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涛涛偶巴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Shenyangman。
这是一篇非常理论难啃的文~可以直接跳到文末读一读,哈哈哈哈哈哈哈╭(╯ε╰)╮ 翻译理论家简介 尤金·A·奈达 Eugene ,翻译理论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功能对等理论 是美国翻译家 尤金奈达 提出的翻译理论,其定义是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to the source language(在目的语中产生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从而再现源语的文化。 功能对等这个概念是奈达在提出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后提出来的,其定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强调了“功能”这一概念。 与形式对等不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读者对源语文本的反应一致。译者应努力追求同时体现原文语义和原文文化两个目标,若原文意义和文化无法得兼,则舍弃形式,通过改变原文形式来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若舍弃形式也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我们只能通过“重创”来实现,即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我们现在划重点! 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而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形式对等强调的是原文的形式特征被一成不变地复制到目的语文本,尽量再现原文的形式与内容(主要通过语法单位、用词的一致性体现)。 我们今天讲的是 功能对等,即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 简化一下功能对等的定义,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其实就是要追求自然的表达,而要做到自然的表达,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 五个因素 : 1)word classes词性 2)grammatical categories 语法范畴 3)semantic classes 语义范畴 4)discourse types 语篇类型 5)cultural contexts文化背景从而实现自然的表达(natural expression)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实现3)语义对等,再现5)原文文化背景 做笔记:功能对等=追求自然表达=考虑五个因素=实现语义对等和再现原文文化 这里我将通过一则商业信函的翻译,讲解语义对等、句子层面上的对等和原文文化背景的体现 语义对等就是在翻译时把意义放在第一位 ,这是无可厚非的,由于存在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所以语义对等往往需要通过语义上的调整得以实现。 商务英语的翻译非常讲究词汇意义的准确翻译,其特点是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译文中的on the attached slip恰当翻译成了“附件”, me翻译成了“本公司” 而不是“我,”firm翻译成了“公司”而不是“商行”或者“市场”, 这些准确翻译有利于实现语义上的对等。 光有语义对等还不够, 在商务信函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结构复杂的句子,这时候译者需要理清原文结构,在译文中以适当结构翻译出来。 仍以本句为例,如果按照原文的语法结构(主谓宾+by引导方式状语+named做firm的后置定语)翻译,则会译成:你会让我心怀感激,通过…。 这样不符合句子层面上的对等。因为 汉语习惯是将背景放前面,主要事情放后面。 译文中的“有幸”、“不胜感激”都是汉语书面语中的“敬语”,体现了汉语的文化背景,也符合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这一要求。 我很久以前写的一篇小文章,发出来分享一下~ 尤金 奈达 参考资料:《中外翻译理论教程》 黎倡抱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马会娟 欢迎关注~不定期更新翻译相关的文章!╭(╯ε╰)╮
1、写毕业论文是对业已完成的学习的梳理和总结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次作业,它可以全方位地、综合地展示和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多功能护理床是为病人以及老年人所涉及的高级护理床,它的种类繁多,例如说电动多功能呢护理床、手动多功能护理床,以及非常普通的护理病床等等。我们选购多功能护理床的时
答辩后会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如果你想争取这个的话,最好选择语言学方向的题目,因为语言学是比较难的,写这个课题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选的都是翻译和文学方向。我毕业时写的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
期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导语:文后参考文献是论着的必要组成部分。着录文献体现科学的继承性,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同时便于编辑和审稿人评价论着水平,与读者达到信息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