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4

咖喱鱼蛋89
首页 > 职称论文 >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satispaco

已采纳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信仰研究》)。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魅力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研。3、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思想政治状况研究》。4、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研究》,在研。5、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个体道德信仰论》(C3-033)。6、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道德需要论纲》7、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的培育》 1、黄明理:《婚恋道德:固守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2、侯惠勤、姜迎春黄明理:《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黄明理、徐贵权编著:《伦理学原理新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王家云、黄明理、邵广侠:《周恩来精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6、黄明理:《公民道德信仰理论及实证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黄明理:《关于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关系——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黄明理:《淮阴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2、黄明理、蒋建民:《简析重义轻利的传统义利观》,《南通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3、黄明理:《论道德对个体的意义》,《淮阴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4、黄明理:《个体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特征──道德研究的新视角》,《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5、黄明理、周志军:《关于道德需要之根据问题的历史探微》,《淮阴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6、黄明理:《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7、黄明理:《道德赏罚:道德生活的急切呼唤》,《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8、黄明理:《论道德的双重意义》,《学术月刊》1997年第7期;9、黄明理、张秀芳:《简论个体道德需要培养的客观条件》,《盐城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10、黄明理:《论道德真理》,《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11、黄明理:《杜威论道德与人性》,《学海》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12、黄明理:《周恩来: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范型》,《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送;13、黄明理、张超:《试论中华传统女德及其现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14、黄明理、陈鸿秀:《道德之理与人的道德之需--个体道德需要论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5、黄明理、王家云:《淮、宿、连初中政治教师状况调查及建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16、黄明理:《经济人的伦理精神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期;17、黄明理:《论初中政治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构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8、张超、黄明理:《周恩来与邓小平经济伦理观比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19、黄明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伦理价值辩证》,《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20、黄明理:《道德信仰研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21、黄明理、余小江:《论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主体向度》,《学海》2002年第4期;22、黄明理、侯小硕:《对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二元背离的哲学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3、黄明理、刘莉:《对网恋的伦理思考》,《枣庄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24、黄明理、宣云凤:《新<婚姻法>的伦理精神取向解读》,《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25、黄明理:《析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不能自发统一的原因》,《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26、黄明理:《最大多数人利益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根本价值标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2期;27、黄明理、丁妍:《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克服》,《伦理学研究》2003年2期;27、黄明理:《试论儒家道德信仰的根据》,《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5期,第58-61页;28、黄明理:《在超越传统中构筑现代诚信理念》,《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3期;29、黄明理:《论道德与个人幸福的内在统一性》,《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6期;30、黄明理:《论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6期;31、侯惠勤、杨亚军、黄明理:《关于“四信”问题的调查分析——基本群众的“四信”状况》,《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全文复印;32、刘俊、余小江、黄明理:《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求实》2003年第12期;33、黄明理、姜迎春、丁妍:《全国价值信仰与公民道德建设高级论坛综述》2003年第4期;34、郑勇、黄明理:《论文化多样化与意识形态一元性的辩证统一》,《求实》2003年第6期;35、黄明理:《最大多数人利益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根本价值标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36、黄明理:《宗教的道德信仰资源探析—由宗教道德擢升为道德宗教》,《学术月刊》2004年9期;37、黄明理、李德友:《论道德信仰及其意义》,《教学与研究》2004年8期,;38、黄明理:《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信仰危机辨识》,《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3期;39、黄明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彻底性的症候及原因》,《探索与争鸣》2004年3期;40、刘俊、黄明理、余小江:《物质利益原动力论:当代我国价值观的新理念》,《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41、黄明理、宣云凤:《公德、私德及道德危机》,《枣庄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42、黄明理:《大众文化的功能辩证及其人文提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3、黄明理、管爱华:《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9期;44、黄明理:《道德信仰论纲》,《江海学刊》2005年1期;45、黄明理:《由“公民道德”看当代伦理话语转换及其意义》,《道德与文明》2005年2期;46、黄明理:《在当今中国为合理个人主义正名并无可能—与黄显中同志<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一文商榷》,《伦理学研究》2005年2期;47、黄明理:《论伦理学研究视角的创造性转换》,《学海》2005年第5期;48、黄明理:《道德的层次性:辩证维度中的道德》,《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2期;49、黄明理、颜长清、余小江:《论未成年人道德信仰的培育》,《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50、黄明理、徐明德:《当代我国公民道德信仰的特点与信仰危机辨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51、黄明理:《市民社会伦理与国家伦理何以分离--兼与张博颖同志商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52、黄明理、颜长清、余小江:《对“以德治”诘问之释疑--兼论法治与德治并举之必然》,《求实》2005年第11期;53、黄明理:《道德何以可能和有效之追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54、徐明德、黄明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理论导报》2005年第12期;55、徐明德、熊建圩、黄明理:《信仰的含义及特征》,《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56、黄明理:《论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依据》,《江西财经大学》,2005年第6期;57、黄明理、徐贵权:《论周恩来的精神魅力》,《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58、黄明理、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及其对道德信仰的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转载;59、徐贵权、黄明理:《论公民道德信仰养成机制的构建》,2006年第6期;管爱华、黄明理《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信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60、黄明理:《道德因果律之社会基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4期;61、黄明理:《对普遍伦理质疑的质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期;62、黄明理、张书:《当代公民道德信仰状况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5期;63、丁妍、黄明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信仰危机、成因及对策》,《科学大众》,2007年1期;64、黄明理、吴丹:《对职业道德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江苏为例的抽样调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65、黄明理:《论人性之善及其彰显限度——由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伦思考》,《伦理学研究》2008年5期;66、黄明理、宣云凤:《当前我国公民社会公德信仰状况研究——以江苏为例的抽样调查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67、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学海》2008年3期;(24)黄明理:《善恶因果律的现代转换——道德信仰构建的关键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68、黄明理:《论“周恩来精神”提出的依据》,《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1期;69、黄明理、张秀芹:《论马克思的人性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70、黄明理、刘小华:《论制约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因素》,《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71、黄明理、陈奎庆:《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及张显路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12期;72、王集权、黄明理、罗高峰:《当代公民婚姻道德观状况实证研究——基于对江苏省的调查》,《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5期;73、蔡玉莲、黄明理:《青年时期邓颖超婚恋自由信仰及其启示》,《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74、黄明理:《马克思人性论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5期;75、黄明理、刘小华、张秀芹: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信仰危机及其克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76、黄明理:辩证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3期;77、黄明理、傅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怀疑论之回应——兼解读<共产党宣言>两个重要论断》,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3期;78、黄明理、赵政委、戴锐:《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其大众化的内在逻辑》,《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3期;79、陈奎庆、黄明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魅力弱化之反思——兼论哲学去意识形态化倾向》,《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80、王集权、黄明理:《论以人为本的语境和功能边界——基于道德价值维度的反思》,《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81、黄明理、刘维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之反思》,《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82、黄明理、张秀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制约因素的认识论分析,《齐鲁学刊》,2010年第2期;83、黄明理、谈育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当代反思》,《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5期摘登;84、王集权、黄明理:论眼界与境界对社会制度评价的影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9期;85、张秀芹、黄明理:《意识形态的“泛化”、“非化”和“再化”的历史反思及其启示》,《求实》2010年3期;86、黄明理、宣云凤、窦富吉:《试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5期;87、黄明理、周晶:《论主体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眼界与境界》,《河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88、黄明理、陈悦:《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1年7期转载;89、黄明理、王玉萍:《当代意识形态的问题与解题--读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10期;90、刘维兰、黄明理:《马克思劳动发展逻辑及对资本主义批判与超越》,《求索》,2011年10期;91、张春、黄明理:《中西方道德信仰传统的差异性论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92、黄明理、吕林:《泛道德化批判论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摘登,《北京日报》2013年2月25日理论周刊摘登;93、黄明理、杨成敏:《抽象的人与人的抽象:马克思人性观与时俱进的创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94、黄明理、徐青:《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理论探讨》2012年第6期;95、徐之顺、姚润皋、黄明理:《论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的战略地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96、黄明理:《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伦理创新意义》,《群众》,2012年第6期;97、杨斌、黄明理:《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综述》(上),《河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98、杨斌、黄明理:《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综述》(下),《河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99、李映红、黄明理:《论河流的主体性及其内在价值——兼论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1期;100、黄明理、力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自信与信仰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01、黄明理、杨斌:《马克思主义批判观与泛道德化批判的反思》,《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5期摘登,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3年10期复印;102、黄明理、曹天航:《论道德回报与道德回应》,《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99 评论

nanahara0125

都不错,这本书!

328 评论

蛋的故事

1996年

论文:同林、利民《对立互补 趋于融通——〈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诗话〉对读三则》(《南通师专学报》第1期);李世英《论钱谦益与朱彝尊诗学观的异同》(《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2期);王英志《朱彝尊山水诗初探》(《暨南学报》第4期);李南蓉《朱彝尊简论》(《安徽大学学报》第4期);曾贻芬《〈经义考〉初探》(《史学史研究》第4期)。

按:本年论文中,有两篇对钱谦益、朱彝尊的诗学予以同时观照。同林、利民使用散点透视的研究方法,通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对唐寅、李梦阳、袁宏道三位诗人传评的对读,指出清初诗论对立互补、趋于融通的时代特色,印证了学界对清代是古代诗歌理论总结时期的判断。李世英指出,钱、朱二人都主张诗歌要能抒 *** 性情,反对模拟和僻涩诗风,倡导以学问救俗学之弊。但就“言志”内涵而言,钱氏主张抒发愤悱之情,朱氏则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造成差异的原因,既有时代社会的共性,也有个体遭际与思想的差异。王英志关注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指出朱氏以追求“醇雅”为创作依归,但早期寄寓民族兴亡之感,学王孟之冲淡;中岁抒发个人情思,学杜甫之遒壮;归田后反映闲适心境,兼学苏轼等宋人之作。朱氏山水诗体现了清初诗坛创作远离政治功利性及由学唐向学宋转化的趋势。王英志注意到朱氏诗作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质,在研究诸作中较为突出。李南蓉《简论》专论朱词,介绍了朱氏爱情词、咏物词,揭示了朱词的风格与特点,用以纠正各种偏见;评述了朱氏清空醇雅的词论体系,以及浙西词派得以形成的各种因素。曾贻芬对《经义考》的分类体系、著录体系作了探讨,对朱彝尊按语的学术价值作了评述,多中肯之论;尤其是关于朱氏所分各类用意之探析,颇能辨源析流,得其大体。

1998年

论文:杨晋龙《〈四库全书〉处理〈经义考〉引录钱谦益诸说相关问题考述》(《第七届所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5月);林庆彰《四库馆臣篡改〈经义考〉之研究》(《两岸四库学——第一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刘玉才《朱彝尊诗文词的结集与刊布》(《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按:杨晋龙、林庆彰都聚焦于《四库全书》纂修期间,四库馆臣畏于清高宗弘历的严命,如何对《经义考》中的“违碍”文本进行改写、删除的问题。由于《经义考》集经学目录之大成,卷数有三百之巨,足以昭显本朝文治之盛,因此深受弘历看重,亲自作诗褒扬,下令刊行。尽管如此,《经义考》仍然避免不了部分文字被删改的命运,于此可见清修《四库全书》“寓禁于征”“寓毁于修”之一斑。刘玉才梳理了朱彝尊诗文词作品的结集与刊布情况,从《竹垞文类》《腾笑集》《曝书亭集》,到其集外作品、注释之作,均有详细介绍;对江浩然、杨谦、孙银槎三家诗注之概况、价值高下,也有论析;最后指出,现有的整理之作,相对于朱彝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亟应加强。

1999年

论文:丁宏宣《不惜丢官的藏书家朱彝尊》(《南京史志》第3期);杨果霖《历来补正经义考的成果综述》(《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第九期,12月)。

按:《经义考》问世后,受到学人广泛关注,出现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等系列相关著作。杨果霖即以翁氏此书、罗振玉《经义考目录》《校记》、吴政上《经义考版本异文校记》(附录于氏编《经义考索引》)等为考察对象,综论前贤考订成果,既分析其方法,又归纳其内容,复评论其优劣,指出既有考订存在琐碎不全、论证不足等问题。全文条分缕析,俱有明证,讨论深入,简括得当。

2000年

著作:林庆彰等《朱彝尊〈经义考〉研究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

论文:魏中林《〈词综〉的编选与朱彝尊的“醇雅”说》(《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何宏玲《此恨绵绵无绝期——朱彝尊〈桂殿秋〉赏析》(《名作欣赏》第2期);陈鸿森《〈经义考〉孝经类别录》(上、下)(分载《书目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一期、第二期);杨果霖《〈经义考〉引文方式的分析》(《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第五期,3月),《罗振玉〈经义考目录·校记〉研究》(《书目季刊》第三十三卷第四期),《〈经义考〉征引〈文献通考·经籍考〉考述》(《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十期,6月);沈乃文《朱彝尊与〈经义考〉》(《国学研究》第七卷,6月);王同策《〈京氏易考〉作者辨——〈经义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订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陈少川《学术巨匠朱彝尊的文献学实践》(《图书与情报》第3期);刘洪权《朱彝尊与图书编纂学》(《图书馆学研究》第3期);徐雁《朱彝尊曝书亭》(《书屋》第7期)。

按:本年著作与论文,涉及经学、文献学、词学等领域。林庆彰等主编的研究论集,汇集了前述吴梁、翁衍相、田凤台、杉山宽行、邱建群、卢仁龙、蔡瑱琪、朱则杰、陈祖武、曾贻芬、王渭清、黄忠慎、杨果霖、乔衍琯、杨晋龙、林庆彰、庄清辉等17位作者的23篇论文,前附罗仲鼎、陈士彪所编《朱彝尊年谱》,后附王清信、叶纯芳所编《朱彝尊研究资料汇编》,为研究《经义考》及朱氏生平与学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义考》问世后,出现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沈廷芳《续经义考》等十数种衍生著作,可分为校正之作、续作与补作三个系列,足证该著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详张宗友《〈经义考〉研究》第七章第一节,中华书局2009年版)。陈鸿森踵清人及前贤成例,对《经义考》孝经类予以考正与补遗;计考正四十事,补遗七十事,搜罗齐备,辨析详明,足称功臣;所用分经考释之法,足资仿效。在《经义考》专题研究方面,杨果霖用力甚巨,成就也最为突出。《经义考》以著录弘富、广征博引著称,杨氏对其引文方式进行了归纳,指出共有直录、约引、讹增、抽换、倒置、并合、析离等七种方式,各以例发明之,既全且当。罗振玉曾为《经义考》编制目录,并撰有校记,以校其误。杨氏对罗氏校勘义例进行了总结,分析所校内容之类别,兼论其优点、缺点之所在,全而且要,可谓深得文献条例之学;就《经义考》而言,则是“研究之研究”。同此类似,杨氏复对《经义考》征引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其所征内容之类型、著录数量等,并比较二书之优劣,指出学者在整理《经义考》时,不能不吸引《通考》的内容,以求完备。沈乃文在介绍朱彝尊的家世、才学、仕履之后,对《经义考》的编撰背景、体例传承、完成时间、成稿方法、成就与不足、传刻源流等,均有具体而微的论述,其中不乏洞见;沈氏复对该书版本优劣问题,举出数十条例证,参互比较,得出初刻本最优等结论,堪称定评。馆臣编撰《四库全书总目》,于经部内对《经义考》征引颇多,乃至照录其误。王同策指出,《雅乐发微》的作者张敔系德兴人,而非朱彝尊认为的合肥人;《总目》因袭朱氏之说,实未能明辨。陈少川、刘洪权分别关注朱彝尊的文献学实践与图书编纂学,后者在思想层面能有所概括。

2001年

论文:陈静莹《朱彝尊〈明诗综〉之诗观研究》(台湾辅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诸葛忆兵《〈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江海学刊》第2期);杨果霖《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研究》(《“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七卷第一期,3月);吴蓓《论朱彝尊词的典范意义——兼论浙西词派发生、发展、衰落原因》(《浙江学刊》第2期);刘世南《对〈朱彝尊选集〉的意见——与叶元章、钟夏两先生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3期);吴美娟《浅述棹歌体诗的地方文献价值》(《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按:《明诗综》是朱彝尊编选的明诗选集,是研究朱氏诗学理论与明代诗学发展的重要文本。陈静莹的学位论文,重点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朱彝尊编选《明诗综》的编辑精神、编选原则及评论内涵;二是该著所蕴含的诗学观念,诸如诗歌本源论、创作论、风格论及重要诗家之评鉴等。对《明诗综》之价值与影响,也有所论列。这是关于《明诗综》研究的第一篇学位论文。诸葛忆兵指出,朱彝尊编纂《词综》,是为了推尊词体,使创作归于醇雅,以救《草堂诗馀》给明代带来的淫逸卑下、饾饤琐屑的词风。《经义考》问世后,学者继起校订、补作、续作,蔚成系列,存世者尤以翁方纲《经义考补正》贡献最大。杨果霖对该书加以研究,揭其义例,明其内容,并评述其优劣,各举例发明,颇为细密。至于朱彝尊词,吴蓓认为,朱氏博采两宋之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清一代,无人能及,具有典范意义;朱彝尊所开浙西词派,与咏物之风相始终,但当咏物词堕为高雅的文字游戏之后,其生命力即大受限制,浙西词派之盛衰,实与此密切相关。刘世南指出,《朱彝尊选集》中存在断句、注释错误;为朱彝尊的作品做注,实属不易,非学养深厚、审慎坚韧者不能为。吴美娟认为,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为代表的棹歌系列,再现了嘉兴历史与前朝掌故,描绘了当地名胜古迹,记载了地方特产与风俗人情,具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及文化价值。对于棹歌而言,吴氏的概括实具有普遍意义。

2002年

论文:杨果霖《试析〈曝书亭集〉书籍跋文的价值》(《“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一期,3月);李瑞卿《从〈静志居诗话〉看朱彝尊美学的一个侧面“清”》(《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朱彝尊以情为主的理学风雅合一论——在理学和经学之间的诗学选择》(《大连大学学报》第3期);杨德贵《谈〈词综〉得失》(《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汪涌豪《朱彝尊论诗重学与清代实学思潮之关系》(《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0辑);鲁竹《〈乐府补题〉与浙西六家的咏物词——兼论浙西词派的形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杨果霖《有关经义考著录的几项分析》(《“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四期,12月),《朱彝尊〈经义考〉“剪裁之法”的运用析论》(《醒吾学报》第二十五期,12月)。

按:朱彝尊《曝书亭集》有八十卷,其中序八卷,跋十四卷,合二十二卷,在朱氏诗文中堪称大宗(惟诗有二十二卷,可与比肩)。杨果霖首次对朱氏书籍跋文的价值作了考察,指出藉之可以考察朱氏藏书始末、校勘成就、学术交游、治学方法与偏好;此类文字因涉及各种版刻的考订,可以作为《经义考》的有益补充,并且成为四库馆臣重要的考证资源。“清”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批评术语与美学观念,李瑞卿梳理了这一观念的发展历程,对《静志居诗话》中含有“清”字的语词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指出朱彝尊对这些语词的使用,分别体现了对魏晋以来“清”的传统的怀恋,对厚重温和的风格、古朴真挚的品位的主张,以及对庸俗世风的矫正。李瑞卿认为,朱彝尊对情理关系的讨论,针对的是理学与风雅相分离的事实,主张二者并不矛盾对立,抒写情性也并不妨害道德;所谓“理学风雅合一论”,带有折中朱王的理学反思,具有原始经学的内涵。朱彝尊论诗重学,针对的是严羽之论,但置于明末清初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就有了纠偏止弊、提倡实学的现实意义,汪涌豪结合清初政治、学术风气,对此有长篇透辟的分析。汪氏认为,对清初的实学思潮而言,朱彝尊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提倡者、参与者,有较大的影响。鲁竹指出,《乐府补题》的被发现,激发了浙西词派创作咏物词的热情,物态刻画穷尽,文词精美雅洁,美感纯粹简单,因而能扫明词之弊;但对情意传达的忽视,却有悖于重视情志的文学传统,其流弊遂至于空疏枯寂。杨果霖利用电脑技术,对《经义考》进行要素统计、定量分析,不仅查明全书的“家底”(诸如著录总数、四柱分布〔存、佚、阙、未见等〕、引用文献的数量与种类、历朝经籍数量等),还发现该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例不合、经籍重出、归类失当等。《经义考》征引文献极富,同原文相较,常有改易删并,其间颇有规律可寻。杨果霖名之曰“剪裁之法”,并对其删并改易的情形进行了归纳。此法之优点在于:镕贯剪裁,如出一手;内容适当,繁简适中;条理秩然,体例详明;同时也有内容误删、剪裁失真、体例未能一贯的缺点。史著最重义例,杨氏对《经义考》剪裁之法的研究,可谓深切著明。

154 评论

星不所在

袁师槊:雪素食演员和演员雪素食抄本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研究简报走到1980年的4和20(”蒲松龄行为的著作新考1988)住在海体积成绩单“怪“蒲松龄研究简报走了1980 ():失去的手稿,”倩女幽魂“的下半部分吗?南宁晚报1980, 循道卫理杨震方原件,“聊斋志异”简论中国文学与历史“(”文汇报“1980年10月6号) 王稹,泯原来:切合实际的评估“怪会校注,将评估的”博雅教育“(”内蒙古乌蒙师范学院) 罗炜;构图严谨风范 - 介绍工笔重彩的画“奇怪的插图”柳泉“ 孙艺珍:评估,但明伦”聊斋志异“评论”蒲松龄研究简报“情节1981 罗炜,徐莹:谈论各种“广东图书馆杂志” 罗微:美国现有的聊天手稿“聊斋志异”版本概述“蒲松龄研究简报”插曲1982 颜显着陆振明:“奇怪的手稿和记黄埔”青年科学家“ 石圭水平,”奇怪的手稿轶事:专访蒲松龄第13代后裔,大埔墟张“鸿雁”(呼和浩特) 罗微,徐莹:现有的蒲松龄手稿籍靠柳泉“ 河津文,胡邦炜;冯镇峦评等”聊斋志异“初步”社会科学的研究“ 吴共:浅谈清代的评论NPC信息”(以下简称“北方论丛)沉维常,等谈明伦一提的“书面”倩女幽魂“注释”南通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 萧琦:“聊斋志异”版本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资料“ 杨嘿溽最初批准聊斋志异“故意篡改了原来的”明,清小说1994年。(“蒲松龄的传记著作王朝”1994年)小麦配置的原稿“聊斋志异”铸雪素食记录文本“蒲松龄研究16 赵先生道,读”倩女幽魂“的老评级讨论的注意事项 - ”倩女幽魂“,清代蒲松龄总16 周西单:王渔洋“的廖侧酯不同”的投资评级批评论“蒲松龄研究”,

175 评论

相关问答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你选什么专业、、中专变成了大专只有几年,在淄川的开发区,比较偏僻,基本是在农村边上学校最好而且最大的是外语系,它不像普通大学那样,在学校里几乎和高中作息时间差不

    tastebytast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维普

    呃。。。又是写毕业论文的,公允价值的内涵很广,可写的内容很多。盲目找,不如先理解起码的定义、计量方法、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新会计准则。

    hanrui200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Sensorless torque control scheme ofinduction motor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Ya

    绝色经典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关于《阿甘正传》论文中的引文可以是那些著名的人对于阿甘正战的评价或者是对于人物的评价。

    選擇淡定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信仰研究》)。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魅力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研。3、主持

    咖喱鱼蛋8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