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7

你跑这么慢
首页 > 职称论文 > 日本明治维新论文文献综述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365033189次

已采纳

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有感 读日本史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为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与日本都经历了变革,然而中国却不敌日本,一再输给日本,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奇耻大辱,从而吸取教训,不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重蹈覆辙。同时感慨于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从废墟上重建家园居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又成为世界大国. 从明治维新的开过功臣说起,吉田松阴的弟子在其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们中好多人后来成为明治政府的开国元勋,在改革的过程中亦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有高杉晋作,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这些人继承了吉田松阴的改革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改革意识,并一直坚持下去。这些人都接受了近代思想的熏陶,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奔走呼号,尤其是高杉晋作创建了自己的军队,对他誓死效忠,在戊辰战争中英勇战斗,前仆后继。 再从明治维新的政策上来说,主要是三大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这三大政策表明了明治政府改革的全面性和侧重性,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而在文化领域,当然富国强兵是与殖产兴业几乎同时进行的,更多的是侧重与军事工业的发展。为何会是这样呢?因为他必须先解决国家的独立,而要实现独立就必须发展自己的近代化工业,这样军事工业无疑排在了第一位。为发展经济实行了国家强制性的资本原始积累策略,扶植私营企业,依靠全民建设来达到最终的强大。民力无限的作用终于爆发了,以至于日本的教育都是以私立教育为主。 日本有向国外学习的优良传统,在大化改新时向中国学习,取得了封建化的巨大成果,大量吸取华夏文明,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近代时日本主要向英国和德国学习,有选择地学习是明治维新的主要特色。 日本改革的全面展开使得日本引进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大量成果,仿照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自己的科研和教育体制,使得日本的教育和科研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日本加强上层建筑的建设,中央领导机制下各机构团结一致,协作进取。 日本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尘,大力对外殖民扩张,尤其是对东南亚和东亚中国、朝鲜的侵略,取得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和市场。 日本文化建设采取了积极的入世态度,脱亚入欧的战略策略,使得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力图与国际接轨,并赶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好时机。 日本的留学生与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们在学成后归国大力传播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用自己的辛勤成果培养日本的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只引进不创新。日本国内教育机构逐渐用自己的人才取代外国人,以摆脱外国的控制。

338 评论

机器猫TJ

1、两者的领导力量不同日本明治维新:中下级战士拥有较大的武装力量。通过军队的倒戈,皇帝有了实权,改革的阻力比较小。中国戊戌变法:改革派不能动员群众,希望没有实权的皇帝不能实行一系列的措施。2、两者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在明治维新时期,当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状态时,殖民地斗争的高潮还没有形成。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改革开放时期,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放原材料生产区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分裂中国的狂潮。在这种情况下,方法的改变是强烈的,是帝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3、两者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中国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两者相同点:1、两者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进行;2、两者都是资产阶级发动;3、两者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4、两者都准备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244 评论

戴小卓269500767

[思路分析]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解题过程](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另:时代背景国内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国际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社会生活方面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326 评论

雷恩哥哥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刘翔【内容摘要】:在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日本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清末学制大量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制的养料,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同时清末学制改革也无法摆脱日本学制消极成分的影响,由此所带来的种种落后和不适应极大的限制了学制的实效。【关键词】: 明治维新 清末 学制改革新政伊始,清政府相继颁布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壬寅学制》和第一部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癸卯学制》。学制的颁布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这是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政府最富有积极意义并有极大影响的一项社会改革。从时间上看,清末学制改革兴起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后,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壬寅学制》还是《癸卯学制》都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就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一19世纪末的中国,政治腐朽、经济衰败,教育的颓废更是令人痛心。从最基本的学校教育来看,尚无一个全国统一的、上下衔接的学校教育系统。而同时期的日本教育,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他们通过中日教育状况的对比,颇感日本教育发达、体制周详,因而将许多有关日本学制的资料翻译介绍到国内来,以期效法。早在1879年,曾任驻日使馆参赞,后到旧金山任总领事的黄遵宪就根据《日本国志•学术志》的记载说:“明治四年,设立文部省,寻颁学制,于各大学区分设诸校”。[1]其中有小学、中学、女学、师范、专门学校,还有东京大学校、工部大学校等,这是最早对日本学制的介绍。甲午战败后,为了更好地效法日本,兴办学堂,厘定学制,清政府官员主张赴日实地考察,以收“百闻不如一见”之效。1901年冬,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特派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学务。在日本考察的两个月期间,罗振玉参观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会见了嘉纳治五郎等日本著名教育家,搜集了有关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各种章程和统计数字。1902年,罗振玉在其《日本教育大旨》中介绍日本学校系统时写道:“教育必有次第,日本之制,定儿童六岁起至十四岁,八年间为学龄。然由二岁至六岁,当入幼稚园,受小学教育之预备。学龄期内必卒寻常小学业,以后由寻常小学入高等小学。由高等小学分二支,或入寻常中学,或入寻常师范学校。卒中学者入高等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卒寻常师范者,充小学校教师。卒高等学校者,入分科大学。卒分科大学者,入大学院。卒高等师范者,为中学校及寻常师范教师,此系统之概略也”。[2]随着赴日考察人员和留日学生对日本学制介绍的不断深入,论述日本学制的专著也接连被翻译到国内。1898年,上海时务报翻译出版了由日本文部省制定的《日本学校章程三种》;1899年,北京京师大学堂翻译出版了由东京大学制定的《日本东京大学规则考略》;1902年,天津翻译出版了《日本新学制》;同年,留日学生在东京翻译出版了《日本学制大纲》,正学堂翻译出版了《日本东京师范学校章程附预备科》;1903年,留日学生在东京翻译出版了由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制定的《日本普通学校教授细目•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等等[3]。这些介绍和宣传日本学制的刊物和书籍使国人进一步加深了对日本教育制度的了解,传统的思想认识逐渐被崭新的教育观念所取替。二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对日本教育的实际考察、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清末教育界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4]他以为日本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发达,人才众多。1902年,曾任出洋学生总监督的夏偕复在其《学校刍言》中,竭力主张办学校应取法日本。他以为日本自“维新以来教育之制度,几经考查、试验、改修以至今日,其间始事之经营,逐年之进步,成事可稽,历然在目,实足为我先路之导。欧美诸国未有如此若合符节者也”。[5]这是主张我国学制要以日本为样板的典型言论。此外,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6]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因为这一年为农历壬寅年,亦称《壬寅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张百熙在《进程学堂章程折》中也说到:“古今中外,学术不同,其所以致用之途则一,值智力并争于之世,为富强致治至规,朝廷以更新之故而求人才,以求才之故而本之学校,则不能不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法…”[7]然而,张百熙对日本学制的精心模仿并没有使这部学制发挥预想的作用。由于学制本身的不甚完备及清政府对张百熙心存疑忌,因此《壬寅学制》虽经公布,但并未实施。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因为该年为农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学制包括《奏定学务纲要》、《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及译学馆、进士馆、任用教员章程等22件。从蒙养院到通儒院、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到实业教育、从教员任用到学校管理、从立学宗旨、培养目标、入学规则、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均作了详尽的规定。学制从纵向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设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通儒院。从横向看,与初等教育平行的有艺徒学堂、初等实业学堂和实业补习普通学堂;与中等普通教育平行的有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与高等普通教育平行的有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等。由此构成了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级衔接,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和框架,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三透析《癸卯学制》的广泛内容,并将其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所颁布实行的学制进行比较,清末学制中日本的影响清晰可见。首先在结构体系上,中日学制从纵向看都分三段七级,而且学习年限也基本接近;从横向看均由相对独立的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板块构成。《癸卯学制》整个框架结构是从日本学制脱胎而来,其模仿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在指导思想、立学宗旨上,突出社会本位的社会价值观,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把人当作国家利益的工具。明治时期,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各类教育法令都反复强调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国家的需要。曾任文部大臣的森有礼的教育思想就具有鲜明的国家主意色彩,诸如强调教育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的;贯彻忠君爱国思想;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以及国家办学为主,剥夺人民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利等等。而《癸卯学制》同样十分强化这些意识,试图以教育为手段,维护封建专政政体,服务于挽救王朝危机这一最高目的。第三,在处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过渡敏感和适应性强是日本对待外部世界态度的两个基本特征。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海岛国家,日本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常常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和担忧的情绪,怕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地位,但由此也逐渐发展起一种能力,即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努力以自身文化为核心,对外来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明治维新中,日本以一种多元化的态势,有选择的吸收、引进西方文化,其近代学制的形成就是参考了法、德、荷兰、英、美等许多国家德教育制度后制定出来的。中国之所以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正是认准了它是以东方文化为基准、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一番适合国情的加工处理后得到的成果。如果说《癸卯学制》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完全依样画葫芦、照搬日本学制,这正好说明了在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中国对日本的实质性认同。第四,重视普及义务教育。19世纪末日本学制的首要任务是全力以赴普及国民教育,以提高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政府的“三大政策”服务。为实现普及教育,日本把兴办师范学校放在重要位置,逐年修订完善师范教育各项法令,形成了各级各类师范教育体系。日本的实业学校在学制中自成一块,独树一帜,明治政府一成立,就把提倡实学,创办实业技术学校作为发展教育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1972年学制令规定开办工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实和加强实业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实业学校发展极为迅速。《癸卯学制》在这些方面都是颇为赞同和接受的。《奏定学务纲要》反复强调,开通国民知识,普施教育,“以小学堂为最要”。东西各国均实行义务教育,“盖深知立国之本全在于此”。[8]在整个学制中,师范教育自成体系,地位突出。《奏定学务纲要》明确规定:“益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学堂必须有师。”[9]《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指出:“初级师范学堂为小学教育普及之基,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10]《癸卯学制》同样注重实业教育,《奏定学务纲要》专列一条“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此类学校“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宜饬各就地方情形审则所宜,亟谋广设”。[11]第五,在课程设置上,《癸卯学制》亦在很大程度上仿照日本。以《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得普通中学课程与日本明治32年(1899年)《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所规定得普通中学课程作一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日中两国中学课程设置比较(20世纪初)[12]日本 修身 国语 及汉文 外国语 历史 地理数学 博物 物理及化学 法制及经济 图画 唱歌 体操 12门中国 修身 读经讲经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物理及化学 法制及理财 图画 文学 体操 12门上表中日课程均为12门,且内容也基本相同。此外,在教学方法、教科书编辑、教育行政管理等许多方面,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示范效应都是十分显著的。四从以上比较可知,清末新政学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学制的影响,甚至于对日本学制的模仿。那么,我们怎样看待这些来自日本的影响呢?首先,尽管清末的《壬寅学制》及《癸卯学制》都是对日本明治后期学制的仿效,但《癸卯学制》毕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和施行的学校系统,它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各类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癸卯学制》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统属关系。有助于结束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使各级各类学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全国的教育系统,有可能进行全盘考虑、统筹规划,这符合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学堂章程颁布后的几年间,各类新式学堂数和在校学生数确实有惊人的增加,而且其规模和速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相对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体系,自此建立起来。如果没有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系统的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出现,至少要推迟或延缓许多年。其次,不可否认,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和中国对本国具体情况的忽视,结果造成许多落后和不适应的现象。例如,在壬寅学制中,女子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简直没有地位,而《癸卯学制》也仅包括女子教育于家庭教育之中。就是在1908年学部正式规定的女子教育章程中,也只有女子师范及女子小学,在中学及大学,女子教育尚没有地位,并且规定对女子的社会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又如,《癸卯学制》在立学宗旨中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13]就是把封建“纲常”中的“忠孝”和儒家的经史之学,作为办学的根基,在教学内容中特别重视传授经学课程,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这虽然是清末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表现,但也与日本“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的教育原则,把忠君爱国作为明治维新教育方针的灵魂不无关系。再者,对日本学制的盲目效仿,也使得清末学制与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适应。《癸卯学制》的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宏大,不仅当时国家没有那样大的力量,就是民国以后也没有达到此程度。综上所述,明治维新给清末学制改革带来了积极成果和消极影响。清末学制大量吸收日本学制的养料,改变了晚清以来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模式,转而重视发展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促进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使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进而逐步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同时清末学制改革也无法摆脱日本学制消极成分的影响,由此所带来的种种落后和不适应极大的限制了学制的实效。注释:[1] [2] [4]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 [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资料[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109[5]任达(美).新政革命与日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71[6] [7] [8] [9] [10] [11]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2]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65[13]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32.

172 评论

相关问答

  • 日本明治维新论文文献综述

    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有感 读日本史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为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与日本都经历了变革,然而中国却不敌日本,一再输给日本,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奇耻大辱,从

    你跑这么慢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环境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找论文应该去CNKI,那里都是专业论文,可以自己去下载。下载不了话可以去淘宝的店铺,他那里能帮人下载到

    阿蒙宝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家长开放日论文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

    馨悦心辰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研究论文

    明治维新成功了,企图仿效明治维新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个问题常使人们思索。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维新派的报纸澳门《知新报》刊登文章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作了比较。解

    俊之独秀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日本社区养老论文文献综述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jor social problems, the i

    john123ko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