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宝贝萱萱
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不管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涵义和标准做怎样的理解,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和谐社会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应该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构建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 其次,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人们多从现代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既然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那么从传统文化方面认识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意义包括中、和两个方面。“中”表示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反映达到理想的目的。《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执中致和”,就是通过正确方法,实现美好理想,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故此,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有序,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发展环境的社会。其三,要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建立理想社会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设想。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多种社会和谐的设想,如儒家的“天下为公”理论、“大同之世”理论,道家的“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理论等等。他们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社会和谐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人际关系问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着力要解决的,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部分内容的现代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老子把“小国寡民”作为他的和谐社会理想,庄子所构想的和谐社会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国”、“至治之世”等等。在老、庄这些理想的和谐社会之中,人的文化本性同样被充分地解构,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本性。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人摆脱了一切文化的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样,在道家看来,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并把自我意识看作是不和谐的根源,是自我意识造就了自身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听雨9014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一轮发展时期,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社会发展主题.与所有的社会一样,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必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决议》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并从四个方面原则上规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思想上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但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一些党员和干部中程度不同的产生了“信仰危机”,有些人怀疑和反对社会主义.国民心态中存在物欲化、粗俗化、躁动化、冷漠化、无责任化和虚假浮夸化等“六大负性倾向”.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经济关系和不同利益的人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多元化的态势,这些都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方面.面对这样一个基本国情,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所以,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导向性.其次,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目的在于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开放的,它不是“专制化”或绝对的“一元化”,而是强调对多元价值观的“引领”.它的建设还要从国情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文化应该是多元一体的,充满活力的、具有指导性、包容性和整合性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多元文化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才能最终完成先进文化对消极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批评,以及对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现代化整合.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思想道德建设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决议》中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耻、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我们知道,一个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领域和地方存在着是非、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和蔓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掺假制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税漏税、商业贿赂、行业腐败、不讲信用等现象,成为当前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加强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3、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民族的科学素质,一个国家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文化氛围.另外,要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单位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积极舆论导向作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互联网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和舆论氛围,使各类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4,和谐文化重在创建.《决议》提出: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在创建活动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建和共享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和谐文化既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文化,也不是传统的市井文化,而是先进的,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全民的、大众的、共享的文化.和谐文化创建活动在于全民的积极参与.文化是可以物化的,文化是可以实践的,近些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在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创造了许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文明社区活动的具体形式.这些活动大多具有群众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不仅传播了先进文化,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和谐人际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以用一下 1、前言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伟大长征,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进入一个新的高级阶段的重要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
文明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我们就拥有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开展“传承文明,做文明的守护者”的活动,我积极地参加,还把它带进了我家呢!那天晚饭后,我
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可以用一下 1、前言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伟大长征,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进入一个新的高级阶段的重要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