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7

蓝梦与信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中医本科毕业论文桂枝汤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哆哆的卷妈妈

已采纳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桂枝汤被誉为伤寒论十分著名的经方第一方。 伤寒论关于桂枝汤的原文内容为: 这一条讲中风的治法。 先说脉象,“阳浮而阴弱”(脉之阴阳请参看第3条)。阳浮说明病在表,所以发热;阴弱,说明津液虚了,汗出所致。 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证。“汗出”、“恶风”表明津液虚了,这是太阳中风,也就是桂枝汤的主证。 “鼻鸣”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人体的气血大量往体表走时,壅塞多余的气血自然会往上冲到头部,就会形成鼻腔充血,于是鼻塞鼻鸣,同时也能阻止邪气进入肺部,人体就是这样设计的。我去医院,看到耳鼻喉科有很多治鼻炎的在熏洗鼻子,很荒谬。鼻炎不管是什么原因诱发的,实质在于表气不通,感冒的时候你们可以去体会,如果一开始不出汗,只要微有汗出,鼻子马上就通了,光去洗鼻怎么行?有的洗成了慢性鼻腔疾病又去做手术,然后得空鼻症。空鼻症极度痛苦,这种病人自杀的,向医院维权的很多。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太阳中风有汗出了还会鼻鸣呢?治感冒是微有汗出才会解,如果汗出多了,精气过多丧失,正气消耗,不但不解,病反而会趁机深入,便形成了中风。邪气不去,气血自然还是会大量往体表往头部走,所以还是会有鼻鸣。 “干呕”,当气血往上往体表走时,里就空虚了,于是胃会虚弱,接纳不了食物,就会有呕的反应。表气还并不完全通畅时,气血就会往上逆,也会加重呕。干呕则说明胃里是空虚的。“胃家实”就不是太阳病了,是阳明病了。 上面是桂枝汤证的现象,现在来说桂枝汤方义。 中风这个证是已经汗出而病不解,好比打了一仗没打赢,兵力丧失了,津液也虚了,脾胃也弱了,想再战就必须先建中,建中洲之运化,生脾胃之津液。前面说过,仲景的整个辨证体系是以津血的盛衰来作为阴证阳证的划分标准并组方用药的。那津血从何而来呢,津血自然是从脾胃运化而来。脾胃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一切动能的来源。在《伤寒》的原则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运化。脾胃都不运化,津血都不生成,谈何自体免疫力,谈何治病? 建中用什么药呢?《伤寒》里是四味药,人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很常见的药,对脾胃最管用的自古以来就是这四味。生姜和大枣已广泛种植,是最常见的食材了。中国人早已经将这四味药引入了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追求稀有昂贵的保健品,其实最管用的东西都会被普及,哪里可能昂贵呢?昂贵的多数没什么用。这就是所谓的“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现在说药性,先说甘草和大枣。这两样东西都是甘而微温,煮出来汁液黏黏的甜甜的,甜入脾,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性质不寒凉,不会妨碍脾胃的运化。所以这两样补充脾胃津液最适合。 出现一个问题,我之前说过反对药物归经,甜入脾又如何解释?现在来说说五味和五脏的关系。 “辛”,也就是辛辣辛散之类的味道,是上行的,它走上走表,肺在上,自然能入肺。肺是主收敛主吸纳的,辛味是行散的,和肺的主要功能相反。辛味一来自然先刺激到肺,肺就会亢奋起来抵抗,这是人体的自保模式。所以适量的辛气能刺激助长肺的功能,辛多了则伤肺。这就是“辛入肺”的道理。这种解释是层面之学,是实证而严谨的理解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原理,而不是主观臆断的说归某经归某脏腑。 “酸”是收敛的,而肝的作用是升发疏泄,酸的作用和肝的作用相反,自然一进入人体就先抑制肝的功能,肝脏受到抑制自然也会亢盛起来,所以“酸入肝”,适量酸味助长肝气,酸味多了也伤肝气。 “苦”是降而寒的,心脏在上,功能是永远勃动向上,永远有热能的。适量的苦助长心的功能,苦多了则伤心。 “咸”是下行的,所以地球上海水是咸的,因为海的位置最低。肾脏是人体的元气之所在,它像水泵一样,位置虽然在下面,却是引能量上行的,这种元气能量在西医称之为肾上腺素。能量的代谢物是废水,从膀胱排出,就像汽车有个水箱。既然肾的功能是上行,适量的咸能助长肾的功能,咸多了则伤肾。 最后说到“甜”。甜味不偏不倚不走不散,温和居中。脾胃在中间,所以入脾。脾胃津液的主要成分是食物转化的糖分,而甜本身就是糖分,等于能直接补充津液。脾是主运化的,而甜有和缓之性,与脾性相反,所以适量的甜是助长脾的,甜多了则伤脾。这就是为什么炙甘草和大枣两味药入脾的原因。 姜,我们知道它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所以只要是脾胃寒的,一味姜就管用。后世的中医一见津血亏,就喜欢用麦冬地黄来滋阴养血,问为什么不用姜,说则答曰姜性热,会耗散津液。现在的医生都这么说,这简直是千古谬论,贻误世人。津血靠的是脾胃运化而生成,难道是靠生地麦冬里那些黏液直接补进去的吗?后世的中医理解问题就这么简单。脾胃虚了寒了,本身就是阴了,麦冬生地之类的滋阴药,也是寒凉属阴,阴上加阴,脾胃就更不运化了。《伤寒》的用药法则是从阳引阴的。阴上加阴必是死路。除非阴虚阳亢,同时脾胃不缺运化之力,才可用麦冬地黄滋阴制阳。我看过很多慢性病的病人,吃了很多年中药的,病没治好不说,看脉证尽是一派阴寒之象,再看吃过的方子,无非就是滋阴养血之类的药。 人参这个药要多说几句。后世说它补气,“气”是什么?从医理上来说,气是“阳”,是能量,是无形的气化物质;与气相对应的是“血”,血是“阴”,是有形的物质。既然“气”是能量,气化是需要热能的,所以姜桂附是气化药;“味”是有形物质,像地黄这样没有香气,却很粘稠的东西就是典型味厚的,所以补阴。药物主要是以“气”和“味”两个方面组成的。人参呢,人参在土里长得很慢,得土气最厚,所以补中入中焦;它的“气”是一种很厚郁的参香,所有香的东西都有刺激亢奋的作用。这种气有没有热能呢?我们尝一下就知道了,它不辣不麻不热,没有热能。所以人参亢奋的是主要是“阴”的层面,“阳”的层面居少。《伤寒》里人参是用来救阴的。药物里亢奋阳的药居多,能亢奋阴的很少,这就是人参作为药物的不可替代性。经方里人参寒热不禁,既能合热药治阴证,也能入白虎汤之类的寒凉之剂治大热伤津。后世说人参补气,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人参既然没有热能,哪里能阳化气呢? 还有一味所谓的补气药黄芪也是如此,黄芪的作用类似于人参,也是没有一点热能的,只是黄芪的香味更轻更升能往表走,能滋养表而已。后世的中医却惯用这两味药治虚寒之证,说是补气。有一个癌症术后的病人,四肢冰冷懒言少气,脉沉弱得摸不到,已是四逆汤的症候,非姜附不能救的。去找北京一个大医院的专家,没用姜附,主药是五十克黄芪。后世对药物的认识阴阳混淆,气味不明,陈陈相因,人云亦云,以至于中医落到了今天这个境地。 总结一下脾四味的作用:炙甘草和大枣,甜而温,能快速补充津液。炙甘草得土气纯厚,补中最速;大枣微香,又能帮助脾的运化。甘草色白,偏向于补津;大枣色红,偏向于补血。姜是亢奋阳的,运化脾胃而去寒。参是平性,是亢奋阴的,生成津液而不上火。这四味药各司其职,在临证上可以选而用之。 桂枝的作用呢?桂枝性温,其气是一股热郁的浓香;桂枝煎的水有一股微微的甜味。桂枝的作用主要是气,而味很少。桂枝的气相比薄荷、白芷,没那么轻扬;相比川芎、当归又没那么浓厚。所以薄荷、白芷是走表走头的,桂枝只能把能量送到肌肉里,我们称之为“解肌”。至于那一点微微的甜味呢,也是有作用的,前面说过,甜是入脾的,脾又主肌肉,所以桂枝是一味气化中焦脾胃而解肌的药。 桂枝后面标注的“去皮”历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此药效果好的部分是桂树的嫰枝尖,皮和木不分开的部分。如果皮和木分开了,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桂枝了,所以剥落下来的皮要去掉,效果不好。皮里面的木头是没有疗效的。现在药房的桂枝一般都是皮和木分开了的,一截截的木头渣子都在里头。 白芍,这是一味极其常用的药。后世有说白芍敛肝的,有说养阴的,有说降胆火的。到底是什么呢?药物的作用不能光凭书上的几个词语去理解,因为语言的传递太有限了,也太笼统了。比如阿胶地黄白芍书上都说是养阴养血,可这三味药一尝就知道,相差很远。所以我主张真要学药,药材一定要单味煎好品尝过,细细体味,才能确切把握其性味。白芍没什么气,味是一种类似于破水缸里存的陈年雨水一般寡淡的沤味,这是典型的阴而降的味道;其次有些苦,苦是主降主泄的;酸味不多,绝对没有五味子、山萸肉和乌梅那么酸,所以它不是以酸敛为主的;黏液也不多,滋阴强壮的作用也不大。这就是尝过之后的真实感受。总结一下,白芍以降和泄为主,收敛滋阴为辅。临床常用它治腹痛,降则能引气血下行,苦则能泄而去实,所以能治腹痛。 现在我们将桂枝汤的药和中风的证做个一一的对应。中风是汗出后津液虚了,人体却要再次作战,于是白芍、姜、草、枣合在一起主守,守津液;桂枝一味主攻。当然,生姜也有一定的解表作用,但整个方子是以守为主的,服了药之后还要喝粥,用五谷直接补充津液营养。桂枝将阳气送到体表,于是该发汗的会发汗,该止汗的会止汗。白芍的作用相反,负责将阴气收回,阴成形的力量强了,阴血充足了,才是病愈的根本原因。后世说桂枝汤是发汗的,我说过药物不能代人体行指令,药物只是让人体回到正常状态。会使用经方的都知道,桂枝汤止汗的效果也是如神的。我曾经治过一个病人,只要稍一动就汗出如洗,脉浮大,口不渴。之前吃过很多敛阴止汗的药,黄芪白术所谓固表的也吃过不少,汗出反而加重。用桂枝汤一剂而愈。 简而言之,桂枝就是“阳化气”,白芍就是“阴成形”,调和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姜、草、枣守中。仲景的核心法门就是这两个,所以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理解了桂枝汤,讲后面的就好办了。 煎药的方法也尽量要依照书中的提示,现在一剂药煎两回是不妥当的,因为药物不同,药性释放的时间也不一样,煎两回喝常常味道有差异。最好一次煎好分两次喝。一般煎个三十到四十分钟即可。宣散解表药不要超过三十分钟,滋补药可以煎一小时以上。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二条讲的是经常自汗出,也就是出虚汗的情况,宜用桂枝汤来治疗。 自汗出用桂枝汤是前面讲过的,只是新增加了两个概念——荣和卫。荣,也称之为营,简单来讲就是指血管之内的血液;卫指行于血管之外的津液和气化的能量。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渗出行于脉外,也就成了津液。所谓血汗同源就是这个意思。 《伤寒》里只有这么几条谈到荣卫的概念,这些不像是仲景的行文习惯,疑为后人所加。因为照仲景的习惯,是不会搞很多复杂的名词概念的。他一般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津液”,或者“血”,甚至通称为“阳”。因为强行将血管之内和血管之外的津血区分开来,临证上也不现实。比如,当我们一汗出,脉立刻就缓和了,说明血管内外本为一体,很难截然的割裂开来。这一条里说,荣气和则卫不和,又说自汗出是因为荣和卫不协和。 为什么荣气和就会卫不和呢?为什么不协和就自汗出呢?又是为什么会不协和呢?有的人出虚汗出好多年,难道是一直协和不了吗?有说桂枝汤能治荣卫不和的自汗出,是因为桂枝走卫气,白芍敛荣气。我试验过,这种情况不用白芍,单用桂枝也能治好。 这又是为什么?——都是本糊涂账。后世的中医喜欢制造很多概念,事实上纸上谈兵的多,落实到人体上却经不起推敲,反而制造混乱和曲解。按照仲景的观念,人要有表证才会自汗出。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经常自汗出,难道是经常有表证吗?这是有可能的。风寒暑湿燥,人体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外界的邪气。如果我们脾胃功能好,津液充足,表里通畅,邪气随时随地的被我们解决掉了,我们也觉察不到。 反之,如果津液的能量不够,邪气总解决不掉,人体的自保模式就总要调集津液去解决,这就成了出虚汗。诸如出虚汗,手足烦热,颈肩腰腿的酸痛,经常脑袋昏沉,都是慢性的外感病反应。我们平时所谓的感冒只是急性的外感病反应。慢性也好,急性也好,只要是桂枝汤方证,就可用桂枝汤。桂枝汤里姜草枣芍是建中气敛津液的,桂枝是增加气化能量,解外驱邪的。如此一合力,自然邪气去虚汗自止。当然,如果津液不太虚,单用一味桂枝解外,津液也就自己回来了,也能治好。

121 评论

陶小唬同学

最近发现了这个工具,想试用一下。先发一篇桂枝汤的文章吧,用此来代表我对中医的崇敬之意。这是以前写的文章,本次发表前又补充了一些。 【中医经方】桂枝汤——千古第一方     我儿子7岁时,有一次感冒,鼻子清涕,悉悉索索,没有发烧,我给他开了个方子,剂量改为小孩的剂量,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4克、知母4克、防风4克、生黄芪6克,生姜2片、小红枣4粒。四碗水,煮成两小碗,晚上先温服一小碗,加红糖。另一碗准备第二天早上服。    原来他认为中药很苦,结果尝一口觉得很好喝,就愉快的喝完了。喝完过半小时去睡觉。盖正常厚度的被子。睡着过1个多小时,先是头顶出汗,后来全身都出了点小汗。由于汗并不多,我没有给他换衣服,就让他睡吧。     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流了点鼻血。就一点,主要是因为这个药促进血液循环,他这两天流鼻涕,鼻粘膜可能也有点薄。他起床后还讨中药喝,因为有红糖味道好喝,但考虑到前一天晚上已经出了汗,早上又有一点鼻血,就没有给他喝剩下的一小碗。白天的时候发现他的感冒已经基本好了。     上面这个方子的主体来自于《伤寒论》的桂枝汤方。想到这个方子是几千年前就有的方子,我就觉得中医真是神奇。     中国的中医中药流传了几千年,到现在还在治病救人。《内经》全称《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成书年代约为战国时期,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而《伤寒杂病论》则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后人编辑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不论是《内经》还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是搜集整理的,也就是说在成书之前就已经流传很多年的中医思想、理论、药方,所以中医中药远在《内经》成书之前就已经广为流传和使用。     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很多现在都还在用,治疗效果还很好。上下几千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中药的力量。与西医偏重细节、偏重局部相比,中医更偏重整体、偏重平衡。两者各有各的优势。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国人很多不相信中医中药,只相信西医西药,这是很让人遗憾的事情。而外国人日本人、德国人都对中医中药有了很深的研究,日本的汉方应用的非常广泛。我因为家庭和个人的因素,看了一些中医中药的内容,偶尔也应用之,虽然离入门还很远,但总觉得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多应用一些,多传播一些。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根据伤寒论的地位和桂枝汤的广泛应用,桂枝汤也可以称为是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有很多应用,最主要的应用是适用于普通人受风感冒刚刚开始、同时运动一下还容易出汗、流较清的鼻涕、悉悉索索的,可能还有发烧、头痛。或者现在很多人说的风寒感冒。伤寒论的原文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有点怕冷、怕风、鼻子流鼻涕,有点发烧,有点干呕,可能有时还出点汗。写的非常形象。这就是桂枝汤针对的感冒类型。     中医认为人有卫气和营气两种气,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     皮肤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风一吹,就跨过了皮肤的防卫,“风伤卫”,寒邪进入体表,这时需要组织第一道防守反击,把体表的寒气通过出汗排除出去;防止寒邪继续侵入内里。     桂枝汤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桂枝汤含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我们拆开来分析。(部分内容抄袭自台湾JT叔叔的文章)     1、桂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枝。肉桂树这种植物,中国古代叫它做「梫」树,因为它具有一种「侵」的力量。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是长不出其它杂木的,「风气=木气」会被它净空、排除。而这力量有多强呢?中国人也做过实验: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它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    这种「侵」的磁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呢?我们来借一个西洋传说来看看:肉桂树(cinnamon)在西方还有一个别名,叫「JudasTree」(犹大树),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就是在肉桂树下上吊的。一个人,被鬼迷了心窍,做了坏事,好死不死走到这棵树下,他身上的邪灵被这棵树的磁场赶走了,于是就良心发现,上吊自杀了。肉桂树「侵」力的传说,在西方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似乎也留下了痕迹。而肉桂、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热的,质地是油润肥厚的,这种树的木头亦是鲜艳的橙色,它的气味嗅起来……好比说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给人一种很开心、热情、不很理性的、情感洋溢的调子……这些调性,正好就像人的「心脏」。     现在研究认为,桂枝能让人心脏活力增加,从动脉更强地把血液泵出去,流到全身。     同时桂枝,还可以治气上冲,使其下达。感冒的时候人有的时候会想吐,吃不下饭,气也容易堵在中焦脾胃,桂枝就可以下气。     2、白药    白芍与桂枝正好相反,桂枝往外伸展,白芍往内收敛。     现在的研究认为,白芍能让人静脉的血往回收,往心脏走。     同时,白芍可以松弛筋脉和肌肉,缓急止痛,还可以养肝血,柔肝止怒。     因此桂枝和白芍合在一起,一个动脉加大泵出,一个静脉加大回收,就让人的血液循环地更好,加强新陈代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组合。     3、炙甘草   甘气补土,炙甘草在身体加快新陈代谢的时候补充身体的中气,补充中土元气。炙甘草对心脏也很有好处,有一个心脏病的名方炙甘草汤。     甘草如果生用,可以泻火解毒,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甘草、黄芪、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也就是「上火」。甘草解毒,这主要来自于这味药的甘性、土性。土壤可以中和各种毒性,尤其是经过时间的作用,千百年来,祖宗种的地,我们还在种着,土壤和海洋一样,都是长期动态平衡的有机物群落。     各种药,加入甘草以后,可以让药性温和,缓而达之。同时又能调和诸药,互不冲突。所以,甘草在中药里又称为“国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这种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总是在排解纷争。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协调人,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各尽其分而不相争。     4、生姜     生姜可以「强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     生姜的药性比较「散」,可以用在补药中,本身却不是补药。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姜」,因为会散气。     生姜放在这付药中,可以散寒湿。桂枝芍药让身体血液更好的循环起来,而生姜让身体的寒湿发散出去。     中国本草书常说:「孕妇食姜,令儿歧指」,你看姜这个块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都是从趋近九十度的角度横岔出去,所以,如果孕妇吃太多的生姜,就可能会让胎孩的手指分岔,五指长成六指。如果没有生姜,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而不能把寒邪打出体表。必须有生姜「横开、散」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     5、大枣     大枣肉黄皮红,又甘润多汁,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是养营血的好药。     囫囵吞枣的故事大家都记得,大枣补脾胃,同时可能因为甘甜容易坏牙齿,所以故事里的人机械地认为要囫囵地把枣吞下,才能发挥枣的优点,避免枣的缺点。     大枣是补给队员,给前线队员补充能量,同时构筑第二道防线。     大枣还和甘草一起,补津液,在出汗的时候如果不补充身体的津液,就容易产生新的问题。大枣是一种榨不出汁的果实,也就是可以保护住水不流失,因此大枣可以和甘草一起保湿,稳住身体的水分。避免出汗时体内津液损失太多。     这五味药合在一起,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陈代谢,补充人的营养,发散体表的寒湿。由于加快了血液循环,因此会出一点汗,但本身这付药不是发汗药,服用后身体出点小汗病就好了。不要捂厚被子出大汗,大汗伤津液。这付药没有针对什么具体病毒的药,但是却把感冒解决了。实际上让人自身变强,然后人自己把感冒战胜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医思维。     桂枝汤其实是针对体质较为虚弱的人的一剂补药。     这个方子古方的用量相对大一些,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掰开),这里的一两是东汉的两,约10-15克,用七大碗水,小火煮成三大碗水(古方一般只要慢火煮一次即可,不用煮两次再混合),每次服一碗,之后略多穿一件衣服或稍盖点(不用盖厚被子),伤寒论还提到药后再服用热粥一碗,以助药性。这药服了之后,如果出了点小汗,人觉得稍微舒服了,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出汗,或者出的太少,可以继续服用。伤寒论提到不必尽剂,就是说你开了几贴药,不用非得把药服完。出点小汗就OK了。如果之前感冒已经深入了,这种药服用后,可能还会有咽喉和鼻子的问题,要根据情况用别的药或者自己调理肠胃等待身体自己解决问题。     现在的人用量一般保守些,一般可以按一两对应3克-5克来使用上面的方子。桂枝9(或15)克,芍药9(或15)克,炙甘草6(或10)克,生姜9(或15)克,大枣四枚到六枚(掰开)。用五饭碗水慢火煮成两碗,每次温服一碗。饭后半小时服或者睡前半小时服。可以加点红糖。        清末民初的名医张锡纯在桂枝方中加入知母、防风、黄芪,认为这样就可以不用药后服热粥了。本文开始时我给我儿子服用的桂枝方就加上了知母、防风、黄芪。      我儿子服药后,流了点鼻血,其实没有关系,是营卫打通了。伤寒论原文也提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自衄就是自己流鼻血的意思,虽然这一条是无汗,和我儿子的情况不一致,但确实都是自愈的表现。由于小孩阳气比较充足,用加快血液循环的方法来治感冒,流点鼻血是正常的,大家不要害怕。     与西医治感冒关注感冒病毒不同,中医关注的是通过补脾胃(生姜大枣甘草)和加快血液循环(桂枝)来增强人的自愈能力,同时是一种整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需要考虑感冒病毒的具体分型。     桂枝汤这个药方,根据病症,还有很多调整变化,比如加桂、加芍药、去芍药、加附子、加人参等等。芍药和甘草单独出来,组成的芍药甘草汤,可以治静脉曲张、脚挛急、筋脉不舒等、被后人称为“去杖汤”,就是用拐杖走路的人长久服用可以扔掉拐杖。当然不是所有的脚疼都能用这个药方。     这些调整变化,因人而变,因症而变,这也是中医的思维。所以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要看人的脸色、舌头、脉象、要听病人描述自己的病情,还要了解病人吃饭情况,出汗情况,大小便情况。这都是为了根据这个人的症来制定针对这个人的方,是一种个体化治疗。而不是给你一个通用的药方。     学习中医,要从经方学起。学习经方,要从伤寒论原文学起。伤寒论的原文网上很容易得到。当然,最好配上名家的讲解。如《胡希恕讲伤寒论》。

126 评论

冬眠的羽毛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10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本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

    何时何处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医本科毕业论文桂枝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

    蓝梦与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学论文格式 又到一年毕业季,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了大学中医学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是非常详细的,共同学们参考借鉴。 关 于 毕 业 论 文 格 式 的 通 知

    德高防水专卖店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桂枝文献检索论文范文

    农村留守 儿童 长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亲分离,使他们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中经常性地缺少了来自父母的 教育 与关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心理

    自飘自落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本科中医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

    听雨901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