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4

識食過人
首页 > 职称论文 > 社会支持理论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是朱珠宝宝0

已采纳

社会支持系统是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之后,很多著名学者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10 评论

木洛希雨

摘要:本文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应激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仅是一种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个体特质、应对方式等内部因素间接起作用。同时,社会支持不仅通过普遍的增益作用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会通过缓冲作用降低生活事件或者应激事件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应激自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支持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被提出以来,在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探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当前广泛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能获得来自他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水平和社会适应存在积极影响。目前有三种理论解释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机制,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能提供一种普遍的增益效果,而缓冲机制模型认为社会支持能够为个体在应激状态提供缓冲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强调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阶段性动态变化。本文从近几年来的实证研究入手,分别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应激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一、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程素萍等研究者分析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具体探讨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各个成分的作用。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影响最明显的是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除了一般群体,也有研究以贫困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中,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反向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另外以服刑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中,靳海风等人发现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服刑人员卡特尔人格特质中的因素Q4、因素O与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模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对于服刑人员而言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通过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而产生的。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方面,大部分研究者采用问卷测量法都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充分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并且这对多数群体而言都是一致的。然而,这种积极作用并非是完全由社会支持直接产生的,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等其他内部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二、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者从主观幸福感入手探讨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张艳宁等人的研究引入了情绪智力这一因素,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和情绪智力存在显著相关。对于拥有较高情绪智力的个体而言,他们能够较好地领悟和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绪,当其拥有较充分的社会支持时他们也能够充分使用这种条件,从而影响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而对于情绪智力较低的个体,即使拥有充分的社会支持,也很难对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在这层作用机制上,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主观幸福感起普遍增益的主效应,并且这种作用的产生也需要个体内在因素的协同作用。吴国强等人研究发现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并且,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应对方式则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生活事件会影响个体的积极的、幸福的感受,但社会支持能够缓解这种压力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即验证了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同时,在这种影响路径中应对方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即生活事件是通过社会支持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而后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三、社会支持与应激另一些研究者从应激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缓冲作用。生活事件是诱发各类负性情绪的重要原因。多数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对于缓解个体的应激有着重要的作用,即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对不良心理症状直接产生影响,也能在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间起到间接的缓冲作用。涂阳军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生活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而言,个体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主观支持有重要的作用。伍新春等人分别在雅安地震之后半年和一年半考察了当地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发现,个体的创伤暴露程度和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是社会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别是在灾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社会支持能够显著缓冲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上述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仅是一种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个体特质、应对方式等内部因素间接起作用。同时,社会支持不仅通过普遍的增益作用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会通过缓冲作用降低生活事件或者应激事件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参考文献:[1]杨静.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7):998-1000.[2]靳海风,曾祥岚.社会支持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7):1018-1021.[3]张艳宁,孔风.成人社会支持、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50-51.[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35-37.[5]吴国强,黄杰,鲍旭辉,李越.公务员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8):618-622.[6]伍新春,周宵,毋梦薇,陈杰灵,赵献梓.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的追踪研究: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595-603.[7]涂阳军,郭永玉.生活事件对负性情绪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52-655.作者:刘欢

237 评论

胖墩er猫

浅析社会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关键词】家庭暴力;特征;成因;法律规制;社会介入第一章 家庭暴力的概述第一节 家庭暴力的概念家庭暴力,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是古今中外家庭中较为常见的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就其含义而言:一、广义与狭义广义的家庭暴力如联合国在《清除对妇女暴力宣言》中指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家庭中对女童的性虐待、强奸配偶和其他有害于妇女的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和与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 而狭义的家庭暴力则是指男子对妻子行使的暴力行为,对此有人称之为“殴妻现象”或“殴妻文化”。中外都有学者持这种观点,如英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侣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们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之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二、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者认为:家庭暴力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有效遏止家庭暴力的措施,必须是要把完善现有法律与开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反家庭暴力公众运动相结合,通过培训、宣传等社会手段改变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转变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救助,使男女双方在家庭内部地位平等,将反对家庭暴力作为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三、我国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婚姻法》修正案第三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对家庭暴力的范畴作了明确表述:"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而我国的婚姻法对家庭暴力也有一些制裁条款,如将家庭暴力作为受害方提出离婚的一个条件,无过错一方离婚时可请求损害赔偿等,因此,家庭暴力绝不是“家务事”,而是一种法律予以制裁的行为。第二节 家庭暴力的特征与成因从现在社会家庭暴力的具体表现,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家庭暴力的特征主要以下几点:一、对象的特定性家庭暴力对象的特定性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不仅存在家庭关系,而且表现为被害人身份的相对特定性。家庭暴力中最普遍、最严重的受害人是弱势家庭成员群体。就现在社会看,家庭暴力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其中女性为主,主要是妻子。二、发生于家庭内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主体来看,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是一定的亲属关系。同时,很多人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观念,因此,长期对施暴者的暴力行为采取忍让态度,从而导致家庭暴力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三、主观的故意性与其他的暴力行为一样,施暴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而且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目的。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采取的暴力手段,会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家庭暴力不存在过失问题,这在我国台湾地区“家庭暴力防治法”中有明确体现,该法第2条明文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罪者,谓家庭成员间故意实施家庭暴力行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规定之犯罪”。家庭暴力的故意大多是直接故意,但也存在间接故意的情形,这主要表现在对受害人的精神侵害方面,如虐待行为。四、时间上具有持久性。通过对现存的家庭暴力案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类暴力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时间上的持久性,由于受害者对家庭暴力无力反抗或不愿公开,一直是忍让的态度,大多数男性发现通过暴力方式可以发泄自己的郁结之气,并在发生过一次暴力事件后会再次出现家庭暴力,甚至演变为持续性、长期性的侵害情况。五、后果的严重性。首先,它严重摧残了被害人的身体,使其受到肉体伤害和痛苦,甚至直接导致被害人的死亡。其次,家庭暴力给被害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痛苦,这种无形的痛苦和伤害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愈合,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如导致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等一系列悲剧。家庭暴力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贯穿数千年中国历史,依然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家庭切我国目前没有相应的反对家庭暴力法,所以家庭中发生了暴力事件时,受害者一般很难用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目前法律的范围还没有普及到家庭暴力这一方面,所以如果要通过法律解决该项问题,很难得到一个非常彻底的效果。因此,即使受害者最终决定要拿起法律武器去保护自己的切实权益,也会因为没有相应的保护条文而不了了之,最终甚至会招来更加严重的暴力对待,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害者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热情程度。第二章 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介入一、相关理论1、赋权理论:作为当下社会行为理论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赋权”理论指的是将权利下放至有胜任能力的群体或者个体,使得权利接收体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激发与迅速提升的方法或过程。在我们的日常行为生活中,因为社会中的利益分化以及各项制度制定等等原因,处在社会中偏下层的人民,或处于社会较为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经常缺乏维护自身权利以及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和能力。这种状况十分普遍,而如果想要转变上述的情况,那就必须要对权力和利益进行适当的再分配,走赋权主义的道路。 2、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应该是社会中相对来说的弱者,而这些所谓的“弱者”通常情况下包括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弱者,而和其相对应的是相对来说较为自然的弱者,打个比方来说,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偏远地区低收入人群以及灾区民众等即为自然性社会弱者。社会支持理论不仅可以利用其构建的服务系统拥有的宝贵资源最大程度上帮助社会弱者,一定程度上缓解已有的社会矛盾,还能够持续深化已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且拓展潜在的非正式社会互助网络,不断强化社会服务系统帮扶社会弱者的能力。二、公安与司法体系中的社工介入我国现在初步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包括民法通则、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在内的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应更加完善立法体制,加大对家庭暴力的干涉力度,从而稳定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签署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公约,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妇女、儿童、老人等一切弱势群体权益。1.国家级立法(1)《宪法》关于保障公民权利、男女平等等规定是中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依据。(2)《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虽然没有使用"家庭暴力"的概念,但全法始终贯穿了反对包括家庭暴力在内的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暴力,保护妇女权益的精神。(3)《婚姻法》是中国第一部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其中规定了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措施:受害人有权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公安机关等寻求救助(第43条);相应机构应当应受害人要求采取救助措施;对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应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2.有关司法措施反对和制止家庭暴力,不仅需要完善的立法,更需要法律的有效执行,在司法实践中,家庭暴力案件有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之分,涉及家庭暴力的刑事案件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伤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而构成犯罪的案件。涉及家庭暴力的民事案件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伤害,依照有关民事法律规定而处理的案件。三、医疗系统的介入对于很多的医生来说,他们就是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人的最直接证人。如果医院能够设立医疗社会工作处,在接诊这种疑似受到家庭暴力行为侵害的受害者时,就可以及时的进行问询,一旦发现其确实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就可以马上对其进行治疗的同时,展开专业的社会工作援助活动。如为遭受到暴力侵害的人拨打110,或者为她们提供一定的庇护场所等。第三章 总结与反思家庭暴力无小事,任何人在面对家庭暴力时都不应将其只是看成一件很小的“家事”来处理,必须要将自己从“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想中解脱出来,尤其是在新婚家庭中发生的家庭暴力,如果不将问题及早的解决在萌芽或初始阶段,那么家庭暴力行为将会在这个家庭中不断的、更为频繁的发生,严重者甚至会最终引发犯罪行为。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少数女人过于强势,这就与一般男性对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期望产生了差距。如果将这种过于强势的性格运用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而同时该家庭中的男性又恰好大男子主义思想较为严重,那么冲突就在所难免。另外还有一部分女性由于从小收到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娇生惯养,不能学会在婚姻的开始阶段适当的包容体谅对方,遇到问题不会示弱,一定要在语言上占尽上风才肯罢休,更有甚者一些女性角色会对自己的丈夫先动手,但最终反而自己吃了大亏,成为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参考文献[1] 张珊珊等,关注家庭暴力案件[N],扬子晚报,南京,2001-11-25 ( A5 )[2] 郝艳梅,重新审视家庭暴力[J],《前沿》,[3] 马原,坚决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C],人民法院出版社,北京,[4]江晓红等.有效预防家庭暴力的几点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32):70-73[5]林玉琼等.浅谈家庭暴力[J].法治与经济.2006(39)[6]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7-236[7] 聂鹏,贾维周.社会工作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

323 评论

相关问答

  • 哪些期刊支持共同通讯社区论文

    不同期刊要求也会不同,一般英文期刊都会有一个通讯作者,在英文期刊上,通讯作者的地位和作用都很重要,一篇论文要是有好几个通讯作者,难免会降低通讯作者的价值,所以英

    红颜一笑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决策支持系统期刊

    《群决策理论方法与实现》 200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期刊论文:1) 基于群体理性行为的GDSS设计及实现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7.2(29)期

    雨丰是小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查重支持验证

    首先目前的查重系统有很多,那么其中正规的论文查重系统都要注意到安全性以及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不管是事先在其他系统进行的论文查重,还是使用的学校知网免费查重机会进

    吃货高老师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社会支持理论文献

    社会支持系统是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

    識食過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决策支持系统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企业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其进行生产的主要物质技术基础川,它们

    湖边隐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