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0429
腰椎间盘突出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腰部及下肢疼痛。致痛的机理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液释出的糖蛋白和β蛋白对神经根产生强烈的化学性刺激所致〔1〕。周秉文〔2〕证明髓核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的pH值是酸性的,作者还用微电极测组织中的pH值,发现疼痛处也是酸性的,因此引起下肢痛的原因可能是纤维环的微小破损。宣垫人〔3〕认为除髓核刺激引起神经根症状外,椎管内脂肪结缔组织、韧带劳损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释放的化学物质积聚也可引起。并且认为单纯机械压迫,只能产生患肢麻木的感觉异常。因此,及时解除神经根压迫,或消除非特异性炎症及减低局部酸中毒,才能从病因方面解除这种根性疼痛。在保守治疗中,镇痛是在应用手法、牵引时的重要辅助手段,并且逐渐趋于重要治疗手段。现将近年国内对镇痛方法的选择综述如下。 1.骶管封闭:胡有谷〔1〕认为,硬膜外腔注入麻醉药物及少量激素,可抑制神经末稍的兴奋性,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代谢产物易从血液循环中带走,减轻局部酸中毒,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刘春河等〔4〕应用骶管注射药物治疗椎间盘突出症85例,有效78例,药物组成为利多卡因100~200mg,地塞米松10mg,VitB121~2mg,加无菌注射用水至20~30ml,骶管穿刺成功后快速注入。1周内复发者每周封闭1次,2~3天复发者可3天1次,1天之内症状完全复发可每天1次,4~8次为1疗程。其治疗机理首先为局麻药物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其次是快速注药对神经根的“液体剥离”和冲洗作用以及激素、维生素的消炎营养作用。郑满红等〔5〕在药液配方中加入5%碳酸氢钠10ml,使所配药液pH值为呈碱性,注入后可直接提高局部pH值,消除局部酸中毒,缓解疼痛,共治疗87例,有效率达.张云深等〔6〕在复位前后应用骶管滴注药物治疗113例,有效109例。药物组成为生理盐水100ml,VitB12100μg,VitB6100mg,氟美松15mg,辅酶A100u,ATP40mg,2%利多卡因5ml.复位前骶管内滴注2天,复位后卧床,继续滴注8天。胡世斌〔7〕则以中成药复方丹参液10ml代替辅酶A、ATP等药骶管滴注。他们认为,骶管内滴注给药,大剂量液体除可以起“液体剥离”作用外,还有可能在复位时起到“液压传力”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医学教育网 2.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麻醉:陈坚〔8〕在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20ml、强的松龙125mg,平卧半小时后行手法推拿,治疗优良率为.傅结珍〔9〕在硬膜外麻醉成功后行手法治疗,并保留硬膜外管回病房继续注药,药物组成为强的松龙和布吡卡因5ml,病重者加用吗啡1mg,1天1次,第3天改强的松龙为康宁克通40mg,注药后拔管。共治疗20例,腰腿痛症状均消失或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部活动正常。张世民等〔10〕单纯应用脉络宁10ml硬膜外腔推注,2周1次,治疗26例,优良率,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中药脉络宁用于硬膜外腔注射无刺激性,对黄韧带、硬脊膜、蛛网膜、脊髓等均无影响,可避免应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周福贻〔11〕则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后行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144例,效果亦佳。 3.全身麻醉或镇痛:时金华等〔12〕、薛荣亮〔13〕在全麻下运用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认为全麻能真正达到肌松、无痛,一次性地使髓核部分甚至完全复位,适用于经一般推拿无效的顽固性腰突症。陈济安等〔14〕在应用50%葡萄糖60ml加哌替啶1mg/kg或芬太尼10~20mg/kg后5~10分钟行牵引推拿。认为可避免静脉麻醉、椎管内麻醉之副作用,其镇痛方法尽管不具备完全镇痛效应,但其特点在于安全,手法中病人与医生配合较好。无论是硬膜外麻醉、腰麻或全麻,术前均应全面查体,术中应常规备急救药品及器材,且只能由有经验的麻醉医生来完成。 4.局部神经根封闭:袁相龙〔15〕应用注射针穿刺行椎间孔麻醉,成功后再行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72例,有效率为.其操作简单,选择性强,病人清醒易于合作,并认为对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慎用。但周林宽等〔16〕在此麻醉下行轻手法推拿治疗中央型椎间盘突出30例,有效21例。这说明镇痛方式之不足,可由不同手法来弥补。 5.针灸疗法:王金亮〔17〕采用针刺配合手法旋转复位治疗100例,有效率100%.其方法为取双侧患椎旁开3寸(经验穴),得气后行强刺激,留针7~10分钟后拔针,再行手法治疗,每天1次,7天1疗程,间隔3天。张海发等〔18〕以麝香、硫磺等药物组成丹剂,取腰部患椎间隙之督脉、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之诸穴行灸法治疗382例,有效率为.针灸治疗机理一般认为是针灸传入信息和伤害传入信息在中枢内进行综合,改变了伤害传入信息的性质,并且提高了痛阈,因而产生镇痛。 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肯定,其镇痛方法多种多样,药物组成也各家不一,作者认为可充分发挥中成药药效长、副作用小的特点,部分或全部替代激素药物。有人通过临床对比研究证明,单纯硬膜外腔注药或牵引、推拿的治疗效果均较两者综合治疗的差,临床中宜综合运用,以取得更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0,214~221 2.周秉文。腰背痛。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宣垫人。椎管外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切除术失败病例的临床报告。中华骨科杂志,1981,1(2):89 4.刘春河,赵平厚,左燕春,等。骶管注射治疗腰腿痛。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5,2(3):189 5.郑满红,胡军,任黔军,等。碱化药液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骨伤,1996,9(1):26 6.张云深,王玲。复位前后配合骶管滴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骨伤,1996,9(1):30 7.胡世斌。骶管硬膜外注药加复方丹参液静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报告。中医正骨,1993,5(3):23 8.陈坚。硬膜外封闭后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7):386 9.傅结珍,罗佩强,毛锦红。手法加硬膜外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骨伤,1995,8(5):33 10.张世民,支满霞,苗艳玲,等。脉络宁硬膜外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及初步动物试验。中医正骨,1995,7(5):15 11.周福贻。腰麻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144例报告。中医正骨,1993,5(3):21 12.时金华,李雁,付洁美。静脉麻醉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大推拿。中国骨伤,1995,8(5);17 13.薛荣亮。硫贲妥钠司可林全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陕西医学杂志,1994,23(11):662 14.陈济安,龚正丰。镇痛剂在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中医正骨,1995,7(5):21 15.袁相龙。椎旁麻醉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骨伤,1993,6(2):25 16.周林宽,章建华。神经根阻滞麻醉下轻手法推拿治疗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中国骨伤,1993,6(6):24 17.王金亮。针刺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00例。中国针灸,1993,3:19 18.张海发,王孜优,孙柏岭,等。麝香丹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针刺研究,1992,17(4):246
小布丁儿012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李雁,是一个让人有些琢磨不透的人——
心无旁骛地扑在肝癌复发转移研究领域十余年,在导师的指导和团队协助下,研制出一整套肝癌研究领域所必需的模型系统,获得国家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明明可以“好风借力,直上青云”,但他毅然掉头直奔一个困扰肿瘤学领域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而去。
二十年深耕腹膜癌诊疗领域,研究出一整套腹膜癌诊断和治疗技术体系,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腹膜癌诊疗中心,被公认为该领域的拓荒者。他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医学”颇有微词,觉得那都是虚无缥缈的自我优越感,却无比珍惜患者随口给他起的“草图医生”的昵称。
这就是李雁,一个言谈举止让人一眼就能“看透”,但取舍间又时常让人“琢磨不透”。
1
一盏小马灯点亮医学梦
为什么选择当医生?一千个医生有一千个答案。而李雁的故事,则要从他年少时某个雨夜里的一盏“小马灯”讲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山东泰安乡间,一个下着雨的深夜,李雁七岁的妹妹发起了高烧,一家人围着年幼的孩子手足无措。李雁的叔叔连夜赶着山路,去五十多里外的乡上请乡医到家来给孩子看病。
一家人守着高烧抽搐、不停哭闹的妹妹,那个焦灼的夜晚仿佛熬不到尽头,至今让李雁无法忘怀。直到东方的天空微微泛起鱼肚白,山路的尽头出现了火种般跃动的灯光。那是乡医提着“小马灯”穿过风雨正在赶来。
在那个贫乏的年代,注射器和针头需要反复使用。乡医到家里来,先要烧水给医疗用具消毒,然后测温、打针、开药……李雁看着乡医从老旧的医药箱里魔术般“变”出一件件陌生物件,一番令他难解的“操作”之后,妹妹体温“神奇”地降了下来。
那个乡医穿过浓浓夜色匆匆赶来的画面,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时常闪现在李雁的脑海中。那一点闪烁在远方的灯光点燃了他的一个梦——医学梦。
当一位医生,救己救人!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是一位乡村少年最朴素的心愿。为此,年少的李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考出小山村,真的成了一名医学生。
“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背会。”回想起大学里的生活,李雁说自己是个比较笨的人,背不会的时候,总是喜欢借助于写写画画。各个器官的形态,从把纸蒙在教科书上“描红”,到逐渐简化成“素描”,之后又变成加入自己想法的“写意画”。不计其数的图画,在帮助李雁准确记忆知识的同时,也令他养成了将思路以最直观的方式画出来的习惯。
而这个学生时代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他此后数十年的从医生涯,甚至令他以“草图医生”之名广为人知。
2
搭建首个肝癌转移模型
李雁的手机中存着一张导师汤钊猷院士发来的新年贺卡。他时时把上面的寄语拿出来,细品其中滋味,觉得充满着为医为人的哲理。
如果说,人总有那么几个影响一生的转折,那么从武汉大学医学部硕士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读博,投身我国著名肿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门下,就是李雁走过的一个重要的“路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汤先生前瞻性的思维,在当时不一定有人懂,但20年过去,你就会发现他的正确性。”说起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汤院士,李雁情不自禁地赞叹。李雁介绍,上个世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肝癌曾是严重危害人民 健康 、困扰肿瘤学发展的最大临床难题。汤院士等学者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一直是我国肝癌预防的“三大战略”,并成功使我国肝癌的发病率稳步下降。
预防的问题得以解决,而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仍是困扰着患者和领域内学者的最大难题。用什么药物,用什么方法能有效控制、阻断癌细胞的转移?得出结论需要大量的实验结果作为支撑,“我们不可能在病人身上做实验,怎么办?”在汤院士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李雁成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逐级转移的人肝模型系统,其中包括9个细胞系和3个动物模型。
为搭建这个系统,李雁需要把从动物身上提取的癌细胞进行培养,分离筛选,之后再植入实验动物体内验证;如此反复不停,直到分离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系统。但在30年前,实验条件远不如今天,培养皿里的细胞常常“养着养着”就死掉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实验环境的污染。
为了让癌细胞“撑”过培养时间,必须保证实验环境绝对干净。每一天,李雁都要穿好全套防护装备,趴在地上使用消毒剂把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擦拭一遍。每周一次,用剧毒的福尔马林蒸汽将实验室“熏蒸”一遍。在陶瓷坩埚内倒入高锰酸钾和甲醛,两种试剂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即使此时迅速退出实验室,关闭大门,李雁的防护服还是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紫色。
经过马拉松式的科研苦旅,李雁终于在汤院士的指导下搭建出了逐级转移的人肝细胞模型系统,“20年内,全国几乎所有需要通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完成的肝癌转移复发研究,都是用它来完成的。”这个系统和它相关的研究成果,在2007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3
挑战癌中“魔王”腹膜癌
本世纪初,李雁离开上海,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这里,他又迎来了人生另一次重大的转折。
虽然在肝癌研究方面已经攀登过高峰,本可以“好风凭借力”,他却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了另一条鲜有人走而荆棘丛生的“小径”——腹膜癌的诊疗。
腹膜是位于腹腔、盆腔内薄而光滑的浆膜,它分泌浆液,滋润脏器表面,保护器官,并减少脏器表面的摩擦。腹膜上既可原发癌,又可发生其他脏器的转移癌,腹腔内任何一个脏器的原发肿瘤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侵袭腹膜,形成腹膜癌。腹膜癌一旦形成,治疗难度极大。与胃癌、肠癌、卵巢癌等常见癌症相比,腹膜癌过去不被人所重视,却是一种长期存在且发病率不低的癌症,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数十万。
“腹膜癌的治疗是肿瘤学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在过去50多年内,也有很多专家研究过它,但最终都选择了放弃和绕道而行。”即便艰难,李雁却不能无视患者的痛苦和绝望。
2003年,一位武汉大学的教授因患胃癌,来到中南医院手术。面对这类手术,采用常规技术手段,李雁很有信心。确实,手术完成得不错,患者和家属也很满意的出院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患者经过几期化疗后,癌细胞仍然发生了腹膜转移,病情急转直下。李雁心急如焚,跟随患者“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五天五夜没回家。
虽几经努力,病人还是很快离世了。这件事给李雁带来了强烈的打击,回到家他几天都没说话。腹膜癌,无人敢于挑战的癌中“魔王”,要听之任之让它结束更多患者的生命吗?“我们不来做,那谁来做呢?一定要有人走在前面。”医者的责任和担当,督促李雁直面难题,寻找答案。
从2003年开始,李雁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攻克腹膜癌难题上,成了这个领域苦苦求索的拓荒者。从门诊到病房,他在一个又一个临床病人身上观察;从手术室到病案室,他在一份又一份病例中总结;从重症监护室到转化实验室,他在一组又一组数据中分析。资料一点点积累起来了,数据一条条收集起来了,特征也一个个归纳出来了。慢慢地,规律出现了,诊断的方法找到了,治疗新设备也研制出来了!李雁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变“一无所知”为“若有所知”,从毫无作为到大有可为。
2015年,李雁来到北京世纪坛医院,在这里他创建了国内首个专门致力于腹膜癌诊疗研究的临床科室——腹膜肿瘤外科,带领团队打造出国内领先的腹膜癌诊疗基地,创建了“腹膜癌国际联盟·中国中心”“欧洲腹膜癌学院·中国中心”,并当选腹膜表面肿瘤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常委,成了该联盟在中国的唯一代表。
4
上千份“活下去”的希望
16个小时,李雁终于走出了手术室。手术台上的腹膜癌患者,不久前刚刚经历过一次卵巢癌手术。仅仅3个月后,癌症就复发了,她的腹部迅速鼓胀了起来,辗转来到北京求医。
尽管李雁早就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这个手术时间会很长。但16个小时显然长到超出了预期,家属们看起来心急如焚。“手术很成功,但不到出院那一刻,每一个人都不能放松警惕。”李雁对患者家属说。
腹膜癌综合治疗体系,是李雁多年的心血结晶。他说,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国内主流研究者将腹膜癌视为癌症的晚期或终末期表现,不主张积极治疗,病人很快走向生命终点。实际上,虽然腹膜癌治疗难,但并非不能治。国际上早有推荐的治疗体系,李雁则在我国建立了完整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综合技术体系。
李雁解释,这套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先通过肿瘤细胞减灭术切除肉眼可见的病灶,再通过腹腔热灌注化疗清除微转移癌和游离癌细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腹膜癌的手术与过去仅切除原发器官的肿瘤手术相比,工程量大得像是一场多兵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战役,“一般情况下,手术平均时长可达10小时到12小时。”
而由于手术工程量更大,时间更长,患者的恢复难度相应也更大。术后容易出现器官功能衰退、出血、肠瘘等诸多并发症,这都需要提前准备预案,并积极采取措施。“不到患者出院那一刻,战役就没有结束。”
2018年11月6日,这是一个让李雁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团队完成了“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第1000例手术。在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的办公室里,李雁在同事们的簇拥下,激动地切开上面装饰着“1000”字样的庆功蛋糕。
“1000”或许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对于一项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和应用的治疗技术,它代表着从无到有的艰辛;对于那些“无路可走”的腹膜癌患者,它又代表着1000份活下去的希望。
“李主任,您好,如果回武汉一定告诉我们,我们非常想念您。老吴身体很好,越活越精神,他总说忘不了您的救命之恩!”李雁的老患者老吴曾经因被断定为癌症晚期而几近绝望,如今手术已超过十年,每年他的爱人都会给李雁发来微信,报个平安。正是一封封这样的回信,让李雁真切感受到自己全心付出的意义。
5
“草图医生”永远是大众医生
“您是病人家属吗?来,我给你说一下你母亲这个肿瘤。”在世纪坛医院的诊室里,李雁拿起笔,迅速在纸上画起了草图。“上端开口的是贲门,下面出口的是幽门,这都是胃部肿瘤的多发区。”寥寥数笔,李雁就将患者“肚子里的病”画清楚了。
一边画,他还一边用“大白话”给病人讲解,肿瘤的部位、数量、直径,是否“侵犯”了周围组织……阐释之余,他又拿出手机,向患者家属展示许多曾经治疗过的病例的资料和图片。“你愿意进行这个手术吗?”当他把自己的构想和方案解释得明明白白,患者家属几乎脱口而出,“我愿意!”
“其实,医患之间的沟通一点都不难。再高级的理论,你得让老百姓听得懂,他才会配合你。”对待患者,李雁从来不把自己当成高深的“大专家”,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再高明的医者,如果不是一个能够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大众医生’,那‘专家’之名,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自我优越感而已。”李雁总是这么说。
这可不是一句空谈,直到现在,李雁的同事们还经常在清晨的病房里看见“李教授”蹲在床边,一刻度一刻度数着患者的尿排量;站在病床头,帮助患者排除堵住胃管的分泌物。近几年,李雁更是感觉光阴飞逝。出诊、查房、授课、批改论文,加上每周至少4台手术……早晨4点起床,夜里11点多才睡,李雁的时间永远不够用。为了节省时间,他甚至取消了午餐,每天只吃两顿饭。
从医近30年,几万张草图,将复杂的肿瘤病情用比语言更生动的形式直观传递给患者和家属,李雁也因此被患者亲切地称为“草图医生”。
2017年,李雁的同事在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时偶然发现,李雁的“草图绘本”作为展品出现在“以人民为中心 增进群众获得感”展区中。同事惊喜地将展品照片发给李雁,李雁却显得很平静。
“治病救人,是对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医生身上还肩负着传播医学知识、普及 健康 生活方式的 社会 责任。”这正是李雁多年来绘图不辍的原因,每次术前谈话,他都尽可能多地请来病人的亲朋好友,希望通过“手绘科普课”,将防癌、抗癌的知识讲给每一位在场的人听。
如今,这些曾架起一座座医患间“连心桥”的病情草图,有些作为 历史 见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些则被当作珍宝收藏在患者手中。李雁觉得,对于那些寄托着他医者热忱的草图来说,这是同样美好的结局。
来源 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 邰绍峰
淡定的机车
李雁,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十二五”中医肿瘤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肿瘤优势专科、上海市申康医疗发展中心中医肿瘤特色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中医肿瘤重点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团队”的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省部级及厅局级科技进步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3部,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共11项。 主任医师、教授
李红,朱敏鹰,李立华等.原位沉析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制,功能材料,2006(6),905-907李红,周长忍,冉均国. 高强度可切削齿科玻璃
按人们的通常认识,超声科就是做B超、彩超检查的。然而,走进内蒙古包钢医院超声科,这种感觉就会被彻底颠覆。 患者候诊于大厅内,超声科通过门外的电子屏幕系统通知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腰部及下肢疼痛。致痛的机理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液释出的糖蛋白和β蛋白对神经根产生强烈的化学性刺激所致〔1〕。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李雁,是一个让人有些琢磨不透的人—— 心无旁骛地扑在肝癌复发转移研究领域十余年,在导师的指导和团队协助下,研制出一整套肝癌研究领
医院临床医技科室设置齐全,重点科室技术特色显著。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分别是内科、普外科、皮肤性病科;省级135重点学科15个,分别是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