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61

不让一个字注册
首页 > 职称论文 > 科技日报发出的文章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四川创和

已采纳

科学家们对旅鼠集体跳海的行为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因为旅鼠种群的倍增迫使它们成群的迁徙,去寻找另外一些生息的场所。出动时,它们会固执的朝同一个方向赶去,而且越聚越多,固执的习性使它们遇山翻山,遇海投海,它们可能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溺死。也有人认为,旅鼠在迁徙的过程中,身体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异,引起剧痛,才使它们从悬崖投入海中。100多年来,学者们仍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旅鼠为什么要集体跳海自杀,直至现在还是一个谜。阅读点击肥胖忙碌的收割机: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千克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359 评论

虎斑宝贝

夸克 quark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和G.茨威格各自独立提出了中子、质子这一类强子是由更基本的单元——夸克(quark)组成的,很多中国物理学家称其为“层子”。它们具有分数电荷,是电子电量的2/3或-1/3倍,自旋为1/2.夸克一词是盖尔曼取自J·乔埃斯的小说《芬尼根彻夜祭》的词句“为马克检阅者王,三声夸克”.夸克在该书中具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是一种海鸟的叫声.他认为,这适合他最初认为“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电荷非整数”的奇特想法,同时他也指出这只是一个笑话,这是对矫饰的科学语言的反抗.另外,也可能是他喜欢鸟类的原因.最初解释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论需要三种夸克,叫做夸克的三种味,它们分别是上夸克(up,u)、下夸克(down,d)和奇异夸克(strange,s)。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要求引入第四种夸克粲夸克(魅夸克)(charm,c)。1977年发现了Υ粒子,要求引入第五种夸克底夸克(bottom,b)。1994年发现第六种夸克顶夸克(top,t),人们相信这是最后一种夸克。 夸克理论认为,所有的重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反重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比如质子(uud),中子(udd)。夸克理论还预言了存在一种由三个奇异夸克组成的粒子(sss),这种粒子于1964年在氢气泡室中观测到,叫做负ω粒子。 夸克按其特性分为三代,如下表所示: 符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电荷(e) 质量(GeV/c^2) u 上夸克 up +2/3 d 下夸克 down -1/3 c 粲(魅)夸克 charm +2/3 s 奇夸克 strange -1/3 t 顶夸克 top +2/3 176 b 底夸克 bottom -1/3 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夸克除了具有“味”的特性外,还具有三种“色”的特性,分别是红、绿和蓝。这里“色”并非指夸克真的具有颜色,而是借“色”这一词形象地比喻夸克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量子色动力学认为,一般物质是没有“色”的,组成重子的三种夸克的“颜色”分别为红、绿和蓝,因此叠加在一起就成了无色的。因此计入6种味和3种色的属性,共有18种夸克,另有它们对应的18种反夸克。 夸克理论还认为,介子是由同色的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束缚态。例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预言的[[π+介子]]是由一个上夸克和一个反下夸克组成的,π-介子则是由一个反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的,它们都是无色的。 除顶夸克外的五种夸克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它们的存在,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便因发现粲夸克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十年来高能粒子物理学家的主攻方向之一是顶夸克 (t)。 至于1994年最新发现的第六种“顶夸克”,相信是最后一种,它的发现令科学家得出有关夸克子的完整图像,有助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少于一秒之内宇宙如何演化,因为大爆炸最初产生的高热,会产生顶夸粒子。 研究显示,有些恒星在演化末期可能会变成“夸克星”。当星体抵受不住自身的万有引力不断收缩时,密度大增会把夸克挤出来,最终一个太阳大小的星体可能会萎缩到只有七、八公里那么大,但仍会发光。 夸克理论认为,夸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内部的,不存在单独的夸克。一些人据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夸克不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夸克理论做出的几乎所有预言都与实验测量符合的很好,因此大部分研究者相信夸克理论是正确的。 1997年,俄国物理学家戴阿科诺夫等人预测,存在一种由五个夸克组成的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50%。2001年,日本物理学家在SP环-8加速器上用伽马射线轰击一片塑料时,发现了五夸克粒子存在的证据。随后得到了美国托马斯·杰裴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莫斯科理论和实验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的证实。这种五夸克粒子是由2个上夸克、2个下夸克和一个反奇异夸克组成的,它并不违背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这是第一次发现多于3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粒子可能仅是“五夸克”粒子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还有可能存在由4个或6个夸克组成的粒子。=====================================================我修正一下:有人说什么发现某某夸克,完全是不懂科学乱杜撰,现在人类只是大胆假设,科学求证,夸克是为了解释一些目前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而提出的可能存在的假设,但人类一直没找到夸克存在的直接证据.1996年12月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崔君达教授反驳何祚麻院士的文章《复合时空论并非病态科学》。崔在文中进一步指出:"物理学界并非全都公认夸克的存在。不同意见早在70年代就有了。我国物理学家朱洪元,诺贝尔奖得主、量子力学奠基人海德堡都认为:全世界许许多多物理学家花了那么大的力量寻找夸克,如果夸克真的存在,早就应该找到了。"这位科学家如此否认夸克当然也不对,像那句"如果夸克真的存在,早就应该找到了。"显然是谬论,就等于说"如果癌症真的存在,早就应该治好了一样"总之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情绪化,夸克不能直接证明它存在,也不能证明(哪怕间接)它不存在,它目前只是种假设.

184 评论

香蕉2015

旅鼠跳海自杀是一个堪称奥斯卡级别的谎言!事情过去了这么久,作假者和造谣者仍然披着光鲜亮丽的外衣,没有任何一个散播谣言的人出面澄清错误,而我们的教科书上仍然有这篇文章,向莘莘学子们“传诵”旅鼠自杀的故事。

有关旅鼠自杀传闻最具影响力的是《读者》2005年第15期的一篇文章《浩荡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约》,内容讲了一位挪威病人在追随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顿悟了生命的真谛:无须畏惧死亡,因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当时这篇文章在全国疯传,感染了无数人,而且持续多年一直被奉为经典之作!而这篇文章并不是《读者》的作者原创的,而是从别人那里转载过来的翻译之作,作者署名为“桑内斯”,只知道他是挪威人,并未有其他信息

而后,《意林》也转载了这篇文章,但有网友质疑该文的内容和文笔不像是翻译之作,更像是国内某个作家的假冒之作。作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自己跟踪目睹数百万只旅鼠跳海自杀的场面,其实是从国内科普文章大篇幅搬运过来的。

继续追查线索,果然找到了这篇“科普文章”,出自《科海故事博览》2003年12月刊(知网收录了这本杂志,so~只好掏钱来买电子版看)作者署名为桑内斯,文中自称挪威人。

可实际上“桑内斯”只是挪威的一个港口城市,中英文检索桑内斯都无法查找到相关的作者,这篇文章是最早的源头,根本没有任何翻译出处,而挪威人名中很少有叫“桑内斯”,毕竟这个名字已经是一个城市名。

就这么一篇文章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写,只要随便署上挪威(旅鼠产地)人的名字就能冒充外国翻译之作了!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很多地摊读物都喜欢这么玩,把奇闻轶事编造得煞有介事,就像“切尔诺贝利的食人鼠咬破车轮胎蚕食考察队员”事件一样,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

《科海故事博览》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主管,云南晶晶科技艺术中心主办,创刊于1993年1月1日。听杂志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以收录“奇闻轶事”为主略带点科普性质的杂志。

当年这类在地摊上是最受欢迎的!什么史前火花塞、史前核反应堆、人类脚印化石,统统都是从这类杂志开始造的谣,一直到现在还在误导读者,可谓贻害久远~

至于这本杂志的主编——龚运禄,当时还亲自给“旅鼠”一文写了极富感染力的按语。实际上,豆瓣上曝光其恶意拖欠作者稿费,而且还剽窃同类杂志《科幻世界》的原创小说,更让人瞠目的是杂志长期亏损,责编被迫辞职,主编与作者隔空对骂。。。

作为一类追求高品位、高质量、最精品的《读者》,就这样从一个极其不靠谱的刊物中转载了这么一篇不靠谱的文章,而这篇文章只是从某篇科普文章中改编而来的,一头一尾加上绝症和死亡的噱头,就成了感人肺腑的经典之作。。。

那篇科普文章正是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沿用至今的《旅鼠之谜》(摘自1993年《科技日报》):

这篇文章的作者身份比龚运禄要厉害多了,位梦华(出于尊敬,后文以位老前辈代称),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系地质专家、到达过南北两极,代表作品之一正是《旅鼠之谜》,发表于1993年《科技日报》。

位老前辈在那篇“科普”文章中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逻辑错误,老前辈为了体现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在文中做了详细计算,最后的结论是:

一对旅鼠繁衍一年后,加上子孙后代总数达到164万只,因天敌和环境原因死去一半,还剩下80多万!!!(这种逆天的计算方式,简直史无前例)

说旅鼠的繁殖力强是没错的,但是一对旅鼠一年生7胎,每胎6公6母,20天后生长成熟,一年下来加上子孙一共有160万只!

这简直太耸人听闻了,一对儿旅鼠能产这么多后代(最早的教材这两个数字分别是967118和50万),这种繁殖方式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做到,如果按照这样来算,地球早就被旅鼠给占领了!

位老前辈的逻辑错误在于“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而老前辈的结论却是在最后总数上砍掉一半。实际上,如果要死亡的话,旅鼠应该是在生长过程中死亡,不可能等到生育繁殖后代之后统一消失。那么,正确的计算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每对旅鼠生6对鼠宝宝,但只有3对能活下来继续繁衍后代,根据统计学公式,2×(3+1)^7=32768。也就是说最终的旅鼠只有3万多只,与上文位老前辈的160万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实际上,位老前辈的文章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他在文中写道:“队伍愈来愈大,常常达数百万只”,这与他的计算公式“每对旅鼠及其后代达82万”相矛盾,难不成这么大部队都是当初那两只旅鼠的后代??

还有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位老前辈在文中反复诉说自己遇到一位立志要解开旅鼠之谜的“纽约动物协会”成员,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有关旅鼠的神奇传说完全是臆想的一次邂逅,用现成的材料串连出一个故事。

至于旅鼠自杀的传闻,位老前辈似乎并没有深入钻研,只是一味地陈述当地的传闻(事实上,国内根本没有关于旅鼠自杀的研究报告,因为这个结论本身就是错误的)。

那么,旅鼠自杀的谣言到底从何而来?让我们继续向前追溯!除了一些谜一样的传闻之外,最早将旅游自杀搬到公众面前的要属迪士尼漫画了!

1955年,迪士尼工作室将旅鼠在挪威跳海自杀的场面做成了卡通,放入了史高治叔叔的冒险系列漫画中。就这样,“旅鼠自杀”以艺术的形象走进了大众视野,开始被包装为误导多数人的文化产品。

1958年,迪斯尼还专门拍摄纪录片《白色荒野》。该片纪录了旅鼠成群结队地迁徙、最终跳海自杀的场面。但最终被证实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拍摄的,那个地区并不产旅鼠。

摄影组从因纽特小孩手中买了几十只旅鼠,让它们在一个转盘上奔跑,从各个角度拍摄,剪辑后就出现了成千上万只旅鼠大迁移的情景。九名摄影师还把旅鼠运到悬崖边,希望拍摄它们跳到悬崖下河中淹死的场面,不料旅鼠却不愿往下跳。

最后,摄影组残忍地将它们赶下了悬崖,人为制造了跳海自杀。到目前为止,尚不知道迪斯尼公司当时是否批准摄影师使用了这种拍摄方法。(参见方舟子《旅鼠的神话》,《中国青年报》)

就是这样一部惨无人道的纪录片,竟然还获得了奥斯卡奖,它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约的动人传说在西方家喻户晓,直到如今绝大分部人还错误地认为——旅鼠跳海自杀!

那么,旅鼠之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德国的三位生态学家对生活在格陵兰东北部的旅鼠进行长达16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结论是旅鼠集体自杀根本是无稽之谈!(瞧瞧人家的敬业精神)

旅鼠自杀只是一个谬论而已,教科书中所谓的“为了种族的繁衍而毫不犹豫地奔赴死亡之旅,心甘情愿地给天敌做食物,浩浩荡荡地跳入大海”,这些都是人为附会的,旅鼠也是生物,他们也会种内竞争,他们不是群居动物,不会集体行动,只有在迁徙的时候才会形成大面积的势况,有一部分体力不支的死在河流中,顺水飘荡到海岸被人误以为自杀。(以来材料来自《北京科技报》)

旅鼠自杀之谜被辟谣之后,几乎国内所有的科普报刊在有关旅鼠的论述中均会纠正这一错误,然而有一篇文章却始终不肯纠正,那就是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的《旅鼠之谜》。

无论是逻辑计算上错误,还是有关旅鼠论述的悖论,很多人都指出过这一谬论,可惜教科书就是这么神奇的存在。。。笔者犹记得,在上到《旅鼠之谜》的时候,语文老师还饱含深情地歌颂道:“多么伟大的牺牲精神啊!”

现在回想,当年完全被这篇课文欺,爱迪生给妈妈做阑尾炎手术、地震中的父与子、羚羊飞渡,一个个充满悖论和谎言的文章,欺我们最纯真的心灵,这种感觉是无比的愤懑!

旅鼠并不会自杀,是造谣者杀死了它们!从最初迪士尼的九名摄像师,到后来的位老前辈,以及科海故事博览的主编龚运禄,没有一个人出面澄清当年的错误。

彼时,他们披着光鲜亮丽的衣服;此时,他们依然光彩熠熠,造谣的代价太低了,何苦去费心思较真呢?又何苦为当年微不足道的“小纰漏”道歉呢?

人们愿意相信旅鼠是跳海自杀的,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什么是谣言,什么是辟谣,都没有意义了。

252 评论

周大侠go

2005年10月,由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总经理刘旭创办的东方微点公司,在“防病毒公司传播病毒”的新闻传播下名誉扫地,致使东方微点公司高管田亚葵被非法关押11个月。随后经过调查,田亚葵案背后的黑幕被查清:瑞星公司当时为了扼杀微点这个新生的杀毒公司,请托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处长于兵通过假报案、假损失、假鉴定的手法陷害竞争对手。于兵被北京市纪委立案调查,瑞星副总裁赵四章被批捕。2010年12月6日,金山公司诉360董事长周鸿祎名誉侵权案开庭。该案核心,是被告在微博上披露的金山公司在微点案中作伪证一事是否属实

129 评论

小公举A酱

驱使旅鼠前进的,不是求死的欲望,而是惊慌,包括对饥饿的惊慌,以及对方向迷失的恐慌。

旅鼠在数量急剧膨胀之后,会发生一种现象:所有的旅鼠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到处叫嚷,跑来跑去,并且停止了进食。

旅鼠们勇敢异常,充满挑衅性,肤色开始变红。它们聚集在一起,盲目而迷惘,忽然有一天,这些小家伙们开始向一个方向出发,形成一队浩荡的迁移大军,一直走到海边,然后从悬崖上跳进大海。

扩展资料

旅鼠效应(Arctic Hamster Effect 或 Lemmings Effect),泛指在团体中盲目跟随的行为。

旅鼠效应的产生原因有两条:

1、群体成员倾向于与其他成员保持行为与信念的一致,以获取群体对他的认可及团体归属感;

2、群体成员在对需要决策的事件拿不准的时候,模仿与顺从他人的行为与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鼠效应

317 评论

向上七季

背景
原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刘旭从瑞星公司离职两年后,于2005年1月创办了北京东方微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而当时瑞星公司已经在中国IT安全市场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有率。[2]

[编辑]起因
2005年5月13日及同月31日,刘旭在《光明日报》上先后发表了“杀毒软件亟待克服重大技术缺陷 我国应尽快研制主动防御型产品”和“主动防御电脑病毒并非天方夜谭”的文章,同时开始着手准备微点公司“主动防御软件”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当时处于安全市场垄断地位的瑞星公司,深感微点公司的产品一旦上市就会对自己的产品造成冲击。所以通过贿赂买通时任北京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以下简称:网监处)处长于兵,通过报假案、假损失、假鉴定等手段栽赃陷害微点公司及其成员,阻挠微点公司产品的上市。意图窃取其核心技术,并致微点于死地。[2]

[编辑]经过
2005年6月21日,刘旭向网监处提出了备案申请。网监处不仅不给予备案,反而以“反病毒公司资质调查”、“未采取安全技术防范措施”为由,多次传唤刘旭在内的管理、研发人员。存有微点“主动防御软件”方案设计、源代码等核心机密的数十台电脑被扣押。并且在未出具任何合法手续的情况下,电脑被直接送到了微点公司的竞争对手瑞星公司。同时,诬陷微点公司副总田亚葵在互联网上传播“”、“”、“”、“”四种计算机病毒,致使与其使用同一路由器连接互联网的健桥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管理部、北京思麦特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等用户受到感染,造成经济损失18万余元。[3]到了8月27日,于兵为证实从思麦特公司和健桥公司查到木马病毒是从微点公司副总经理田亚葵笔记本电脑中传播出来的,在其授意下召集了病毒专家论证会。在没有如实提供材料的情况下得出来“可以确定”的认证结果。[2]随后网监处于8月30日凌晨,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三款之规定,将所谓“涉嫌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微点公司副总经理田亚葵刑事拘留。在田亚葵被拘留后,微点公司研发部负责病毒库保管的崔素辉,也遭到通缉。为了保存公司研发实力,刘旭把研发部悄悄地从北京转移到了福州。[2]同年9月6日,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测中心收到网监处的公函,以微点公司涉案为由,要求其对微点产品不予检测,封杀了微点公司防病毒产品的上市权利。[2]田亚葵被刑事拘留后,由于缺少报案材料,于兵又指使他人到北京另外三家杀毒软件公司(北京江民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启明星辰资讯技术有限公司)做工作,让三家公司分别出具虚假“病毒爆发”报案材料。同时,于兵指使委托由瑞星公司副总裁赵四章推荐的瑞星公司监事为合伙人的中润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微点副总田亚葵传播病毒案件涉及的有关损失进行评估,并将该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评估结论作为认定田亚葵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要证据。[2]到了10月21日,网监处发布“破获国内首例防病毒公司传播病毒案”的新闻。 [4]

2006年7月28日,田亚葵在经历了11月的拘留后办理取保候审,被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释放。[2][3]到了11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对田亚葵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微点主动防御软件在因所谓“国内首例防病毒公司传播病毒案”被封杀两年半后,获准向国家电脑病毒防治产品检测中心办理产品上市销售前的检测手续。[2]

2007年12月19日和同月25日,《科技日报》在显著位置分别以“微点软件的上市之路为何如此艰难”和“谁保障自主创新成果不遭封杀”为题,对微点软件遭封杀的事件进行了披露,发出了“微点事件”背后到底是否另有“黑幕”的拷问。 [2]

2008年2月,微点主动防御软件终于获得被阻扰了近三年的销售许可证。[2]同年7月,北京市纪委接到实名举报,反映于兵等人存在徇私枉法等问题。市纪委高度重视,成立专案组对于兵等人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进行立案调查。据查,于兵涉嫌收受瑞星公司贿赂、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公款,涉案金额巨大。据来自中国大陆检察系统的消息,于兵涉案金额高达人民币4000多万元。[5]

[编辑]调查情况
于兵等人称,田亚葵所用的笔记本电脑中,有四种病毒于2004年12月21日被激活对外传播,造成较大损失。而经查,田亚葵笔记本电脑上网的ADSL电话线是2005年4月1日才开通使用。经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重新鉴定,在田亚葵笔记本电脑中四种病毒只发现了三种,而且从未被激活过。北京市纪检机关经立案调查,查明“北京东方微点传播计算机病毒案件”是调取假报案、假损失、假鉴定等证据材料制造的一起假案。于兵因涉嫌受贿、陷害他人,以及贪污公款等罪,遭北京纪律部门调查。而涉嫌行贿的瑞星公司副总裁赵四章,则已经被逮捕。[1][2]

[编辑]最新进展
2009年2月7日,微点公司总经理刘旭向记者表示,“正在准备向瑞星公司索赔”。根据微点公司提供的数字,主动防御软件上市受阻近三年,使微点公司蒙受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三千多万元。[2]

2月17日,瑞星公司上世纪90年代中期总经理、从业20多年的记者王学武在《科技日报》发表了名为“一项重大原始创新何以大难不死——北京东方微点公司起死回生始末”的文章。[5]《北京晚报》亦发表“杀毒业最大的丑闻是如何炮制的”文章。[2]随后,中国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IT网站以及为数众多的网络论坛均对此事件发布新闻评论或者转载相关文章,引起各方强烈反应。

2月18日,瑞星公司以瑞星公司董事会名义发表“记者王学武编造假新闻 恶意诽谤瑞星公司”的声明。[6]同日,原先登出报道的网站,大多数都开始删除相关信息,或禁止对此案件的讨论。

2月19日,东方微点公司发表驳斥瑞星公司的“严正声明”。[7]同日,北京江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启明星辰资讯技术有限公司等反病毒公司对曾为此案出具虚假“病毒爆发”证据的说法予以否认,[8][9]但网上有视频表明当时江民提供了病毒爆发证明。[10]当日晚间,网络上亦出现自称是由中国“国内对瑞星强烈不满的热心网友”创建起来的名为“反瑞星联盟”的“非盈利公益组织”的网站。[11]

2月21日,江民公司创始人王江民在接受大陆IT商业新闻网采访时表示“微点在故意炒作自己的产品,同时打压其他竞争对手”。同时再次否认曾对此案出具虚假“病毒爆发”的证据。[12]

2月23日,记者王学武发布声明,称瑞星公司董事会的声明“捏造事实对本人进行恶意诽谤,严重侵害本人名誉。”“本人已于2月23日正式起诉瑞星公司。”[13]

2月25日,瑞星公司发表名为“记者王学武5年编造30余篇假新闻 吹捧刘旭攻击安全行业陷害瑞星”的声明,称自2005年以来,王学武伙同刘旭“利用其媒体关系网陆续编造30余篇假新闻”,“攻击整个国内外安全行业”,“诋毁、丑化瑞星公司”,“为刘旭和其产品作虚假宣传”。[14]

10月16日,海淀法院认定北京瑞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行为构成对王学武名誉权的侵害。被告北京瑞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判向王学武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五千元[15]。
2010年2月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无中生有,挟私报复,完全栽赃陷害,利用职权来制造冤案”,判处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原处长于兵有期徒刑11个月[16]。

本文转载

198 评论

枣儿的爱

夸克之谜——一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科学辩论 人们一般都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而基本粒子则是由比基本粒子更基本的亚粒子组成的。亚粒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夸克”或 “层子”。 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人们不仅通过实验找到了,而且巳经在实际应用。而夸克(或层子)自从 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这一设想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计出了多种夸克模型,建造高能电子对撞机。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夸克(或层子)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或层子)至今未 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因为夸克(层子)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1996年2月2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天津大学崔君达教授的文章《夸克存在吗》,向“夸克说”提出了质疑。崔说,早在1979年3月,他在全国第一次数学物理讨论会上,对SU3(夸克模型)中的“3”,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即复合时旧论。按照这个理论,夸克模型中的夸克,层子模型中的层子,以及Higgs粒子都是不存在的!“人们不论上天入地去寻找,夸克总是杳无踪影”。 1993年10月美国国会在经过了长期听证之后通过了一个决议:停止给已执行了4年的SSC(超高能超导对撞机)工程计划拨款。 崔教授的文章实际上是关于“夸克是否存在”的争鸣的开始。其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科协报》等7家中央报纸的8位资深记者致书中央领导,建议中央慎重考虑是否实行基础科学理论的战略转移,暂缓或减少对“层子说”研究的拨款。 中央领导指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1996年8月6日召开有关科学家的会议,研讨崔君达教授的文章和8位记者的信件。应邀参加会议的绝大部分是赞成“层子说”的粒子学家,崔本人和8位记者均未被邀请。会议由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主持,何祚麻院士做了典型发言,何院士称:“全世界有那么多物理学家做了那么多的实验,都充分证实了夸克或层子的存在。夸克的存在是全世界物理学家公认的,是不容置疑的。”何院士说崔教授的“复合时空论”是“病态科学”,崔教授是“病态科学家”。并于1996年9月2日将此发言稿发表于《科技日报》上。 1996年12月2日,《科技日报》又发表了崔君达教授反驳何祚麻院士的文章《复合时空论并非病态科学》。崔在文中进一步指出:物理学界并非全都公认夸克的存在。不同意见早在70年代就有了。我国物理学家朱洪元,诺贝尔奖得主、量子力学奠基人海德堡都认为:全世界许许多多物理学家花了那么大的力量寻找夸克,如果夸克真的存在,早就应该找到了。 崔在文中还特别提到:1994年,首先提出夸克模型之一的M·盖尔曼写了一本《夸克与美洲豹》的书。他在书中说,他提出的SU3中的U3实际上是一个数学符号,并不代表“实在的”夸克这东西,物理学家们把它误解了。他最后宣称:“我不相信夸克是有的。” 在《科技日报》发表崔君达文章的同一天,《中国科学报》也发表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于1996年10月3日的一个讲演。李在讲演中指出:“……另一个谜是,所有强作用的粒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单个的夸克分离出来。”其实,早在1993年李政道在清华大学讲演时就提出这一问题了。 李政道把夸克(或层子)是否存在称做一个至今未解开的谜。 这场公开的争论在中国历时两年多、在中国展开的这场争论,已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注意。美国物理学界向崔君达约稿,崔君达的《SU3理论中夸克假设是不需要的》一文,发表在1999年第4期的美国《强子》杂志上,并被收人《本千年中悬而未决的科学基础问题》文集,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美国基础科学研究所所长R·M·Santilli专门为崔的文章写了一篇很长的评论。他在评论中说:“……夸克是物理实在的粒子的信条是一个真正的科学欺,特别是由所谓‘专家’说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夸克只能在SU(3)对称的纯数学的U空间中定义,而不能在实在的时空中定义。”看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关于夸克和层子是否存在的论战已不可避免。这一场大论战是从我们中国科学家之间开始的。这一事实说明:我们中国现代物理学已有很深厚的根基。

264 评论

相关问答

  • 科技与出版容易发表吗

    一般来心,核心期刊均难发表,但是也有例外,我这有几本杂志,非常好发表,我列举一下:

    瓶子好多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人民日报文章

    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一般都不是代表个人,尽管都有署名,其实这个署名一看就知道是某个机构的谐音。比如仲轩理,就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仲祖文就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其实

    wwj快乐柠檬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

    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1978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即在全国范围内

    smilejune5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出刊日期

    船舶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制造计算机应用焊接材料通讯技术管理工程 1995年全国高校学报优秀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1999年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

    莮Renissodifficult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科技日报社投稿

    看去哪,你是写手?

    小怪兽的小胖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