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殃之暮
篇一
一、实践目的:
为期三个月的实践结束了,心中无限感概,这次的实践让我受益良多,在这个审计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会计和审计的博大精深,我体会到了自己理解的知识再整个行业中的一文不值,是多么的渺小,我要努力做好这个工作,希望能够在会计的行业上站住脚。
二、实践内容
2月初,我进入了xx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助理的实践。虽然我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是也学习了会审计方面的知识,而进入税务师事务所学习也对我将来的就业大有帮助。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从每年的十一二月份直到来年的三四月份,都是其业务的高峰期,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十分急切,因而这时候他们通常都愿意接纳较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作为实践生来补充原本所内编制工作人员的不足。这样我们应届毕业生与会计师事务所各取所需,达到双赢的效果。而我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事务所学习,增加工作经验的同时更为自己未来的就业打上基垫。因为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流程通常都是先到企业里面取证,然后再回到所里面出报告,所以,出外勤是经常的事。常常复印原始凭证,错账调整,数目大的科目还要抽查进行询证。
(一)业务范围:
1、审计业务
2、基本建设概预算审计
3、税务代理业务
4、管理咨询业务
5、汇算清缴业务。
(二)现按照时间进度将实践内容报告如下:
我主要是参阅审计工作底稿,从中学习审计知识;而后整理工作底稿,更深入的了解审计工作以及各个科目之间,以及底稿本身系统的平衡和钩稽关系;在对审计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实际的接触了审计工作,参与了几个单位的实际审计工作。以下是我在工作中对审计的认识。
1、对审计业务的初步认识
审计是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属于鉴证业务。会计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并根据具体情况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
进行审计的基础是被审计单位的年度报表、总账、明细账、以及必要的凭证等。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以上信息的审计形成审计意见,并根据具体情况出具审计报告。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报表数与总账,总账与明细账,总账、明细账与凭证的一致,以及账实的一致,还包括对会计政策和各项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
2、对审计报告的初步认识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可以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包括以下内容: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责任段;审计意见段;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会计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报告日期等九项。
此外还存在对特殊目的的审计业务出具的审计报告。特殊目的的审计业务的含义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按照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组成部分,合同的遵守情况,简要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业务。其审计报告主要有四种:对按照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合同的遵守情况出具的审计报告,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按照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通常包括按照计税基础、收付实现制基础和监管机构的报告要求编制的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组成部分包括特定项目、特定账户或特定账户的特定内容。合同的遵守情况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合同中有关财务会计条款的遵守情况发表审计意见。例如,对贷款合同遵守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对专利技术、商标使用权等转让协议遵守情况发表审计意见。简要财务报表则是指依据已审计财务报表编制的简要财务报表。
3、审计工作底稿的构成和填制
工作底稿是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最多的资料,是出具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也是会计师事务所重要的档案资料。
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为审计报告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证明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是重要的审计档案。审计工作底稿通常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分析表、问题备忘录、重要事项概要、询证函回函、管理层声明书、核对表、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信件(包括电子邮件)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文件记录的摘要或复印件。
资产类工作底稿、负债类工作底稿、所有者权益类工作底稿,损益类工作底稿主要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期损益类科目的审定,是报表可信的保证,是出具审计报告的基础。主要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期损益类科目的审定,包括报表和总账、总账与明细账、明细账与凭证的核对。根据报表和总账、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填制科目的审定表,根据总账与明细账、明细账与凭证的核对填制科目抽测表。
在实践期间,我所参与的审计报告基本都是比较规范的单位,审计工作不是很复杂,做底稿一般比较顺利,出具报告及审计过的报表和报表附注按照模版都很好出,但在审计工作中,一定要仔细认真。
三、实践心得
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现在实践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
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
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践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虽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在工作中,不允许丝毫的马虎,严谨认真是时刻要牢记的。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被市场认可的技术才有价值,同时我也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与人沟通的工作。
但我毕竟是硕士研究生,需要作一些技术的研究工作,这就需要我个人多关注科研的最新进展,同时,这也对我的工作有促进作用。xx总裁,也是我的导师,在百忙之中都会抽出时间作研究工作并指导我的学习,我的时间比他充裕的多,也应该可以多关注科研技术的进展。虽然我们只是公司的实践生,但公司对待我们并不见外,无论是各种待遇,还是集体活动,我们都和员工享受一样的待遇。很是遗憾的是,足球,篮球都不是我擅长的,希望今后的活动中我能为公司进我的一份力量。
进行了这么为期三个多月的实践,我能够初步的独自一人完成审计报告的出具和审计底稿的处理,我想我爱上了这个职业,审计助理,我要努力考上注册会计师。
篇二
审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经济管理离不开审计,经济越发展审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一、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实践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特别对于我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它是对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培养和检阅的教学形式。通过审计实训,不仅能够熟悉审计实务的流程,而且能够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熟悉审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运用,为将来从事审计、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和讨论学习的精神。
二、实训的内容:
以xx公司为实训目标,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系统操作实验,包括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签订业务约定书,编制审
计总体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最后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鉴别、汇总,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
三、实训时间:
xx年x月x日——xx年x月x日
四、实训总结:
我们的实训总共分为5模块,分为:
1、计划阶段审计实务操
2、货币资金审计;
3、应收及预付审计;
4、收入的审计;
5、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审计
6、审计报告;
7、审计总结。
虽然上过很多学分的审计课,但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理解到审计是怎么操作的。虽然之前有参加过会计模拟手工记账的实训,但这次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几乎全靠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刚开始时,面对着一厚本的平安纸业的资料,我竟然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久久不知如何开始,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开始有了一点头绪。我理解到审计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
从大一到现在做了很多的上机实践课,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仅因为实践的课程不同了,也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看到的东西也有所不同了,通过这次审计的上机实践课我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1.夯实基础,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整个实践的过程主要以自学为主,理论联系实践就变得至关重要。在审计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会计上知识,对于会计的处理我都已经忘记了。通过这次实践不仅加深了对审计工作的了解,更让我回顾了很多会计处理方法和原则。
2.积极的态度。
在实训期间的确是枯燥无味,每天我们都要细心的去对数据,查资料。这样保持谨慎积极的态度尤为重要。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这次的审计实训周特别深有体会,原以为学到了一些书本知识就可以了,就可以很好地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其实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只是理论知识,我们只有通过实训,使我们的理论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以后的会计工作接轨。我们要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从而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团队精神。
在实训练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常和左右的同学讨论不懂的问题和错误的地方,有时候也会分享一些小心得,小技巧。这次的实训是团体合作,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与人沟通,合理的分配好每个人的工作,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达到实验的最精确的结果。然而别人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同学,因为从中我们也是收益的,我们也会收获不少东西。
每做一次实训,感觉大家的收获总会不少。做实训是为了让我们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并加以综合提高,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训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自身所学知识的有限。有些题目书本上没有提及,所以我们就没有去研究过,做的时候突然间觉得真的有点无知,虽所现在去看依然可以解决问题,但还是浪费了许多时间,这一点是我们必须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督促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我。
虽说时间不长,但其中的每一次实训都使我们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它不但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一些审计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更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之前在课堂上所根本没法学到的东西,这对于我们的学业,乃至我们以后人生的影响无疑都是极其深远的。
在实训中,由于粗心大意,很多数字我们总是做错,比如银行存款和库存资金的监盘就重复了很多遍。在填制某几张表时由于资料不健全导致我们不能继续做下去。
其中,的问题还是我们第一次做审计,经验方面还不足,使得我们做起来很吃力。自己没有耐心,经常会因为资料的枯燥而放松自己去想一些不相干的事,以致遗漏了某些细节,导致后来填表时为了谨慎又要重新看一遍,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虽然实训中有老师指导,但是很容易就发现自己的审计学基础知识没有打好,今后还得加强练习。
总之,这次实训让我们了解到审计基本要求,基本流程,基本规范,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掌握了审计操作的基本技能,讲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对审计实践运作情况的认识,为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三
一、实践目的
专业实践是我们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专业实践使自己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对企业及其管理业务的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践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初步分析,善于观察和分析对比,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提炼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任务
本次实践我到的实践单位是xx县审计局,实践的主要任务如下:
1.调查xx县审计局目前的审计事务的操作流程。
2.研究现行信息化系统对业务进程所起的作用。
3.分析xx审计局信息化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
三、实践内容
1.实践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生产的自动化,贸易中的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审计信息化将是21世纪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现今的基层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我国基层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审计人员;软件条件以及硬件条件如何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联系了xx县省审计局,并在那进行了我的专业实践。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2.实践单位介绍
xx县审计局是隶属于国家审计署的县一级的审计单位,编制大约30人。xx县属于xx的经济不太发达的农业县,所以审计机构不像大城市那样有很多的审计事务所,审计单位只有审计局一家,并且被审单位也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平时业务工作量并不太多,同一时间基本上只进行一家被审单位的审计。
四,实践体会
引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说过的一句话,十五个字:起步晚,基础弱,资金少,应用难,见效快。
首先是起步晚。国家审计署计算机应用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到2000年南京计算机审计展示会上才只有18个参展单位,象xx县这种经济欠发达县审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就更小了。
第二是基础弱。因为搞信息化,计算机应用要有好的审计工作者,包括审计专业人员和it人员,这方面xx县审计局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工组人员甚至连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也达不到由于起步晚,投入少,网络,计算机设备在起步的时候基础也比较弱。网络环境较差。
三是资金少。今年上半年,局里的负责信息工组的人员想购买一套新的审计软件,需要5000块资金,但最终因为没有批准而流产,这正说明了基层单位资金缺乏的程度。四是应用难。审计相对其他部门工作来说,其计算机应用难度比较大。被审计对象都是开放的,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财政部门或者大中型国有企业或小型企业都有各自的制度,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审计的难度比较大。另外被审计对象的系统与审计单位系统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增加了技术上的难度。而且从技术上看,审计单位要在人家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
特别是在被审单位本身的信息化称度较低的情况下,应用就更加困难了。第五是见效快。虽然审计信息化起步晚,但是我在实践单位见到仅有的2个审计和网络财务软件的使用还是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效率的提高,受到大大多数员工的肯定,效果显著。
总之,xx县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方孔金钱
论中国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特殊性及其优化摘 要: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性为核心。审计资源配置的方式应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制定审计资源配置的具体优化措施。要害词:审计资源配置;配置方式;配置优化为使审计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发展,2003年审计署非凡制定了国家审计《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划》,并将“实行科学的审计治理,整合审计资源”列为未来国家审计的三项基础工作之一。众所周知,经济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审计资源配置也应是审计治理的核心问题,它是实现审计资源整合目标的重要保障。探讨审计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需求无限和资源稀缺的矛盾,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就是资源配置(赵学增,1994)。合理的审计资源配置可以保证各类审计按照理想的模式和需要来选择和安排审计资源,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审计资源配置旨在使审计资源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实现平衡,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吻合,达成审计资源配置的优化,最终实现审计目标。一、审计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性要探讨审计资源配置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的重点在于“配置”二字。所谓资源配置,应是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资源的需求,有目的地将有限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方向、部门或者企业等的一种活动。结合对与资源配置概念的理解,所谓审计资源配置则应为:审计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审计资源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以保障审计资源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活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资源配置不单纯是指资源在不同生产方向、部门或者企业之间的配置,更重要的而且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已配置到不同生产部门间的资源还经常进行同市场需求方向与强度相适应的再配置,故资源配置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资源配置在一定时刻是已定的、静止的、满足需求的,但在不同时刻,又是未定的、流动的。其中所谓已定、静止、满足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而未定、流动、需求则是绝对的,长期的,无条件的。审计资源配置是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审计主体之间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联系,也是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审计主体内部的分配或者流动的过程。在一定时刻建立的这种相对静止或者说审计资源供求平衡,经常被新的客观事实变动所打破,于是又会引起新的资源配置结果的再建立。也就是说,审计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审计资源在不同主体、范围和重点之间的分配,更重要的而且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已分配到不同方向的资源进行同审计资源需求方向与强度相适应的再分配和再调整,这是对同需求相比审计资源配置不协调的经常平衡。二、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审计资源配置是一项牵涉面广、工作量大、事情繁杂的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审计资源配置工作要始终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审计资源配置目标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性为核心,将审计资源配置到最恰当、最重要、效益性最好的地方,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以保障审计资源供给,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审计目标。(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保障审计资源供给目标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它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审计资源配置目标应直接反映社会需求对于审计职责的变化来满足这种要求,并以此指导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以求得审计自身的长远发展。可以说,审计资源配置目标是联结社会需求、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审计与外部环境的纽带。不断调整审计资源配置的内容与方式,是为了最终适应审计的社会需求,引发审计资源的再配置,最终推动审计实践的变革。以目前我国要大力开展的效益审计为例。在以往的审计实践中,由于受审计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限制,因而要同时实现审计的真实、合法、效益三类审计目标是不现实的。审计机关一般根据审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会法制环境状况和审计机关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源等具体情况,确定审计目标的侧重点,亦即明确审计资源配置目标的侧重点。在会计资料和经济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往往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把真实性的资源配置目标放在重要地位,在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上下功夫,果断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行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基础上,揭露和查处各种重大违法行为,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治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实审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的变迁,使得审计机关在21世纪的第三个年头提出了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一半左右的长远规划,以实现效益性审计目标。这正是由于受社会需求(审计环境)变化的影响,我们不得不调整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调整审计资源配置的内容与方式,为效益审计的落实与开展而努力(二)以效益性为核心: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对效益的追求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是资源合理配置追求的目标。因此,效益最大化不仅是审计资源配置追求的目标,并且是核心目标。效益性目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效益即产出和投入之比,审计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目标是指审计资源配置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出最大的收益;二是为取得预定的效益尽可能少地消耗审计资源。也就是说,不仅要求最有效地进行审计,同时也要求最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实现最有效的利用。审计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目标是资源配置中效益追求的最高层次,它包括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包括经济方面的社会效益,如不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之间财富的是否公平分配,社会不公分配的调整,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协调,充分的劳动就业,社会在文化、卫生、体育、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社会安定感的维护、社会新风尚的树立等等,都可以视为审计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三)审计资源配置的终极目标:实现审计目标审计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否则审计资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目标性也是审计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系统的根本之所在。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最终结果(石爱中,2002),是评价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审计目的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理解而呈现出来的具体审计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可以看出,我国审计法律法规确定的审计目标主要有三类:一是真实性,二是合法性,三是效益性。三、中国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非凡性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包括计划和市场两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计划与市场方式不断协调的历史。要么通过计划配置,要么通过市场配置,要么通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配置。从形式来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应是一种最佳选择,事实上也是目前各国资源配置方式选择的趋势。审计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配置方式必然受到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纵观我国现代审计发展的历史,随处可以观察到计划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对于审计资源配置的影响。而我国审计体系的发展所经历的由单一国家审计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并存的审计体系转换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证实。上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后,我国开始逐步恢复和建立审计制度。虽然当时我国已经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但就整个国家总体而言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受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时的审计资源配置仍须通过计划进行,直到1999年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善。例如,最重要的审计人力资源的配置,不仅国家审计机关,即使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都需要通过计划渠道获得,事务所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场所也不例外。因为,此时不存在可以自由直接交易的公开市场,这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初期必须依靠“挂靠单位”的原因之一。这种状况对于初期我国审计界的影响是: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计划经济模式,当刚刚出现市场配置审计资源的需求和趋势时,这些政府部门便通过行政手段瓜分市场,阻碍全国审计市场的形成,因而降低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再如,在当时非公有制经济仍被当作资本主义、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来看待的条件下,除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审计划归会计师事务所外,其他单位的审计几乎全部划归国家审计机关负责。由此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思想模式,即属于国有性质的审计对象应划归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审计,非国有性质的审计由社会审计组织承担。在单纯计划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下,政府对原本属于市场自我调节的领域大量介入,国家审计资源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审计资源难以覆盖所有领域,即使是重点审计领域,大量监督空白也明显存在,审计质量不高。于是,国家审计机关采取了发展内部审计的办法来解决普遍存在的审计覆盖面少的审计问题,自己负责重点单位的审计。所以,当时我国公有制单位的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通过行政手段推动起来的,是“要我建”而不是“我要建”的自发行为。社会审计在当时我国的法律规定中,长期划归为一种事业单位,并且划到全民性质的范围内。尽管如此,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倾向,故在以公有制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处于“补充”地位。在这种计划经济的环境下,我国审计体系出现了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现实的社会权责结构中,审计出现了许多问题。对于国家审计:(1)审计力量与被审计对象数量对比悬殊太大,造成了周期性审计对象不稳定;(2)经济生活中,某些改革政策与现行财经法规发生矛盾,出现没有明确的审计依据、审计范围的现象;(3)审计程序缺乏标准,没有建立起完全确定有效的审计体系。对于社会审计,由于缺乏独立性与公平竞争环境,加之职能的摩擦,使社会审计的发展受到不应有的限制,近几年虽发展速度较快,但与整个社会经济权责结构很不相当。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由于在组织治理上采取双重性结构(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与国家审计机关间接领导相结合),从抽象意义上赋予内审人员双重身份,从而导致权力结构与动力结构相脱节,内审工作难以开展。权力结构呈内向化,因为其工资福利等切身利益与本单位直接挂钩,既代表企业,又代表国家。这是一个矛盾。现行审计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既不利于发挥审计体系的整体功能作用,也不利于宏观调控目标与微观经济高效率运行的和谐统一。在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历史阵痛”后,我国也开始反思计划经济所带来的不足,开始逐步探索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1986年到1994年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审计资源配置的市场方式也开始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这些从不同侧面推动了社会审计的恢复与发展,而社会审计也以其能够强化企业财务信息、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加强治理等优势回应了这种推动。审计资源的配置开始向社会审计倾斜,国家审计逐步转移到宏观治理的监督上,直接对企业的审计逐渐减少,只是对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专项资金等进行审计。1992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关于强化审计监督的意见》,研究了审计监督在宏观治理中的作用,标志着我国审计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两会”联合、“脱钩改制”、“清理整顿”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社会审计走向审计市场铺平了道路,国家审计逐步放弃对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行政治理,只承担对其监督的职责。于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组成的审计体系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逐渐形成对国家宏观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效监督。需要肯定的是,在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计划经济的审计资源配置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经济效益方面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假如没有政府的推动,在当时市场不完善的中国,完全靠市场来配置审计资源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源于计划经济的审计,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有很多不能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质要求的缺陷,不注重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为当时及其后的审计资源配置留下了很多“隐患”。在这种方式下,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应属社会审计,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成就了审计资源流向社会审计领域。应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社会审计,市场经济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史已经印证了这个道理。但是,市场在审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只有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指导作用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审计为什么在许多国家仍然需要政府的严格治理,并为其规定非常高的执业标准,正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道理。政府与市场可以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审计资源的作用,不应否认政府的作用,同样,发挥国家审计资源配置的作用,也不应否定市场的作用。不过政府配置审计资源是为了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从当前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的国家审计职责范围来看,应逐步进行战略性收缩,一方面适应小政府、大市场的趋势,相信市场、培育市场,相信市场能够做好国有企业审计,同时积极地培育市场,注重市场规则的建立,如严格的招标程序。另一方面应转移国家审计资源涉足的领域,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治理职能应更多地转化为间接控制职能,将审计资源转向实施宏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财政、金融部门审计,多在完善、净化企业运作环境上下功夫,
电工电子技术论文 导语:我国制造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急需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要求技术人才具备更高的实际操作技能。本文将论述探讨一下电子电拖电子技能实训在教
经济的我会搞定
你好,希望我们可以帮你。室内设计毕业论文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
会计政策选择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四川会计》1999年第8期·探索·会计政策选择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厦门大学陈龙与会计政策选择相关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三类:一是有效
现各高职院教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证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要性日益突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基础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