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2

一森有你
首页 > 职称论文 > 职业院校文化素质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托尼小吃货

已采纳

职业的素养论文

职业的素养论文,在职场生活当中,我们的职业素养也是格外的重要,提升职业素养一直是职场人士最关心的问题,具体情况下面我为你分享。下面我整理了职业的素养论文。

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摘 要:本文依次从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分析:对职业素养的内涵进行阐述、从企业需求的角度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途径。

一、正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科学确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目标

一、职业素养是职业人的必备素养,并与特定职业相联系

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变,首要条件是必须具备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Q职业素养主要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五大要素。

职业素养总是与特定的职业相联系的。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技能这是勿容置疑的,电工所需要的技能肯定与园林工所需的技能是不一样的。

就是职业道德,不同职业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如会计岗位突出的是“诚信”,正如朱镕基先生曾说过的那样,会计岗位的人员应该“不做假帐”,而医师岗位突出的是“救死扶伤”,教师岗位突出的是“教书育人”。因此,对特定职业甚至行业、产业的职业素养进行系统梳理,开展职业素养分析,才能科学地确定职业素养养成目标。

二、强化职业素养分析,科学确定职业素养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服务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以就业为导向,其职业性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强调的“五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最重要的素养。

各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分析要以人的发展为经度,以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纬度。以人的发展为经度就是要求职业素养分析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要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出发,谨防人才的“工具化”倾向。以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纬度,就是要求职业素养分析要从岗位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谨防人才的“空泛化”。

职业素养分析,首先要明确各专业培养学生就业面向的行业、企业的首岗、发展岗,然后系统分析上述各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养目标。职业素养分析必须有用人单位、教育专家参加,要集中校企双方的智慧。职业素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必须及时吸收行业、企业反馈的意见,不断调整目标体系,实现育人与用人的一致性。

二、探索职业素质养成的路径,构建职业素养养成的科学体系

一、科学设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案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教育教学实施的依据,职业素养分析的结果必须全面体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但遗憾的是,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素养养成的载体、路径、考核等的设计还很缺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还没有达到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应的高度。

但实际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才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而职业能力技能、只是外化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因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突出职业素养的养成。要以完整的职业素养养成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培养途径,以职业发展课程体系为载体,以“课堂、校园、社会、企业”四维空间为活动领域,以职业素养达成度为评价标准构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把职业素质养成落实到课程中

课堂教学是职业素养养成的主阵地,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行动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各类课程在职业素养养成中的作用。

提高人文必修课的课堂实效。人文必修课主要是为全面发展的人做准备的,主要承担文化传承、身心健康教育、学习能力培养等功能。但作为高职学生的人文必修课,我们要在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凸现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在培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的同时,努力强化与职业的关系,养成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健康。

强化专业课教学的职业素养养成功能。专业课的主要功能当然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必须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

我们要通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检查、学会时间与进度管理、学会评估、学会总结、学会系统思考。 突出公共选修课教学的素质拓展功能。要鼓励教师开设大量的优质公选课,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体现辅修专业课程的复合功能。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开设辅修专业课程,促进专业与专业的融合,培养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如农林种植类专业辅修市场营销,制造专业辅修企业管理等,拓展学生的专业面,为学生成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三、拓展校园第二课堂,让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扎根在校园

校园是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场所,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载体,渗透素质教育,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氛围。通过校园精神提炼、校标的`筛选、校训的凝练,建立视觉标识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使一所高职院校独特的理念、气质、特色转化为可视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风格统一的图案、文字、建筑、景观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

充分利用学院“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引企业文化入校园,强化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求实、争创效益的企业精神、激励与创新意识等核心价值观,用企业优秀文化影响熏陶师生员工。借鉴行业或企业通行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及时发现、培育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在学生中开展“创业之星”、“爱心使者”、“成才之星”、“自强之星”等各类先进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典型事例的宣讲,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有榜样,做有可仿。

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在学生日常活动中养成职业素养。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将社团活动与职业素养养成有机结合起来。新生入学时就提出明确的素质拓展要求,如组织一次活动、参加一次演讲、参加一个社团、参加一支学习团队、结对一个低年级学生等等;

并发给学生《大学生成长记录本》,人手一册。在校三年每参加一项素质拓展活动,都及时登记在册,并由组织者签字确认。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计划与总结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

四、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延伸到校外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我们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要利用服务社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通过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高职院校普遍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些基地是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重要阵地。

学生通过参加真实的产品生产,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务实的作风、讲究效率的企业理念。我们要通过学生人手一册的《校外顶岗实习手册》将顶岗实习全过程真实记录下来,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作为顶岗实习考核的主要内容。

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大学生“三下乡”为主要载体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三下乡”,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

各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活动,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教育,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学习问题的“暖春行动”,关心山区贫困家庭的“爱心超市”,关爱特困群体的“阳光行动”等,让学生在关爱他人中培育爱心、享受快乐、阳光成长。

充分利用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的资源开展素质教育。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各高职院校周边地区都有很多这样的基地,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走进革命老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走进高新技术区,体验科技的力量;走进博物馆,感受人类对文明的追求。在素质教育基地中通过体验生活、主动探究,获得丰富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构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体系,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落实

一、建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组织机构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学院的个别部门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全院各部门和师生的共同参与;要有周密的组织安排,全方位、全过程循序渐进的开展。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职业素质教育协作机构,这个机构至少应有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招生就业部门、校企合作部门等的主要负责人参加。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协作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做好职业素质养养成的顶层设计,指导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调落实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统一布置职业素养考评工作,及时解决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保障制度

职业素质教育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用制度约束每个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要用职业素质养成目标达成度代替传统的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度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建立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加强非课程性学业的考核,将学生日常活动、班级活动等纳入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将职业素养考核作为学生学习考评的重要内容。

职业素质养成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人生作准备”;职业素养是日积月累养成的;只有真正建立起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起教学、活动课程等显性课程和潜藏在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以及校外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氛围等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让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深叶茂!

作为服务行业的酒店企业有着行业的特殊性,充满着挑战和机遇。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更要求个人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种内涵,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面前,高职大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除了做好科学职业规划,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使自己在职业发展的竞争环境中获取主动。

一、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特点: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势

(一)我国旅游酒店业发展迅速,高级酒店管理人才成为紧缺人才。

旅游与酒店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国酒店业发展速度更是全球居首。据行业初步预测,到2015年,全国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五星级饭店将超过500家,未来的3-5年,中国经济型酒店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季节,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xx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及酒店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供不应求,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为全球性紧缺人才。随着20xx】上海世博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举行,给酒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

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级酒店管理人才跃居高薪阶层。目前,整个酒店行业中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由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十分抢手。

但在社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的形势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与旅游企业却出现了供需错位的情况。由于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要求高职院校已经不能按照既有模式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因此,针对造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以及就业后发展竞争力不高的根本原因,提出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与职业素养关系的研究成为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和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教育是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

就我国现行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而言,除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外,院校的酒店专业仍然是行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渠道。

传统的大学生培养目标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的理论体系上,但相对应的是酒店需要的人才对理论水平的要求并不十分高,企业需求的是动手能力较强,服务意识好的服务和管理人员。

当本科的专业学生进入服务一线时,他们当中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的心态:“当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当服务员觉得没面子,读了大学跟没读大学的一样端盘子”的心态会直接影响他们在企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中专酒店专业的学生由于年龄相对偏小,在适应能力方面普遍会明显低于高职专业的学生。

记得近几年我送学生去酒店顶岗实习并对酒店人才需求调研的时候,酒店一线服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就重点提到这个问题:有些中专毕业的女孩子,如在前台服务的看到外宾来了的时候就有直往老员工身后躲、不敢开口等情况出现。

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必需,动手操作”的原则,要求学生在具备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他们心态较为成熟理性,接受能力较强,而深受酒店企业的欢迎,因而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教育成为了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

二、个人职业期待与现实的职业困惑: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培养的瓶颈

(一)自我角色认知与评价的失衡,是高职大学生在职场现实与职业期待中困惑的主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规划成为每个大学生进入职场的重要课题,据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ucos Institute)在6月发布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六成20xx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而频繁离职不利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xx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4%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是造成离职的主要原因。

而从20xx年年底开始,20xx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月度跟踪调查以20xx届就业大学毕业生(包括本科与高职高专)为调查对象,从20xx年12月开始,对20xx届就业大学毕业生的职场适应过程进行月度跟踪调查,实时了解其各时段的收支、从业压力、所遭遇的职场问题等及其变化,网上的随机调查中显示,20xx届大学毕业生离职比例最高的职业为“餐饮/娱乐”。

人一辈子要扮演无数个角色,自我认知是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是对自我本质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自己承担角色的认知。作为我们每一个在职场中经营自己职业生涯的人来说,通过对职场中的自我角色认知的探索,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人,了解自己可以干什麽,适合干什麽,然后去表现自己和管理自己,这对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十分重要的。

但对高职酒店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理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非常欠缺!很多人眼高手低,不屑于所谓“端盘子、服侍人”的基层服务员工作,职业期待过高,认为自己在较短的时间里应该要做到管理者的职位,否则就有点怀才不遇或认为这工作不适合自己了!在频繁跳槽中怨声载道,结果总是在自己与现实的较劲中纠结!

(二)职业素养缺失已成为高职大学生在职场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我国酒店业的发展迅勐,但高职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却滞后于行业要求。没有好的心态、不能吃苦,不能坚持等职业素养缺失。好高骛远以致流动性大的状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对酒店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从酒店企业反馈的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信息来看,不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坚持从底层做起的心态不好,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感不强,沟通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等职业素质的欠缺等。这些也是造成酒店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缺口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此职业素养缺失已成为高职大学生在职场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竞争力,促进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化包含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而职业素养是职业化最根本的内容,主要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个人的职业道德、角色意识,敬业精神,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诸多方面,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是学生走入社会和职场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职业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决定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是一个职业人。任何一种职业客观上都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中相互关联的、不可或缺的、贯穿于职业活动始终的、同一职业行为中的两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实践性、交叉性与可操作性。职业教育客观上担负着对受教育者――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任。然而现实中,由于我国目前对于“职业能力”没有共同的理解,不同的“能力观”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有不同的理解。

在许多职业院校,“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被片面地理解为“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职业行为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职业道德素质,导致高职学生在职业行为中,由于职业道德的缺失而造成一系列的职业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教育的公信度也由此受到质疑。

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与职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是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客观要求。

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产生于职业分工,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行为中“不应该”做什么,而且倡导从业人员“应该”做什么,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范围内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职业人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操守、岗位职责、岗位规范,也是评判职业人职业行为的价值标准。

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行业或职业的规定,这是从业者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都要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当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做出职业道德选择。

当职业道德选择出现偏差时往往会产生职业道德风险问题。职业道德风险是指从业人员在其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偏离了职业道德规范,而造成各种有形或无形损失的潜在因素。

具体表现在不道德的经营风气,假冒伪劣充斥市场,买卖不讲信用,合同难于履行,债务随意拖欠,不爱岗敬业,不诚信,弄虚作假,无创新精神,不遵纪守法,不忠于职守,缺乏质量意识、协作精神等。任何一种职业对于从业者来说,在工作中都不可能摆脱职业道德的约束。可见,职业岗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职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工程、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职业劳动者的教育,而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职业工作者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其课程的本质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教育形式的特殊性,有机地将工作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带有显著的职业特点;客观上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就是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做人”就是在工作中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做人先于做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修养高于技巧,品德高于方法,人的本质特征高于人的外在魅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靠人际关系、处事技能。”

这里的“人际关系、处事技能”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我国,据有关方面统计,在许多“窗口”性、服务性职业中,60%以上的消费者投诉涉及职业道德,而涉及技术操作水平的不超过40%。

有些行业,如按摩业可能由于其职业道德问题而最终失去顾客的信任而消亡。一个人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都可能会四处碰壁,只有德才兼备才会畅通无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纽带,是每一个职业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职业岗位对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使职业道德与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应从战略的高度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并与职业技能教育处于同等地位;在职业教育中搭建课堂教学、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化实践性教学、顶岗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志愿者行为的职业道德培育平台;

在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在评价考核中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营造“厚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99 评论

街头流浪泡泡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分析

研究校园文化功能方面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更多人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也能够通过深入分析促进其长久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2017年关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之论文范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建设,校园文化也越来越完善,职业院校借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向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人才。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提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

如今,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在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后,我国整体教学效果均有了明显提升;另外,当前教育理念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开展校园文化也已经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校园文化在职校整体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越来越能发挥其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校园文化越来越具内涵,也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简述

1.导向功能

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的自信心不高,再加之社会舆论的压力,极容易给职业院校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其对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误解。若对此情况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只会更大程度地加大学生对学习的反感情绪。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并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到建设行列中,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收到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渐渐重拾信心,重新规划今后的人生。

2.激励功能

校园种类不同、培养方向不同、发展规模不同等,均是导致各个校园文化存在一定差异的因素,但作为教育机构,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均存在同一特征,即具有很好的激励功能。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易对人生失去方向,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可将往届优秀学生的事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来到职业院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的转折点、新的起点,使学生能够重拾信心,将精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为今后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凝聚功能

众所周知,我国的发展经过众多艰苦的阶段,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抗争,才有今天美好的局面,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由此可见,若能够将文化发扬光大,其可以发挥很好的凝聚作用。因此在今后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美好品质,也要倡导教师放下身段,积极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为学生及教师创造更美好的教学环境,如此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校园凝聚力。

二、提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的相关措施

1.在校园人文景观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

如今,我国在人文景观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可以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如在改建校园公寓时,可以适当使用艺术元素,为学生营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另外,在校园较为瞩目的建筑周围,也可添加温馨提示语,或将园林设计元素应用到校园建设中,并根据学校特点及教育理念加以修饰,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

2.课程建设中体现出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实施,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使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校本课程十分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及新课改对当地教育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受教育中的地位,实现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3.善于发现及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们生活习惯及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应尽量避免全国采取统一校园文化的方式,要使职业院校能充分根据当地特点及民俗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元素,如备受人们喜爱的东北“二人转”,或频繁出现在各大娱乐晚会中的“小品文化”等,均是我国难得的传统文化。不难发现,当地校园在各大节日中往往会组织各种活动,其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之一。教师可以向学生多介绍类似上述的传统文化,并尽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校园文化功能方面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更多人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也能够通过深入分析促进其长久发展。如今,职业院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限于其生源问题依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鉴于此,除了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外,也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功能的优势。虽然校园文化得到了充分重视,我国职业院校也在不断对其完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海梅.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1):95-97.

[2]刘玉萍.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4(7):81-85.

[3]唐小翠.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高教论坛,2014,10(3):99-101.

359 评论

月儿丸丸

浅谈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高校职业文化教育建设论文

从当下教育的最终宗旨来看,人的可持续和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应仅限于知识的传达、技艺的训练,还应该围绕人的能力与素质、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对教育对象进行职业文化的培养和建设。职业文化的构建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求所在,它不仅实现了高校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和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通过职业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现代职业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要通过职业文化建设,来引导学生建立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塑造其职业使命感、荣誉感和健康和谐的职业心理,为教学对象更好地走向职场和社会进行心理培育和观念建构。

一、认识误区,构建职业文化教育的结构体系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增加,人才市场成为高校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重要考量起点,职业规划和职业文化教育也就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新生事物。但由于当前还存在功利化的教育课程体系,这也鲜明地反映在高校职业文化教育上。

王文兵认为:“新的现代职业规范与意义体系还没有在理念层面和现实层面完全确立起来。”当前的高校职业文化教育存在一种以现实功用为中心、以外在形式为主导的职业文化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最初设计过程中就夹杂着以职场就业为具体方向的功利思维,其职业文化教育设定为引导学生如何迎合市场需求,进行具体而庸俗性的职业策略训练。同时,当下的职业文化教育缺乏对职业文化内涵的全面认识,无法真正沉潜于职业文化的精神内部,仅将此定位于一般职业礼仪、职业用语、职业行为等程式化形式的认识和培养,从而塑造出外在化、浮泛性的认识观念,并不能真正引导学生对职业文化产生心灵认同和自主归依,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狭隘偏执、缺乏理想内涵的职业文化观念,甚至会促成一种质疑、逆反和冷淡的心理情绪。

(一)认识既有的教育误区,建构职业文化的完整结构

职业文化的完整结构首先表现在职业文化层面的完整性。职业行为不仅受个人利益、家庭发展的影响,同样也因职业与社会环境、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受到社会精神和国家文化的督促。因此,一个完整的职业文化结构必须具备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结构。从个体层面而言,职业文化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具有个体色彩,认可个体在职业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意识的追求与实现,这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职业表现。从社会层面而言,所有的职业个体都具有社会性,社会环境和社会精神成为职业行为的重要精神来源和思想起点,职业文化教育应引导学生意识到个体职业活动必须为社会群体文化所监督和推动,从而承担其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面对的社会义务和规则。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命运和社会命运、个体命运并非处于孤立状态,而是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个体的职业状态与国家进程应存在一种同向合力的发展态势,职业文化教育也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是个体价值实现最为重要的平台,天下观念、家国意识是个体职业文化观念最为关键的宏观情怀。当然,职业文化结构的.三层面具体生成和组合离不开具体职业的介入,个体的职业行为其走向是要受所在企业、事业或个体单位的利益、规则和理念影响,特定的职业场所为职业文化观念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空间。因此,职业文化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企业(事业)文化的综合价值,并且意识到个体职业观念与企业(事业)文化观念之间存在一种损益、对话和合作的关系。

(二)突破原有单一的职业文化结构,构建多层次的模块教育体系

同时,职业文化教育内容不应只是围绕职业礼仪、职业行为等单一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模块教育体系。从完整的职业文化体系来看,职业文化教育应该包括职业观念模块、职业思维模块和职业规范模块三个系列。其中,职业规范模块是现有职业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它更多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场所中所应遵守的言语、交际等礼仪性规范。这是一种知识性的教育内容,它只是职业文化教育的基础性方向。职业观念模块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在衔接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时所呈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义务和职业权力等。它是整个职业文化教育的核心,其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建构一个健康、平衡、和谐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而职业思维模块教育是围绕学生的职业思维进行的培养。职业思维作为特定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其特征发展与特定职业具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职业环境、职业规范导致个体职业思维的差异性。通过职业思维模块的教育,学生能更为快捷地寻找到适应于所从事职业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合理地从事相关职业行为。

总之,通过多层面的职业文化结构和多层次的模块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方向才更为完整,赋予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才更为精确。

二、依据差异,建设职业文化教育的多元方向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塑造。高等教育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因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学生自身的家庭环境、地域文化、知识基础等相关背景都会影响高等教育在个体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方向。职业文化教育也要依据个体或群体教育对象的差异呈现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上的区分度,从而实现服务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

(一)依据专业差异,建立具有专业导向的教育方案

专业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建制。当前,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有着密切关联,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市场定向式培养的教育趋势。因此,依据专业差异调整职业文化教育就成为当前高校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必然在其专业教育过程中会凝聚成相应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心态图谱,所以,职业文化教育就须根据这些存在的差异进行教育程序的改变、教育内容的调整,从而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求。如工科专业学生,其专业教育必然会塑造其科技工具理性,也必然会推动相关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心灵世界的客观化生存,甚至机器化生存。这种教育效果固然塑造工科专业学生的理性实践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其人文素养的上升空间,从而造成其未来生存的某些瑕疵。因此,在职业文化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文化职业行为的引导,促使其将工具合理性与人文合理性进行融汇,从而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更为健康、优化的生存智慧。又如,中文类专业学生,其专业教育多围绕语言、文学、文化等板块进行教学。较之工科专业学生而言,其感性思维被强化,理性思维自然欠缺,实际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同时,其面对社会、制度等外在力量时更容易生成异己化的认识,从而使心灵蒙上虚无之思。因此,职业文化教育需要针对这些潜在的职业行为缺陷进行预先干预,从而使专业学生能建立完善的职业文化观念。

(二)依据性别差异,建立具有性别导向的教育方案

性别差异是人格、社会、跨文化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和解释个体差异的潜在变量。钱铭怡等学者认为,男性和女性不仅在感知觉和运动能力、认知方式、言语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智能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情绪表现、交际方式、道德发展等人格与行为方面也有性别差异。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理论也认为,基于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外部因素影响下,通过内化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可能受现存的社会歧视因素的驱使,在教育、职业等选择中做出不同的决定。因此,高等教育不仅存在性别教育平等的问题,还存在性别教育差异的问题。从当前的高等教育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来看,性别差异尚未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参考依据,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目标缺乏性别差异的考虑。但从职业文化教育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有必要依据学生在智能、人格、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区分度的教育。如管理能力和领导气质的培养,职业文化教育应侧重引导男性学生注重以自我性为中心的职业魄力、以利他性为中心的职业视野培养,而对女性学生更应该侧重其理性判断、关系导向、沟通能力的职业能力培养。

(三)依据个体差异,建立私人定制式的教育方案

随着高校教育小班化观念、服务型教育理念的提倡,职业文化教育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依据个体差异来推动私人定制式的学生培养的条件。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学业导师、职业规划指导师等专职教师,建立职业咨询室、职业文化实践小组等形式针对学生诸如学业需求、就业方向、人生规划等个体需求,进行更为精确、有效、个性化的引导,从而通过教师专门的定向的服务、指导等方式促成学生职业文化观念的建立和完善。

三、融入实践,实现职业文化教育与社会职业组织的有效嫁接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基本宗旨。传统儒家教育提倡“学、思、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学”是教育接受者接收相关教育信息和资源的过程;“思”是教育接受者对相关信息知识进行主体化,通过和自身既有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进行修补结合,从而逐渐将碎片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建立自我的知识体系;“习”则是将所建立的知识体系或知识观念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正其是非,将外在知识与自身心灵进行契合,从而完成知识信息的个体化。因此,实践是所有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文化教育也应该和实践密切联系,从而推动学生职业文化的深入延伸和优化。

(一)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师能力的积极发展

传统的高校教师,其教学行为大多被“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其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也多停留于知识性教学和情感性教学的理论层面,尚未将实践教学贯彻到教学的诸多领域。这一点在传统学科和人文学科表现非常明显。因此,要推动职业文化融入实践,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现有教育趋势和新型模式进行观念更新,使其充分意识到实践化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观念的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在理论教学层面上进行合理引导和教育规划,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通识教育等多元教学环境中强化其职业文化实践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能力的积极发展也是推动职业文化的实践化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多数高校教师,其教师能力主要体现于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师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学生的接受需求和专业预期。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增强实践教学的技能,从而全方位引导学生认识和建立实践理念。

(二)建立多元层次的职业文化模拟实践体系

在学生真正进入社会职场之前,如何进行预备性的职业文化实践教育是高校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完善的职业文化预备性或模拟化的实践演练,学生才能更为顺畅协调地面对社会职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稳过渡。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存在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模块,如工科专业的金工实习、师范专业的模拟实习、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艺术专业的社会写生等。但这些专业实践大多以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演练作为实践目的,并没有增设职业文化观念这一实践方向。如师范专业的模拟实习,其主要以教师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为实践目标,在其模拟实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学生与职业、学生与社会之间交际观念、职业伦理等问题。因此,在现有的专业实践模块中,未来重要的方向就是要融入职业文化模拟实践体系,在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承担学生职业文化观念的引导。另外,从学工系统来看,学生工作者也需要围绕学校社团、校园文化等领域,为学生的职业文化预演建立更广阔的平台,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职场模拟、人际关系模拟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文化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依托社会具体行业,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的融汇点

“大学是推动学生社会化,并直接将他们引向社会,通过职业这个桥梁完成学生生命个体作为人的存在。”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势必要与社会市场、企业单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导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的企业或行业岗位也就成为高校职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对接和融汇的对象。作为一个完整而成熟的企业,它往往具有明确的经营哲学、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各种用来强化文化观念的礼仪与习俗。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实践导师的教学职位来邀请企业管理者和学生面对面、零距离接触,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职场中的职业文化,也可以通过与具体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让学生有相对独立的时间中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延伸其实践实习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职业文化的建设。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发展,从而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营销思维和企业文化,认识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规章法理和分配准则,并在团队凝聚的文化场中,感受职业行为的自律和他律的舆论氛围,感知企业组织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建构自身完整而现实的职业文化观念。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培养未来职业人的教育组织,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和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主力军,其职业文化素质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质量,也关乎社会、国家的发展质量。高等教育有必要从建构职业文化教育的结构体系、建设职业文化教育的多元方向、加强职业文化教育和社会职业组织的嫁接等路径,进行更新其职业文化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98 评论

相关问答

  • 数学文化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这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专用名词,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其它各个方面都实用。特别对教育而言“改革开放”显得犹为重要。在思想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很多自

    新羊年新气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

    天才少女JESSIC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职业院校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虽然在毕业论文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在辅导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应届毕业生存在思想认识偏差、写作技能较低等问题

    吃出新味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职业院校学生听课状态的研究论文

    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提

    小狼雪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我国警察职业素质研究论文

    试论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越来越重视,都把社会治安作为投资

    匪号叶小二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