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5

蓝SE妖蝶
首页 > 职称论文 > 进三年急性胃炎论文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天考古

已采纳

急性胃炎是什么引起的?急性胃,都是由于饮食不当,嗯,吃那个引起的

114 评论

DP某某某

急性胃炎通常因为受到刺激导致,比如药物、不洁食物等。一般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建议你平时注意合理饮食,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206 评论

爱照相的猫酱

急性胃炎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和你的饮食不规律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还是到医院去具体的检查一下。

275 评论

飘渺于浮尘中

以下家庭式食品,证实有效舒缓症状:1.马铃薯汁,半杯,一天三次。2.稀粥3.椰汁4.万寿菊以下一些有效的物理治疗和注意事项:1.用热瓶子滚肚子(空肚子或食后两小时)2.避免过度身和心得劳累、压力和忧虑3.进行轻微的有氧活动-散布、游泳。4.温水灌肠,一天一次,为期一周。一下是病人的建议:1.检查牙齿的问题,会影响疗效。2.病人乙:‘五年来医生诊断我是压力造成的反复胃炎,最近才检测到原来我有慢性胆病,是胃炎反复的主因。’3.病人丙:‘对我而言最好的舒缓剂是解酸剂,带铝也要带钙的,他们互相中和才不会有便秘(铝)或肚泻(钙)的副作用。’4.病人丁:‘我的胃炎是胃酸过多损害胃壁,并刺激神经线,我会避免酸性食物和饮料,诸如番茄、醋、柠檬、咖啡、酒精、烟、烟熏的肉类、辣椒,这样胃壁的痊愈会快速。同时,在餐与餐的间隔摄取水、药草茶、葡萄汁,能冲走胃酸。做深呼吸、放松、无压能放松神经,能舒缓症状。注意:1.牛奶:牛奶能快速舒缓反胃,但要注意,因为牛奶同时增加胃酸的分泌,所以喝牛奶前要吃一点垫肚。如果把熟的香蕉打入牛奶,效果会很好。(熟香蕉本身对胃炎很有帮助,不榨汁掺奶直接吃也很好)

273 评论

小白贼黑

1、细菌和毒素的感染细菌及其毒素。常见致产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毒素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为常见。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食物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胃炎或同时合并肠炎此即急性胃肠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合并肠炎此即急性胃肠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发病更快。近年因病毒感染而引起本病者也在少数。2、植物毒素有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也可以引致胃肠炎,如紫杉、青性的茄属植物、牵牛花及七叶树属植物等,都含毒素,而马铃薯块茎所生的嫩芽,也是有毒的。3、化学刺激阿司匹林等药物还能干扰胃粘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使胃内粘液减少,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消弱,引起胃腔内氢离子逆扩散,导致粘膜固有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能透性增加,以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病理过程,前列腺素合成受抑制,胃粘膜的修复亦受到影响。此外误食强酸、强碱、农药等,也会在数个小时之内出现急性肠胃炎的症状。4、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如进食过热、过冷粗糙的食物,X线照射等。烈酒咖啡、浓茶、香料及某些药品均可损伤胃粘膜,破坏粘膜屏障,引起炎症性改变。此外,暴饮暴食、过度疲劳、受凉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胃粘膜屏障遭受破坏,也易于受以上因素侵袭而发玻5、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急重症的危急状态,以及机体的变态(过敏)反应均可引起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损害。6、外源性刺激胃内异物或胃石、胃区放射治疗均可作为外源性刺激,导致本玻情绪波动、应激状态及体内各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可作为内源性刺激而致玻

248 评论

lostangelus

wèi wǎn

gastric cavity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iddle region of the upper abdomen

gastric cavit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ōngwǎn CV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胃脘: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胃脘为人体部位名,指胃腔[1]。上口贲门部为上脘,中部为中脘,下口幽门部为下脘[1]。见《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

胃脘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穴[1]。《圣济总录》:“胃脘穴,主中恶,《针灸甲乙经》云:一名太仓。在上脘下一寸。”“脘”,《脉经》作“管”;《经穴汇解》作“腕”[1]。

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 CV12,RN12)[2][3]。出《脉经》。《脉经》名中管[4]。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5]《脉经》[6])、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2]。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2][7][4]。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2]。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

胃管(《脉经》)

中管(《备急千金要方》[5]《脉经》[6])

胃募(《千金翼方》)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

《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2]。

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难经·第四十五难》:“府会太仓。”注:“太仓即中脘穴。”《黄庭内景经》:“脾长一尺掩太仓。”注:“太仓,胃也。”《黄庭外景经》:“时念太仓不饥渴。”注:“胃也。”又注曰:“太仓肚府。”又曰:“太仓,胃管神名。”《老子·中经》:“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又泛指脾胃为太仓。《中黄经》:“太仓,脾府也。”《黄庭内景经》:“是为太仓两明堂。”注:“太仓,脾府。”又官名。《汉书·百官表》大司农属官有太仓令丞。故太仓者,亦即脾胃为仓廪之官之意。中脘,指穴当胃体的中部,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又是直接指胃而言,故又名太仓。[8]

中脘是胃的募穴[2][7][4][5]。

中脘是八会穴之腑会[2][4]。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2][7][4][5]。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5]。

上腹[9]

标准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7]。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4]。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2]。

中脘穴在任脉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2]。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10]。

中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2]。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11]。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11]。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4]。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等作用[2]。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5]

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之一,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8]。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以及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等[2]。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11]。

中脘穴主治  胃脘痛,呕吐,呃逆,纳呆,疳积,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肠鸣,腹胀,泄泻,便秘,便血,肠痈;失眠,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黄疸,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10]。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4]。

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一般直刺~寸。孕妇慎用。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2]。

直刺~1寸[2][10],局部酸胀沉重[10],胃部有收缩感[10]。

直刺1~寸[4][11]。

注意:孕妇慎用[2]。

中脘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动脉,直刺不宜过深,瘦弱患者尤宜谨慎[10]。

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2][10]。

可灸[2][10][11]。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4]。

药物天灸[10]。

强身保健采用瘢痕灸[10]。

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中脘穴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2]。

中脘穴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2]。

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10]。

中脘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中脘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中脘配足三里,治腹满[10]。

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中脘配内关,治呕吐[10]。

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2]。

中脘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10]。

中脘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10]。

《针灸甲乙经》: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食,饮食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吐泻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

《针灸大成》: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反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饮食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针灸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针灸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考穴编》: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行针指要歌》: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反胃吐食一般医。

针刺中脘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原来的功能状态和针刺手法有关。如原来处于软弱或中等度蠕动状态时,可使蠕动增强,如原来处于较强状态时,则这种作用不明显。当用弱 *** 时,可促进胃蠕动;强 *** 时,则抑制胃蠕动。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促进作用。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中脘,观察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发现中脘传入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为第7胸椎至第2腰椎。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10]

针刺中脘,可使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肠鸣音增加,空肠蠕动增强[2]。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中脘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据报道,针刺中脘后,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泻法针刺胃癌患者中脘、足三里穴,可增加胃酸分泌。电针动物中脘等穴,弱 *** 促进胃运动,强 *** 则抑制胃运动。前者使胃电加强,后者使胃电抑制。[8]

针刺中脘可增加安静时通气量、耗氧量和最大通气量[10]。

针刺中脘可使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10]。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10]。

艾灸小鼠的“中脘”,隔日1次,共3次,分别测定肝、脾、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结果发现,艾灸组和对照组的吞噬细胞活性均有一定增强,而以肝、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最为显著(P<)。另有人以接种S180肉瘤的小鼠为模型,小艾炷灸“中脘”,观察艾灸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时发现,艾灸能抑制癌鼠瘤体的增大,提高癌鼠血浆cAMP/cGMP值,增强其脾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活性、脾淋巴细胞的PHA诱导转化功能和脾淋巴细胞对绵羊红细胞(SR BC)诱导的空斑形成细胞(PFC)反应能力。[10]

艾灸中脘,见小白鼠的单核巨细胞吞噬机能增强[2]。

针中脘穴对膀胱张力有调整作用[8]。

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发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中有94例波频增加,波速增快,幽门痉挛解除。

针刺中脘穴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

动物实验提示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单灸中脘,可降低血糖和尿素氮[8]。

胃脘为经穴别名,《针灸聚英》作上脘穴之别名[12]。

上脘为经穴名(Shàngwǎn CV13,RN13)[13][3]。出《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脉经》名上管;别名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胃脘(《针灸资生经》)、上纪(《针灸大全》)。属任脉[13]。上脘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的交会穴[13][14]。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13]。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黄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

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

胃脘(《针灸资生经》)

上纪(《针灸大全》)。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针灸甲乙经》:上脘,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

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13]。

上,与下对言。脘,脘同管,指胃府。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8]

上脘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的交会穴[13][14]。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上腹[9]

标准定位: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7]。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3]。

上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5寸[14]。

上脘穴在任脉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内脏)

在脐上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3]。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3/8与下5/8的交点处取穴;或于中脘穴直上1寸取穴[15]。

上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11]。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11]。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14]。

上脘穴具有和胃降逆、化痰宁神的功效。

上脘穴有调理脾胃,疏肝宁神作用[13]。

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和小肠经之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8]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黄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及黄疸等[13]。

上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癫痫[11]。

上脘穴主治胃脘痛,呃逆,呕吐,吞酸,食不化,纳呆,腹胀,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癫痫,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15]。

上脘穴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癫痫,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食管痉挛等[14]。

治反胃,呕吐,食不化,胃痛,纳呆,腹胀腹痛,咳嗽痰多,积聚,黄疸,虚痨吐血。胃炎,胃扩张,隔肌痉挛,肠炎。

直刺~1寸[15][13],局部有酸胀感[15],可扩散至上腹部[15]。

直刺1~寸[14][3]。

注意:

若肝、脾大,其边缘在本穴处或以下者,禁刺[15]。

其边缘不在本穴处者,禁斜刺[15]。

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15]。

针后慎勿饱食[15]。

孕妇慎用[13]。

可灸[13][15][3]。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4]。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上脘穴配巨阙、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13]。

上脘穴配内关、手三里、足三里治急性胃炎[13]。

上脘配中脘,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上脘配丰隆,有理气止痛,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上脘配神门,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上脘配神门,治发狂奔走[15]。

上脘配不容、大陵,治呕血[15]。

上脘配丰隆,治心痛、呕吐[15]。

上脘配足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治鼓胀[15]。

上脘配三焦俞,治胃胀食不化[15]。

《针灸甲乙经》: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眩痛,身热,汗不出,上脘主之。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脘主之。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膜满胀,心腹胸胁支满胀,则生百病,上脘主之。心下有膈,呕血,上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中热烦,奔豚气胀不能食,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三焦多涎,心风惊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气状如覆杯,针人八分,先补后泻之,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

《针灸大成》: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疗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反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二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疸,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玉龙歌》: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普济》:针入八分,先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

针刺上脘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可使症状减轻,促进溃疡愈合,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影响[15]。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上脘、中脘、内关等穴,在X线下观察,可解除膈肌痉挛,加速食管蠕动[8]。

188 评论

相关问答

  • 急性阑尾炎论文文献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现阶段我国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很多开设护理专业的医学类院校把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了

    天骄建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急性肠胃炎论文文献叙述意义

    夏季与健康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需要吃饭,既要吃饱又要吃好。健康和合理的饮食息息相关,夏天到了,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

    单眼皮姐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慢性肠胃炎的论文参考文献

    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热极治疗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 治疗组内镜下应用热极配合质子泵

    虎娃妈jsz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急性胰腺炎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jí xìng dǎn yuán xìng yí xiàn yán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胆道结石、炎症等可引起胰管梗阻,胰黏膜

    huixin009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犬胃肠炎论文参考文献

    胃炎和肠炎是典型的犬猫肠胃疾病类型,具体病症如下: 一、胃炎 犬猫胃炎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属于消化系统疾病范畴,依据疾病的发病速度可分

    苏州小迷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