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86

喵了个咪啊
首页 > 职称论文 > 研究作品语言特色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刘小刘1234

已采纳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我整理的冰心儿童散文的语言特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直非常喜欢冰心的文字并认真地向我的学生推荐。她的散文始终如一地给人一种自然舒服之感,特别是她的儿童散文,总以爱温暖我的心房。随着阅读面的不断扩大,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的收获良多,也对冰心散文的语言特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语言活泼明朗不浮躁

冰心在《归来以后》中写道:“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快乐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字句。”

冰心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明朗清新的句子在冰心的儿童散文中处处可见。《拾穗小札》中有一段描写:“直到前几天一觉醒来,看见檐前光辉夺目,赶忙爬起凭窗一望,原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屋上地上厚厚软软的一白无际,几只寒雀在蒙着一层雪片的枯枝上啁啾上下;几个上学的、穿着红色蓝色棉猴儿的孩子,手里握着雪球在新扫出来的一条小道上,嚷着笑着地奔走追逐。” 这些句子均被涂上了明朗的色彩,换上了清新的曲子,让读者在回味语言的同时,仿佛在享受一道“声、色、味”俱佳的烛光晚餐。

再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用明朗清新、清丽爽洁的语言,温婉细致地描写了在知春亭畔活动的孩子。首先是写了孩子们的多,多到了“座无隙地”,任何可以坐的地方都挤满了孩子;其次是写了孩子们的欢,欢到了“叽叽呱呱、说着什么、笑着什么;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这是一幅动态的、有声响的活泼画面。在“多”与“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说些什么,笑些什么”等纯口语词汇,这些词汇没有淡化和俗化作品语言的典雅之美,也没有华丽浮躁之感,反而更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和自然流畅之美;也使散文语言句句铿锵、音像俱足,从而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让人觉得孩子就在你面前。她的创作保持了一贯的清新隽丽的艺术风格,但却没有了过去的迷茫和淡淡的惆怅,而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情调。

二、儿童散文的用词精炼传神讲雕琢

如果说叶圣陶的儿童作品在用词上有一种没有雕琢、毫不造作的朴素美;那么冰心的儿童散文在用词上却有一种精于雕琢,又不堆砌的生动美。冰心十分强调作家应该有浓厚的感情表现。她在《关于散文》中写道:“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抄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正如她所追求的一样,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里,没有追求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描写离奇的事物,她专心捕捉和描绘的是儿童生活的细节,通过精炼准确的用词倾诉了自己的情感,并给读者以无限遐想,使读者产生共鸣,仿佛置身其中。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首段中,写孩子的多,冰心没有用“成百上千”而改用了“成百盈千”,把“上”字改为了“盈”。为什么要说“盈”?汉语词典内,“盈”解释为“满、往外溢”,冰心在这里用“盈”,这个概写的数字就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盈”再与下面的“闹嚷嚷、飞涌”联系在一起,不正说明此时的冰心已经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打动了吗?不正倾诉了冰心多么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再纵观整篇文章,作者是在赞颂春天里无限的生命力,“盈”的运用也是在为后文表达“春天的欢畅、生命力旺盛”作铺垫。本篇散文的第三段,她细致地捕捉到了孩子们鼻尖上“闪”着的汗珠,我想那汗珠一定是晶莹的,是活力的闪现;感受到了“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甚至她还嗅到了“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巧妙地运用了动词“闪”与“喷发”。“闪”与“喷发”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锤词炼句的精炼,突显了文章活泼轻快的基调,还强调出了孩子们身上散发着的太阳的气息,更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活力是藏不住的,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活力是藏不住的,而且这活力旺盛得很,强劲得向外发散着,表现着。并且,这里的“喷发”更显出冰心用词上的匠心,“喷发”也隐含了一个“嗅”,“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嗅到了吗?因为她对充满生命活力的儿童的喜爱而产生的想象——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不让人觉得他们在“喷发着香气息”呢?文中我们的“笑”“迎”“挤”等,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个“挤”字,表现出冰心奶奶那颗不老的童心,希望融入他们中间,他们是惹人喜爱的,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快乐。

在这些精炼而准确的用词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做作,也没有堆砌之感,而是充满了作者内在情感律动的再现,同时也充满了语言的音韵美,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

这些精心的雕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了冰心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词语的精炼传神,看到了冰心的匠心独具。广大读者读完后不仅交口称赞,更学到了很多。

三、儿童散文的修辞文情并茂显灵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冰心的文章,使读者受到爱和美的教育。作为女性作家的冰心温柔细腻的性格体现在文章上则是抒情委婉轻柔,风格清新明丽,想象深远而富有诗意。她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来熔炼优美的文学语言,表现出女性的细腻、婉约、柔美隽丽,让作品充满明朗俊逸的色调。

1. 化用古代诗词进入自己的文字。冰心自己也在1963年的《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中写道:“在手边和枕边,常常放几本古典的散文或诗词,为什么说古典的呢?因为今人的一些好的词汇有不少还是从古典书里来的。”正因为冰心精通古代文学,能非常熟练地背诵大量古代诗词,甚至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于眼前的景物人事,或心中的喜怒哀乐,常常会脱口而出地引用古代诗词中的某些句子来表达她的感受,抒发她的情绪。

除了经常引用古代诗人的诗句外,冰心更多的是把古代诗句加以变化剪裁,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语汇,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色彩更加丰富。冰心的散文中经常用到的“浮云蔽日”“山雨欲来”“斜风细雨”“柳暗花明”“雨雪霏霏”等,都是把古诗句化作自己的用语。《寄小读者通讯十六》冰心写在冰雪中行走:“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这些文字很明显是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演化而来的.。

又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道:“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很明显是引用了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的诗句,并进行了巧妙而贴切地化用。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文采,也彰显了她散文明朗的艺术色调。

2. 在散文创作中运用了多处比喻,使文字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形成了明快的节奏美。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开头写道:“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看见成百盈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用“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涵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们,“天使”本来是指宗教中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冰心说孩子们是“从大魔术匣子里飞出的小天使”,把颐和园的大门一打开,变幻出了无数让作者挚爱的惊喜——漂亮的、可爱的、充满活力的儿童!一个“飞”字,既让我们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这里冰心用生花妙笔,把情景再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多与欢快。又如“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冰心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花开之多、之密、之美,既让人感受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觉得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

冰心的作品注意选用形容词、排比等修辞方法,常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的表达效果,更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冰心的散文短小精悍,充分体现了她的语言活泼明朗、用词精炼传神;修辞的灵活使散文文情并茂,用最小的空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冰心抒情散文最宝贵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冰心的诗

冰心的这四首诗选自诗集《繁星 春水》,是仿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飞鸟集》,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回忆,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在随意地挥写里蕴涵着朴素的哲理。

第一首《母亲》是童稚期寻求母爱的保护,表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侧重于母爱的付出。

第二首《纸船》是青年期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感恩和回报。着力于对母爱的感恩与汇报。

第三首《成功的花》以花喻人,写了成功的来之不易: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

第四首《嫩绿的芽儿》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生活,勉励青年要有服务、报效祖国的忠心。

1《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著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3《母亲》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4《嫩 绿 的 芽 儿》

嫩 绿 的 芽 儿

和 青 年 说 :

发 展 你 自 己 !

淡 白 的 花 儿

和 青 年 说 :

贡 献 你 自 己 !

深 红 的 果 儿

和 青 年 说 :

牺 牲 你 自 己 !

303 评论

掉进米缸的猫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原创)[摘 要]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对凄凉的故事背景、氛围的营造,悲凉的人情关系的揭示和苍凉的人生感悟的描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和创作风格。本文探讨了张爱玲小说语言构成奇喻、奇景、奇彩、奇情方面的几个特点及其性格对小说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苍凉 奇喻 语言特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她被傅雷称为“我们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其小说的魅力,不只在于她以一支细致传神的笔精彩地描绘了殖民地香港和沦陷区上海独特的时代风情,也不只在于在她那个时代,她执着于自己的世界,抒写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而更多的在于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人生悲剧性的深刻认知,以及她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悲剧美。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在人性方面有深刻入微的挖掘,表现“压抑的悲哀”相当出色,更令笔者惊叹的是她的语言特色,可称出神入化,有诸多令人叫绝的奇喻、奇景、奇彩、奇情。以一个年青女子的柔婉作此入木三分、冷艳逼人的刻划,她的观察之细致,笔力之张扬,语言之放恣,且不论作品是否在超级发挥上达到了大师水准,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大致说来,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在运用中构成奇喻、奇景、奇彩、奇情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用词新鲜、独特,好用“苍凉的手势”构成奇情奇景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百花园中,张爱玲的小说堪称一绝。她的小说仿佛是一树的繁花异果,又似刚刚从人间的温厚情感里洗练出来的,词语新鲜而独特,令人爱不释手。(1) 意象对应营造故事氛围《金锁记》的开头说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陈旧而迷糊,然后接着说三十年前的故事,使读者的想象回到梦一般的三十年前的时光里去,很有效果。好像一部影片的开头,以音响或画面来传达故事的气氛一样,真是不同凡响。(2) 对“凉”字的偏爱张爱玲的小说里,“凉”字用得特别多。如“苍凉的手势”、“悲凉的风”、“冰凉的感觉”等等。她的故事大都有着“苍凉”、“悲凉”的意味,读起来自有一种忧郁感,但并不沉重,是所谓一种淡淡的哀怨,一种很美、很舒服的感觉。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前言》里写道:“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倾城之恋》开头第二段是“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结尾也是这样,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潮热讽撵出娘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这场旷世恋情。张爱玲用词新鲜、独特,一层一层刻划出了疲乏、厚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柳原和白流苏。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块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好一个辽阔浩荡的境界!这是个被毁灭了的、虚伪的世界,所以流苏也只能“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处。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真是笑里藏刀,读来不由得从内心升起一股寒意,可满心的是欢喜。张爱玲的用词就是这样处处柔中带刚,绵里藏针,且又细水长流。张爱玲写流苏搬进新房子那段,“客厅里门窗上的油漆还没干,她用食指摸着试了一试。然后把那黏指头贴在墙上,一贴一个绿迹子。为什么不?这又不犯法!这是她的家!她笑了。索性在那蒲公英黄的粉墙上打了一个鲜明的绿手印。”这阴郁而强烈的感情,充满了悲凉的气氛,也处处缀上了张爱玲那飞扬的、任性的且勃勃生气的个性。张爱玲借她笔下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一段中国历史,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一节乱世的情爱,一个经典的故事,带有些许落寞的、渴望毁灭旧事物的梦幻,我们分明看到了张爱玲自己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和香港的乱世情结。正如胡兰成评张爱玲:“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而自个儿陶醉于倾倒于她会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像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环的一个俏丽的动作,有如她之为《借红灯》这美丽的字眼所感动,至于愿使自已变成就是这个美丽的字眼那样。这并不是自恋。自恋是伤感的,执著的,而她却是跋扈的。倘要比方,则基督在人群中走过,有一个声音说道:‘看哪,主人来了!’她的爱悦自己是和这相似的,诚如她文中的人物和语言。”《倾城之恋》里,人生成了警句。柳原说得不错:“死生契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世界是荒凉的,并且太沉重了,他的机智与风趣只是萤烛的微蓝的光,在黑暗中照亮自己。张爱玲就是喜欢用“苍凉”、“悲凉”、“荒凉”、“悲壮”这些词儿来形容人生。她深知家常的中国,懂得平凡生命的乐趣,咂摸到它的滋味,能亭受生活,也“在享用的瞬间领悟到生命的悲怆和不可理喻。”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的贵族气与平民化的交融,是她的个性使然,她亦用这种独特新鲜的语言来阐释着她的爱恨,她似乎不革命的,但笔下却是人性的、有灵魂的小人物的家常生活,她的小说有血有肉,是冷静的,充满了智慧和逼人的冷艳。唯其如此,人性才有了永恒的韵味,有了一种家长里短的真实感。张爱玲的语言之所以有特别的魅力,是因为她能和珍奥斯汀一样地涉笔成趣,一样地笔中带刺,但是刮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的能亭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的“苍凉”了。二、 比喻的感觉化及暗示化张爱玲的小说有诸多令人叫绝的奇喻,处处显出精雕细刻,如同画出,无论是活力氤氲还是意趣蕴藉,都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不尽的回味。(1) 感觉化的比喻在描写战争来了,柳原和流苏逃难那一节里,作者写道:“流弹撕裂了空气,撕毁了神经。淡蓝的天幕被扯成一条条在寒风中簌簌飘动。风里同时飘着无数剪断了的神经的尖端,那炸弹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的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拍地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愁绮恨,全关在里面了。”张爱玲的比喻真是巧妙,就象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参与导演一出绝妙的好戏,看戏和作戏的人,都沉静在大自然的音响效果中,画面辽阔、壮观、热闹,还有一种即将被毁灭的绝望与彻肤彻骨的巨痛,叫人感受着这份痛,根源却又无从说起,说不出。这就是张爱玲用奇喻的高明之处。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充满了自然景物的意象,她的比喻生动、形象,构成方式为外物感觉化。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导演着,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奇情奇景,她用自然景物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空间,让人从中领悟出最悲怆的人生之谜。如“那口渴的太阳汩汩地做着海水,漱着、吐着,哗啦哗啦的响。人身上的水份全给它吸干了,人成了金色的枯叶子,轻飘飘的。流苏渐渐感到那奇异的眩晕与愉快……”张爱玲的论事论物,处处皆有这样的回春妙语,她的比喻奇妙、精当,令人回味无穷,可见其观察力之细致。张爱玲以这种心态观彼时的众生,无疑将是清醒而又冷静的,因而也能真实且富有历史感地为我们解读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2) 暗示化的比喻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经济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得非常深入。这真是神来之笔,自然灵动。这种奇喻的效果比机智的议论更为出奇制胜,“金锁”锁住的不自由处境却偏以白鸽来作喻,且那么贴切、形象、突兀而自然、传神,仿佛信手拈来,这就令人不得不承认作家天才的存在了。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用喻及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钱钟书善用巧妙的譬喻,沈从文善写山水风景喻情,他们在用喻方面与张爱玲一样巧用心思,但他们的观察范围较为狭小。不似张爱玲用喻气势宏大。张爱玲的用喻表现为明显的暗示化。曹七巧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折磨了她一世和一家,她战败了,她是弱者。这种暗示化的比喻由于作者深切的怜悯,也唤起了读者的怜悯。张爱玲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轻描淡写地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两次叔嫂调情的场面,不仅是那种造型美显得动人,而且还综合着含蓄、细腻、朴素、强烈、抑止、大胆,这许多似乎相反的优点。例如童世舫与长安订婚以后这段描写:“空旷的绿草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这些暗示化的比喻,组合成了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精华。张爱玲的奇喻在她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触处生辉,一方面是观察的力,一方面是表现的力,因此大大丰富了她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如:“有人虽遇见怎样的东西亦水滴不入,有人却像丝棉蘸着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塌糊涂。”“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这些比喻真是俏皮、冷静,张爱玲的奇喻在机智的方面有些近似钱钟书,但内藏的“美丽而苍凉”的意味、情状和个性却更加突出。这种暗示化的奇喻加描写浑然一体,有时候真达到了如夏志清先生所形容的程度:“诗和小说里最紧张最伟大的一刹那”。张爱玲就象一位出色的指挥家,把美的效果引向极至,谢幕了,观众还走不出被导入优美的旋律中那种感觉,令人痴迷,而陶醉其中。这真是大手笔,里面布满了智慧和陷井,而落入的人却是不忍舍去。《金锁记》中曹七巧自己爱情幻灭、心态扭曲,遂不惜将仇恨转嫁于儿女及其情爱、婚事上,力必坏之而后快。儿子长白成了她烟榻畔的牺牲品、驯服工具,女儿长安在婚事历劫万难可望成功之际,却不料她的母亲摆下“鸿门宴”,邀其男友来,以“轻描淡写”的口吻提到长安吸鸦片烟自小成瘾云云,令长安的男友童世舫听得由“吃了一惊”到“不由得变了色”。这一段的描写如:“长白突然手按着桌子站了起来。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峙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突然按着桌子站了起来”,一句写尽家长制上长白们的懦弱以及七巧们的淫威。而一场用心不可思议的奸诈歹毒破坏后,写到女儿长安出场:“长安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这不仅仅在语气上一气呵成,有无懈可击的结构美,而且在悲剧的诗化上边,用心良苦,给人以余音袅袅的震荡与不尽的低徊。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百花园中,把小说用喻写得华美而又悲哀,富丽而又苍凉,唯张爱玲了。三、 语言色彩鲜明、景色奇特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色彩绚烂鲜明,景色奇特,如《倾城之恋》中讲流苏到旅馆去,写“整个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是写色彩极好的。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天是森冷的蟹壳青,天底下黑��的只有些矮楼房,因此一望望得很远。地平线上的晓色,一层绿,一层黄,一层红,如同切开的西瓜——是太阳要上来了。”这段色彩的描写,更衬出了女主人公的阴郁、悲凉的心境。“外面是暖的,心里头是彻头彻尾的凉了。”“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这种参差对照的色彩,有如一个西洋旅客的眼光观赏着这个古老的中国。这种以图案画的手法来表现的语言色彩,极富有创造性和结构美。抽象、冷艳、华丽。而图案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发挥她的才气,并且表现她对于美的颜色寄以宗教般的虔诚,更加凸显了她的个性化语言。张爱玲真是用颜色来表现象征的高手。她把感觉写绘成感情。她走进一切的生命里去,一切有情无情在她的作品里也“各正性命”,得到一个完全的安静。所以,她的文章是温暖的,她的色彩有庄严的华丽,也有悲哀,但不是惨痛的凄厉,所谓“众生有情”,对人间是有着广大的爱悦的。张爱玲的大俗大雅,大俗即大雅,大雅即大俗,她的色彩都是有生命的音符,已到了一个境界了。她对大红大绿演化出的一种张扬的美,有似中国式的西洋画,特别有引人的力量。读她的小说,滋味醇厚,像花雕的醇而香。所以她懂得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她就是可以把色彩描绘得极漂亮的人。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新派小说家写人物的衣着色彩往往粗针大线,只求达意,一半因为不感兴趣,一半也因为不精通。张爱玲在这上面却是决不肯将就马虎,她得的是《红楼梦》的真传,力求细致准确,而她的服装和色彩搭配知识给了她本钱。她告诉苏青:对于她,一件考究的衣服就是一件考究的衣服;于她自己,是得用;于众人,是表示她的身份地位;对于她立意要吸引的人,是吸引。衣服和色彩对于她是小规模的创造,是尽情的游戏,是生活的艺术,是艺术的生活,于众人,那是她个性、气质、心境的流露,是她希望制造的效果。所以她用奇装异服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贴身的环境,用大红大绿为生命搭配了力的延续。张爱玲在《“张看”——张爱玲自谈集》里写道:“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如’,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却乐此不疲。直到现在,我仍然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确实,张爱玲对生命充满了欢悦,是一种不同凡响的漂亮,她的小说语言也是如此。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女作家苏青中肯地对她作了评价:“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吞读下去不可。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断也会感动起来。她的比喻是聪明而巧妙的,有的虽不懂,也觉得它是可爱的。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我最钦佩她,并不是瞎捧。”张爱玲的小说,给人以色彩斑澜的印象、生动不已的感触。她的语言是有情有味的文字组合,并且有一种现代的文明意识,带着三四十年代上海和香港的文化烙印以及人情世情,在絮絮道来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举重若轻,有时,又似乎不经意地点出,皆成妙语。她满篇俏丽、机智、漂亮的语言,可以看出她身上民族的、民间的文化素质颇深。张爱玲自身及其文学语言的价值,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复杂的、苍凉的内涵。她用奇喻、奇景、奇彩、奇情构成这一切,好比她最爱用的词汇,“一个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它给人一种回味,一种启发。张爱玲留给了我们融汇古今语言文化的良多历史旧影,我们无疑会从中获得一些深远的启迪。[参考文献][1] 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445.[2]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173.[3] 向弓.贵族才女张爱玲.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5.127.[4] 胡兰成.评张爱玲.向弓.贵族才女张爱玲.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1995.5.138.[5]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408.[6] 张叹凤.张爱玲的奇喻和“伟大的瞬间”.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283.

305 评论

相关问答

  • 儿童文学作品特色研究论文

    儿童 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别。它是指由成年人创作的,以未成年人为受众的文学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

    约翰尼德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语言特色研究论文

    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

    再遇见67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研究作品语言特色的论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我整理的冰心儿童散

    喵了个咪啊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识别研究论文的语言特征

    简明平实 幽默风趣

    独孤道兵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影视作品语言特点研究论文

    视听语言的概念是 就是广义上的蒙太奇概念 从文化上讲,它就是一种电影思维方式。 从艺术上将,它是电影的表现方式或者说是电影的艺术形式。 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讲,它是

    音为爱89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