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G2000的恶魔
浅谈汉语典故成语的翻译摘要:本文分析了典故成语的特点和它隐合的比喻意义。同时阐述了它与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由于目的语中存在文化空缺现象,为了使翻译的交际目的成功实现,从跨文化角度翻译典故成语时,归化优于异化。关键词:典故成语 文化翻译文化空缺 归化 异化 引言习语足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它包含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至今为止,国内外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英汉习语(idoms)的文章,但就汉语典故成语(idiom with allusion)的英译来说,还没有学者单独地谈论过它的翻译方法。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汉语中的典故成语, 归化和异化孰优孰劣的问题。一、典故成语1.定义和特点典故成语是习语中比较特殊的语言群体, 是固定的四字结构,它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趣味横生、意义深远,如“东施效颦” “名落孙山” “叶公好龙” “邯郸学步”等等,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习惯性地把英语习语(idom)和汉语成语联系起来。成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它与中图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它是“熟语” 的一种,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2.隐含的比喻意义典故成语的定义使我们知道,在使用中我们通常注重的足它的比喻意义,而不是从字面上看出的意思。例如:水落石出(苏轼 后赤壁赋》)字面含义是水落F去,水底的 头就露出来了。在具体使用时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于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庄子》)现在,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四面楚歌”现在比喻孤立无援, 四面受敌的处境。要想确切地弄清楚典故成语的这种比喻义,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二、文化和翻译1.定义英罔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 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集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在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虽然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有很大不同,在典故成语英译时有很大困难,但不是说中两方人无法互相沟通,翻译架起了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对翻译作了如下定义: “Translation consists in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first in"terms of mean ingand secondly in term s of style.”(Eugene A Nid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69)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 而且涉及到两种文化, 它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目的语文化(Target Culture)和源本语文化(Source Culture)的桥梁, 足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交际的媒介。他 时强调“翻译中,意义是最重要的, 形式次之,对应的形式会丢失源文本(the source text)的文化意义,这是源文本的交际特点, 这样会阻碍跨文化交流”(Nida,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Communication,1996)。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为了使人们互相沟通,源文本的意义应该被清楚地传达,翻译主要是释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典故成语时,归化应是最主要的策略。2.异化、归化所谓异化、归化是就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转化而言,前者以源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oriented,i.e.culture oriented),后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i.e.culture oriented)。即“异化”提倡泽文 。1尽量去适 、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训用字习惯,而“归化”则恰恰相反,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应、照顾日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3.文化空缺“语言词汇足最 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训’『L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许多方血存在着不对 现缘。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说,它的产生是 为每一种语吉都仃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和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_I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 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两种语言之问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一种语 中的训 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浏,所以 英洋典故成语时必须改变它的结构形式。4.举例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具体分析典故成语英泽时,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洋方法孰优孰劣。(1)东施效颦(((红楼梦 第3 4章)译文.“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Yang)洋文 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tutiful Xi—Shi’S uglyneighbour,whose endeavou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David Hawkes)译文.山EJ《红楼梦》,在处理含有文化特色的 故成语时,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的洋法,把“东施”译成了“Tung Shih”,一个两方文化中 缺的人物形象,因此这样的泽文对J:曲方读者来说足毫无意义的。 霍克斯采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法, 外 读者看来町是妙不可苦。(2)愚公移山(《A 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inEnglish)),Northern Art Printing Company)泽文.“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mountains.”(异化)译文 “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victory and the couragrto surmount every dificulty”(归化)(3)请君入瓮(《A 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inEnglish)),Northern Art Printing Company)译文l"Will you kindly step into the jar?”(异化)译文2“Make a person suffer from his own scheme.”(归化)在例(2)中, 洋文采用l芹化的译法把“愚公” 洋成了“The Foolish Old Man”这样一个贬义的短语,严重误解了成语本身的内涵。例(3)的徉文同样用异化译法无法传达出成语本身所表达的J下确意思。而 例中的译文 都用归化译法翻洋山“愚公移山”和“请君入瓮”这两个成语的比喻意义。使口的语读 理解了原语意义,实现了翻泽的口的。三、结束语翻译的本质目的是沟通,足让译语读者理解懂得原文的意思。这就好比把一个人说的话翻译成哑语,再怎么“说”都没有用, 只有把蜕的话转换或日“归化”成用手势表示的哑语,才能让聋哑人明白。因此,翻译的本质目的决定了翻译典故成语时,归化是更好的方法。但同时, 归化法也并不排斥异化法, 而是两者互为补充。总之,在翻译时, 采取归化占主导,异化从属的方法,使两者相得益彰。参考文献:[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O01.[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刘玉杰,钱莲生.汉语成语英译词典[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1 999.[4] 其昌.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5]工襦祥.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OO0.[6]许建平[M].“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 翻译,2002, (5).[7] 治奄.人学汉英翻洋教程[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8]许 钧. 代美 翻译理论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9]夏征农.辞海[z].北京:中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10]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H]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2]Baker,Mona,In Other Words:Translat/on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3]Hawkes,David,The StOng of the Stone[Z].Penguin Books, 1980.[14]Yang,Xianyi&Gladys,A Dream of Mansions[Z].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I5]Nida Eugene A.&Taber CharlesR,The Theory817d Prac 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II,I969.[16]Nida EugeneA.。Language, , 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sw634365102
翻译的归化/异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归化策略 (domesticating method)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one’s boots 拍马屁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异化是指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① 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例如:ballet译作“芭蕾舞”cigar译作“雪茄”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 OK”等。 ② 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例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n olive branch”译作“橄榄枝”“sour grapes”译作“酸葡萄”“the cold war”译作“冷战”等等。 ③ 异化可以在句子结构层次出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公认的佳译,其中就运用了不少“欧化句式”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场中,波洛涅斯告诫女儿不要轻信哈姆雷特时说:“You speak like a green girl.Unsifted in such perilous circumstance.”朱生豪将其译为:“你讲的话完全像是一个不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孩子。”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卡娃依叻
“归化”(domesticating)与“异化”(foreignizing)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而“异化”则恰恰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保持“原汁原味”。钱钟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1995年由美国学Lawrence(韦努蒂)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Schleiermacher着重研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1】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异化和归化。这两者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无论异化还是归化都是翻译中不可缺的翻译方法,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译者所应采取地科学态度。而归化和异化其实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当前一度出现了异化翻译热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译者开始推崇异化翻译法,认为真正好的翻译就是要保持原作的洋味。近年来异化似乎成为一种大趋势,蒸蒸日上。
Macchiato~0704
归化是指在做翻译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外国元素,尽量用本国本土的东西加以解释,例如,很久很久之前,人们不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所以译者直说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恩来与卓别林对话),这样本国人就很容易理解。异化则恰恰相反,尽量减少原文元素的丢失,保持作者所想表发的原意与内涵。翻译有很多理论,目的论则是一种比较通用的翻译理论。
寒江之月
归化和异化翻译中的认识摘 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 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译文:——“He gave me a very good news. We need not worry about a job.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Committee! ” ——“Whats common tea?” asked the wife, 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 (钱歌川译) 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属于归化译法。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Committee”与 “common tea”的谐音。两种译法的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达到了“情与貌,略相似”。转 (2)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p. 20) 译文: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 上述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把far more than... 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似乎更合适: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 (3)As I remained in the Third Fourth three times as long as anyone else, I had three times as much of it. I learned it thoroughly. Thus I got into my bon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English sentence——which is a noble thing. (W. Churchill:“Harrow”) 译文:因为我在四年级三班待得时间是别人的三倍,所以我所受的这种训练也是别人的三倍。我掌握得很彻底。就这样,普通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get something into ones bones 意思是“牢固掌握”,如果这样归化翻译就舍弃了原文的形象语言,显不出原文的味道来。译者用异化法将其译为“深入到我的骨髓里”显得很生动。 (4)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将“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 小结 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
直译与意译的区别 一、直译意译的定义 1、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这种翻译方法叫直译。
论文提纲模板范文 标题: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ХХХ (xxxx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西xx 3430xx) 指导老师: [摘要] 基础教育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 “异化”则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保持“原汁原味”。 归化: 异化:
毕业 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论文的题目确定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是
这种问题 怎么会有人会呢! 就等于是问大海里有多少个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