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5

快乐尚龙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中国文化名城保护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吾竟谁陈

已采纳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价值,似乎已不再是一个辩题,但是时下不少地方的历史文化名城频频遭到破坏,尽管一些社会贤达奔走呼告、阻止破坏,但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打着招商引资、开发利用的旗号以“所向披靡”只是破坏着文化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历史文化名城被“开发”得“旧貌换新颜”,甚至被毁坏、湮没。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该引起 *** 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历史文化名城健康发展。

建立、完善督导制度。

*** 相关职能部门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应严格审查,需要修缮的古迹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掺入现在花元素,更不能被拆毁;尽量保护古迹的原址,不应该拆建;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设进行指导,不能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

同时要求各历史文化名城 *** 每年呈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状况年度报告;将保护名城的政绩列入名城主要领导的考核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频遭破坏事件大都是在旧城拆迁、改造过程中发生的,而这些不法行为基本是都是地方 *** 某些官员所为,且这样的所作所为很难受到监督,跟谈不上得到制止和纠正,因此增强 *** 职能部门的内部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

各职能部门应明确职责、增强协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个 *** 部门的职能,文物、规划、房屋土地、城建等行政部门各管一摊,这对历史风貌保护十分不利。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涉及省、市 *** 及相关委、办、局,下设计区、县 *** 、街道办事处,横向联系涉及到房地产商,各部门有时政策之间相互矛盾,政令、法令不统一,这在客观上增加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难度。

因此只有综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

完善法律法规、增强执法力度。

长期以来,国家有关法律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语焉不详,难以形成有力的法治氛围。

对一些毁坏古迹的行为,执法部门执法无据,加大惩治力度就更无从谈起。

目前我国除了对盗窃、走私文物一度打击力度较大外,对其他的破坏现象处理不力,至于因搞“建设性破坏”受法律制裁的个案几乎没有,这样的执法力度当然无法遏止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现象的不断发生。

因此对于在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应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观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应依法处理。

实行政务公开。

在“房屋拆迁公告”出台之前,必须进行文物普查和专家论证,广泛听取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放眼全国,北斋这种长期被人遗忘、在保存价值尚未定论之前早已或注定遭受灭迹命运的文物并不在少数,不少专家也总为此不停的奔走呼吁。

然而,文物的保护并不是也不应该仅仅由某几个专家努力便完事的。

*** 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和广度,做到切实保护每一处文物,对有争议的一定要慎重对待。

在增加财政拨款的同时,应鼓励旧城区人们吸纳资金进行自我更新。

很多历史文化古迹因没钱修缮而自我破损,被认为没有保存价值,旧城区因人口密集、年久失修而成为危房,面临被拆得命运。

因此 *** 应增加财政拨款对文化古迹进行修缮;鼓励旧城区人民利用市场机制,利用灵活的政策,吸引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包括外省市乃至海外的资金,投入到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维护中来,使历史街区走上有机更新的良性发展轨道,从而摆脱解困必拆房的怪圈。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正确处理好城市开发和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已迫在眉睫,只有在城市建设中切实搞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才能维系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基。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不仅不毁阻碍城市的发展,反过来还能促进历史文化名城更具吸引力。

260 评论

家有陈先森

把我的论文素材给你算了!!

1、绍兴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迹?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是中华民族立国始祖夏禹与诸侯会盟之胜地,古越国的都会。

这里山明水秀,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素有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美誉,,是一座有4000多年文化积淀和近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因其文物古迹、传统街巷、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古都氛围而成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天赋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名人辈出,贤才 流寓,构成了绍兴人文荟萃的特色。

790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各类文化遗迹3600余处,至今仍保存着春秋、战国、汉、晋、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其中历年来已被各级 *** 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92处,内有国家级4处(古纤道、鲁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级46处、 市(县)级142处,此外,地方馆藏文物也不可小觑,3.5万余件文物中仅一级品就达100多 件,这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托。

2、这些文物古迹的现状如何?

在我国现有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由于没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为的破坏。

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正面临着九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名城保护和城市开发的矛盾。

由于对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城市开发的价值在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个案屡屡出现。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结构和当代交通需求的矛盾。

历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较窄较短,而当代交通则要求快速通畅。

一些古城为了拓宽道路而破坏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后性和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

历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设施难以满足当代百姓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 *** 为了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将“旧城改造”作为 *** 政绩,古城格局随之破坏。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护的财政保障和城市经营、开发经费的矛盾。

现有的“文物保护经费”只能用于已发现文物的抢救性保护,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需的大量经费却缺乏财政保障,财政经费往往支持看得见“实惠”的城市经营、开发项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过程中的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发展旅游业,出现了开发过度、利用过度的状况。

第六大矛盾,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政策不对等矛盾。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古城,在老城区外围开辟了新城区。

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区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护的整体性和点、线、面保护的矛盾。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点往往着立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而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却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孤岛”。

第八大矛盾,破坏与恢复的矛盾。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有识之士的呼吁和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街区的恢复开始列入 *** 工作日程。

但与前些年的破坏速度和力度相比,保护和恢复显难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体制的矛盾。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过程中,出现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与名城古迹保护和利用相关的部门有建设、文物、旅游、园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护,有的主利用,体制上的不相容产生的政策上的相对抗也屡见不鲜。

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关键是缺乏正确的政绩观。

自1982年以来,我国先后有103座城市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管理者把“旧城改造”当作政绩,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历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认为的破坏。

在“古城长高了”的欢庆声中,高楼大厦代替了传统街区,现代化建筑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历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株文物大树,文物遗迹成了现代都市中的“孤岛”。

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视黄钟为瓦釜,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历史的文脉被他们活生生地阻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一原则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已经是城市的灵魂。

中国的社会经济越发达,中华七千年的文化内涵越显得厚重。

城市建设必须顾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不应以毁坏古迹作代价。

历史文化名城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保护好这一载体,就是历史文化名城 *** 的最佳政绩。

就绍兴而言,这座古城所孕育的丰厚文化,就是当代绍兴最大特色和最大财富,也是绍兴发展的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

城市越是现代化,越要依赖文化的支撑。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发展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

绍兴在处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上做了“六个坚持”的尝试:坚持科学规划,制定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保护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的各项工作,使古城保护走上健康、规范、有效的轨道;坚持重在保护,投资4亿元,对8处国家级、25处省级、6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文物点,还投资11亿元,对鲁迅故里等7个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修缮,修缮后的仓桥直街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坚持风貌协调,保护和延续唐朝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确立的街巷格局,保护和延续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逐步恢复“粉墙黛瓦”的建筑格调;坚持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名人文化、古越文化、物产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遗产;坚持生态和谐,十分重视对城区水系的规划、保护和利用,疏浚养护城区17条河道,彻底整治长12公里的环城河,使城区水系畅通,死水变活,活水更清,清水长流,保持了绍兴“东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坚持创建品牌,进一步塑造“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风情看绍兴”品牌,还推出了鲁迅故里修学游、鲁迅笔下风情游、兰亭书法研修游、古城文化寻踪游、跟着课本游绍兴等文化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使当代民众共享古城文化的魅力,是一种历史责任。

历史文化名城的执政者应该严格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文物法》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保护历史古城与发展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新路,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民众服务,促进文化旅游繁荣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多赢格局。

在古城保护的进程中,绍兴市已经尝到了甜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旅游节节攀升,促进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去年,绍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23万人次,创旅游收入116亿元,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去年,绍兴因此被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个永恒主题,推进古城保护和发展文化旅游良性互动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只要我们更好地研究古城、保护古城、发展古城,一定能使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交相辉映,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3.《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介绍

《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经多次编制,本次规划1999年3月编制完成,并于2001年12月经省 *** 批复实施。

一、规划构思

1、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体系。

既要保护古城的格局与传统风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等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自然文化遗产,也要保护继承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

2、在宏观和微观上采取多种规划手法,保护和延续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实现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如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调整,人口的疏解,对过去建设性破坏逐步进行整治等。

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法,如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分级和保护要求,对建筑分六类进行保护与整治等。

3、针对绍兴的历史文化遗存点多、规模不大,历史街区又比较分散的特点,规划构筑系统,增强整体性,努力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综合形象。

一是以“线”串“点”,以“线”串“面”,通过保护城市水系,把古城内近三分之二的文保单位和七片历史街区串连起来,形成一个能反映、代表绍兴古城历史文化特色的总体形象;二是以路串点,以绿串景;三是组织古代和近代两条历史文脉。

4、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规划措施,使《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得以实施。

二、空间布局

从绍兴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绍兴名城保护采取“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相结合。

所谓“点”,就是保护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

所谓“线”,就是保护“水是有城,城中有水,水巷纵横”的“三纵、二环、六线、八池”独特的城市河湖水系和“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带。

所谓“面”,就是保护越子城、八字桥、鲁迅路、西小河、蕺山、新河弄和石门槛等七片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与此同时,抢救和保护濒临破坏的以“三山二塔”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构成的古城空间形态格局和以黑、白、灰为特点的古城色彩基调,保护六条视线走廊,控制古城建筑高度。

把“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结合起来,充分反映和展示古城的历史文化风采。

三、创新与特色

1、规划成果完整性。

有规划文本、图则、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实施效果。

2、保护理论体系的完善性。

从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到保护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从保护文化遗产到保护自然遗产,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到指导今后工作理论,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证。

3、基础资料翔实,方案科学合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规划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非常切合绍兴名城保护实际情况。

规划明确了古城的保护期限、原则、目标、范围、内容,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划定不同的保护范围,实行分级保护,将保护区内的建筑分为保护、改善、重建、保留、整饬、拆除六类保护与整治模式,对古城内的建筑、体量、形式、高度、色彩作了详细规定,对每个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及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也作了具体规定。

4、文字精炼,表达准确,图纸清晰,可看性强,图文并茂,为规划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次规划范围为平方千米。

以绍兴古城平方千米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地区。

规划古城内人口由15万人疏解到1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从平方米上升到83平方米。

古城实行“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风貌保护相结合。

“点”:保护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

“线”:保护长千米,桥梁84座,18条河道构成的河湖水系;保护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的河道两侧各50米左右范围的水乡风貌带;保护六条视线走廊。

“面”:保护五大片、二小片历史街区。

面积指标详见表1、表2。

“古城空间形态和建筑高度”:保护以三山(府山米、塔山米、蕺山米)二塔(应天塔米、大善塔米)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组成的古城空间形态。

古城范围内禁止再新建高层建筑,保护区处的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4-6层,檐口高度米-19米,色调以黑、白、灰为主。

五、实施效果

依据《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投资7000万元组织实施了越子城历史街区内的仓桥直街(红旗路)宝珠桥至凤仪桥地段和蕺山历史街区内的蕺山直街两侧(书圣故里)地段的保护整治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其他相关项目逐步按规划要求展开。

91 评论

真理在朕

保护文物,不容小觑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也趋向于城市建设和发展领域,这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城市建设的投资非常有限,城市发展资金主要靠各城市独立解决,所以不少城市都把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国内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城市建设中,规划是龙头,规划必须先行。在城市发展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因此,城市发展的规划方略研究,十分重要。城市规划走向发展性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城市经营。一个好的建设规划、小区规划就可以创造上亿的价值,上海文化佳苑就是一例。一个好的城市总体规划创造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周庄、平遥的规划最有说服力。 概括起来,城市发展的规划方略,主要有如下方面: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基础设施区域共用,节约投资并增加效益;规划先行,搞好城市发展性规划。这些问题是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城市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各城市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面对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难题,以推动城市的建设健康顺利发展?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同济联合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研究专家李秉毅,请其主要就“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方略发表看法。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何在? 李秉毅介绍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4个方面: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科学价值、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从历史研究着眼,来看待城市文化价值。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明今,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建筑、构筑物(如中国的赵州桥、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有的甚至是现在人们还不清楚的科学理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凝聚了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李秉毅说,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城市文化遗产,为我们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展城市旅游业,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城市。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场所。小小的周庄(小镇),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增长率也是惊人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我国张掖市比日本的高山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得多、有价值得多,然而,我国张掖市的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值的比例却比日本的高山市低得多,张掖市不到10%,而日本的高山市在70%以上。总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遭受地震时,国际上给了相当数量的捐助。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经营的长远战略

26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非遗古琴保护研究论文

    古琴音乐传播困境及创新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

    贪吃的猫猫41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研究论文

    企业商标管理若干规定1995年12月22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48号公布1998年12月 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86号修订第一条 为加强对企业商标的管理

    jessiemaomao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保定古城墙护城河研究论文

    护城河,是古时由人工挖凿的,环绕整座城、皇宫、寺院等主要建筑的壕沟,然后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护城河就是就近引河水,北方缺水,城池有护城河的很少,

    evilevilevil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城镇化情况研究论文

    中国城市化问题的要素集成研究摘 要:从要素互动、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采用集成和系统研究的方法,将城市化环境划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并构建了系统

    小萝莉的春天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天然林保护制度研究论文

    青山不老树为本,绿水长流林是源。森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森林,森林更需要人类的保护。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火灾

    王小旭zx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