失去工作,或者本来就十分贫困,因而无力购买必需的药物。代表们在各种场合呼吁,以合理的价格向艾滋病患者提供药物,挽救宝贵的生命。 对艾滋病患者,歧视和隔绝是一场恶梦,而社会的理解和接纳才能支持他们。南非副总统祖马曾说:“在艾滋病病毒杀死他们(艾滋病患者)之前,社会的歧视已经毁了他们。”与会的一名艾滋病患者代表也说,家人的爱、同事的理解和社会的接纳是他能走到现在的重要动力。 除了艾滋病患者本人,他们遗留下的孤儿、父母也都需要人们的关爱。在南非的乡村,不少成年男子因艾滋病而去世,留下了由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组成的特殊家庭,没有社会的支持,他们很难生存下去。 本次大会主席库瓦迪亚教授3日在开幕式上说,艾滋病是南非面临的最具灾难性的疾病,但是凭着人类的智慧、勇气和正确的方法,最终一定能制服艾滋病。民间NGO。“可以说,防治艾滋病,帮助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必须有NGO。在艾滋病防治上,如同环境保护一样,政府不可能将所有工作包下来。首先资源有限,现在政府已经从许多领域撤退下来,政府没有足够的精力将艾滋病的工作全部包下来。比方说心理关怀,政府不会有那么多人力一对一地去做劝解、开导,就需要民间人士来做些工作。比如对高危人群的辅导,向同性恋团体做宣传,政府官员不适合去,就需要民间人士去。NGO还可以利用它的优势,在国内外申请资助,获得为防治艾滋病所必需的补充资源。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上,凡是在艾滋病问题上发挥NGO作用好的国家,那里的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就得到了控制。” 每一个人。“把你知道的科学知识宣传出去。对艾滋病的认识是很简单的,可是现在大众的成见太深,需要一点点地化解。我没法预期什么时候情况会得到改善,只能说,如果各个方面都做好的话——这是假设——5年的时间有可能会改善。艾滋病防治是全民的责任,应该让老百姓起来参与,在参与中提高认识。首先,我们不能只在每年的12月1日艾滋病日关怀他们,媒体宣传一下,相关人士走访一下。对艾滋病的重视,对病人和HIV感染者的关怀,应该成为人们的日常工作的内容了。”

82 评论

snowangeltan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什么时间发现艾滋病的?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早在1931年就染上了艾滋病,比人们一般认为的早得多。 这一结论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用电脑模拟艾滋病病毒的演化过程得出的。 ·我国的艾滋病感染及发病情况 我国的艾滋病流行近几年来呈加速上升趋势。到1999年9月底,我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HIV感染者15088例,其中病人477例,死亡240例。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际人数已超过40万。从病例反映的情况来看,青壮年是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和乳汁中,偶尔也可在其它的体液中发现,像唾液、眼泪、尿和汗液。现已证实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有三种: 1、性传播 75%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通过无保护的两性性行为(占70%)和同性性行为(占5%)而感染的。 2、血液传播 5%的成人感染者是通过静脉吸毒、3%的是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而获得的。其它的像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日常的理发、美容用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或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也能引起感染。 3、母婴传播 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将病毒传给婴儿。 ·艾滋病如何才能传染? 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艾滋病毒方可由受感染者传染给别人: 1. 皮肤或粘膜上的缺口。 2. 带有病毒的体液交换。 3. 病毒的数量,溶度(体液中以血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的艾滋病毒溶度最高)。 其实爱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离开人体就会死亡,一般的社交活动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的潜伏期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中间这一段间隔时间叫潜伏期,严格地讲,潜伏期应包括窗口期,即感染后血清中检测不出抗HIV抗体的那一段时间,一般为2周至3个月。因此,当你处于艾滋病高危人群(吸毒者、同性恋以及异性恋性滥交者、长期输血的患者、性伙伴发现HIV抗体阳性者)当首次检查为阴性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复查。常常因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说不清确切的感染时间,所以就只得从出现前驱症状或血清抗HIV抗体阳性算起,一般由几个月到几年。 真正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年,平均6年。也有少数超过12年的。各类人群和各个个体也有差别:由输入污染的血液或注射污染的血制品而感染的一般潜伏期为4.5年,同性恋者约3年多。 在男性同性恋者中,2%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为2年,5%为3年,18%为4年,23%为6年,37%为8年,48%为10年。 ·什么情况不会感染上艾滋病? 目前认为下列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咳嗽、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蚊子叮咬等。 ·感染者与患者的区别: 感染者系指受到HIV的感染但没有发病;"病者"则指已有症状出现的艾滋病人。前者在外表或体内情况均与常人无异,但约有一半的感染者可在10年后发展成艾滋病者。如果受感染者是儿童,则其潜伏期会更短,约40%在3年内便可转变为艾滋病者。对于成年人,在被感染后也会有50%不发展成病者。发病时的临床特征是长期的淋巴结肿胀、发热、体重骤减、极度疲倦、夜间出汗、腹泻、鹅口疮(一种口腔溃疡性疾患)等。这些症状被称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当免疫系统变得很衰弱时,便可认为患上艾滋病了,这时的主要特征是"伺机性感染"的出现,如合并肺囊虫性肺炎或卡波济肿瘤等等。 但要记住,在出现"相关综合征"时,要注意鉴别诊断,因为一些症状并非艾滋病独有。 ·避孕套能有效地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避孕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效果并不是100%,但远比不使用避孕套安全。除了正确使用避孕套,其它避孕措施都不能预防艾滋病、性病。男性感染者将艾滋病传给女性的危险明显高于女性传给男性的危险。妇女有权主动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避孕套。 ·献血能感染艾滋病吗 献血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 ·什么是窗口期,为什么它可怕? 近年来发现,当人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必须经过一些日子才能测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身体内已有艾滋病病毒,而且具有传染性,但又毫无症状,血中又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这段时期被称为"窗口"期,"窗口"期大约为2周至3个月。 如果输入(接受)"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或是和他人共用一具注射器,则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与"窗口"期感染者发生性接触,同样也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quot;窗口"期是隐匿而且最危险的艾滋病危险人群。 ·输血的作用及伴随的风险 艾滋病病毒通过输血传播是非常有效的,输入了带病毒的血液感染的可能性估计超过90%(相反,一次性交的风险为百分之几到小于1%),一次输血带入爱滋病病毒量是非常大的,通过这种方式感染后,很快就会发病,平均时间是3-5年(儿童约为2年)。 每年输血挽救了数百万生命,但一些地方输血安全得不到保证,受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正在上升。 ·艾滋病并不遥远 艾滋病在全世界,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迅速蔓延。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将会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每个人都有权且必须懂得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避免危险行为,加强自我保护。人人都应该把懂得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告诉其他人。向青少年宣传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识,开展学校性教育,保护青少年免受艾滋病、性病的危害,是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医务人员避免HIV感染的措施 1. 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 (1)医务人员接触艾滋病人时,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2)当暴露的皮肤或衣服可能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穿白大衣、戴手套。 (3)当血液或其他体液可能溅起时,应戴保护眼镜和口罩。 (4)医务人员特别要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或刺伤。污染的一次性尖锐物体用后应立即收集在特定的容器内处理到不能再使用的程度。 (5)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彻底洗手,特别是手被血液或其体液污染时,必须立即洗手,脱去手套后还要洗手。 (6)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艾滋病的直接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7)口腔科、外科及行尸体解剖的医务人员即使对一般病人操作时敢要注意避免被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 (8)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被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伤时,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如血液溅入口内,要立即吐出,用水嗽口。 2. 医务人员与HIV感染 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医务人员被爱HIV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的危险大约是千分之四,至于粘膜或完整皮肤传染的机会则微乎其微。传染的机会受以下一些因素影响,如病毒的数量,刺伤的深度,针咀的大小,接触时间的长短和病人的感染和状况等。 3. 感染HIV与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性的比较 HIV和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相同。HIV感染对医务人员的威胁主要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血液或体液。HIV的传染性较HBV为低,因为前者在血液中的浓度较低。医务人员如被针刺伤,染上肝炎�嶙罡呖纱?0%,但受HIV感染的则约为%,因此预防HBV感染的措施已足以防止HIV感染。 4. 在工作中对有可能感染HIV的意外处理 在有可能HIV的工作中,被针刺伤或遇上其他意外,应小心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受伤人员应前往急诊室,接受适当的伤口处理和其他治疗。主诊医生应参照预防乙型肝炎的需要作出处理和建议。在等待HIV抗体检测报告的期间,应采取安全性行为。应避免献血或其他器官。 5. HIV的抵抗能力和消毒方法 (1)HIV对外界的抵抗力: HIV对环境中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热、干燥敏感。例如,56度30分钟即不能检出感染性病毒。一般消毒剂如50-70%酒精,5%石炭酸、%家用漂白粉,2%福尔马林、%丙内酯,2%次氯酸钠等皆可灭活病毒。标本中HIV经冷丙酮或甲醛及丙酮固定亦可被灭活。 本病毒不耐酸但耐碱,PH降至6时病毒滴度大幅度下降;PH高至9时,病毒滴度下降甚微。HIV在室温液体环境中可存活15天以上,在20%胎牛血清中置-70度冰箱可保存感染力至少达3个月以上。在-20度冰箱保存,HIV逆转录酶活性至少可维持2个月以上。冻融1次,酶活性丧失20%,反复冻融,酶活性可进下丧失。用TritknX-100及乙醚处理后,病毒虽被灭活,但仍保留原抗原性,可用ELISA检测。 (2)HIV消毒方法 艾滋病消毒工作主要是针对HIV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诊疗患者的外环境以及一些物品,如所用过的敷料、纱布等。 艾滋病消毒可根据消毒物品选择适宜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消毒剂。对污染的废弃物可采用焚烧的方法,某些物品特别是需要重复使用的,可用煮沸,及高压蒸气消毒,不宜煮沸的物品,可用2%戊二醛,70%酒精等浸泡10分钟后再洗净。家用漂白粉、次氯酸钠、以及酒精等常用于污染的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一般用于乙型肝炎的消毒药物,完全可以用于HIV的消毒。 (3)尸体处理:艾滋病患者死亡后,参照病毒性肝炎的处理方法处理病人尸体,口腔、鼻孔、耳、肛门以及女性阴道用棉球填塞防止体液流出。如有皮肤创面和渗出性炎症者,用碘酒、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擦拭消毒,尸体应就地火化。 ·卫生部下发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根据国务院批准、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和中宣部、卫生部等九部委共同下发的《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原则》的精神和要求,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是目前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也是大众媒介、宣传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向大众媒介和宣教工作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基本的知识内容,特邀国内专家反复研讨,制订了向全民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要点,包括十条基本知识和与这十条知识相关的重要信息。要使十条基本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十条基本知识也将作为考核宣教措施落实情况和评价宣传教育效果的依据。重要信息是为编写制作有关宣传教育资料和节目提供的相关信息,可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参考使用。 一、 基本知识: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2、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 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7、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 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重要信息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艾滋病的医学全名?quot;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能测出抗体之前已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经过7-10年的时间(潜伏期)才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巴獗砜瓷先フ�#��强梢悦挥腥魏沃⒆吹厣�詈凸ぷ骱芏嗄辏��芄唤�《敬�靖�渌�恕?br>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出现有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等症状。目前还没有能够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已经研制出的一些药物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艾滋病病人的症状和延长患者的生命。积极接受医学指导和治疗,可以帮助艾滋病病人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至今还没有研制出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2、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可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共用注射器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会感染艾滋病。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或其它侵入人体的器械会传播艾滋病。1/3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婴幼儿。大部分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婴幼儿会在3岁以前死亡。因艾滋病而失去父母的孤儿身心发育会受到影响,还将增加社会的负担。怀疑自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应在孕前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作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和咨询。怀疑或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应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咨询,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和治疗。 3、 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帧⒂当А⒐餐��汀⒐灿霉ぞ摺�旃�镁叩龋┎换岣腥景�滩 0�滩〔换峋�硗叭Α⒌缁盎�⒉鸵�摺⑽跃摺⒂斡境鼗蚬?br> 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 4、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建设精神文明、提倡遵纪守法,树立健康积极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治本之路。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婚前和婚外性行为是艾滋病、性病得以迅速传播的温床。卖淫、嫖娼等活动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有多个性接触者的人应停止高危行为,以免感染艾滋病或性病而葬送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青年人要学会克制性冲动,过早的性关系不仅会损害友情,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夫妻之间彼此忠诚可以保护双方免于感染艾滋病和性病。 5、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避孕套不仅可以避孕,还可以有效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每次性交都应该使用避孕套. 避孕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效果并不是100%,但远比不使用避孕套安全。除了正确使用避孕套,其它避孕措施都不能预防艾滋病、性病。男性感染者将艾滋病传给女性的危险明显高于女性传给男性的危险。妇女有权主动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避孕套。 6、 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病患者比没有性病的人容易感染艾滋病。患有生殖器脓疮、溃疡、炎症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并且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别人。因此,迅速治愈各种生殖器感染可以减少腥竞痛�グ�滩 H缁骋勺约夯加行圆』蛏�称?br> 感染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或性病防治所检查、咨询和治疗,还要动员与自己有性接触的人也去接受检查。部分女性感染性病后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如有高危行为,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切不可找游医药贩求治,也不要购药自治,以免误诊误治,延长病程,增加感染艾滋病的机会。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时,应尽早到有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去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和咨询。 7、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吸毒者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危害家庭和社会。远离毒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特别大。不共用注射器、使用清洁注射器或消毒过的注射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与注射毒品的人性交容易感染艾滋病。 8、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依法无偿献血,杜绝贩血卖血,加强血液检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血浆代用品和自身血液是安全用血的措施之一。必须输血时要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一次性或经过严格消毒的输液器。严格执行各项有关消毒的规章制度是防止艾滋病经血液传播的重要环节。儿童预防注射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如没有条件,则必须作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医务人员和特种行业(酒店、旅馆、澡堂、理发店、美容院、洗脚房等)服务人员所用的刀、针和其它易刺破或擦伤皮肤的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9、 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参与和合作是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歧视不仅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区要为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病人及感染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和维护社会安定。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艾滋病在全世界,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迅速蔓延。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将会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形成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成功经验。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策略是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实行综合治理。宣传教育和改变危险行为的艾滋病预防措施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每个人都有权且必须懂得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避免危险行为,加强自我保护。人人都应该把懂得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告诉其他人。向青少年宣传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识,开展学校性教育,保护青少年免受艾滋病、性病的危害,是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84 评论

朵朵陌上花

在过去,艾滋病往往与**、嫖娼、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相关联,艾滋病病人往往受到社会的鄙视与羞辱。在某些医院,医生给学生做临床症状讲解时,可能要求艾滋病人当众脱下上衣。医生对这种情况也许并不以为然,但对于病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还有过多起医生拒绝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情况,将病人丢在手术室,医生拂袖而去,导致病人因无人医治而致死。这类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不公正、不公平的行为被称为对艾滋病人的歧视。目前,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感染者和患者歧视的现象。这些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拒绝感染者和患者就医;拒绝他们和他们的亲属入学、就业;对他们进行强制的隔离;将他们驱逐出社区;剥夺他们结婚的权利;拒绝他们入境;甚至对他们进行人身伤害等等。

与歧视相伴的另一种公众错误认识心理是羞辱,它来源于人们对性行为和毒品使用的态度以及与艾滋病传播相关的事实。但随着艾滋病的不断蔓延,普通人群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和患者。因为自己不赞同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而鄙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对他们采取排斥行为的还大有人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他们应当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同情和支持。羞辱与歧视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悲剧,对艾滋病相关常识的无知,正是健康人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原因,只有摒弃羞辱与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在权利和责任中生存与其他公民一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也享有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在卫生部1999年颁发的《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不能剥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权利。

除此以外,感染者和患者也有权对自己的病情保密。任何从事艾滋病诊断、治疗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能向无关人员泄漏他们的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将他们的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出去。但是,艾滋病毕竟是一种危害巨大的传染病,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国家也针对感染者和患者制定出了一些防止艾滋病传播的措施,特别是针对婚姻问题,国家要求感染者和患者应暂缓结婚,如申请结婚,双方应接受医学咨询。其他还包括:感染者和患者应该认真听取医务人员的医学指导,服从卫生防疫部门管理。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说明自己的感染情况,防止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如果感染者和患者所从事的工作有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其所在单位应负责安排其从事其他工作。对明知自己是感染者或患者而故意感染他人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感染者和患者不得捐献血液、 *** 、器官、组织和细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主动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飘扬的红丝带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加入到了关怀工作的行列之中,他们共同的标志就是“红丝带”。一根15厘米长的红色丝带,交叉折叠成一个倒V字,用别针别在胸前,这就是红丝带。1988年秋,美国纽约的一些关注艾滋病问题的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叫做“视觉艾滋”(VisualAIDS)的组织。这个组织通过展览、艺术大赛、出版画册等一系列视觉艺术活动唤起人们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1991年,这个艺术家小组发起了“丝带计划”。他们希望创造出一个视觉标志来表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对他们提供帮助的人的同情与尊重,受参加海湾战争士兵在胸前别一个黄丝带的启发,艺术家们选择了红丝带作为标志,原因是红色象征着血液,也象征着 *** 。此后,经过一些着名演员的佩戴,红丝带很快成为国际上关注艾滋病的标志。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成立,它将红丝带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纳入到了该机构的标志之中,并将红丝带所表示的含义归纳为关注、希望与支持。关注,关注那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被艾滋病夺去生命的人以及那些为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提供关怀和帮助的人。希望,希望能够早日成功地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和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支持,支持那些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支持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支持研究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种种努力;支持那些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爱人和朋友的人。就像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对红丝带理解的那样:在他们手中,它标志着觉醒!在你们手中,它代表着理解!在我们手中,它意味着责任!

356 评论

jack99huang

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 在中国艾滋病传播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今天,冷漠比病毒更可怕。 HIV的中国方程式 不久前在上海社科院召开的全国首届“艾滋病与社会科学”研讨会上,专家认为,中国艾滋病人及HIV感染者,超过95%的至今仍然处于地下状态,不能加以治疗。专家们解读这一现象时说,除了公共性的医疗检查没有达到目的的原因之外,艾滋病人及HIV感染者本身的心理困境,也是导致他们不愿直面社会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负责艾滋病项目的协调官员赵鹏飞印象深刻的是,很多人都问他,如何辨认HIV感染者。 “你辨认他们干什么?”他反问说。在中国,在绝大多数场合,人们普遍会对艾滋病人流露出恐惧和歧视的态度,甚至在那些看上去最为理性、最为科学的场所也是如此。2002年5月,北京大学举办“关注艾滋,珍惜生命”讲座,但为了“避免引起恐慌和骚乱”,组织者从河南睢县邀请来的两名HIV感染者却被校方拒之门外。在讲座的另一举办地北京师范大学,校方同样对HIV感染者严辞拒绝。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张孔来教授评价这件事时说,这是对艾滋病感染者加以边缘化的表现。 通常,专家们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大多数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缺乏了解,产生诸多不必要的恐惧和猜疑。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对社会问题加以泛道德化的考量,在科学知识尚未到达头脑之前,人们就先入为主地形成了某种把艾滋病与性乱、吸毒和精神堕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偏见。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消除艾滋病人受到的歧视,解除其心理困境,都是一个难题,而它的中国方程式尤其难解。 连环套:恐惧,羞辱,隐匿 在北京市佑安医院,艾滋病人们得以生活在一个理性、平静的世界之中,这所被众多专家称赞的医院除了拥有国内较好的专业医疗能力之外,尤以能对病人以礼相待著称。 “可惜的是这样的医院太少了,”一位专家说,“相当多的医院、医生还对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持排斥和蔑视的态度。” 恐惧造成了最为残酷的心理迫害,一些艾滋病患者因此被自己的家庭排斥在外。在河北,一位城市男性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他的妻子和父母都拒绝他再居住在家里,也拒绝帮助他治疗,因为“自己得病就够了,不能再传染给家人”。 在家庭之外,这种恐惧更轻易地使得人情瓦解。另一位河北艾滋病患者不仅丢掉了自己的工作,而且连累了妻子———她的办公用品被用工单位从楼上窗户里扔了出去。 被北大拒之门外的河南睢县两名HIV感染者之一赵静,在与一位专家面谈时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得到社会救助,一方面躲避对方的友好举动。“别跟我握手,有病毒。”他自己也认为人们对他的恐惧是有根据的。 著名伦理学家邱仁宗教授从隐私权的角度理解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们的痛苦,他认为,常规公共卫生措施并不适合艾滋病的特殊性,它对艾滋病的蔓延是不合适的和无效的。艾滋病往往在这样的人群中通过他们秘密的、隐私的行为传播,而他们在社会中是被边缘化和受羞辱的。当门诊医生要求患者在卡片上填写名字和地址时,这些门诊的病人数量就遽然下降,许多人只好自己想办法治疗或者去找江湖医生。 这就像一个连环套,边缘化和羞辱导致隐匿,隐匿导致公众恐惧,恐惧再导致新一轮的边缘化和羞辱。 冷漠比病毒更可怕 对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给以心理救助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使他们拥有正常的权利,是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的人道命题。而如何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走出地下状态,进入治疗程序并减少对他人的传染,则与公共安全息息相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行为干预室主任吴尊友说,“如果艾滋病人的心理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那么就说明我们社会的整体防治水平上了台阶。” 事实上,对抗艾滋的国家政策与对待艾滋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的态度,往往来自同样的认识水平。 毫无疑问,重复泰国和印度的错误是可怕的。泰国曾相信自己是佛教国家,道德基础足以对抗艾滋;印度则不相信有什么严重的危机存在,错过了控制的最佳时机。 澳大利亚的防治手段受到各国专家的推崇,其特点是,大量的科学宣传,对高危人群进行疏导而不是打击,对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加以关怀而不是歧视。事实上,中国与之相比,还存在着差异。 有专家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对艾滋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的关怀程度,与美国相差10到15年,“而且美国还不算做得最好的”。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彼得·皮奥特在谈及反对针对艾滋病的歧视时曾说:“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 在中国艾滋病传播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今天,冷漠比病毒更可怕。 关怀不能只在12月1日 要帮助艾滋病人走出困境,需要做些什么?邱仁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人类基因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艾滋病问题关注者,给出了涉及几个方面的建议: 政府。“首先要在政府观念上把艾滋病还原为一种疾病,相关的政策要多从医学的角度考虑,少从社会风气的角度考虑。另外,我个人很希望国家领导人能够在合适的场合有所表示,比方说看望艾滋病人,和病人握个手。这个态度传达出去,力量会非常大。” 民间NGO。“可以说,防治艾滋病,帮助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必须有NGO。在艾滋病防治上,如同环境保护一样,政府不可能将所有工作包下来。首先资源有限,现在政府已经从许多领域撤退下来,政府没有足够的精力将艾滋病的工作全部包下来。比方说心理关怀,政府不会有那么多人力一对一地去做劝解、开导,就需要民间人士来做些工作。比如对高危人群的辅导,向同性恋团体做宣传,政府官员不适合去,就需要民间人士去。NGO还可以利用它的优势,在国内外申请资助,获得为防治艾滋病所必需的补充资源。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上,凡是在艾滋病问题上发挥NGO作用好的国家,那里的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就得到了控制。” 每一个人。“把你知道的科学知识宣传出去。对艾滋病的认识是很简单的,可是现在大众的成见太深,需要一点点地化解。我没法预期什么时候情况会得到改善,只能说,如果各个方面都做好的话——这是假设——5年的时间有可能会改善。艾滋病防治是全民的责任,应该让老百姓起来参与,在参与中提高认识。首先,我们不能只在每年的12月1日艾滋病日关怀他们,媒体宣传一下,相关人士走访一下。对艾滋病的重视,对病人和HIV感染者的关怀,应该成为人们的日常工作的内容了。

111 评论

pony080808

3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陈静; 蒋索; 陈月凤 温州医学院学生处;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10-05 27 4 贫困地区艾滋病社会救助机制构建的对策探讨——对安徽阜阳地区艾滋病的调研 叶良均; 俞宁; 黄邦汉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2-08 4 121 17 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受教育权状况调查研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社会控制与反歧视对策分析 刘玉强; 窦云云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11-25 1 87 18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 王爱玲; 乔亚萍; 苏穗青;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期刊】中国妇幼保健 2006-07-28 15 103 19 浅谈AIDS防治难点及对策——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5例 杨绪红; 刘伯雁; 崔峰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淄博市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2003-05-28 0

244 评论

相关问答

  • 反对歧视艾滋病的议论文

    预防艾滋病征文(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征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征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

    安静的芋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艾滋病反歧视的重要性论文

    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 在中国艾滋病传播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今天,冷漠比病毒更可怕。 HIV的中国方程式 不久前在上海社科院召开的全国首届“艾滋病与社

    我爱欧文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歧视艾滋病的议论文

    预防艾滋疾病主题作文1 亲爱的朋友: 生命如同一朵美丽的花,一旦绽放,比牡丹更国色天香,比荷花更高贵纯洁,比秋菊风韵依依,比冬梅傲骨铮铮。但,正因为其美丽娇嫩,

    坏坏的小幸福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艾滋病社会歧视论文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

    二哥不二199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反歧视艾滋病论文

    在过去,艾滋病往往与**、嫖娼、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相关联,艾滋病病人往往受到社会的鄙视与羞辱。在某些医院,医生给学生做临床症状讲解时,可能要求艾滋病人当众脱下上

    lin2000west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