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9

扈志泉额
首页 > 医学论文 > 肾脏病教学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陈达文文

已采纳

1.咩也系肾病啊 肾脏是非常脆弱的器官,可在炎症、感染、药物、毒物、先天遗传及代谢异常等多种病因作用下发生病变。肾脏病按病因、病程的长短、病变部位、肾功能状况有多种分类方法;肾脏病的诊断常常是结合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就是指由感染后原发于肾脏的急性肾小球疾病。 临床常见的肾脏病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球肾炎等;尿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如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 ;继发性肾脏病如糖尿病肾病,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等(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痛风性肾病等;间质性肾病如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 完整的肾脏病诊断应包括病因、病理、肾功能及并发症;肾脏病强调早期正规治疗,有些如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及时治疗是可以完全康复的;慢性肾衰竭、多数肾小球疾病经过积极治疗也可以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 肾脏病早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病友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而意外发现时多已肾功能损害严重,甚至已进入尿毒症期,因而提高肾脏保健意识极为重要,不乱服用药物尤其是感冒药、止痛药以及名目繁多的补肾中药,平时注意阅读肾病知识科普文章,定期体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病。 如果已经得了肾脏病,应该到正规医院就诊,尽快通明确诊断,必要时肾脏穿刺,有针对性的治疗; 治疗肾病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必须有耐心。不要迷信单方、偏方、特效药,以免增加治疗费用且耽误病情,错过早期治疗机会。 2.科普知识大全许许多多的资料我要去参加科普知识比赛,急求资料 爱问 空气污染导致的最常见的疾病是哮喘。 最致命的危险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细小微粒造成伦敦每年死亡1万人,空气中微粒的数量与心血管病之间是有联系的。 人们每次呼吸,都往肺部深处吸入大约50万个微粒,可是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中,吸入的微粒比这多100倍。由于微粒极小,因此它们能滞留在空气中,并能进入肺部深外。 人类每天心脏病的发病率的变化都同“PM10”的增减有关。当“PM10”的数量增加时,因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就会急剧增加。 微粒的其他来源是被风刮起的泥土和灰尘,建筑材料,由汽油车辆排放的氧化氮变成的硝酸盐微粒以及电厂和工厂排放的氧化硫产生的硫酸盐微粒。 微粒与心脏病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机制。 第一种是物理方面的。微粒进入肺部深处,结果就作为经常性 *** 物留在那里。 这种 *** 物会导致炎症并产生粘液。当呼吸困难时,心脏有问题的人就会很痛苦,有时会导致死亡。 第二种是化学方面的。 微粒可以充当把化学污染物质带入肺部深处的媒介。 有关的污染物质包括酸类物质和铁等金属,这些物质会加速一种被称为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 3.科普知识资料 太阳 (Sun) 太阳是银河系中极其普通、极不显眼的一颗恒星。 拥有9个行星、数十个卫星其它一些小型天体。在太阳的第3个行星上诞生了生命。 作为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太阳拥有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8%。 109个地球才能填满太阳的横截面,而它的内部则能容纳130万个以上的地球。 我们看到的太阳其实只是它表面的光球层,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属比较“凉爽”部分。 光球层非常活跃,在其表面可以看到许多极富戏剧性的特征。 太阳的能源来自于其核心部分。 太阳内核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超过地球气压的340亿倍。内核的气体密度极高,是水的150倍。 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这么高的能量是由其内核的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在聚变中,四个质子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核。 氦原子核的质量比四个质子小0。7%,失去的质量转换成了能量,以伽玛射线的形式被释放到太阳的表面,并向宇宙空间辐射出去。 太阳每秒钟约有七亿吨的氢被转化成氦。在此过程中,约有五百万吨的净能量被释放。 能量在对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出光和热,使太阳发光。从太阳内核释放出的能量需要经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表面。 从人类赖以生息繁衍的地球向外看,天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给人类光明和温暖的、灿烂辉煌的太阳。 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人们看到的太阳表面叫光球层,在光球层的某些部位,局部温度比周围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显得比其它部位黑暗,人们称之为“黑子”。光球层外面是色球层。 太阳能量通过这一层自内核向外传递。在这一层可以见到太阳耀斑。 耀斑是太阳黑子形成之前在色球层产生的灼热氢云。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是日冕。 日冕非常庞大,可以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公里。人们可以在这一日冕中看到“日饵”:日饵是色球层上部产生的巨大火焰。 人们仅在日全食的时候可以见到日冕。 除了光和热,太阳也向宇宙空间辐射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阳风。 太阳风以每秒450公里的速度在太阳系中驰骋。太阳风异常强大时便形成了太阳风暴,它会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造成影响。 地球和其他一些行星两极的极光也是太阳风带来的。太阳的磁场极其强大且极其复杂,其磁层范围甚至越过了冥王星的轨道。 太阳已经46亿岁了,现在已步入中年。 它还可以继续平静地燃烧约50亿年。 太阳在临终时,内部的氦将转变成更重的元素,亮度会增加到现在的一倍,体积也将不断膨胀,所有近日行星包括地球都将融入它的怀抱。这时的太阳将变得十分不稳定,在它周围会出现一个新的行星状星云。 这为新太阳系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在经历一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后,太阳将耗尽它所有的能量而猛然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几万亿年后,它最终将在黑暗中完全冷却。 。 4.宇宙科普知识宇宙科普知识急 围绕一个问题弄得哦,够不?宇宙知识——宇宙在膨胀吗?夏日夜空,繁星闪烁,不禁使人陷入对宇宙的遐想之中。 20世纪10~2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远星系光谱线的频率随着它离我们距离的远近而有规律地变比,即谱线红移。 1929年哈勃总结出谱线红移的规律是:对遥远星系,红移量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比例系数H叫哈勃常数,这红移叫宇宙学红移。 此后,在红外及整个电磁波波段都观测到了这个规律。它被解释为是由星系系统地向远离我们的方向运动时的多普勒效应产主的。 这就像火车远离我们行驶时汽笛的声调(即频率)比静止不动时的声调更低一样,由此得出星系都在做远离我们的运动,离我们越远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 这就好像是掺有葡萄干的面包在烤箱中膨胀起来一样。 这个模型叫宇宙膨胀模型或大爆炸模型。近年来在宇宙膨胀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爆胀宇宙等多种改进模型。 从宇宙膨胀的观点出发,利用哈勃公式反推到过去宇宙中所有天体应该聚集于一点,由于某种原因在它内部产生了"大爆炸"。 诞生了现在的宇宙,从而得出了时间是有开端,空间是有限的结论。 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究竟经过了多少时间,即宇宙的年龄是多少,这取决于哈勃常数H的大小。最初哈勃常数仅500(公里/秒/百万秒差距),这样算出的宇宙年龄比地球的45亿年的年龄小很多。 以后改为50~100之间。 若取100,宇宙的年龄只有100亿年,而银河系的球状星团的年龄是150亿年,矛盾很大。 若取50,宇宙年龄为200亿年,矛盾不那么明显,因此被大爆炸宇宙论者所赞同,但在观测上,这个数值有些勉强。究竟是多少,一直没有定论。 近年来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的结果倾向于取80。 这样算出的年龄为120亿年,矛盾还很明显。 宇宙将来是一直膨胀下去还是又收缩回来,这要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而宇宙平均密度究竟是多少目前还不能确定,因为观测的距离越远,平均密度越小,下限有没有还不能确定。 1965年发现了宇宙空间的2。7K微波背景辐射,被大爆炸论者解释为大爆炸时期的光经过上百亿年后的遗迹,是大爆炸宇宙的一大证据,但这种解释并不是唯一的,因为宇宙空间中充满介质,2。 7K微波背景辐射具有黑体辐射的性质,可以解释为宇宙空间中介质发出的温度是2。7K的热辐射。 仔细分析起来,问题可能出在将光谱线的红移都解释为星系运动的多普勒效应上。过去,人们曾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了银河系内恒星的光谱线移动,从而成功地确定了星系内存在自转现象。 但现在天文观测中却发现一些红移现象,若用运动的多普勒效应解释就存在许多困难,这促使人们考虑到必然还有其他机制能产生红移,这里列举几种观测结果。①多普勒效应对同一个天体,其红移量与光谱线的频率无关,因此观测每个星系中不同谱线的红移量,比较它们是否一致,就是鉴别红移是否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一种依据。 如果一致,就表示有可能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如果不一致,就肯定它至少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1949年威尔逊对星系NGC4151的观测结果表明,虽然不同频率的红移量差别不大,但也超出了观测的误差范围,频率越高,红移量越小。 这样至少可以认为宇宙红移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 ②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各点发出的同一种谱线,在扣除了各种已知的运动效应后,越靠近边缘的地方红移量越大,在太阳半径90%左右的地方,红移量急剧增加。 这意味着太阳上还有某种未知的因素在产生红移。③先驱6号宇宙飞船发射的遥测信号中心频率为2292兆赫,当飞船绕到太阳背面经过太阳边缘时观测到异常红移现象。 ④类星体红移量一般都很大,如果把这都归结为多普勒效应,算出的距离一般在100百万秒差距以上。由此推算出它发出的总光能力为银河系的100倍;射电能为银河系的10万倍。 而由光变周期算出它的直径只有一光年左右,这意味着类星体的辐射密度非常高,但目前一直找不到产生这样高辐射密度的物理机制。 有些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的红移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因而类星体离我们的距离较现在推算的要近得多。 ⑤星系、类星体相互之间都有成协的现象,即这些天体两两或更多相距较近并有物理联系。观测表明,有些成协天体间红移值相差较大,有些类星体光谱中的吸收线与发射线互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吸收线有各不相同的红移值,称为多重红移。 既然这些红移不能用多普勒效应解释,那么它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光在发射时固然有许多因素影响它的频率,但宇宙中这么多天体都如此有规律地只随着远离我们的距离而变化,就难以理解了。 光在它漫长的传播路径上经历了几亿至上百亿年的岁月,这期间必然比它在发射的一瞬间有更多的因素影响着它的频率。 现在人们了解到,在星系际空间中存在着星系际介质,它的密度在10E-29克/立方厘米以下。 成分与银河系的大致相同。除了有能对星光产生可见效应的星系际气体、尘埃和固态物质、低光度星体外,还有大量的基本粒子。 据估计,星系间基本粒子的质量占了整个宇宙总质量的绝大部分,它们是看不见的。 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介质不仅能吸收光,。 5.书写科普类文章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什么是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二、科普文章的选题 要写出好的科普文章,选题是最重要的,本人认为科普文章的选题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普文章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普文章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科普文章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3、实践性。科普文章选题必须是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获得的,有实践依据。 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请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4、创新性和前瞻性。 科普文章的选题要有创新性,要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注意世界上一些新的科学变化和理论。 并对今天的实际生活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5、普及性。既然是科普作品,在选题是一定要注意它的普及性、大众化。 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希望了解的一些问题。 三、写科普文章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选准对象。 下笔时时刻想着大多数读者只有一般的文化水平,他们不是本行专家。 写科普文章不是写论文,也不是写教材,而是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给尽可能多的读者阅读。 2、要主题突出。一篇科普文章,最好只有一个主题,文章应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在展开之前,要列出展开提纲。科普文章概念准确很重要,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不能出错。 科普文章要有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概念、新知识、新说法。这就叫做“与时俱进”,现代科普文章应把普及新的科学知识为己任。 科普文章应有深度,对新概念、新知识的叙述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要适当向一定的深度展开。 文章能吸引读者,要使用生动活泼的比喻,幽默诙谐的语言。 3、要定位准确。科普文章不是掌握本门技术的入门书,而是了解本门技术的通俗读物。 打个比方,同样是参观人民大会堂,作为提高建筑系新生的感性认识的教学安排,由老师讲解,和一般参观者由导游小姐讲解,无论是介绍的内容还是使用的语言,肯定大不一样。 4、要取材适当。 作为介绍科学技术的科普文章,当然必须保证概念的正确。但是介绍工作原理时宜粗不宜细,切忌用过多的技术术语,更不能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而应该多用物理概念使事物形象化。 着重说明所要介绍技术的特点、意义、用途,以及对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所起的影响。 5、要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能用简单的句子讲清楚的就不用复杂的句子,能用字数少的词汇说清楚的就不用字数多的词汇。文章层次要清楚,逻辑性强,前后呼应,避免重复。 科普文章是面向广大群众的,要把群众听不懂的“行话”变为群众易懂的“大众话”,用恰当的语言形象化。 6、要避免抄袭的嫌疑。 论证可以接近,但不能雷同或是抄袭。不同作者可以有相同的看法或主张,可以有同一论点。 不同作者在表达同一论点时采用的论证过程不能雷同,因为论证的方法也与作者个人写作习惯、写作技巧及其它综合知识相关。 综上所述,要写出好的科普文章,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睿智的眼光、流畅的文笔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221 评论

2012骏马飞驰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慢性肾衰竭护理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 2013 年 5 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结论:通过临床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临床治疗 ;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由于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虽然是肾脏病变的晚期表现,但经过适当治疗,特别是近年开展透析疗法与肾移植以来,预后大为改观,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对 2013 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3岁,平均42岁。氮质血症6例,尿毒症14例;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肾小动脉硬化3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 1 例。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纠正加重肾衰竭的因素是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和促使其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关键。可采用饮食疗法,应用必须氨基酸,控制全身性和(或)肾小球内高压力,治疗高脂血症或痛风所致高尿酸血症。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85%。

2 护理

休息和活动

一般卧床休息,但应根据病情和活动耐力,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对于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心力衰竭及骨质疏松者,要卧床休息。长期卧床患者应指导或帮助其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避免发生静脉血栓或肌肉萎缩。对能起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其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和受凉。活动时以不出现心慌、气喘、疲乏为宜,要有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协助活动,一旦出现不适、应暂停活动并卧床休息。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是改善生命质量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慢性肾衰竭的'饮食护理应越早越好。合理摄入蛋白质。既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又要防止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因减少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能使血BUN降低,尿毒症状减轻,还有利于降低血磷和减轻酸中毒。少摄入植物蛋白,如花生、豆类及其制品。因植物蛋白含非必需氨基酸多。设法去除米、面中所含的植物蛋白质,如可采用麦淀粉做主食。如感觉饥饿,可食用芋头、马铃薯、苹果、马蹄粉、萝卜等。保证充足的热量为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应供应 kJ(30 kcal)/(kgd)的热量,以糖类和脂肪为主,可食用植物油和食糖。伴有高分解代谢或长期超量摄入不足的患者,可经胃肠外补充热量。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叶酸和钙质的食物,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多食磷的摄入。氮质血症期,应采取低磷饮食,即≤600毫克/天。多食钠的摄入。通常根据体重、血压、尿量、血清钠等指标,并结合病情调整钠的摄入。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者应限制钠的摄入,≤3 g/d。又因慢性肾衰患者钠贮存功能减退,可有钠缺乏倾向,加之长期应用利尿剂以及呕吐、腹泻致脱水时,常伴有低钠血症,因此饮食中不宜过严限制钠盐,每天可给食盐4~6 g。钾的摄入,如尿量>1 L,不需限制饮食中的钾。多尿或排钾利尿剂的使用导致低血钾时,可增加含钾量高的食品或谨慎补充钾盐。

病情观察

每日定时测生命体征和体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心功能、水肿、尿量、体液平衡情况及相关系统表现。

对症护理

少量多餐,特别是少进食油腻食物以减少恶心、呕吐,呕吐者用甲氧普安(胃复安)。协助患者早晚及餐后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晚间睡前饮水以避免夜间脱水导致血尿素氮相对增高。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观察以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征象。如有头痛、失眠、躁动,将患者安置于光线较暗的病室,保持安静,注意安全及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严重贫血者应协助其缓慢坐起或下床,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时应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以防止皮肤黏膜受损,同时尽量不使用纤溶药。患者因瘙痒不适,常易抓破皮肤,导致感染.且影响睡眠和休息,所以应勤用温水擦洗,勤换衣裤被单,保持皮肤清洁,注意忌用肥皂和乙醇擦身。严重水肿者应按水肿的护理要求进行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

以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为多见,其次是皮肤和消化道感染。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咳嗽、咳痰、尿路刺激征和尿液改变及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但因患者反应差,发生感染后常无高热等表现,应加强预防,注意保暖和室内清洁消毒,减少探视,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以防交叉感染。因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故对血透者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尽量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等,一旦发现感染,应选择对肾脏的毒性小的抗生素,并及时控制病情。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理、发病过程和加重原因、治疗及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其明确本病虽然预后较差,但只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消除或避免加重病情的各种因素,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命质量。

3 讨论

护士能掌握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的表现,并能及时发现,紧急处理。患者学会正确护理皮肤,掌握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患者知道正确判断内瘘的通畅,并能做好内瘘的保护工作。患者居家会行腹膜透析,并能及时发现并发症。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鸣. 综合性肾保护的最新概念[J].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3):333-336.

[2] 张文红,徐秀花,张秀云,等. 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人医从行为的研究 [J]. 护理学杂志,2003,18(2):89-90.

[3] 马莉冰,张洁,王晶 . 高龄慢性肾衰竭病人抑郁情绪的综合护理 [J]. 护理研究,2007,21(4C):1064-1066.

[4] 张莉萍,戴晓冬,杨宁P,等. 1例合并肾衰竭糖尿病减重手术患者的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8):157-158.

177 评论

相关问答

  • 肾脏病的论文

    1. 陈楠等:骨成形蛋白-7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转分化影响。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10(5):343-3462. 陈楠:重视肾结石的诊断及内科治疗。中华肾

    我与食俱进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亚太肾脏病论文

    张宏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担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医师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你真美呀?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老年肾脏病论文

    肾脏类的疾病在如今是比较多见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生活来说,平常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预防。如果不及时的进行预防,会对身体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种疾病会严重地威胁到

    养啥啥不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医肾脏病论文

    我也在打听临沂的这位老中医

    杭州lil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肾脏病论文开题

    1、慢性肾脏病防治研究2、异常修饰蛋白在疾病中的作用学术任职:中华肾脏病学会青年委员代表论文:梁敏,刘俊,侯凡凡,田建伟。维生素E包被膜透析器对血透病人氧化状态

    萌萌哒蜗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