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5

麦麦咔咔
首页 > 职称论文 >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书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懒云堂主

已采纳

梁衡散文读后感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梁衡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庆期间,我阅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只来得及将第一单元中的内容细细品读。这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者是通过10个历史名人来谈政治,谈人生,论哲学;第二个单元,是在讲一个作曲家,一个歌唱家,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创造奇迹的老人家的事迹;第三个单元,则是在写关于艺术的内容。

在第一单元的阅读中,我觉得自己似乎乘坐了一台时空穿梭机,回到了作者笔下那个人物的时代,似乎他们所经历的人生活生生地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在《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中,作者再现了一个一生都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辛弃疾。使我对辛弃疾这个伟大的诗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会在教科书中看到他的诗,那是对他的了解,还只是仅仅局限在一个伟大的诗人上,在阅读过《把栏杆拍遍》后才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他更是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他拥有着炙热的爱国之心,他空有一片忠心痴情,却不被重用,这一切的辛酸,辛苦,辛辣,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我在阅读时,内心万分惆怅。短短的一篇散文,却浓缩了辛弃疾悲惨的一生。

在《乱世中的美神》这篇散文中讲述了李清照从欢乐世界迅速跌向愁苦深远的人生。她出身官宦人家,也拥有过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的快乐到了她的后半生就停止了,一切的磨难便从她的后半生开始了,但她并没有选择消极地流泪哀愁,而是不惜两败俱伤的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反抗,她甘愿承受外界的种种压力,只为了与命运做抗争,她的坚持和坚强令我尤为钦佩!梁衡先生笔下的李清照是那么的美艳动人!她的超群脱俗让我敬佩不已。

尽管只是读了第一单元的几篇散文,但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梁衡先生的散文,他将这些人的精神,人格生动形象地描绘在笔下。他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活了起来,引领我走进他们的人生,并使我被他们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被社会所承认,被人们托举出来。

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慢舞的 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 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 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 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 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 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04 评论

败家小歪歪

朋友是个有心人,网购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送给我的儿子读。早就耳闻过这个散文大家,主要是他的那篇《觅渡,觅渡,渡何处?》。“题为文之眼”,这篇文章的题目内涵很丰富,“觅”字显示了一种非常认真、非常努力、非常执着的态度。而连用两个“觅渡”更显示和强化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梁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先驱瞿秋白写得荡气回肠,颇有“碧海鲸鱼”的壮美,让人在一声长叹之后,又留下深沉的思考。有一日,去中学检查工作,正遇上一位老师执教这篇文章。老师的一段精彩教学结语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人的一生就像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如何过渡?人人求索,各有不同。而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我说不清楚。不过,我却很清楚地知道,人生本来或许并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只是因为有了我们的自身的存在和我们亲力所做的事情,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生的意义似乎就取决于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它的正确程度。既然如此,我想,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的内涵修养和知识储备并牢记先贤们的伟大与不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之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抉择,并在这个意义上赋予自己的人生所可能赋予的最大价值。这是一个真诚的人生告诫。好深刻!儿子不怎么喜欢读书,而对于这个《读本》,似乎有点例外。究其原因,他却说:吸引我的其实不是梁衡的文章,而是文章旁边的那些精到的点评。啊?!顺着儿子的思路,我也发现了《读本》的一些与众不同。在第二单元“扩展阅读”篇中,从写人、写景、记事、抒情、说理五个板块推介了梁先生的近40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优作。在每个板块的最前面分别作了对应的写作提示及阅读指导,例如关于“抒情”的就有《为文第一要激动》,“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有激动为真文章,能感到作者想说话,说真话,读者就有新感觉,新启发。”充分强调了创作的真情实感,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都有实在的帮助。儿子感叹的是那篇《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文中有几处旁注:“杂文式议论,以事引出话题。”“连用史料,说明人要发现自己的价值。”“反面例子。”“以下更进一层,人要脱俗。”“本文特点:以事证理。连连用典。结尾也是用三位名人的话引申开去。”这些点睛之笔,给读者,尤其是中学生很多有益的启示。原来,这是一本为学生阅读而精心设计的书!我读《读本》,更多地关注了书的第三单元——作品教学研究。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关于教材解读的新理念。一篇课文可能有十种、百种不同的解读。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如果是科学,便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语文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文学更是一门艺术。而在一切艺术门类中,只有文学是形式和内容是最有机的高度的统一。研究教材就是解剖这个复杂的有机体。当作者集中精力写作时,他会不自觉地将其修炼所得的全部思想、方法都用上,所谓使出浑身解数。到底有多少思想、方法产生了多么好的效果,他自己也不大知道。正如一场大的战役,指战员只顾打仗,仗打赢了,成了战史上的经典,后人就来研究。教材就是案例,教材解读就是围棋上的复盘,从案例中品评效果,还原作者的思路和方法,再用这方法去指导新的创造。作为语文教师,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的一段引语:通过一篇课文学生能学到什么?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其实就是三样东西:语文知识、思想内容和审美。学生为什么学语文,因为语文是基础,是各种学科的基础、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立身的基础。不管做什么,人先得会说话写字。正如不管什么运动员,田径、球类还是武术,先得会走、会跑。所以学语文,第一是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即掌握语言、文字、文章的规律和技巧。这些规律通常是体现在一篇课文中。又因文章除形式外必须有内容,学生在学习一篇范文时也就顺便受到了文章内容的教育。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语文虽不是政治课,但这种由课本获得的思想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构成了他以后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所以学语文的第二个作用是思想教育。语言是一种艺术,语文不但教我们怎样正确地表达内容,还教我们怎样更美好地表达。所以学语文的第三个目的是学会审美,掌握美的标准,美的表现规律,怎样去欣赏美文,写作美文。所以,语文知识、思想内容和审美,这是一篇课文必备的三个要素。的确,语文是美的。早年,李吉林老师就提出了语文美感性的基本属性,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语文的“美”。“美的语文”至少包含这些元素:教师美的语言引导、课堂美的组织形式、感受文本美的事物或人物、发现文本美的表达方式。“美的语文”,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完美追求,更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应然实践。因为,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所以,这也是一本合适于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阅读的书。

318 评论

相关问答

  • 小学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论文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

    么么哒ALIC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书研究论文

    梁衡散文读后感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梁衡散文读后感,仅供参

    麦麦咔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研究读书报告

    1.为了撰写毕业论文,我从***开始就着手收集毕业论文的资料,包括*****等资料。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方法等),获得了***,这对

    老娜再修行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研究生论文读书报告怎么写

    研究报告怎么写 一旦你开始撰写研究报告,那就意味着你的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有的同学很怕做这一工作,以为撰写研究报告是个高深的工作。实际上,这个工作只是你的一篇

    小川里沙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小学生读书理论的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

    运动的毛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