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berry317
首发于“芝士阅读”。提到约翰·斯坦贝克,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那本著名的《愤怒的葡萄》:大萧条时期,破了产的一家人怀着希望前往加州寻找工作,却在一路上不断遭遇死亡和离散,加州也不是应许之地,一切都越来越让人绝望……动荡、愤怒、绝望,组成了斯坦贝克作品的基调。《人鼠之间》比《愤怒的葡萄》早出版两年,篇幅短小,类型相似但写实性稍弱,可以看作后者的寓言化版本。情节虽不复杂但设计精巧,一翻开就停不下来,只能一口气读完然后长长叹息。小说讲述的是大萧条时期,两个农场工人在加州四处寻找工作的经历。乔治·米尔顿是个精明的小个子,莱尼·斯莫是个弱智却力大无穷的大个子。莱尼生性善良,但是由于智商较低,无法控制自己的力气,常常惹祸。两人相依为命,莱尼只听乔治的话,每次莱尼惹了麻烦,乔治也只好带着他逃亡。在动荡的生活里,支撑两人活下去的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农场,养很多动物,尤其是兔子,因为莱尼喜欢摸毛茸茸的东西。这一次两人来到新农场,认识了断了右手的老清洁工坎迪,他被两人的梦想吸引,提议凑钱入伙。乔治一算计,只要老老实实工作一个月不出岔子,就能买下农场,结束流浪的生活。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莱尼就捏碎了农场主儿子柯利的手,次日更是失手杀死了柯利的老婆。最终乔治不得不赶在其他人找到莱尼之前,亲手终结了莱尼的生命。 在杀死莱尼之前,乔治再一次讲起他们的梦想,拥有一个农场,养牛,养猪,养鸡,种苜蓿喂兔子,乔治告诉莱尼自己从未对他生气,然后扣动了扳机——简直是一个心碎时刻。作为读者,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那个买农场的梦想是不现实的,乔治说的那对愿意低价卖农场的老夫妇可能根本就是他瞎编出来应付坎迪的追问的。就算有,乔治心里也清楚,莱尼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惹出事来,在一个地方连续工作一个月根本是个奢望。就算如此,在莱尼拧断柯利的老婆的脖子那一刻,我们的心里还是会感觉到一块大石头咯噔一声砸下来,把那个美妙的希望砸了个粉碎。 死去的不仅仅是莱尼,还有乔治和莱尼共同的信念:他们和其他人不一样。农场工人“是世上最孤独的一群人”,他们居无定所,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薪水到手了转眼就花个精光,而乔治和莱尼“是有未来的人”,因为他们有彼此,可以互相照顾。在乔治扣下扳机的那一刻,友谊、希望、承诺、依靠,一个个崩塌瓦解,剩下的是永恒的孤独。小说的结尾,乔治被骡夫斯林姆拉去喝酒纾解心情,代表着他失去了独特性,成为了之前自己不屑的那类普通农场工人。 看完这本书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本书和老鼠有什么关系?虽然小说的开头确实出现了老鼠,但是和总体情节关系不大。实际上,标题来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致老鼠》:“人和老鼠的命运,时常被扭曲”。农场工人作为底层大众,确实活得像老鼠,地位卑微,生活中少有如意之事,却也一直顽强地活着。 对生命的无力感,也是书中无处不在的一种情绪,是书中人物的共同处境。乔治不停抱怨教莱尼的事情一会儿就忘,但是也无法丢下他独自生活;莱尼总是把自己喜欢摸的东西弄死,不管是老鼠也好,小狗也好,还是拥有柔软头发的柯利老婆也好;坎迪被机器轧断了右手,农场主留他当清洁工作为补偿,但是他心里知道等他老了干不动活之后会被扫地出门,他连自己的老狗都留不住——宿舍里的其他工人嫌它太臭,把它处死了;柯利的老婆说自己本可以成为电影演员,却嫁给了柯利,她疑心自己的母亲拿走了承诺要带她演戏的男演员写给她的信——可是整本书里她连个名字都没有,斯坦贝克本人都说她只是个符号。 说到符号,正好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说《人鼠之间》是寓言式的:书中的人物多是一类人的代表,更像是寓言里的角色,是综合了一批人的特点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从名字里也能略知一二:莱尼·斯莫(Lennie Small),斯莫意为小,虽然他身形巨大,心智却如同孩子,依赖乔治;乔治·米尔顿(George Milton),和大诗人弥尔顿(英国诗人,长诗《失乐园》《复乐园》的作者)同姓,脑子聪明但体力上并无优势,两个人在一起才能发挥各自的长处;斯林姆(Slim)是农场工人的头儿,受人尊敬,他的名字有机灵、狡猾的意思;坎迪(Candy)是糖果的意思,他那笔存款组成了购买农场的大部分资金;而马厩的老黑人卡鲁克斯(Crooks)的名字意为钩子,和他弯曲残疾的脊柱遥相呼应。 这些人里,只有斯林姆的地位比较高,被人看重,似乎隐喻着在世上生活,必须学会灵活狡诈才行,像乔治和莱尼这样的单纯之人,如果不改变,只能落得坎迪那般老无所依的后果。换个角度想,斯林姆如果出意外落了残疾,最后也会成为坎迪那样的人。 对于底层大众,他们能在《人鼠之间》看到自己所属的那个角色,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书中体现的人类共有的孤独感和绝望感。这解释了为什么作者会因这本书而非《愤怒的葡萄》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愤怒的葡萄》偏现实主义,和美国的联系更紧密),以及为什么这本书至今畅销不衰。
掬黛小公主
《人鼠之间》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于1937年出版,后来不仅是被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还被拍成了电影。《人鼠之间》讲述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两位怀揣着梦想的农业工人,从追梦到接近梦想再到梦想破灭的这么一个故事。很多读者应该都有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背后的思考同样延续至今。这次为大家准备了两则《人鼠之间》的书评,一起先来看看吧。
《人鼠之间》书评一:
小说特别值得思考的地方是,乔治为什么需要莱尼。人们为什么总是很需要一个反常规的人的存在和陪伴。因为他能为我们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梦境。在这个小说里,乔治对于莱尼的照看,并不仅仅出于善良,这也是一种他的个人需要。莱尼是能使他相信理想的那个人,在莱尼身上,他汲取了朝着那个方向前行的勇气和动力。没有莱尼,乔治会沦为和其他农场工作的工人一样的人,找姑娘,玩二十一点,庸庸碌碌地沉湎于当下的享乐。
每次乔治应莱尼的需要,描绘理想的未来的时候,他自己也陶醉其中。他需要借助这股力量,让自己脱离地面,短暂地逃逸出现实世界。然而理想,在现实中总是受到挤压,非常脆弱,正如莱尼始终令我们担忧的命运。结尾处乔治握着枪面对莱尼,是一次现实和理想的火拼,最终以理想的毙命而终结。此后的世界,好像恢复了应有的安宁,人们照常地生活,继续前行。枪杀了莱尼之后,乔治和斯林姆并排走向公路,去喝一杯,重新投入热闹的世界,这意味着乔治变成和斯林姆一样的人。而斯林姆在小说里,是正常人的代表,是秩序的象征。拥抱现实世界,是乔治的失败还是妥协?而莱尼已经在河的对岸。
同样述说着美国梦的破碎,把《人鼠之间》和早它十年出现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晚它二十多年问世的《革命之路》放在一个序列里比对,会觉得很有趣。盖茨比、莱尼和爱波的死,同样象征着理想的破灭。慷慨富有的盖茨比到了大萧条时代,变身为笨拙弱小的莱尼,到了六十年代,又化妆成一心想在庸常生活里突围的中产阶级的女性爱波。理想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面具和载体。但它们好像又是一回事。爱波向往的巴黎和莱尼向往的土地,并没有太大区别。能呼风唤雨的盖茨比和脑袋好像被马踢过的莱尼同样脆弱。每一次,当他们死去,世界都好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排出了身体里的异物,终于可以正常运转了。
《人鼠之间》好看而悲伤,但是有点太严整了。细节的比照,悬念的设置。最初打算写成戏剧,后来决定写成小说,但还是带着戏剧的痕迹,用对话搭建起来的人物性格略显夸张。
作者:悦然(来自豆瓣)
《人鼠之间》书评二:
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开头是一幅无差别的画面:自然风光辽远而静谧,“疲惫的流浪者在傍晚走下公路,走过小径到水边安营扎寨。一棵高大的悬铃木上长了条水平的矮枝,树枝表面早已被人坐得光滑无比,旁边有一摊经由无数篝火积累起来的灰烬堆。”其实在苍穹之下,这无尽又无望的流浪之路,已然被无数人走过。他们不再回头、义无反顾,或坚定或浑噩。
不管一个人拥有怎样的生活,当他的眼光只聚焦于自己所经受的当下,他难免会产生忧心空乏之感。毕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如果有机会极目远眺,在夜里看万家灯火,或是在白昼,看街上的人如蚁如梭,奔走川流,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故事,心情或许就会得到些许宽慰吧——这大概也是我们读小说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只有我们自己生来不凡,却落入到庸常的藩篱,经受着幻灭的苦难。
《人鼠之间》是斯坦贝克1937年的作品,距离他完成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愤怒的葡萄》还有三年。此时的他已经凭借早期的几部作品在文坛崭露头角,同时也获得了经济上的保障。而对于这本《人鼠之间》,斯坦贝克最初的构思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它最后也确实有一个戏剧版本,不过那已经是《人鼠之间》小说大获成功之后的事情了。
当然,尽管形式上是小说,但情节的戏剧性仍然是这部作品很鲜明的特点。大个子、脑子不灵光的莱尼,和小个子、“了不起”又好心的乔治四处游走,寻找着可以栖身的农场,让他们可以做活,养活自己,同时积攒下一笔实现梦想——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莱尼就可以养他喜欢的兔子——的钱。不久他们便遇到了这样一个农场,他们开始做活,还遇上了愿意帮助他们的“老家伙”。似乎一切会顺风顺水,可是想要实现梦想,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人鼠之间》最出色之处,在于斯坦贝克仅仅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既典型、又令人窒息的“人间真相”。在莱尼看来,他的同伴乔治又聪明,心肠又好,而他们尽管只是两个流浪者,但与其他人不同,他们结伴而行,便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所以便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混日子,开了工钱就去妓院或者赌场逍遥半天,然后再继续下一个周期的工作。这目标会使人格外开心,可是“梦想”的吊诡,在于它的反面,便是深渊。而结伴同行的时光,只会让随后的独行更加孤单落魄。
说到底,《人鼠之间》的主题,与许多“美国故事”并无二致。善良的年轻人、有梦想的年轻人、执意于凌驾命运之上的年轻人,他们会在一个单纯的目的驱使之下努力工作,心怀幻想与憧憬地度过每一天。无论是贫穷、卑贱还是流离失所,一切看似都是可以改变的——一切也确实不会永远一成不变,可大多数时候,比起未来,此刻的满足却更值得庆幸,因为你无法料想,比起好运,更可能到来的麻烦,会导致怎样不可想象的痛苦。
于是梦想,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答案会出人意料——它不过是让大个子莱尼继续走下去的“好事儿”,是让乔治不去妓院,攒钱并且好好照顾脑子不灵光的同伴的理由——是吊在驴子眼前的那根“透明的红萝卜”,使人向前,走在自己也不知去往何处的小路上,却永远也尝不到那鲜艳与饱实。
如果用赫塔•米勒的话来说,“人不过是世上的大野鸡”。人注定要流浪,在不算漫长的人生里,人要么在逃离,要么在做梦。所有的期盼,不过是梦可以不必醒来。
作者:已注销人士暗蓝(来自豆瓣)
大桥鸭子
刚读完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的著名中篇小说《人鼠之间》。该小说发表于1937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两个流动农业工人乔治和莱尼梦想破灭的故事,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在本书中,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甚至人自身、以及自然景物之间的矛盾处处存在,在此且拣取几例。1、理性与冲动的依存里,谁是真强者? 故事的主人公乔治和莱尼是一对无论从外表相貌还是内在性情都截然相反的人,乔治体形瘦小但内心精明,莱尼个子庞大却智力低下,两个人物一出场即给整个故事的冲突性定下了基调。乍看起来,莱尼是一个绝对感性的人,他遇事没有考虑,为了能够满足自己抚摸毛茸的心理渴望,在触摸红衣姑娘的裙子时被人误以为侵犯、差点儿把命丢掉,并且和乔治为此丢了工作逃离出来,但仍然偷偷将老鼠藏在手心里、悄悄将小狗藏在衣服里,最后不顾乔治的警告去触摸柯利夫人的头发,终于闯下大祸,也为此丢掉了两个人的性命;而与之相反,乔治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他在莱尼遇到麻烦时拯救他,在莱尼饮河水时阻止他,在莱尼情绪激动时讲故事安抚他,甚至提前想到莱尼惹麻烦后与他会合的地点,最终也是在理智的驱使下、亲手枪毙了自己的伙伴。 根据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位一体的理论,可以将故事中的莱尼、乔治与他们的梦想理解为一个完整的人:莱尼(本我)仅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行事;乔治(自我)总是清醒地正视现实,遵循现实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进行控制和压抑,从而挽救它免遭灭亡;超我(梦想)不断地指导自我(乔治)去压抑本我(莱尼)的冲动,不断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及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 在故事中,莱尼一遍遍地要求乔治给他描述他们将来要买的农场,常常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中,他会经常忘记乔治的提醒、将这个梦想讲给别人听,因为他对此深信不疑,并且相信乔治也会同他一样执着。乔治在给莱尼一遍遍地讲述中也满足着自己对未来梦想的渴望,他也离不开莱尼,因为只有自我和本我和谐融洽地相处,他才是幸福的;而当莱尼死去,乔治终将沦为与其他流动工人同样的状态,他将去酒吧和妓院麻醉自己,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梦想,最初那个满是理性的个体也随着莱尼和梦想一去不复返了。自我退化为本我,而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位一体的结合仅剩下了本我这个最原始的层级。 当一个人失去了梦想,他和行尸走肉还有什么两样?!2、真情与伤害的冲突中,谁是受害者? 乔治对于莱尼这个只有几岁幼童智商的智障者而言,就如同保护神,莱尼对他是百分百地信任和依赖,就如他对工友斯林姆所透露的,即便前边是悬崖,如果他让莱尼跳、莱尼也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当黑人马夫克鲁卡斯捉弄莱尼、逗他说乔治可能出事不会回来了,莱尼情绪激动地问是“谁伤害了乔治?”克鲁卡斯看他恼了,只好向他解释只是“设想”,可莱尼不依,非要坚持谁都不可以设想伤害乔治。在那一刻,这个一直在乔治庇护下的大BB,完全就像一头护犊子的母牛,仿佛他才是乔治的保护神,但却是他最终惹的大麻烦让乔治沦为了万劫不复的杀人凶手。 乔治也给予了莱尼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莱尼一直处于他的保护之下,虽然在莱尼惹麻烦后也会数落他几句、甚至发发牢骚说如果不是因为要带着他、他可以一个人生活得很潇洒之类的话,但从他内心里,他和莱尼是不可分离的。他曾若干次地和莱尼说,也曾跟坎迪和斯林姆讲,他和莱尼一起、相互照顾,这是他们比其他流动工人幸运的地方。 正是由于这样的信任和真情,乔治才“要”亲手杀死莱尼、他也才“能”亲手杀死莱尼!但乔治杀死的不止是他的同伴,同时还有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与其他工人的区别之处。 互相为对方着想的兄弟情谊令人唏嘘,人间自有真情在,真情不为伤害,可“爱并伤害着”的无奈剧目在生活中不时上演,无论兄弟、父母、夫妻、朋友、亲子关系,均不难见到因爱而害的情节。3、苟且与远方的较量中,谁是胜出者? 据说《人鼠之间》的标题来自于英国诗人彭斯的诗作《写给小鼠》: 但是鼠啊,失望不只是你的命运, 人的远见也一样成为泡影! 人也罢,鼠也罢, 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常落空! 留下的不是预期的乐趣,而是愁闷苦痛! 在小说中,莱尼动不动就要求乔治描述的梦想,不止安抚着莱尼、鼓舞着乔治,也吸引了老工人坎迪、打动过黑人克鲁卡斯,还让风骚躁动的柯利夫人追忆起自己的梦想。莱尼天生力大无比,乔治在向农场主介绍他时夸他是顶呱呱的雇工绝非王婆卖瓜,连在农场拥有至高权威的斯林姆也表示认可,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的汉子。以传统农业经验来讲,干农活基本上是靠力气,在这一点上莱尼具有极大的优势,正常情况下凭借莱尼的力气和乔治的精明,他们挣到实现梦想的六百块钱、买下梦想中的那块地,或许并非白日梦。 但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当时欧洲很多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后起之秀,工业化机器也正在大肆侵吞农田、传统农业带给人的安定感正在逐步消失,大量失去了土地和家园的工人不再固定在一个农场、而是四处打短工艰难度日,人活得象老鼠一般卑微,也同莱尼所抚摸的老鼠一样弱小无助。 故事中的黑人克鲁卡斯,是个曾经拥有农场的失地工人,在他印象中,几乎所有的流动工人都在做或曾经做过拥有几亩田、一间房的梦,但最终都没有办法实现,“我从来没有看见一个家伙真正做到过”,所以他对生活对莱尼的梦想满是悲观。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能够“采菊东篱下”,最起码他还是有田有屋的。《人鼠之间》通过莱尼和乔治的讲述也为人们展现了一副田园牧歌式的农庄生活,但“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常落空”,最终他们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人鼠之间》一直在讲的是“美国梦”,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几次“美国梦”,如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华工付出异常的艰辛为美国西进作出了贡献,却在排华运动中流血牺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放的中国人再次燃起“美国梦”,但梦醒之时依旧寒冷,《北京人在纽约》中主人公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在自由女神的注视下经历了梦想的彻底幻灭;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反面人物丁义珍,代表着出逃的贪官,原型是辽宁省凤城市委原书记王国强,“因为美国与中国没有引渡条约,所以贪官们都往美国跑”,丁义珍们到了心目中的天堂却过上了猪狗不如的日子,当他被人掌掴、屈辱地拖地扫厕所时,可曾想起在飞离国境的飞机上喝香槟“庆祝自由”的时刻? “美国梦”从正面解读,指的是人们相信在美国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但在《人鼠之间》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梦”的失败。现在,我们中国也在提“中国梦”,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想实现所有中国人的梦,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不搞盲目冒进,并且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加以保障,才能让全体国人有足够的信心执着地追求梦想实现。虽然我只能脚踏实地,但不妨碍我偶尔仰望星空。期待着梦的实现!4、隐忍与诱惑的矛盾里,谁是坚定者?破坏莱尼和乔治梦想的原因不止是残酷的现实,还有人们内心空虚所不能抵御的诱惑。在故事中有一个人物惠特并不引人注意,他只在中间一个小节出场,向乔治讲述城里的妓院如何好玩,乔治从故事的一开场就声明他和莱尼要攒钱,但终于还是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莱尼四处找人聊天、最后找到黑人克鲁卡斯的那一段曾经提到乔治和其他人一起进城去了,而柯利夫人言语中也透露出那些男人们去干什么了。从而也就不难想象在失去莱尼和梦想之后的乔治,将最后和其他工人一样,浑浑噩噩。小人物惠特就象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的那条蛇,表面看是它破坏了伊甸园的安宁,而究其原因却在于亚当和夏娃内心深处不平静的躁动。故事中的斯林姆自始至终是以受人尊敬的工人头领出现,他对坎迪的老狗予以关照(让卡尔森处理它时手下留情),他理解乔治和莱尼的情谊,他在莱尼扭断农场主儿子柯利的手时要求柯利隐瞒实情而不致解雇莱尼,他与黑人克鲁卡斯也相处融洽,甚至他在遭到农场主儿子柯利无端猜忌时也能处理妥当。可以说他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的生存者,他的生活平淡不惊。而老工人坎迪和黑人克鲁卡斯,虽然被生活一再折磨,但仍然会激起对改变生活的渴望,虽然他们试图改变生活的理想终被现实摧毁或念头稍瞬即逝,但仍然表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离的梦想。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抱之以歌。”可是,除此以外,我还能怎么做?5、孤独与喧嚣的对撞里,谁是安静者?在《人鼠之间》这部作品中,有多处场景描写。故事一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合的自然风光画面,画面中山川秀美、树木郁郁葱葱,林叶间拂荡着微风,夕阳映照在山腰,蜥蜴、野兔、狗、浣熊、鹿、长脚鹭等动物的踪迹营造出了和谐静美的氛围;可就在这时,画面中冒出了这一高一矮明显对比的两个人,乔治和莱尼,他们刚刚经历了紧张激烈的逃亡,他们的出现与原本宁静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莱尼扭断柯利夫人脖子之前,也有一段静谧的场景描写:“新的麦秆在宽阔马棚的一端堆得高高的,一个四叉抓草器在麦秆堆上吊着……透过马棚的空隙,下午阳光一薄片一薄片地投射进来,在干草上铺洒一道道的光线……”在倦怠宁静的午后,柯利夫人对着莱尼倾吐着她的寂寞与孤独。而与马棚里面的宁静相对应的,外面传来马蹄铁的当啷声和人们的呼喊声,也正是在这样的喧嚣声中,柯利夫人在莱尼的大手底下彻底结束了她孤独的生命,“所有机谋、卑贱、抑郁,以及炽热的情欲,全都从她脸上消失了”。结尾,莱尼在失手杀死柯利夫人后仓皇逃到故事开始时的地方,夕阳西下,寂静的水潭里,“一条水蛇平静地游过水面”,这时一只原本一动不动站在水边的长脚鹭“朝着蛇头一嘴戳去,接着就开始吞噬那条蛇,这时蛇尾巴还在疯狂地摆动着”,宁静中透着杀机。此时,“夕阳的光从洼谷朝山坡上爬去,当它移动时,仿佛不断增加着明亮,所有的山峦越发闪射出光芒来。”宁静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了危险的来临,夕阳光与暗的对比也愈是增添了矛盾色彩。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欲望,破坏了自然的宁静,也破坏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人们被孤独感所笼罩,故事中黑人克鲁卡斯在向莱尼吐露他的孤独时说:“一个人要是太孤独了,他会生病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当代世界遭到技术时代的威胁,技术日益把人从地球上剥离开来,人丧失了存在的根。”丧失了存在之根的人们,精神生活空虚,互相猜疑和防范,柯利夫人批判男人们“你们都是互相害怕的,你们谁都担心别的人会整你们”。《人鼠之间》处处是矛盾和冲突,生活在这个矛盾冲突的“当代世界”中的我们,又如何寻找一份安宁呢?参考: 1、关于《人鼠之间》及作者约翰·斯坦贝克的背景知识有部分来自百度百科; 2、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参考《<人鼠之间>之弗洛伊德解读》,作者吕晶晶,原载《牡丹江大学学报》第8期; 4、图片除本人藏书外,均来自网络。
《挪威的森林》主题是关于自我救赎和孤独,现代人大多活得比较辛苦,这也是《挪威的森林》能够被广泛阅读的主因之一。最后直子和初恋情人发现没有办法活在现实世界中,只能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著作《挪威的森
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而这天晚上,我是在火车上度过的。夜深了,到处都是静悄悄的,只有火车行驶时“咔嚓咔嚓”的声音。火车厢内,灯火通明,往窗外望去,只能看见漆黑的而
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孤独,孤独是一笔财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面对孤独而活得个酣畅。孤独的到来和失落同样令人不悦。孤独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但不能使
当你觉得孤独时,孤独正在陪伴你自从社交网络兴起,智能手机普及后,我们留给自己的时刻变得越来越少。手机一刷,便是整个世界的信息爆炸在眼前,按一次转发,我们成了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