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荷尖
3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陈静; 蒋索; 陈月凤 温州医学院学生处;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10-05 27 4 贫困地区艾滋病社会救助机制构建的对策探讨——对安徽阜阳地区艾滋病的调研 叶良均; 俞宁; 黄邦汉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2-08 4 121 17 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受教育权状况调查研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社会控制与反歧视对策分析 刘玉强; 窦云云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11-25 1 87 18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 王爱玲; 乔亚萍; 苏穗青;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期刊】中国妇幼保健 2006-07-28 15 103 19 浅谈AIDS防治难点及对策——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5例 杨绪红; 刘伯雁; 崔峰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淄博市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2003-05-28 0
蹦蹦跳跳321
据《中华医学杂志》2010年月3月9日报道,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存在一定耐药性。如果出现耐药,一般发生在治疗2~3年后。目前耐药基因突变主要是针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的,而对蛋白酶抑制剂的耐药在临床上尚比较少见,专家建议更换治疗组合时多考虑选用含有增强作用的蛋白酶抑制剂,从而达到更好的病毒抑制效果。对从未接触的抗病毒药物也已存在交叉耐药现象。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我们应加强耐药监测,及时调整用药,规范治疗和管理,节省有限的资源,防止耐药传播。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2010年第9期,题为《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HIV-1基金型耐药变异的研究》,第一作者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王辉医师,此研究为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及2008深圳市科技研发基金深港创新圈资助。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目前控制艾滋病感染的病程,降低患者病死率,延长生存期的有效办法。目前国内用来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主要有3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及蛋白酶抑制剂。临床上通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包括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者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但如果产生耐药,疗效就会明显下降,导致临床上抗病毒治疗失败。本研究人员探索艾滋病耐药情况,选择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了抗病毒药物基因型耐药性的检测与研究。 本研究人员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HAART治疗失败的41例艾滋病患者的血浆。这些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56个月不等,抗病毒治疗24周后血浆病毒载量10000拷贝/mL,并通过两次检测核实。研究者对这些患者血浆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最终有38例获得了基因测序。 结果发现,除3例未发现基因变异位点。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基因突变35例,常见的基因变异位点:K103N、G190A、Y181C、K101P;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33例,最常见的基因变异位点为M184V、D67N、KTOR、T215Y;仅检测到2例对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100%治疗失败患者出现了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奈韦拉平或依非韦伦的高中度耐药;对临床上常用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啶、拉米夫叮、司他夫叮和去羟肌苷耐药超过50%,耐药程度为中高度。仅发现极少数治疗失败患者对蛋白酶抑制剂的高中度耐药:司他夫叮+去羟肌苷+奈韦拉平治疗方案是最常见出现耐药的治疗组合;病毒耐药变异往往发生在抗病毒治疗后的2~3年。对从未接触的抗病毒药物也产生有交叉耐药现象。 由此可见,艾滋病耐药变异株的出现是艾滋病患者临床上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引起耐药突变主要是针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耐药,而对蛋白酶抑制剂的耐药在临床上尚比较少见,建议更换治疗组合时多考虑选用含有增强作用的蛋白酶抑制剂,从而达到更好地病毒抑制效果。 随着目前国内抗病毒治疗的推广以及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进行,提供不同地区艾滋病治疗失败者的艾滋病耐药数据,进一步研究和了解艾滋病耐药的发展规律,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将耐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水平意义重大。 耐药始终是对接受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潜在威胁,尽管已经推出了对抗艾滋病的新药,但由于交叉耐药可能使尚未应用的新型药物失效,这在目前我国抗病毒药物品种有限的情况下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耐药监测。及时调整用药,规范治疗和管理,节省有限的资源,防止耐药的传播。 由于耐药大约在初治方案应用1~3年后出现。在缺乏病毒载量检测手段地区的医师,诊断耐药问题时,应考虑患者的治疗时间。 拓展阅读――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译。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舜口被确认。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艾滋病的起源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一位非洲男子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性交后传染开的,当时该男子在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性交后,再与其他同性者性交。才开始有艾滋病。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区别 艾滋病病毒代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个人感染了HIV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功能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HIV削弱了免疫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等。一旦有 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 艾滋病代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他疾病的状态或综合症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像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一两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传染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及母婴传播。体液主要存在于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其他体液,如眼泪、唾液和汗液中,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唾液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一般接吻是不会传播的。但是如果健康的一方口腔内有伤口或者破裂的地方,同时艾滋病病人口内也有破裂的地方,双方接吻,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血液而传染。汗液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痛毒的。艾滋病病人接触过的物体也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但是艾滋病病人用过的剃刀、牙刷等,可能有少量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毛巾上可能有精液。如果和病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就可能被传染。但是,因为性乱交而得艾滋病的病人往往还有其他性病,如果和他们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即使不会被感染艾滋病,也可能感染其他疾病。所以个人卫生用品不应该和别人共用。 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文滋病。艾滋病病人吃过的菜、喝过的汤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离开人体,暴露在空气中没有几分钟就会死亡。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该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经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等而感染。甚至照料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没有关系。 艾滋病的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①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②严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③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④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⑤受艾滋病感染的妇女避免怀孕、哺乳。 ⑥使用避孕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⑦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预防艾滋病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次性交的时候,为了避免有体液的交流,一定用避孕套。所以在西方一些国家,有些学校和组织都发放免费的避孕套。但是没有必要同时使用两个避孕套,那样反而容易造成破裂。**者,绝对不可以和别人共用针具。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艾滋病关怀――红丝带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美国的艺术家们就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标志别在胸前。含义: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她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此外,每年的12月1日还被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爱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摘要: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
、、同性恋和艾滋没有必然联系。异性恋的性交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关键在于滥交与否。不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一个人一旦三天两头换伴侣,那么感染的几率当然大了。
性,爱与健康 摘要:人类的性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对人类社会来说,性不仅具有使社会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破坏社会稳定的力量。性道德作为调
3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陈静; 蒋索; 陈月凤 温州医学院学生处;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中国
预防艾滋疾病主题作文1 亲爱的朋友: 生命如同一朵美丽的花,一旦绽放,比牡丹更国色天香,比荷花更高贵纯洁,比秋菊风韵依依,比冬梅傲骨铮铮。但,正因为其美丽娇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