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speroll
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应是内外兼修,即加强自身建设与利用外部力量。 (一)加强自身建设 1.转变观念,理性认识。大多数国家施行贸易标准及其相关制度,仍然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的良好愿望。利用这些国际规范条件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国别环境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设置的贸易障碍才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当国际绿色贸易大潮滚滚而来时,任何国家都很难置身其外。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我们反对的是滥用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正当行为。我国农产品因有害物质超标而被对方国家拒绝入境之类的事件,不能认为是对方故意设置绿色壁垒。相反,应当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2.顺应潮流,绿色营销。广大企业应抓住机遇,顺应环保时代发展绿色化的潮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产品绿色化战略,在产品开发、制造、包装、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切实地把环保要求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做到在研发环节上开发绿色产品,在广告上突出绿色效应,在公共关系上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在营销渠道上选择绿色企业,在供应链上选择绿色伙伴,在市场上寻找绿色消费者。实现满足企业利益、消费者需要和环境利益的营销方略,在环保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 3.国际认证,通行世界。特别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 国际标准认证,获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要争取获得贸易对象国及所属行业的绿色认证例如美国电器产品的 UL 认证、加拿大的CSA 认证、英国的BSI认证、德国的 G认证、欧盟的 CE 认证水产品的 H ACP 认证等。截止 2000 年 4 月底,我国通过ISO14000 认证的组织只有 263 家。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参与国际合作;向国际靠拢,让中国的环境标志产品走向世界。过渐进地提升自己的环境标准要求,动资源合理使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实力。 4.绿色会计,定量分析。所谓绿色会计制度,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人工、本、原料等进行成本核算,而且还必须计算资源和环境的占有和消耗成本,这样就能够恰当地估价自然环境成本和污染的环境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对环境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揭示其经济价值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正确的决策基础。 5.技术转移,海外投资。单纯通过技术贸易难以获得较为先进复杂的技术,可利用合资经营与合作经营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引进与自主研发并重的道路,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一旦我们产品的环境技术是领先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必将不攻自破。海外投资不仅可以利用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且可享有与东道国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避免发达国家的环境壁垒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6.熟悉规则,积累经验。一是加强学习W TO 文献资料,了解 W TO 的有关规则和国际贸易形势与特点,重视绿色技术壁垒对相关产品出口的冲击和危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善于学习国内外出口贸易经验,面对形形色色技术壁垒的阻障,提高企业辩识和应变的能力。 (二)利用外部力量 1.企业合作,绿色基地。尤其是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企业和传统工艺产品生产企业,相关企业联手合作,建立绿色产业基地,更能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比如,中国是陶瓷制品大国,曾享誉全球。要达此目的,必须挑选好原料供应基地。绿色基地建立以后会形成规模收益和对当地经济的辐射效应。类似地,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 “绿色花生基地”、“绿色茶叶基地”、“绿色果品基地”等等。 2.借助政府,寻求支持。首先,企业在绿色产品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出口经营活动中出现资金困难时,应向政府提出资金和技术支持。争取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环保补贴,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按照W TO 新的 《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规则,环保产品的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的补贴范围。企业和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规则,提高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其次,应根据供应链理论,要求政府制定较为严格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口技术和环境标准,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整体环境技术水平。最后,如果我们在承担有关协议的某些环保义务出现困难时,可以及时向政府提出,政府可及时向W TO 提出申请,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免除应承担的义务。 3.利用世贸,维护权益。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性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利益。根据W TO《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书》 来解决争端。特别是巴西和委内瑞拉申诉美国汽油管制案胜诉且美国接受 W TO 的裁决,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 W TO 的信心。 企业对策:行业对策 面对入世后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环境的新变化,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转变思维!调整战略!积极应对既要关注国际市场的机遇,也要眼睛向内,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从企业层面来说:首先,提高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纺织服装企业要真正因取消配额而受益,就必须着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靠数量扩张的方式来增加出口。反之,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低价竟销的策略,则无异于自相残杀,其结果必然是既损害企业自身及国内同行的利益,也给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以把柄"因此,明智的选择是从技术和设计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纤维!面料!花色!品种!健康!环保!功能和科技含量等方面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充分论证,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投资战略,避免低水平扩张"由于对配额取消后市场前景的盲目乐观,近年来纺织服装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导致投资增速过快"应当看到,我国入世时承诺的有关条款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具体地说,一直到2016年底,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都将受到三个条款的制约:一是2008年底到期的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条款;二是2013年底到期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三是2016年底到期的“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条款中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企业在投资时应充分考虑上述条款的制约因素,认真研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及走向,慎重选择投资方向,力避低水平重复建设"第三,打造自主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的占有率还不到10%,与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更为重要的是,在产品销售利润中占大部分份额的品牌利润几乎被国外企业拿走,而我们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因此,大力开发和推广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是我国服装纺织企业角逐国际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第四,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一些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应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可在国外投资设厂,建立全球供应链,并积极介入国外营销网络,以规避国外对我纺织品出口的贸易壁垒"第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美国和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进口市场,但同时也是贸易争端和摩擦的高发区"我国出口企业应在巩固和进一步拓展欧美市场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国际领域积极开辟多元化市场,以有效分散市场风险。 从行业层面来说,中国加入后,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分阶段取消,纺织服装出口行业内外部竞争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有的贸易格局和贸易模式正在改变"这对进出口商会的工作提出了挑战"纺织商会作为行业代表,应在行业协调!维护出口秩序!对外交往!维护企业利益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建立纺织品出口预警和监测机制;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促进规范经营;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协调出口价格和市场,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等。
晨阳爱美食
纺织材料生态化及其发展趋势摘要:从采用绿色原料、利用生物技术和开发可降解纤维3方面,综述了纺织材料生态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循环材料开发和使用是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关键词:纺织材料;绿色;生态化;趋势目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研究既不影响生态环境,又能利用生态资源的新型纤维。并提出纺织用材料必须经过毒理学测试,具有相应标志,符合环保、生态、人体健康要求。纺织材料生态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发展方向。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可降解纤维,选择节约资源、可回收利用纤维原料已成为目前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1~2]。1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已成为获得生态型纺织材料的主要途径和研究、开发热点。从食用的香蕉、小麦、大豆、玉米、牛奶、虾、蟹等到木材、昆虫、蜘蛛都成为了生态纤维材料的来源。现今的绿色原料包括原生态自然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炼物及原有纤维的再加工产物3种[3]。1·1利用原生态自然物开发生态纤维自然界中原生态的物质即常规的天然纤维,以其自然本色和环保特性赢得人们喜爱。但天然纤维并非完全无毒,如天然纤维在生长过程中所施用的化肥及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是有害物质进入的主要途径。目前生态天然纤维主要致力于开发对杀虫剂和除草剂较少依赖的天然纤维和新型绿色纤维,如有机棉、有机麻等。同时许多新型原生态的纤维原料如木棉、菠萝叶纤维、香蕉茎纤维、竹纤维等生态纤维也在积极的开发与应用中。发现更多的天然纤维材料,进一步扩大天然纤维的可利用性,使天然纤维材料的发展日益扩大是当前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物质开发生态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4~5]。1·2用自然物的提取物开发再生生态性纤维直接取自天然高分子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取物可形成绿色环保纤维,如Tencel、Modal、大豆蛋白纤维、牛奶、海藻酸钠纤维、甲壳素纤维、竹浆纤维等。这些纤维多属于再生纤维素或蛋白质纤维类,纤维本身主要由纤维素或蛋白质组成,易生物降解,符合环保要求。有关再生生态纤维方面的研究较早也较多,许多纤维的开发和应用也较成熟[6]。如甲壳素纤维,所用甲壳质广泛存在于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中,也存在于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甲壳质纤维是一种可降解的环保型动物纤维素纤维,废弃后可被微生物分解。这种纤维具有生物活性,有良好的吸附性、粘结性、抗菌性和治伤性能。它是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动物纤维,对危害人体的大肠菌杆、金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适合制造特殊的医用功能纤维产品。此外,近年开发的新型蛋白复合蚕蛹蛋白粘胶长丝纤维,利用与粘胶纺丝原液共混,纤维素形成芯部,蛋白质集中于表面,构成分子上的稳定结合,形成具有特定皮芯结构的蛹蛋白粘胶皮芯复合长丝。纤维中蛋白质含量为10%~20%左右,纤维与皮肤的亲合性好,保健功能显著[7~8]。1·3利用原有纤维的再加工开发生态性纺织材料采用自然原料通过高分子化学合成的方法可加工、生产生态纤维材料,如聚乳酸纤维(PLA)、聚羟基乙酸纤维(PGA),及它们的聚合纤维(PLGA)。这些纤维原料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使用过程安全。纤维开发途径包括微生物合成生态纤维和化学合成高分子生态材料。由微生物合成的聚羟基链烷酸酯、短梗霉多糖、功能蛋白高分子等都可以纺制成纤维。另外,微生物还可直接用于生产可生物降解的纤维。如短梗霉多糖(Pullulan)纤维就是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由出芽短梗霉产生的一种胞外水溶性多糖(由麦芽三糖1,6键接形成的聚合物)合成,其强度和硬度等物理性质与聚苯乙烯相当。Pullulan纤维具有平滑、透明、光泽好、强度高(与尼纶相当)、无毒、无味、无色、能生物降解的特点,适合作手术缝合线和医用敷料。还可利用多糖液中培养出的细菌(膜醋菌)获得直径大于40 nm的生物纤维丝条,用微菌类霉菌体合成支化营养菌丝或长度达几厘米的由孢子囊柄组成的丝条,分离纯化后丝条能够织成无纺布,用于湿法无纺布的过滤材料[9]。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将天然物质通过化学加工方法合成,如美国杜邦公司2000年10月投产的索罗那(Sorona)纤维就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全新多聚体化合物。其纤维制品在舒适、耐磨、弹性、抗皱、防护等性能方面,大大优于现有的化纤制品。制成的人造皮革更柔软,更似真皮,且可回收再利用,为重要的环保产品。还有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原料发酵成乳酸再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聚乳酸纤维(PLA)等[10]。2运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开发生态纺织材料将现代生物技术巧妙地用于纺织纤维的开发,不仅能有效地改进现有纺织原料的不足,还可根据需要开发出适合纺织生产的新型纺织纤维,为纺织原料研发开辟新的途径。天然彩色棉纤维是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棉花品种,通过将彩色基因移植到白棉DNA中而获得。彩棉产品省去染色、印花等工序,减少了加工污水的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了从纤维生长到纺织成衣全过程的“零污染”。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可生产抗虫棉,避免农药对环境及棉本身造成危害。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将苏芸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转入棉细胞内,培育出了十多个抗虫棉品种,能产生一种对抗鳞翅目昆虫的毒素,抗棉铃虫能力达80%以上。此外,转基因抗蚜虫棉、转基因抗虫抗病棉也相继培育成功,已在我国实验推广[11]。利用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还可向棉纤维中引入其他成分,形成天然多成分棉,改善棉纤维的性能。如利用在棉纤维中腔内具有可生物降解的聚酯内芯来生产天然的涤棉混合纤维,或引入动物纤维蛋白,从而形成含动物纤维的天然多成分棉,对改善棉纤维自身的不足,提高棉纤维的性能有很大贡献[12]。五彩丝、彩色羊毛的取得主要靠蚕的基因突变。利用染色体技术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输入家蚕体内,培育出能吐彩丝的新蚕种。选择合适的彩色基因导入绵羊体内,也可培育出具有天然色彩的彩色羊毛[13]。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还可扩大纤维的生产。例如,蜘蛛丝因具有超高强力是开发高强织物的理想原料,但如何获得大量的蜘蛛丝来满足纺织生产的需要就成了产品开发过程的难题。为此,加拿大Nexia公司将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的有关基因转入奶牛和山羊的乳腺细胞中,从其分泌的乳液中获得经过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并从中提取到与蜘蛛丝性能相似的丝蛋白纤维。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有关基因,人工重组到可以用发酵法大量生产蛋白质的诸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微生物体内,在其细胞中产生蜘蛛丝蛋白[14~15]。3可生物降解材料开发可生物降解纤维是指在一定时间和适当的自然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等)或其分泌物在醇或化学分解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纤维。可生物降解纤维制成的纺织品,通常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对环境无害的物质,是理想的石油类纤维材料替代品。降解采用的方法有堆肥降解、土地埋入降解、在活性污泥中降解、海水浸渍降解,以及在聚合物中通过添加组分进行共聚来加速降解等。目前美、欧、日对可生物降解纤维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16]。常见的天然纤维及目前研究较多的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淀粉纤维等都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而合成纤维可降解中较大的一类是水溶性聚合物,它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溶解或溶胀形成溶液或分散液,其分子链上一般含有一定数量的强亲水基团(如羧基、羟基、氨基、醚基和酞胺基等)。常见的生物降解性合成高分子有聚乙烯醇(PVA)、聚丙二醇(PPG)和聚乙二醇(PEG)等。聚乙烯醇(PVA)是人们最熟悉的水溶性高聚物,它在纤维和纤维改性及制作膜材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Planet Packaging Technologies公司用PEG共混制造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美国Air Product & Chemical公司也开发了一种商品名为Vinex的材料,它是由聚乙烯醇和聚烯烃、丙烯酸酯接枝聚合而成,材料具有可降解性[17-18]。另一类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物质经化学加工形成的合成纤维,如聚乳酸纤维(PLA),虽为合成纤维,但其原料来源于地球上不断再生而取之不竭的农作物,其废弃物埋入土中后,在土壤和水中微生物作用下大约经过1~2年时间,纤维可被完全分解为CO2和H2O从而发生降解[19]。虽然可降解纤维材料的开发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进行得还很不够,也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可生物降解功能纤维需求的增长,可以预见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的涌现下,可生物降解纤维将会被更广泛地应用[20~21]。4生态材料的发展趋势循环材料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使所用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节约生态资源。现代纺织要求材料可循环、再生,产业发展可持续,因此,循环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应是未来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最近日本提出了“完全循环型”新概念,要求彻底实现纤维从原料使用到最终制品回收全过程完全循环。吉玛公司、杜邦公司对聚酯等装置也提出了“全循环”概念[22]。天然纤维材料是地球上巨大的再生性生物高分子资源,作为“从自然产生又回到自然”的资源循环型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人造纤维材料作为传统的纺织材料,其原料多为天然可再生的非石油资源(木、棉、亚麻、竹、麦杆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合成纤维多为石油化合物,而石油属原生资源,且常规合成纤维具有不可再生、不可降解性。目前合成纤维如何进行回收再生是生态材料研究的重点,也是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合成材料循环使用的一种最积极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已开发了有回收聚合物、纤维的原料再循环和回收单体的化学再循环系统[23~25]。回归自然、适应环境是纺织材料总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纺织材料的发展为保护生存环境,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符合21世纪绿色环保型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可认为未来的纺织工业将是绿色生态工业。参考文献:[1]吴湘济,沈晶.纺织工业绿色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12):298-317.[2]黄猛.我国绿色纺织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棉纺织技术,2000,(2):31-33.[3]甘应近,白越,等.绿色纺织品的现状与展望[J].纺织学报,2003,(6):93-95.[4]Peter F Greenwood, green are cotton and linen?[J].textiles,1999,(3).[5]付群锋.浅谈新世纪纺织面料的发展趋势[J].印染,2000,(7):49-50.[6]A P Aneja,等.21世纪的纤维[J].国外纺织技术,2000,(1):1-3.[7]李晓燕.生态纺织纤维的性能与应用[J].棉纺织技术,2002,(11):
H211胶圈性能及纺纱实践 为适应市场需求,纺织企业纺纱品种日渐繁多,纯棉、涤棉、化纤、麻、涤、氨纶纱等产品更换频繁,这就给纺纱牵伸重要部件——胶辊、胶圈提出了
纺织材料生态化及其发展趋势摘要:从采用绿色原料、利用生物技术和开发可降解纤维3方面,综述了纺织材料生态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循环材料开发和使用是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
翻译是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翻译方向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语翻译方向论文 范文 一:高职 商务英语
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应是内外兼修,即加强自身建设与利用外部力量。 (一)加强自身建设 1.转变观念,理性认识。大多数国
这个暑假我来到南通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做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暑期实践,此次实践是我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最后一次假期社会实践,因此我也格外重视。通过在公司行政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