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秒钟变rabbiT
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以下是一篇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博物馆 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倍、1978年的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二)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三)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四)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
橘子的新生命
元宇宙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展方式吗?我认为肯定是可以的,而且已经在发生了,在很多景区每到节假日的时候就会爆满,但是有的地方创新性地用了元宇宙的方式来改变观展的方式,把博物馆中的场景转移到虚拟世界中,然后观众可以在虚拟世界中看这些物品,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在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在元宇宙还可以进行互动,所以我认为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展方式,接下来跟大家具体说明。1、把场景转移到元宇宙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观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网络越来越发达,因为有些景区总是爆满,游客进不去,景区也感觉压力很大,在这种状况之下,有的博物馆就前瞻性的把博物馆里的场景用元宇宙的方式展览了出来,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网络来浏览博物馆里的场景,甚至可以跟场景里面的物品进行简单的互动,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元宇宙正在改变我们的观展方式。2、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会带来更多改变。现在我们的元宇宙展览还不太成熟,人们看东西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可以通过360度来观看博物馆里的一些场景,但是总体来说场景不够动态,都是一些比较静态的场景,即使是互动,也是简单的文字互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进行更加真实的互动,甚至在网上进行观看的游客之间也能进行互动,那个时候元宇宙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改变。总而言之,元宇宙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展方式,博物馆可以把自家的产品和场景传到网络上,观众可以360度的查看,在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观众还可以进行互动,观众和观众之间还可以进行互动,那个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改变。
正能量装饰
数字博物馆是以实现博物馆功能为基础,是一个以数字形式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采集、保护、管理、利用和传播的信息服务系统,其展示和教育的实施可以在实体博物馆内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而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研究显示,疫情期间,万家博物馆闭馆,占全球博物馆总数近90%,超过10%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面对挑战,不少博物馆积极探索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参观者带到线上以对冲线下参观者骤减的损失。所以面对现在数字博物馆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我们无需担心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还可以互为补充、共求发展。数字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是今后博物馆的两大方向,如果你想了解这方面更多相关内容,我推荐你一个展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展的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展会有一个数字文化馆,你可以重点去了解下,设有文化+数字展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展区、新闻出版展区、文化装备制造业展区、数字互动娱乐展区等等……在展会上不仅能了解到行业最新消息,还能与业内专家们交流沟通,有时间可以去现场看看,嘿嘿。
挥之不去215
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苏州博物馆为例2013-04-12 作者:郑丽娜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 浏览:831分享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文化领域出现日益趋同的现象,区域特色文化变得越发不明显。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则表现为各地规划设计中西结合、古今混搭风明显,结果导致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的雷同、地域性特色的流逝、城市文化没落、城市历史文脉断裂。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对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希望对以后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地域特征,地域文化,景观建筑,景观环境 在景观规划设计既定的背景中,自然、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设计者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设计。真正的具有文化特色、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功能合理之外,应充分体现该地区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点。只有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活”的设计。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从建筑、景观等方面研究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苏州博物馆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1.相关基础概念地域特征所谓地域特征是指这一地区区别与其他地域的特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特定的地域文化。融和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既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该地区原有的特色自然环境、特色文化的设计元素,使设计成果能体现该地区的特定的、独有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使设计成果是区别于其他地域,体现该地域特色。2.设计构思地域文化的提取地域文化: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一定阶段又具有稳定性。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主要体现在悠久的城市格局;——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成就辉煌的文艺荟萃。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丰腴着吴文化。景观组织要做到以最小工程量取得最佳景观效果必然要以文化元素作为永恒的主题,其立意、布局、小品、地形、植物、水系,以及各建筑的功能布局,无处不包含文化的信息。 图一 吴风格建筑 图二 吴文化牌楼场所精神的体现在诺伯特•舒尔兹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设计或建筑是否具有意味,即是否具有场所性,本质在于是否显现场所的精神。通过对场所的认同与定位,更能使人了解环境的意义、感知场所的精神,这也是实现场所人性化的途径之一。如中国传统的山水风景园林便十分重视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人对空间、场所的内在感受,强调提升环境的认同感与可识别性,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正与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对人们的交往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相对应。因此,要创造人性化的城市景观就应注重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营造。苏州博物馆着重考虑到游人空间感受。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图三 庭院场所布局 图四 庭院空间3.景观建筑构筑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艺术装饰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地域文化。苏州博物馆建筑布局上,主体建筑他严格控制在6米之内,贝律铭追求保持中国传统的真是院落和庭院。材料上,新馆庭院设计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写仿苏州传统园林意境。贝律铭希望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水院中八角茶亭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木结构。玻璃屋面取代传统小青瓦屋面,给人晶莹剔透与轻盈的形象。传统园林中亭则通过屋顶的起翘给人以轻巧的形象。新馆由于主体建筑采用钢结构体系,屋顶得以进行自由组合。建筑外型上,通过对几何形体和四坡屋顶高低错落的组织,形成丰富的屋顶形象,这是对传统园林建筑屋顶错落有致效果的新解读。建筑色彩则是沿袭苏州传统建筑色彩。屋面采用“中国黑”菱形片石干挂在坡顶之上,墙身采用水泥灰浆和花岗石装饰,形成粉墙黛瓦的景观形象。建筑艺术装饰方面,庭院铺装亦采用花岗石。利用现代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模仿。灯具等小品造型简洁、色彩淡雅,与整个庭院氛围相融。新馆庭院设计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苏州园林灰、淡、雅的意境。图五 粉墙黛瓦建筑轮廓 图六 现代建筑材料4.景观环境设计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在对地块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情况下,结合地域文化与场所特征及论坛的特殊性,强调以建筑为轴线,周边分别以两个景观意境。为核心,散布多个景观节点,将整个地块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苏州博物馆轴线——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道德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庭院组合设计不仅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景观的要求,同时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文化内涵。图七 博物馆平面图 图八 博物馆鸟瞰图细部刻画“传统的符号,现代的精神 ”将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中的各种特征性构件、造型、色彩等提炼出来,进行简化或抽象后,作为一种符号插入到现代设计中,使其成为特色装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痕迹”。以主庭院为例,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图九 漏窗与小品 图十 北岸“层峦山水图”植物特色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资源,突出园林地域特色。在南方种植效果好的树种不一定适宜北方,盲目引种只会适得其反。乡土植物能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环境,有利于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所以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还应以乡土植物为主。乡土植物应用于城市园林中,不仅能展示地域性特点。也可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在苏州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中,竹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能充分体现出苏州的地域特色。要克服现有园林绿地中物种多样性严重不足的劣势,同时为了降低栽培管理费用,选择合适的乡土树木加入园林植物造景是当务之急。图十一 植物景观5结束语全球文化趋同之势日渐增强,如何维持具有地域特征文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的提出是景观设计应具有地域性的充分肯定。希望本文对以后相关设计会有帮助。参考文献:[1] 陈擎,李晓娟.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J],价值工程,2004,29(23):89-90.[2] 梅青,薛求理,贾巍.纯净的完型[J],新建筑,2010,5(23):106-107.[3] 董丽,张云路.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中的城市展园设计——以2010年台湾花博会西安园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2010, (18):29-30.[4] 张峻,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设计谈景观设计中的乡土倾向[J],华中建筑,2008,26(1):127-128.[5] 谢斌峰,试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挖掘及设计要点[J],城市建设,2010,(30):215-216.[6] 汪峰.新地域主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7,(17).
图书馆必须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自身特有的功能。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谈图书馆流通与书库管
西方茶 文化 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也涌现很多的关于西方茶文化的论文。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起来看看。 参考文献 [1]朱亚夫.意义的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需要从博物馆的管理方面入手、先分析国内外博物馆近些年发展现状,管理存在问题,改善措施,我帮您,请加q,三三零四四九二五七
一、从河南博物馆到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
相关范文:会展旅游发展路径及实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会展旅游的特点及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会展旅游发展的路径。大中城市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