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9

活力的维维
首页 > 职称论文 > 有关因果关系研究的话题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陈宏立夏

已采纳

太理论的东西我不懂。不过楼主你的例子里面的”因“找错了,因果没对上。。1、足球滚动的“原因”不是因为有惯性,而是因为有动能存在,基于能量守恒定律,足球被踢出之后,因为本身具备了动能所以必然会出现”结果”——滚动(或者是其他表现形式)。所以这个例子里面的因果对应关系是因为动能的存在所以会出现滚动(表现)的现象,而不是因为有惯性才滚动。惯性的存在如果是“因”那么它对应的”果“则是当物体出现某一状态的时候(静或动),这个物体会表现出持续保持这一状态的特性。2、流过R1的电流比R2的小,它对应的”因“不是因为电阻R1大于R2,而是因为电流在流过导体的时候受到的阻力情况不一样所至;R1受到的阻力比较大所以R1的电流比R2小。而电阻R1大于R2是“因”的话,那么它们对应的“果”是在电流流通的时候R1可以产生比R2更大的阻力。可以把R1大于R2看成是电流大小的间接原因,但不能是直接因果关系,电阻是恒定的存在,电流流动不是恒定的,所以界定电流大小的因果只能是由电阻产生的瞬时阻力来界定。就好像屠夫杀猪,猪的死亡不是因为屠夫的存在,而是因为猪受到了某个致命伤所至。总的说就是因果关系要找准对应关系。弄明白直接关联的对象。

203 评论

大米粒圆又圆

关于1:对惯性的理解不对,对因果关系是错用。足球或者其他物体,在受力后是否继续运动,与惯性现象本身没有因果关系,而是这个现象是服从惯性定律的解释,单独说动和不动,前因是力的多种组合(外力、推动力、摩擦力等),结果是静止或者运动的现象表现。运动状态是什么样,是现象描述,这种现象描述是针对每一个事物的共性的总结,所以叫做特性。运动中的惯性表现总结后就是惯性定律,这个特性描述用语中的词,惯性,只代表一种现象,而不能作为某种因或者果。也就是说,惯性不是力,不是影响足球运动还是静止的根本原因。关于2:对因果关系有错误理解。在有电压情况下,因为电阻阻值的关系,所以可以推导出或者产生出电流的大小关系。但这个因果关系是针对电流而言,有因有果。你所说的没有电流流过,同样存在R1>R2,这个是本身界定的因,而没有什么果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你给定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给出发展和变化的条件因素,所以并没有表现出结果。这个时候的R1>R2,是单独的因素,而不是什么原因,也不是什么推导后的结果。与前述有电压情况下倒推出的的R1>R2不同,这里因为外界因素的增加,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因此可以成为因果关系链,所以导出R1>R2是电流变化的原因。

183 评论

小兔子好好

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睡眠使身体得到休息,体力得到恢复,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因为“生长激素”是在上半夜睡眠正香时分泌最多。此外,睡眠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生殖功能、改善精神状态、增强记忆力。莎士比亚说:“人生第一道美餐就是睡眠”。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睡眠相当于“养阴”。中医理论有阴阳五行学说,“阴”泛指物质基础,如血液、体液等,“阳”泛指多器官的功能。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若阴虚阳亢,则发生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表现为心悸、气短、多汗、手颤、瘿肿、食欲亢进、体重下降、月经失调、失眠多梦、眼球突出,严重者可发展成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角膜溃疡等多种并发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的压力让世界上27%的人患上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据国家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由于多数人对于睡眠障碍缺乏科学的了解,往往将失眠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和精神压力等,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疾病来看待。睡眠障碍引起的人的社会功能,精神方面的问题,甚至时间长以后它会引起人体器官,比如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功能的障碍。失眠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睡眠不好不仅会让人患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增加,而因为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人如果丧失睡眠,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因此睡眠对人体的生命功能非常重要.长期失眠会导致:1、身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抵抗力下降。2、记忆力减退,影响工作和学习。3、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老年性痴呆。4、严重者还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抑郁焦虑、精神萎靡。长期失眠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必需及早治疗,刻不容缓!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这是因为睡眠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肌肉的各种神经反射活动较白天睡觉时均有明显改变。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睡眠时几乎不分泌,而白天分泌加强,呈“昼高夜低”态势;而生长激素、催乳激素等睡时分泌增多,白天则几乎不分泌,呈“昼低夜高”态势。人的下丘脑有一个“生物钟”,决定着睡眠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说,婴儿每天平均睡16小时,3岁的孩子每天睡12小时,至少也不应少于10小时,30岁以后熟睡的时间开始减少,年龄越大,夜间醒来的次数也就越多。有人认为一夜要睡足8小时才行。其实睡觉时间多少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要睡8~9小时,才有充沛的精力,而有的人却只需睡5~6小时就够了。据说周恩来总理生前日理万机,每天睡眠不超过4~5小时就够了,爱迪生、邱吉尔等也是如此,而德国诗人歌得有时竟连续睡24小时。由此可见,只要适合个人体质与习惯,短时间睡眠并不代表不正常。应当指出:打盹可代替睡眠。研究发现,1天约打10个盹(约100分钟)即可代替夜间7~8小时的连续睡眠。还有人说,睡前不要吃喝东西,这也是不完全正确的。据实验证明,有人睡前喝小量牛奶,可以睡得更香甜。更有人提出如果你少睡了几小时,就要在第二天补睡几小时,才能恢复精力,这也是没有根据的。有人连续几天没睡觉,只要熟睡一整夜,就可补足几天的少睡时间了,这都是不科学的。只有正确的睡眠才能保证健康!首先,要遵照生物钟的运行规律,不要随意打乱它,如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都应有固定的习惯,不要轻易改变。一般地说,睡眠最理想的时间是晚上9点至凌晨2点,这是因为人的睡眠大约每两小时为一节,第一节睡得最沉,第二节稍浅,第三、第四节愈浅,而前二节四小时的睡眠量占总睡眠量的75%。对老年人来说,睡眠时间应比中、壮年多一些为好。这是因为,老年人容易疲劳,而消除疲劳的时间也比较长。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能睡足8~9小时,9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睡足10~11小时,同时,每天睡小时午觉也很必要。其次,要注意睡的姿势与方向,睡眠最好取双腿弯曲右侧位,方向最好是使人体保持和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平行,也就是南北向。再次,要注意睡眠的环境,除了安静,还要有空气流通。养成开窗睡眠的好习惯,使空气流通,有利安眠,但开窗时要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身体,特别是头部。可开侧窗,并注意盖好被子。还有,要注意不轻易服用安眠药,可睡前喝一小杯热牛奶,因牛奶含有色氨酸有轻度的催眠作用。关于午睡,也很重要。午睡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午睡一小会儿,一整天下来全身都感觉不错。早在远古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午后的暑热,会小憩片刻,以保持体力,这就是午睡。当社会愈来愈工业化时,午睡愈来愈不能实现。“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让人们不敢再有片刻的停歇。日本的资本家,让工人们不停的劳动,甚至小便的时间都不给,结果造成不少“过劳死”,频发工伤事故,次品也增多。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午睡的习惯:爱因斯坦就认为,每天午睡帮助他提神醒脑,使他的思维更加清晰、更有创造力;拿破仑则因为长期失眠,养成了用午睡来补充精力的习惯;美国的几位总统——肯尼迪、里根、克林顿,也都有爱睡午觉的习惯。有的小学也有午睡的规定,有人认为小朋友一大早就要起床,赶到学校,晚上还要做功课,这么长的活动时间,可由午睡来补充体力。但也有人认为,有些小朋友精力特别旺盛,若不想午睡,也不需要特别勉强。

336 评论

rosebonbon

学位论文中的因果关系链1.直线式 每一“因”必有一果,且只有一“果”的多个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形式是论文结构成分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模式。 由于论文的主体是一种文字流,因此,其他所有的关系模式最终都以这种方法来表达。 时间顺序式

156 评论

相关问答

  •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毕业论文

    玩忽职守罪是渎职犯罪的一种,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务活动的管理制度,是一种社会危害性相当严重的犯罪。它不仅直接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同时妨碍国

    Lucia慢半拍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刑法研究学因果关系论文

    我国对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是以马列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因果关系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同志汇总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论述,言简意赅地写道:“

    Q吃吃吃买买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因果关系研究的论文怎么写

    论文的研究方法部分的写法如下: 1.首先,写出论文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其次,综合分析论证论文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后,对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并得出明确的结论

    无敌美苏苏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毕业论文因果关系的软件操作

    Origin是一款 数据分析 和 制图 的软件,具备统计、峰值分析和曲线拟合等分析功能,可以绘制出二维和三维图形。支持Excel数据导入,甚至txt (直接把t

    幸福的小猫zz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国内关于师生关系研究成果的论文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文篇3 浅谈幼儿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摘要:幼儿园中的师生关系与一般的师生关系不同,它的特殊性是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追趕跑跳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