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1205
只要对就业有好处就行一、基本情况 胡望水,男,1963年8月生,教授,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本科毕业,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床普查与勘探硕士学位,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长江大学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湖北省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油藏描述、石油构造、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科带头人,负责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现在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任教。年平均300万元左右的科研经费。《石油地质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主要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有:(1)对正反转构造和盐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地提出了正反转构造和盐构造的主动型和被动型动力学成因类型,并建立了其成因模式;(2)对于伸展或裂陷盆地,从其浅表层的构造变形和结构去判断其动力学成因属于主动型或被动型,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式;(3)在多年油藏描述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四维油藏描述理论技术和方法;(4)创新性地建立了华北中上元古界和中下扬子古生界的上升流沉积模式及其与油气成因的关系。二、学习和工作简历 1983、9-1987、7 江汉石油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学习 学士学位 1987、7-1989、8 江汉石油学院任教 1989、9-1992、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 硕士学位 2000、9-2004、5 同济大学学习 博士学位 1992、7-至今 江汉石油学院、长江大学任教三、教学及奖励本科教学主讲《石油构造分析》、《盆地构造分析》、《海洋地质》; 研究生教学《石油构造分析》、《盆地构造分析》、《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含油气盆地分析》指导研究生40人奖励有5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分别获湖北省大学生科技论文一、二等奖。四、科研经历 在科研方面,主持并承担了50多项课题。其中国家级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10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才引进项目1项,局级33项。 在石油构造方面:主持完成和正进行的各级别15项项目,(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创新基金项目《正反转构造平衡剖面摸拟方法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滚动项目《断层封闭性评价系统及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 “十五”重点盆地石油重大勘探领域预探与目标评价研究的子课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析解释与圈闭评价》、(4)《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局部构造成因及演化特征》、(5)中国海洋石油股份公司《BZ34区地震构造解释及构造成因分析》、(6)河南油田分公司《南阳凹陷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对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国家八五项目的子课题(7)《塔西南坳陷构造特征》、(8)《新疆三塘湖盆地区域构造特征》、(9)江苏油田分公司《苏北盆地三维构造特征及模型研究》、(10)大庆油田公司《松辽盆地莺山地区断陷期构造特征研究》、(11)河南油田分公司《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12)新疆油田分公司《准噶尔盆地西缘红车断裂带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3)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黄河口凹陷三维连片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4)中南分公司《南岗-米积台构造带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5)中海油研究中心《北部湾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史研究》。在综合研究及油藏评价方面:主持完成和正进行的各级别的33项项目,(16)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项目《新疆北部诸盆地侏罗系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选择》、(1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十五”重点盆地石油重大勘探领域预探与目标评价研究的子课题《临河盆地勘探评价与目标优选》。(18)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库车拗陷油气系统与区带评价》、(19)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微生物-烃-水-岩石相互作用研究》(49773198)。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西部重点研究项目(20)《河西走廊地区中、新生代诸盆地对比研究》及(2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富硫流体:成因、运移与硫酸盐还原作用》(40173023)、(22)《松辽盆地北部外围中小盆地油气地质综合评价及优选》、(23)国家油气战略选区项目《华北前第三系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编号XQ-2004-03)、(24)辽河油田公司项目《龙湾筒凹陷石油地质条件综合评价》、(25)中原油田《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26)辽河油田《月东构造油藏描述》、(27)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烃类检测及气藏描述方法研究等、(28)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29)中石化华北分公司《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代家坪长8油层油藏描述》、(30)辽河油田《茨46井区储层预测与目标优选》、(31)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南阳凹陷新庄地区三维地震处理与储层预测》、(32)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张店构造储层预测》及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33)新疆油田分公司《彩南油田储层预测与隐蔽油藏研究》。(34)中石化中原油田《胡12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5)《胡5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6)《胡7北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7)《胡7南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8)新疆油田分公司《火烧山油田H2油层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39)《文13北块储层模拟及剩余油分布规律》、(40)《吉林红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41)《河南油田高温胶联聚合物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42)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孤家子-后五家户-八屋气田剩余储量分布研究》、(43)《聚合物驱后组合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4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及目标优选》、(45)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八屋地区深部油层储层评价及合理开发研究》、(46)《大208区黑帝庙、扶杨油藏精细油藏描述》、(47)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王场油田北断块精细地质模型研究》、(48)《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综合评价》。《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成果预测的胡86井取得了成功,预测的层位准确到位,油气显示层达70多米,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古海洋上升流与烃源岩成因方面:目前正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4项省部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中石化南方分公司《下扬子下二叠统上升流相与烃源岩成因环境研究》、(2)中石油股份公司风险基金《华北中上元古界中上升流相烃源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3)中石油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4)人才引进项目《下扬子二叠系上升流相与烃源岩成因环境研究》、(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下扬子地块二叠系上升流相及其烃源岩成因环境》。五、专著论文 在国内、外核心及权威期刊上已和即将公开发表论文47篇;专著2部,译著1部。论文被国内外权威文摘收录引用(SCI、EI、美国石油文摘、美国地质文摘等)。 2、第一作者专(译)著 1. 正反转构造综合分析原理和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1年,ISBN 7-5021-3556-1/; 2. 复杂断块油田非均质油藏精细描述—以中原胡状集油田为例,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1年,ISBN 7-5021-3555-1/; 3. 正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编译),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0年,ISBN 7-5021-2964-2/;论文 1. 正反转构造成因类型,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3, No. 4 2. 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No. 2(EI、美国石油文摘收录, 俄罗斯科学文摘收录); 3. 裂谷盆地转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国外油气勘探, 1994, No. 2 4. 松辽盆地“T2”断层系及青山口早期伸展裂陷,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No. 2 5. 塔里木盆地正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新疆石油地质, 1995, No. 3 6.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5, No. 6 7. 松辽裂陷盆地伸展构造与油气,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No. 3(美国石油文摘收录) 8.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石油实验地质, 1996, No. 3(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 9.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天然气工业, 1996, No. 5 10.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No. 1 11. 正反转构造类型及其研究方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 12.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7, 13.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主要断裂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新疆石油地质,1997, 14.底辟构造成因类型,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 15.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美国石油文摘收录) 16. Structural style and its relation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英国),1998,,, 第 一作者, ISSN—0264—8172(99年被SCI、EI全文收录, 湖北省石油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7. 论正反转构造分类,新疆石油地质,2000, 18.大港油田大张坨断层三维封闭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 19. 辽河盆地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新疆石油地质,2002, 20. 辽河盆地构反转构造发育特征,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2002, 21. 中国中东部中、新生代反转构造特征,同济大学学报,2004, 22. 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盆地发育, 海洋地质与第四系地质,2003, 23.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地质科学,2005, 24. 柴达木盆地西部生长构造格架与油气聚集, 地学前缘, 2004, 25. 扬子地块东南陆缘寒武系上升流沉积特征,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 26 .正反转构造的动力学成因,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No. 4 2、第二作者 26. Thermochemical suphate redution in Cambro-Ordovician carbonates in Central Tarim,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英国),第二作者,2001年,,,ISSN-0264-8172(2001年被SCI、EI全文收录); 27. 扬子地块东南古生代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8.胡7南断块沙三中8注水前后流动单元模型,海洋石油,2005, 29.松辽裂陷盆地反转期构造分析,中国海上油气,2004, 30.柴西地区逆断裂类型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新疆石油地质,2004, 31.柴达木盆地西部褶皱构造类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 32.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样式及叠合关系,海洋石油,2005, 33.华北地块中—上元古界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 34.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成藏条件对比,天然气工业,2006, 35.储层构造建模--以h12沙三中4-8砂组建模为例,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 36.泌阳凹陷Tg和T_5~6构造应力场分析,海洋石油,2005, 37.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对比,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 38.系统分析评价断层封闭能力的思路,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 39. 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石炭纪构造与地层组合特征,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 40. 塔西南坳陷油气与圈闭控油作用,断块油气田,第二作者,2001, 41. 断层封闭性系统时、空分析的思路,石油勘探与开发,第二作者,2003, 42. 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石炭纪构造与地层组合特征,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 43.毕业班岗前教育浅析,红旗出版社,2000 44. 本科评估推动了实验室建设,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红旗出版社, 2000 45. 验室建立与管理,红旗出版社,2001年 46. 提高综合地质实习的实践教学质量,红旗出版社,2001年 47. 构造地质实习的做法与体会,红旗出版社, 2001年 六、科研奖励及荣誉 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断层封闭性评价系统及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一)(2)《正反转构造系统分析方法》(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一)(3)《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一)(4)《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五) 2、荣誉 1. 99年获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无私奉献奖; 2. 99年获江汉石油学院“双文明”先进个人优秀称号; 3. 99年被评为学院第六界优秀中青年教师; 4. 2000年荣获江汉石油学院“科技十佳”称号; 5. 2001年被评为江汉石油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6. 中国教育报在2002年6月26日报道了我的个人事迹; 7. 中国石油摄影报在2002年6月20日报道了我的个人事迹。七、科研工作条件 具备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如SUN Ultra60、Blade2500工作站各等4台、P4微型计算机30多台等硬件,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LANDMARK、Geoframe工作站及GEOGRAPHIX DISCOVERY、Kingdom微机地震解释、测井处理、地层对比微机软件,储层建模GRIDSTRATA、ROAXR()、Petrel2004软件,地震资料处理、、等软件,勘探和生产测井资料处理软件(FROWARD、WATCH),储层模拟JASON、STRATA软件,构造平衡剖面GEOSEC、构造应力场模拟及裂缝预测软件Ansys、3Dmove等,地震相识别MAGIC软件,测井相识别微机软件,裂缝测井识别软件,双狐、GEOGRAPHIX DISCOVERY及GEOmap绘图软件等
我来打包带走
四、海洋科技事业在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中展翅腾飞 1996至2005年,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十年。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展翅腾飞。 在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方面,基本完成了我国《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为掌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域划界和管理的需要,我国首次组织实施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对相关海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综合数据库,并使我国多波束应用技术和海底勘测研究方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专项,提高了对该海区海洋环境的认知水平。2003年9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目的是进一步查清中国海,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从1999年起我国已两次开展了北极科学考察,并于2004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黄河站”。北极考察的目的是评估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进行可预测性研究。2005年1月18日,在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中,内陆冰盖科考队登上南极内陆冰穹A最高点———南纬80°22′00〃,东经77°21′11〃,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该区域,至此南极的4个要点全部被人类征服:极点———美国,冰点———俄罗斯,磁点———法国,高点———中国。随后,我国科考人员又采集到了包括火星陨石和月球陨石在内的5000多块陨石,使我国的南极陨石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位居世界第三位。 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我国首次开展了环球综合海洋科学考察,横跨三大洋,航程43230海里,历时297天。初步圈出富钴结壳的富矿区,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环境基线和多金属结核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硫化物、微生物、大型生物、沉积物和热液样品,这次环球大洋综合考察在我国大洋科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海洋基础研究项目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已有9项海洋基础研究项目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的支持。先后开展了近海环流、海洋生态系统、海水养殖病害、边缘海形成和演化、赤潮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获得一批高水平成果,开创了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我国在世界率先破译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999年为研究“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增进我们对季风气候变迁的理解,大洋钻探第184航次(ODP184)在南海执行,进一步缩短了我国海洋地质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在海洋科学的国际合作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中美、中日、中加、中德、中法合作,同时加强了中韩、中印及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科技合作。至今我国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海洋科技合作关系,并积极参加了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和海洋学、大洋钻探、国际ARGO等重大国际海洋科学合作研究计划。 在海洋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使我国的海洋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推进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突破了一批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遥感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关键海洋仪器设备,建立了长江口、台湾海峡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示范系统及渤海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示范系统,实施了技术成果标准化工程,从总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开展了海水养殖种质的优良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一批优良海水养殖种质的产业化,十多种海洋新药进入了临床研究,获得了一批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技术,奠定了我国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建立了一批成果转化、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促进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海洋生物高技术的发展。 在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方面,围绕深水海域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大洋矿产资源探测以及海底立体探测和成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装备,为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和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大洋资源勘查的能力。 在深海研究技术装备方面,1997年6月我国首台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1”号诞生,并在太平洋海试中达到下潜深度5176米。正在研制7000米载人潜水器。自主研发了深海沉积物捕获器。 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的海洋资源勘查和开发能力。这期间先后发现了渤海辽东湾绥中36-1亿吨大油田、南海珠江口盆地流花11-1亿吨大油田及中国海上最大的渤海蓬莱19-3整装油田。2004年,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首次发现面积为430平方千米的“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证据。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万吨级海水和亚海水淡化的设计和工程能力,并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在海洋公益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实施了“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站和志愿船观测系统”专项,实现了我国滨海、近海和邻近大洋海域海洋环境的有效监测。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发射升空,这是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也圆了老一代科学家的梦。今后我国将陆续发射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测监视卫星。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业务化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在风暴潮、海浪、海冰、海温、海啸、海流、厄尔尼诺、赤潮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洋信息系统,并与60多个国家130多个机构建立了正式资料交换关系。海洋标准计量已成为国家标准计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并在海洋业务和能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力,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已具备了创新和腾飞的基础。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具备了从太空、高空、海面、海水层、海底到地壳的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观测能力,基本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夙愿。显著缩短了与国际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推动和引领海洋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涉海科研机构和院校约130多个,科技人员1万3千余人,拥有一批以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海洋科技队伍;建设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库,海洋微生物及极地资源保藏中心;装备了一批设备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船和专业调查船。这些科技能力将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和进一步腾飞创造条件,奠定重要基础。 五、未来我国海洋科技事业重在创新 中国海洋科技事业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人艰苦、持续的奋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海洋科技在海洋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逐步增长;海洋科技改造了传统的海洋产业,引领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支撑了海洋强国建设。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主要海洋仪器依赖进口;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把海洋科技发展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海洋成为国家超前部署的五大战略领域之一。海水淡化、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等应用技术成为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海洋技术被列为前沿技术,海洋科学成为基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今后,我们海洋科技工作者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在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深化近海研究,参与深海竞争,拓展大洋和极地研究,发展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对海洋规律的认知水平,努力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海洋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给出电子邮件 我发给你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
这是什么情况?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
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至全球温度升高过度开采破坏生态,导致沙土化土地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