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4

鑫方盛商城
首页 > 医学论文 > 小儿皮肤病辨证论治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emonice柠檬冰

已采纳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类皮肤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泡、渗出、色素沉着等症状。去除湿疹的外用方:1、枯矾、皂矾、轻粉、松香、赤石脂各30克。共研成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将药厚厚的涂于患处,待1小时左右,药稍干后用纱布包裹,待其干燥结痂自行脱落而愈。2、取洋甘菊蕴矶霜。蘸取适量后直接在患处进行涂抹,待皮肤自动吸收即可。每日可涂抹3次。3、乌贼把乌贼骨研成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适用于慢性湿疹有渗出者的治疗。4、紫草油紫草,用香油适量炸焦,待油成紫色捞出紫草即可,每日数次,用油涂患处,用于慢性湿疹的治疗。

157 评论

玉江style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4)阴伤型: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出: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婴幼儿湿疹,中医总称胎敛,又有湿敛,干敛之分,后者又称奶癣。婴儿湿疹至儿童期仍不断发作,皮损渐局限于手肘、国窝、足踩等处,常呈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婴儿湿疹,多因胎孕时期,母食五辛,遗热于儿所致,可分三型论治。 (1)湿热型(湿敛),多见于肥胖婴儿。部位多在头面耳项等处,重则泛发全身。证见皮肤渐红、糜烂、渗水、结痂,重则脱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治宜导湿清热,方用导赤汤加减: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黄连,或服牛黄清热散,量儿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虚型(干敛):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婴儿。证见皮肤浸润,干燥、鳞屑、瘙痒,或起少数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纳食不多,面黄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治以健脾化湿,方用化湿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3)阴伤型(干敛):大多属湿热型,渗水日久不愈,伤阴耗血,转变而来。皮损与脾虚型相似,唯无脾胃症状,纳食,大便正常,可见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之征。可继用滋阴除湿法治疗。 外治法,大致可分3类: ①渗水期:采用湿敷法,方用生地榆、马齿页、黄柏,任选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钟,待微温时,用纱布叠五六层(小毛巾亦可)蘸药水,稍拧干,溻敷于患处,隔20~30分钟再蘸水换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 ②流水不多时,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 ③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膏。 ④湿疹的护理,亦很重要,应注意下列几点:A.不用水洗。不用热水烫,少洗澡,不接触肥皂。13.忌口。不吃鱼腥,海味,羊肉等五辛发物。C.小儿勿穿戴和接触羊毛织物。 朱仁康 湿疹多患于过敏性体质,常因脾虚生湿所致。故治疗原则常采用健脾利湿法。一般临床分三型论治之。 (1)湿热型:相当于急性湿疹,常见皮损掀红作痒,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或沿皮糜烂,治以清热利湿法,方用苗陈篙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茵陈、炒山栀、大黄、萆解、生苡仁、车前子、土茯苓、黄芩、生甘草。 (2)脾湿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常见皮疹颜色较暗,滋水不多,抓破后有渗液,但清稀,可有淡黄色脱屑,痒不甚,胸闷纳呆。治以健脾除湿,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长卿、炒山桅、山药、陈皮。 (3)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常见皮损浸润肥厚,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或血痂,甚痒。治以养血祛风,常用四物消风饮加减:当归、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苍耳子、地肤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内服药外,我常结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种制剂。 ①三黄溶液:黄连3克,黄柏、黄芩各9克。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糠馏油糊剂(市售药品)。 ③黑豆馏油软膏(市售药品)。 以上王药分别用于急性、恶急性、慢性湿疹。秦万章

339 评论

白色棉袜

其代表性论文: 1 秦万章,75例播散型红斑狼疮辨证论治的探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1:18 2 秦万章,活血化瘀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76,1:64 3 秦万章,等. 血瘀症的本质及活血化瘀原理的初步探讨. 自然杂志,1979,2(2):115 4 秦万章,等. 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03例报告.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81,94(12):827 5 秦万章,等. 胶原病及其重叠胶原病活血化瘀治疗与免疫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4):210 6秦万章,等. 银屑病的血清唾液酸及环核苷酸的含量与评价.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4,17(3):167 7秦万章,等. 29例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有关的重叠综合征的探讨. 中华医学杂志,1985,65(3):175 8秦万章,等. 胶原病血瘀证的天然杀伤细胞、β2-微球蛋白及纤维蛋白结合素免疫实验的联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1(6):665 其代表性著作: 1 《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皮肤病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 2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外科分册》文汇出版社 1995. 3 《活血化瘀研究》科技出版社 1984. 4 《雷公藤治病顾问》文汇出版社 1995. 5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 6 《银屑病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 7 《红斑狼疮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8 《脱发》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0. 以上成果受到国际科技界的重视,其突出的成就被收入英国剑桥、美国北卡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列入世界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之列。

199 评论

隐形冠军

本书介绍了小儿皮肤病的防治及护理特点,包括200余种小儿常见皮肤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附录中还介绍了小儿皮肤病的常用内用药、外用药及各种皮肤病的用药选择。内容新颖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可供患儿家长和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目录第一章 小儿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第一节 小儿皮肤的解剖特点第二节 小儿皮肤的生理特点第三节 小儿皮肤的临床特点第四节 小儿皮肤的检查特点第五节 小儿皮下组织的检查特点第二章 小儿皮肤病防治及护理特点第一节 小儿皮肤病的常见原因第二节 小儿皮肤病的常见表现第三节 小儿皮肤病的诊断特点第四节 小儿全身各部常见的皮肤病第五节 小儿皮肤的保健特点第六节 小儿皮肤病的预防特点第七节 小儿皮肤病的治疗特点第八节 小儿皮肤病的护理特点第三章 细菌性皮肤病第一节 脓疱疮(黄水疮)第二节 毛囊炎第三节 疖与疖病第四节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第五节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第六节 新生儿皮下坏疽第七节 痱疖第八节 蜂窝织炎第九节 丹毒第十节 皮肤结核病第四章 病毒性皮肤病第一节 单纯疱疹第二节 带状疱疹第三节 手足口病第四节 疣第五节 传染性红斑第六节 幼儿急疹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八节 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畸病)第九节 口蹄病(阿夫他热)第十节 风疹第十一节 水痘第十二节 先天性风疹(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第十三节 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第五章 真菌性皮肤病第一节 头癣第二节 体癣(环癣、钱癣)第三节 股癣第四节 手癣和足癣第五节 耳癣第六节 癣菌疹第七节 念珠菌病第八节 花斑癣(汗班)第九节 毛霉菌病第六章 动物性皮肤病第一节 疥疮(癞疥疮)第二节 头虱病第三节 蚤叮咬第四节 臭虫叮咬第五节 蚊子叮咬第六节 蜂螫伤第七节 蜈蚣螫伤第八节 蝎螫伤第九节 螨虫皮炎第十节 毒蛇咬伤第十一节 毒蜘蛛螫伤第十二节 水蛭咬伤第十三节 海蜇(水母)皮炎第十四节 桑毛虫皮炎第十五节 剌毛虫皮炎第七章 物理性皮肤病第一节 日光白斑第二节 日晒伤(晒斑)第三节 多形性日光疹第四节 痱子(汗疹或红粟疹)第五节 冻疮第六节 痘疮样水疱病第七节 摩擦性苔藓样疹第八节 新生儿冻伤第九节 植物日光性皮炎(紫外线过敏性皮炎)第十节 菠萝过敏症第十一节 触电与雷击第八章 营养内分泌代谢性皮肤病第一节 营养不良性水肿(低蛋白血症)第二节 维生素A缺乏病第三节 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第四节 核黄素缺乏病第五节 烟酸缺乏病(癞皮病、糙皮病、陪拉格病)第六节 维生素B6缺乏病第七节 叶酸缺乏病第八节 坏血病第九节 维生素E缺乏病第十节 铜缺乏病第十一节 锌缺乏病第十二节 肥胖病(单纯性肥胖)第十三节 粘液性水肿第十四节 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第十五节 幼年性黄瘤病(痣样黄色内皮细胞瘤)第十六节 新生儿硬肿症第九章 先天性皮肤病第一节 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癣)第二节 日化病第三节 皮肤松弛症第四节 皮肤弹力过度症(爱唐综合征)第五节 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第六节 夏令水疱病第七节 色素性荨麻疹第八节 掌跖角化病第九节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第十节 先天性淋巴水肿第十一节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第十二节 汗孔角化症第十三节 着色性干皮病第十四节 毛周围角化病第十五节 毛囊角化病第十六节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第十七节 眼睑松垂(眼睑松解症)第十八节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家族性血管性水肿)第十九节 肠病性肢端皮炎第十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第一节 婴儿湿疹第二节 儿童期湿疹第三节 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第四节 接触性皮炎第五节 药物性皮炎(药疹)第六节 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第七节 褶烂(间擦疹、擦烂红斑)第八节 尿布皮炎(臀红)第九节 荨麻疹(风疹块)第十节 血管性水肿第十一节 丘疹性荨麻疹第十二节 结节性红斑第十一章 粘膜病第一节 复发性口疮第二节 剥脱性唇炎第三节 腺性唇炎第四节 口角炎第五节 光线性唇炎第六节 牙龈炎第七节 卡他性口炎第八节 细菌感染性口炎第九节 疱疹性口炎第十节 皱襞舌第十一节 地图舌第十二节 舌炎第十三节 舌系带过短第十四节 流涎症第十五节 新生儿疱疹性口炎第十六节 新生儿溃疡性口炎第十七节 再发性化脓性腮腺炎第十二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第一节 皮脂溢出第二节 皮脂溢出性皮炎第三节 新生儿皮脂溢出性皮炎第四节 寻常性痤疮第五节 毛发疾病第六节 多毛症第七节 秃发第八节 症状性脱发第九节 多汗病第十节 汗疱症第十一节 家庭性无汗无痛症第十二节 毛发颜色异常第十三节 粟丘疹第十四节 皮脂缺乏症第十五节 小棘状毛雍病第十六节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第十七节 鼻红粒病第十八节 甲病第十三章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第一节 雀斑第二节 雀斑样痣第三节 皮肤粘膜色素班——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第四节 色素痣第五节 蓝痣第六节 太田痣第七节 伊藤痣第八节 胎生青记(蒙古斑)第九节 晕痣第十节 白癜风第十一节 色素失禁症第十二节 斑驳病(图案状白皮病)第十四章 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第一节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第二节 儿童银屑病第三节 白色糠疹第四节 玫瑰糠疹第五节 脱屑性红皮病第六节 结节性脂膜炎第七节 白斑第八节 毛发红糠疹第九节 新生儿毒性红斑第十节 线状苔藓第十一节 光泽苔藓第十二节 小棘苔藓第十三节 环形红斑第十四节 结节性红斑第十五章 疱疹性皮肤病第一节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第二节 红斑性天疱疮第三节 大疱性类天疱疮第四节 中毒性表皮坏死性溶解症第五节 家庭性良性慢性天疱疮第六节 疱疹性皮炎第七节 疱疹性脓疱病第八节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第九节 连续性肢端皮炎第十六章 结缔组织病第一节 红斑狼疮第二节 皮肌炎第三节 硬皮病第四节 结节性多动脉炎第五节 过敏性紫癜第六节 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白塞病)第七节 瑞特综合征(尿道、眼、关节综合征)第八节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第十七章 免疫性皮肤病第一节 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第二节 伴有共济失调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第三节 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免疫缺陷病第四节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第五节 慢性肉芽肿病第六节 伴短肢体侏儒的免疫缺陷病第七节 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第十八章 皮肤肿瘤第一节 血管瘤第二节 淋巴管瘤第三节 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第四节 脂肪瘤第五节 三叉神经血管瘤第六节 纤维瘤第七节 神经纤维瘤第八节 线状表皮痣第九节 皮脂腺痣第十节 痤疮样痣第十一节 皮脂腺瘤第十二节 汗管瘤第十三节 钙化上皮瘤第十四节 化脓性肉芽肿第十五节 血管球瘤第十六节 瘢痕疙瘩第十七节 腮腺血管瘤附表1 小儿皮肤病内用药物附表2 小儿皮肤病外用药物附表3 小儿外用药物剂型附表4 各种皮肤病用药剂型的选择附表5 各种皮肤病药物的选择

262 评论

相关问答

  • 皮肤湿疹辨病辨证分析论文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

    虎妞198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儿科肺系疾病辨证论治论文

    在中医儿科学中,对于考生而言,第四章肺系疾病是儿科第一个疾病,所以需要记忆理解的知识点比较多,同时也需要和平时中医内科学所学进行区别。所以的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将基

    龙井1234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真菌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论文

    可以去兽医店,买一些治疗真菌皮肤病的药膏涂抹。但是真菌皮肤病也分很多种。应该尽快带狗狗去正规的兽医医院治疗,毕竟兽医的经验比较足。对症下药效果比较好。

    调皮捣蛋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儿科肺部疾病辨证论治论文

    在中医儿科学中,对于考生而言,第四章肺系疾病是儿科第一个疾病,所以需要记忆理解的知识点比较多,同时也需要和平时中医内科学所学进行区别。所以的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将基

    wangmiao12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异病同治辨证治疗论文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含义: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哲学道理: 同样的现象,其本质不一定都相同

    奔跑吧笑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