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轩0310
作为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美术鉴赏课,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美和评价美而专门开设的课程。因此上好美术鉴赏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鉴赏教学侧重点有所偏离,内容较为片面;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以画论画,割裂了与其它学科有机联系等等。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有一些见解。一、克服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片面性,注重作品内在情感。在内容上,有些教师往往只从史学意识或单纯从造型、构图、色彩等技术角度来讲解美术作品。为了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整堂课津津乐道画家的趣闻逸事。从史学意识和技术角度讲解作品并不是美术鉴赏的主要方面。美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能技巧,塑造静态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的艺术。既有它的物质性,也有其精神性。国画中的文人画,大多数借景、借物抒情,郑板桥画竹,是通过竹和形象来表现作者的风骨、气节与高尚情操。如果美术鉴赏只是侧重美术史和技术方面,是对美术鉴赏课的一种偏离。美术鉴赏课,应该透过作品的造型、色彩、构成等的表象,去发掘在这些表象下所隐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把握作者在画中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使死的物质材料与人的精神结合而变得生动无比如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呐喊》,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那燃烧如火的红色;以桥和栏杆倾斜的不稳定构图形式;道路与人物强烈的扭曲夸张,憔悴男子那夸张变形的面部表情,远处孤寂与无助的情绪,表现了作者恐惧、绝望、疯狂的内心世界。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作用的表象去寻找和发现作品的灵魂,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感觉和修养。对于史学意识、技术探讨,和画家的趣闻轶事待方面只能是适可而止。二、克服教学方法上的单一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曾在教学中做过实验:在同一个年级讲“印象派”绘画,其中A班采用整堂由我一个人讲的方式;B班采取在我的提示与引导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由我总结讲解。单元课程布置一份题为《我对“印象派绘画的认识”》的作业。结果A班很多学生都是照搬课本完成作业,B班课堂讨论热烈,有相当竞争学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可见,在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对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做好三项工作:首先,教师要提示与引导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再进行总结讲解。我们以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为例。第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对作品的感受。教师要适当提供一些描述性的词汇以帮助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人数多,可分组讨论,再推选一代表提出见解的方式进行。第二步: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和形式去分析。内容主要是指画中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活动,从形式角度,主要是研究作者对美术造型元素的处理,对形式美法则和组织方法的运用,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格尔尼卡》,以象征性的手法通过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的分解,构成画面上破碎、混乱、骚动、狂暴的效果,表现了战争的残暴、恐怖、人民的痛苦与绝望。第三步:让学生分析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从画面所提供的如形象、色彩、构图等去寻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的世界观、个性等。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作品中的主题思想。1937年德国纳粹空军民遭到杀戮,小城血流成河,顿成废墟。毕加索激愤难平,于是,创作了这一作品控诉法西斯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与渴望和平的愿望。第四步:及时了解学生的鉴赏收获。课堂结束前询问一下学生最喜欢本堂鉴赏过的那一件作品,为什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及审美倾向、审美水平和价值观等。其次,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在美术鉴赏课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欣赏原作。因为原作中那种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和画面的震撼感,还有画面所营造出来的气氛,都是印刷品所难以比拟的。再则,教师应量力而行地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课余收集有关图片资料,不要把美术鉴赏课局限于课堂上。第三,要重视以点带面。在教学中要重点分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它作品从略,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应该注意纵横对比,归纳出不同作品的共性与个性,使学生尽快形成网状知识。有时必须变通,如鉴赏西方近现代绘画时,因为它吸收了东方的绘画方法。就可以穿插一些中国绘画、日本浮世绘画等东方艺术与之对比,使学生能更好理解作品的特点与内涵。三、 克服孤立性地分析作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美术鉴赏中,以画论画割裂了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使得美术学科变得孤立,知识面窄,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原因之一是教师知识面不够广;其二是忽视了其它学科知识对美术鉴赏课所起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博览各种知识,尽可能将文学、音乐、摄影、历史、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知识引入到美术鉴赏课中来,毕竟美术与文学、音乐、摄影等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我国的艺术传统中,美术与文学更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音乐的意境、节奏和韵律等与美术又是一致的。如印象派画家莫奈晚期的《睡莲》和惠斯勒的《风景》,被人们称作“可视的音乐”和“色彩的音乐家”。摄影的构图、色彩,立意等和美术有共同特征。历史学科对于提供作品的时代背景,心理学知识对于分析画面的情感信息等对鉴赏美术作品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借用其他学科来分析美术作品,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作品的内容与精神,而且更具亲切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大璐璐131483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 2010/11/18 12:24:59 | By: 大师 ]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 饶 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教学难点: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课前准备: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3-5分钟)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2、谈谈你的观后感: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机动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作品《格尔尼卡》,问:作者是谁?作品名?5、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二、初步感知(2分钟)1、提问: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满、乱、压抑、无中心、视觉冲击力强、支离破碎、恐怖……)2、小结:满、乱、支离破碎……(画面中似乎布满了可供我们观赏的内容,以致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构图呢?我想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 三、自主探究(8分钟)1、自学课本,思考问题:① 《格尔尼卡》的创作时间?画种?作者?(1937年油画)追问:随意说说毕加索是怎样一位画家?——西班牙人 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② 《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愤慨、抗议、同情)追问:1937年在我们中国又发生了那些类似格尔尼卡的事件?(7·7卢沟桥事变,12·13南京大屠杀——前面短片摘自电影《南京大屠杀》)③ 有人说毕加索“多才”、“多产”、“多变”,你怎么理解?多才——在油画、版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各种艺术领域都有杰出表现。多产——毕加索的一生究竟创作了多少艺术作品,将永远是人类美术史上一个难解的谜。到现在为止,毕加索的作品被发现的就有6万余件。多变——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大致分为:“蓝色时期”(忧郁)、“玫瑰红时期”(幸福)、“黑人时期”(几何化)、“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之一》)2、毕加索各时期作品欣赏。3、小结:毕加索的作品确实令人费解,但当你了解了他的艺术语言后,你就可以很顺利地进入他的艺术世界,进而得到精神享受。 四、合作探究(15分钟)1、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大家对毕加索及《格尔尼卡》都有了进一步了解,接下来我们以4人为一组,围绕《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小组合作探究,思考:⑴ 仔细观察,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⑵ 这些形象都有什么特点?(从动作、表情上加以分析)⑶ 这些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⑷ 为何用黑白处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哀痛的气氛)2、各组选定代表上台讲解(当小老师)。经过各组的热烈讨论,现在我们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参考答案画面形象 表情动作或形状 象征意义抱孩子的母亲 抱着孩子、仰天痛哭 失去亲人的西班牙人民举灯的女人 伸长胳膊、举着灯、灯光射向四周 (教人联想到纽约的自由女神)求救的人 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恐惧、无奈 象征战争中所有受苦受难的、受到残害的西班牙人民奔跑的人 奔跑、痛苦、渴望、希望断臂倒地的战士 拿着断剑、倒地、顽强斗争、死不瞑目鲜花 盛开的鲜花 寓意画家对死难者的哀悼灯 锯齿状、向剑一般发出犀利的光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马 被刺伤、仰头嘶鸣 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牛 龇牙咧嘴、冷漠 法西斯的冷血、残暴邪恶和平鸽 飞翔 和平、希望具体分析:① 你能找出“哭泣的母亲”吗?a、分析动作表情:抱着孩子,张大嘴——在干什么——仰天痛哭b、由这个表情看出这位母亲内心是怎样的?(痛苦、悲伤)c、为什么痛苦?(因为怀里的孩子死了)d、她在作品中仅仅代表她自己么?还代表哪些人?(所有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这其实就是这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② 拿灯的女人、奔跑的人、呼救的人在哪里?躺在地上的是什么人?为何手持断剑?问:这些人物表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都象征着什么?③ 高悬的灯象征什么?(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④ 牛、马表情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a、马的嘶鸣象征什么?——痛苦的人民(马——仰头哀鸣、痛苦——画家曾公开表示马在这里象征着人民)b、牛头代表什么?用恰当词语描绘它的表情。(牛——面无表情、龇牙咧嘴、冷漠——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c、问:为什么把象征法西斯的牛画在画面中?画家想突出什么?(对比——更有震撼力,突出法西斯的冷血与凶残)3、学生质疑: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4、教师质疑:① 画面中的这些形象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表现?(破碎的形象——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动观众)② 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具有如此震撼力?(夸张、变形、象征、对比、立体主义)出示放大的人头、马头、牛头,分析比较。与真人、真马、真牛比较,有何不同?——夸张、变形人头、马头、牛头仅仅代表3个形象么?——象征意义课件演示毕加索作品中的人头是怎么画出来的?——立体主义立体主义——产生于法国,是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重新组建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使观众可以同时欣赏到形象的各个角度,这是一种新的造型方式。毕加索是其重要的创始人;1907年《亚威农少女》就是立体派的开端。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5、再次谈感受。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对于《格尔尼卡》大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画,你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受到——悲惨、痛苦、死亡、恐惧……)6、故事激趣——机动① 导语:毕加索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不光我们大家喜欢,就连那些德国法西斯们也是爱不释手。② 讲述小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③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7、小结: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毕加索采用破碎、夸张、变形、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灰的色彩、不安的构图、对比度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与抗议,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自主表现(7分钟)1、思考:对比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你觉得上课之前,你创作的徒手画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机动2、练习要求:①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请你以“战争之罪”为主题,尝试用立体主义、变形、夸张、象征和寓意等手法来创作一幅关于控诉战争罪恶、支持和平的画。(可在前一幅画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再创作)② 不要只表现残酷的一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现在画面上。六、展示评价(2分钟)1、说一说创作心得(2-3个创意比较好的作品)。2、评一评:哪一幅画的最有意思?评出“最佳创意奖”。评价建议:① 作品是否是否围绕主题,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创意,表现了自己的感受。③ 画面有何优点?你有什么建议?六、归纳总结(1分钟)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七、课外延伸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好好欣赏这幅《格尔尼卡》,来更深入地体会作品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憾。——机动 附:问题解惑:问题1:《格尔尼卡》一画现存于何处?(现保存在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博物馆)问题2:格尔尼卡小镇现在怎么样了?(现有人口万。20世纪90年代末,格尔尼卡被国际旅游界纳入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得最好、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间天堂”之列。)问题3:现在德国人对他们在格尔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么样的态度?(德国没有忘记那场悲剧。1997年时值格尔尼卡被炸60周年之际,德国驻西班牙大使专程前往格尔尼卡,代表总统就德国空军当年轰炸格尔尼卡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
晓晓雯雯雯
该画以后期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鞭鞑了法西斯。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把斯克省的一个小镇,在1937年4月26日,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这就是毕卡索创作这幅画的背景。
1936年,毕卡索担任共和政府任命的普拉多美术馆名誉馆长期间,为保护艺术珍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37年初,他创作了蚀刻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这是一组连环漫画式的版画,共有18个画面,另加一首隐晦的,丑化佛朗哥的题诗。
画家通过出售这组画的复制品将售款捐作共和政府的救济金。就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发生了“4月26日事件”。因此,这组画中的最后4个画面,与日后创作的“格尔尼卡”有关密切的联系。组画中的公牛在最后的画面中,抵伤了象徵佛朗哥的马形怪物。该组画被复制后,法国当局作为宣传品,用飞机将其散发到了佛朗哥占领区。
在此前不久,毕卡索曾受委托为普拉多美术馆创作一幅大型壁画,作为该年夏季在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中西班牙馆的装饰画。在他还未构思的时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4月26日事件”。这就是德国法西斯的空军,悍然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造成了和平居民的伤亡。
当这一消息传到巴黎后,愤怒的毕卡索怀着“对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立即以这一事件为题材,只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于6月5日创作完成了长厘米,高厘米的巨幅壁画“格尔尼卡”。
该画以后期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鞭鞑了法西斯。该画在巴黎亮相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38年,它还在挪威,英国,美国等进行了巡回展出。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毕卡索不向德国法西斯低头,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表示以自己的绘画作为“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战斗”。
这巨幅油画占满了当时西班牙展馆的一面大墙,画并没描绘飞机轰炸的残酷场面,也没有正面出现法西斯的狰狞面目。画由七组符号化的形象组成,两个动物和和六个人物,虽然寥寥数笔,却寓意深邃;表面互不相关,其实水乳交融,且隐藏着深奥的含义,不少人为破译这些密码般的图像,绞尽了脑汁。这壁画成了在现代艺术中被研究最多的作品,
有人希望毕卡索“解释”,他坚决地拒绝了,他认为这是艺术品,如果你希望一切都一目了然的话,那不如给你一个政治宣言。毕卡索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将是一幅极其重要的历史巨画,留下了45幅分解的草图,又让他当时的情人朵拉马尔,一位刚结识不久的艺术家兼摄影师,在制作此画的不同阶段拍了八张照片,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数据。
毕卡索并不想表现当时格尔尼卡的凄惨恐怖情景,画主要部份是一位伸张手臂的妇人,牛及重伤的马。他也画了多次修改的素描才开始在画布上绘制,就在绘制时也做无数次的更改。他说:“一幅画并不事先有定稿,而是在制作时因个人的思潮的改变,画也不断的更改。就算是画成之后,画也随着观者的思想而转变。”
peipei1222
课程简介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听话呵呵
《格尔尼卡》这幅画是毕加索画的油画,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是: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转而用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标题:从《兰竹图》,看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
关于中外美术院校之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周浩然黄婵(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摘要中外当代美术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校与社会、社会与艺术本质的
凡•高,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代表性画家,他从1886年至1890年艺术成熟期自画像作品多达四十几件,这在自画像艺术史上无疑是突出的,同时,也因凡•高对现代艺术产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篇4 试谈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是对美术体系内容的填充,而与美术鉴赏有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被视为培养鉴赏者美术素
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