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戀寶寶
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尝试描述金庸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三个基本特征,由此对金庸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男多女、众星捧月的爱情模式展开分析,并探求这一模式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揭示金庸小说中女性形象没有真正获得独立人格这一事实的缘由。最后就新派武侠小说在两性关系问题上的困境进行初步思考。 金庸的十二部长篇、两部中部、一部短篇小说,除短篇《越女剑》和中篇《白马啸西风》外,主人公全部是男性,女性形象的数量、深度、厚度都远远不及男性形象。然而金庸仍然创造出了一系列呼之欲出、各具神韵的女性形象,这就为本文提供了合适的分析对象。 和其它文学种类相比,武侠小说是典型的男性写给男性看的书。在近年来越来越深入扎实的金庸小说研究中,探讨两性关系、爱情、女性的文章不多。最有收获的是三方面:一是探讨侠义进取精神和金庸小说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重塑;二是反思正统文学史对金庸和武侠小说的偏见,进而就“雅俗之辨”进行思考;三是归纳和评价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第一方面的研究收获最丰。陈墨在《金庸小说与汉民族的文化批判》巧妙地指出金庸,“往往不自觉地褒扬少数民族,贬抑中原汉人”,从早期“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中跳出来”,批判汉族文化中虚伪、柔弱的方面。严家炎的《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指出,和传统武侠小说相比,其现代精神表现在否认“快意恩仇”、滥杀无辜;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用平等开放的态度处理民族问题;放弃正邪两分观念,“以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考察各派斗争”;人生观兼顾“社会责任与个性自由”;特别可贵的是“潜藏独立批判意识”,尤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冷成金认为金庸小说“以充沛的现代意识为主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和阐扬”,“暗合了我们民族重塑文化本体的百年祈盼”。与此相似,周宁发现众多男主人公的父亲“缺失”,他们的“身世之谜是民族命运的象征”,而“武侠小说创作和阅读使华人在幻想中完成文化认同式”。严伟英详细梳理了《金庸创作的思想历程》,顺时间考察金庸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变化,推测写《侠客行》前金庸经历了骨肉惨剧,而李敖在《我的自白书》中提到金庸曾夭折一子,大恸——笔者佩服严伟英敏锐。 第二类题目有林焕平的《关于文坛重排座次问题》、孔庆东《金庸小说的文化品味》、刘炳泽《金庸的末班车与文学观念的变革》、陈墨的《金庸的产生及其意义》。总的来说,金庸小说的价值和地位正在得到越来越明确的肯定,传统的“学院研究”对金庸和整个通俗文学采取了越来越开放、理智的态度。 第三类题目数量较少,宗源把金庸与英国间谍侦探小说家勒卡雷进行比较,侧重艺术手法,认为二者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境界。《浅谈金庸古龙的创作方法和风格》侧重求二者之同,没有指出二人各自的特点。严家炎从金庸小说为什么吸引人切入,总结其情节上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冯其庸借《论〈书剑恩仇录〉》,指出金庸小说的风格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大写意的手法,重在塑造人物的精神气质。”作为红学专家、著名学者,冯先生著文本身就是对金庸小说的褒扬,证明学术界对金庸小说的接纳与肯定——当然,仍有不同意见,但不改变总的态度。 特别突出的是陈墨的金庸研究系列著作,《金庸赏评》、《金庸小说赏析》、《金庸小说之谜》、《金庸小说人话》、《金庸小说艺术论》和《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共近200万字的书稿”。此外金庸的散文和评论亦散见各处,如《韦小宝这家伙》,深入浅出论述了韦小宝和中国人的性格,《金庸论侠》是他在北大回答学生提问的记录。金庸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政论,想来他的政论在大陆出版应该不会遥远,这将成为金庸小说研究的重要材料。 和本文一样专门论述女性形象、两性关系的专题文章甚少,主要散见于第一类论述“小说——文化”的文章之中。陈墨在《金庸小说中的爱情观》里指出,金庸笔下爱情的特点是“广泛性多样性”和“深刻性独创性”,写出了“爱与人性、命运、道德、伦理”的关系。古代的郭靖、杨过和张无忌的形象中,实际上注入了现代意识。他举陈家洛、石清不敢爱“女强人”的故事为例,指出金庸揭穿了“男人强大的神话”,“写出了某种真相”。韦小宝娶了七个老婆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男女关系的文化景观”。 严伟英紧密结合作品指出《神雕侠侣》的爱情描写表明当时金庸的“写作思想处于重要转折阶段”。师徒相恋、女方失身两个关键情节的设计有很强的叛逆倾向。胡一刀夫人的形象标志着1959年其“言情创作步入成熟”。严伟英独具慧眼地指出,在古代男人多妻,实际生活中丐帮帮主完全可能嫖妓,婚姻常常有金钱考虑等等,而金庸一概抹去这些“世俗特征,维护爱情童话的纯洁性,维护童话人物的更高尊严”。孔庆东指出“金庸写情不逊于任何人,广度、深度、力度均为大师级,是言情又超言情”。冯其庸一针见血地批判陈家洛献出香香公主“既无情又无义”,“表面上是陈家洛自己作出了牺牲,实际上是污辱了喀丝丽”,对才智武功兼备的美人霍青桐一掬同情泪。 本文试图在考察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对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做相对集中全面的分析,分析对象以十二部篇的女主人公为主,她们是:《书剑恩仇录》——霍青桐、喀丝丽;《碧血剑》——夏青青;《射雕英雄传》——黄蓉;《神雕侠侣》——小龙女;《雪山飞狐》——-苗若兰;《飞狐外传》——袁紫衣、程灵素;《倚天屠龙记》——赵敏、周芷若;《连城诀》——戚芳、水笙、凌霜华;《天龙八部》——阿朱、王语嫣;《侠客行》——阿绣;《笑傲江湖》——任盈盈、岳灵珊;《鹿鼎记》例外,七个女子都不能算女主人公。 金庸赋与这些人物青春、美貌、聪敏和善良,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共同特征,真正的特征必须是人物的灵魂精髓和人格核心,是全书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性格基础”,渗透在人物的一切言行中,而且对全书思想寓义的最终形成不可或缺。按此标准,金庸小说中女性形象具有如下特征:她们是“爱情动物”,有“仙化”倾向,以她们清纯的性情反衬男性世界的污浊。 爱情动物:“爱情动物”可以概括金庸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最核心特点。 不但上述十余人,包括书中的大小配角,几乎无一例外。她们在书中最主要乃至唯一的功能是作为男主人公的追求者、追求对象、恋人或妻子。金庸笔下的母亲形象少而单薄。男主人公的母亲里,着墨最多的是张无忌之母殷素素。《倚天屠龙记》里前十回她实际上担任了女一号的任务,但她在书中主要是“张翠山的恋人、妻子”,而非“张无忌的母亲”。 她在张翠山自刎后毫不迟疑地殉情,当时张无忌只有十岁。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胡夫人,她殉情时胡斐尚在襁褓之中。刀白凤并没有为独子段誉选择生存。 这些“母亲”在男女爱情和母子亲情间倾向于前者,更加弱化了她们的“母亲”角色。《侠客行》后记中金庸称这部书中“我所想写的,主要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但闵柔是否石破天之母不能完全断定,即使假定是,金庸对其母子之情的描写仍然很单纯,没有写出深厚的层次感来。 女性在小说可能担任的两种最常见角色其中的一种淡化得近于无,使得她们在爱情中的表现更加突出。离开爱情故事的框架,她们的美丽与善良无人能赏;她们的勇敢与多情也将失去“用武之地”;她们的才艺点缀在自己的爱情里,更点缀在书中。尤其是她们的去留行止紧紧追随意中人,并且常常是女性主动相随,这在古代的真实生活中不能发生,却在金庸小说中多次出现:《书剑恩仇录》中总兵千金李沅芷“霍霍青霜万里行”,仗剑追赶余鱼同;《射雕英雄传》里穆念慈一路偷偷追随杨康,只为在窗外偷偷看他一会儿;《天龙八部》里王语嫣这个标准闺秀竟跟着慕容复万里远赴西夏,钟灵离家寻找段誉竟至脸上微有风霜之色;《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多次尾随张无忌,关键时刻就冒出来;《笑傲江湖》里仪琳和父亲不戒和尚下恒山上华山找令狐冲,而圣姑任盈盈以未嫁之身背一个青年男子到少林寺治伤,在中国古代简直匪夷所思。 为什么这种历史上乃至当代都有罕有的情形在武侠小说中并不让人感受到突兀和虚假? 诚如华罗庚所言,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武林(江湖)这一特定的、虚构的世界,固然非古代社会所能比,甚至也比当代社会自由。在这个亦真亦幻的世界里,作者和读者达成默契,对许多社会规范和现实限制忽略不计。然而言行自由度的超现实不等于人物性格和知、情、意的超现实。“霍霍青霜万里行”令人信服,不仅因为李余二人身在江湖,更由于它符合人性的真实。在古代里可以找到许多女子愿意随恋人、丈夫远行而不得的例子。李白的《长相思》:“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杜甫的《新婚别》:“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正是有这种深沉热烈的感情做基础,金庸笔下女性形象种种惊世骇俗追求爱情的言行,虽然违背历史的真实,却达到了人性的真实。 金庸笔下的男性形象不乏有情人,他们同样为爱情付出真诚和执着。 郭靖专一、杨过不羁于世俗只求真情实现、丁典的执着、段誉在爱情中的痴迷与无私……丝毫不比女性在爱情中的表现逊色。但男性形象在爱情之外还蕴含着国家政治、民族关系、社会规范与个性自由、理想人格、人生价值等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角色功能。女性形象显然远不如男性形象内容丰富。她们的整个身心投入爱情之中,她们的命运系于爱情中,她们的形象在爱情和婚姻中完成。如果可以粗略地把一个人物的结局归入“悲剧”或“喜剧”,那么女性形象不必考虑是否有事业、国家、人生等其它层面,她们只有爱情,两情相悦、得成佳偶便是“喜剧”,相思无望、遇人不淑便是“悲剧”。男性形象显然远不止此。《射雕英雄传》结尾:“两人一路上但见白骨散处长草之间,不由得感慨不己,心想二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对国家命运的担心主要来自郭靖,而非黄蓉。《倚天屠龙记》结尾时,张无忌事业的失落、人格的大缺憾、他关心的百姓命运,一系列问题都没有答案,心满意足的只能是赵敏而非张无忌,更不是读者。所以,同是有情人,同在为情苦,女性形象的核心特征是“爱情动物”,男性形象则不是。 与善良纯情的女主人公们不同的是另一类型的女性:怨妇。《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侠客行》中的梅芳姑,《天龙八部》中的叶二娘、秦红棉、王夫人、康敏,《笑傲江湖》中仪琳之母哑婆婆。爱情的失败使她们变得乖戾、暴躁、自私,甚至狠毒。表面上的强悍独立,恰恰源于一种深刻的依赖心理和狭隘的人生境界。她们认为应该供自己依赖、欣赏自己、照顾自己的男性让自己失望了,所以她们有权不负责任、报复社会。菟丝草依附大树未遂,便变成了毒藤,终其一生也没能长成一棵树。 纵观金庸小说主要女性形象,唯一一个不能归入以上两类的例外,是《笑傲江湖》中的恒山派掌门人定闲师太。这位是得道高尼,胸怀宽广、勘破生死,坚持正义而又不拘泥礼俗,临死前将掌门人之位传给当时“声名狼藉”的令狐冲。这一惊世赅俗的选择意味着定闲师太超越了三重观念:一是门户之见——令狐冲不是恒山派弟子;二是正邪之分——令狐冲早已走上“邪路”;三是男女之别——让这个青年男子领导和管理一群尼姑。更难得的是做出这一选择时她是那么从容、自然,既无疑虑,也不自得。同为“反封建礼教先行者”,和杨过之“狂”、黄药师之“邪”相比,定闲师太无视礼教而不以为意,俯视人生而不以为傲,境界更高。囿于史实,金庸未能给定闲师太更高的声望和地位,但她的精神光辉完全不逊于《天龙八部》里的灰衣僧和《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这一女性形象是罕有的不以爱情为生命的特例,她代表的人生境界和哲理寓意超越了日常生活层面,已经极少性别色彩。 仙化:金庸笔下女性形象的第二特点是“仙化”。 黑格尔认为:“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和第一个特征“爱情动物”相适应,金庸笔下的女子普遍美丽、健康、善良、纯洁,在刀光剑影、血腥权诈之中读来,更觉清新爽目。实际生活中女性的小器、自私、虚荣、乖戾,金庸很少写到。略有一点放到年轻女子身上,也都在可谅、可解、可怜甚至可爱的范围之内。黄蓉的小器刁蛮使人觉得是出于对郭靖的深爱;温青青吃醋吃得有些过头,但她因为自己是私生女一定很自卑,也可以理解;小龙女愿意帮蒙古人,因为他们赞成自己和杨过的婚事,有些人觉得是“不识大体”,有些人却恰恰爱她“不食人间烟火”;戚芳意志不坚,没能一直忠于对狄云的爱情,但她一生善良、命运不幸,让人叹她怜她不忍责怪她。 在对女性形象普遍进行“净化”之外,金庸营造了一系列情景交融的“美人出场”意境。每逢写到这里,文字如词赋般文雅典丽。 黄蓉第一次以女儿身出场是在梅林边的湖上,四周冰雪莹然。《天龙八部》里钟灵、木婉清、阿碧、阿朱、王语嫣,更是“美”不胜收。阿碧出场,紧接在鸠智摩和段誉的性命相博之后,气氛为之一缓。阿碧浑身上下散发着吴越文化的气息,人品与方言、山水、民俗高度浓缩在阿碧出场的这一段文字里。没有对家乡文化的深彻了解和深切眷恋,阿碧的出场不会这么精彩。《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出场神秘而幻丽,旅途之中突然把男主人邀到秀丽的园林中喝酒。金庸此处写赵敏重在写神韵,她身上各种气质混杂,每一种气质都预示看这个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 仙化倾向最集中的表现在两部书的女主人公形象上。她们几乎被塑造成仙女,具有绝俗的美貌和风姿、内心纯洁天真、不知世事,心地和身上的衣服一样洁白无瑕。一是《书剑恩仇录》中的香香公主,一是《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 香香公主的美被金庸用浪漫手法大加渲染,“那少女的至美之中,似乎蕴含着一股极大的力量,教人为她粉身碎骨,死而无悔。”香香公主的眼泪能让清军士兵愧疚自杀,让残忍鸷刻的清朝统帅兆惠“心肠竟也软了”。她的美被赋与了净化灵魂的力量,近于仙子。 香香公主的美来自她极端的纯真、善良,小龙女的美则来自她极端的冲虚、宁静。香香公主更多现实生活的气息,她有亲情关系,有政治立场,深刻地卷入了全书主要矛盾,即反清复明的红花会与清政府的矛盾。小龙女这一形象则显然是受《庄子》启发而创造出来的。“藐射姑之山,有神人居焉”。她没有亲人,与古墓外的世界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和感情联系。她唯一“有所求”的,是与杨过的爱情。正因为没有其它任何东西可为之分心,她的爱情特别强烈执着。 为什么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会如此“仙化”?首先,武侠小说的主要阅读对象是男性,而且是通俗作品。与高雅文学相对,通俗文学主要是追求普遍性而非精英气质,追求阅读中的认同感受而非独特的个人体验,追求对现存文化的认同而非对现有文化的反思(当然,金庸小说在许多地方已经达到了雅俗共赏进而溶解“雅俗之分”的境界。不过在“仙化”女性形象这一现象上,金庸更多地倾向于通俗)。不论男性读者的文化层次、生活经历、气质性格如何千差万别,对异性美的欣赏和向往却不会相差太多。美丽的女性形象为书中的主人公,更为读者,在紧张的生活和巨大的“事业压力”之外提供了使他们愉悦、放松的审美对象。金庸采取通俗的姿态把女人美化,但不堕入庸俗。写女性和情爱时绝不涉及色情,即使在香香公主裸浴、小龙女被奸污这样“有机可乘”的情节上,作家的分寸拿捏得仍然很准。这与金庸的家世和修养关系很深。海宁查家在清代号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进入本世纪,海宁查家仍然俊彦辈出。文学上有诗人、翻译家查良铮(穆旦),小说家、政论家查良镛(金庸),音乐上有歌唱家蒋英(钱学森的夫人、金庸的表姐),政界有查济民先生。金庸的作品是传统文化中诞生的奇迹,他本人亦是几百年传统家学熏陶出的“宁馨儿”。 和金庸恰恰相反,古龙把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现代西方观念中女性观的糟粕“兼容并包”,他笔下的女性风尘气重,他精心渲染的“林仙儿”恰恰毫无仙气。严伟英《辉煌掩不住的阴暗》对古龙小说两性观念的“恶俗”剖析得针针见血,不用我再废话。 金庸“仙化”女性的第二层原因是他在女性形象身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寄托着他对理想人性、对“人应该过什么样一种生活”的憧憬和设想。香香公主是生长于大漠的回族少女,小龙女是古墓里长大的孤儿。她们与现实生活、与汉族文化、与俗世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相隔绝,保存着一片纯洁心田。这正折射出作者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深刻的批判,对男性处境地的无可奈何——书中的男性很难摆脱两种选择:或失其本心成为“坏蛋”,或坚持真心成为“倒霉的好人”。 为什么金庸小说中没有仙化的男性形象?为什么金庸关于理想生存状况的设想没有寄托在着墨更多的男主人公身上? 男性主人公中人格高尚健全的不乏其人,但他们都很坎坷、艰难,甚至极为不幸。实际上仙化女性恰恰表明小说作者没能更深入地了解和剖析女性。金庸对男性的人格、男性的成长、男性在社会中的处境、男性的内心世界,显然远远比对女性把握得更准,体会得更透,思考得更多。这很自然,每个个体了解人类的心灵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体察自已的心灵。作家笔下的每一种情感和情境,都是他在心中经历过的。我们永远不会说出自已从未想过的言语。 小说史上一号主人公与小说家几乎总是同性别的,佳作更罕有例外。 因为不了解,所以才有幻想的空白。古今中外男性作家创造“完美的女性”,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能像了解男性一样彻底地了解女性。神秘和无知成正比。他们总倾向于塑造女性形象来寄托和代表光明、爱、和平、智慧这些“圆满”的意象,大约是他们对男性、对自已失望之余,于是以为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可以开发的品种——女人。但丁的贝阿特丽采、歌德的“永恒之女性”、里尔克诗歌中潜藏的智慧沉静的女性听众,莫不如此。 反观女性作家,她们笔下女性的可笑、可鄙、可怜、可恶、可恨大多比男作家入木三分。当然女性作家也一直不断地重造人格美好的女性形象,但夏洛蒂.伯朗特的简.爱、简.奥斯汀的伊丽莎白和爱玛、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拉姆奇太太、乔治.桑的雅典娜、狄金森诗中的抒情主体,仍然是尘世凡人。她们除了明显的人格缺陷外,更和残酷纷繁的现实有着极紧密的联系。她们和男性一样在挣扎、在艰难地寻求、在被压迫、在妥协,绝不是生来完美、纤尘不染。女性比男性更清醒地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仙女。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香香公主魔法般的魅力在男性世界里不论回汉、长幼、正邪都所向批麾,可到骆冰、李沅芷、周绮、关明梅眼中,她的光环消失了,还原成一个极漂亮的少女而已。周绮看不惯她,为霍青桐打抱不平,关明梅本来准备杀她,她们都认为香香公主违背了道德准则。金庸或许没有明确意识到两性眼中的“仙女”何其不同,不过他忠于生活,透露出部分实情——对女性形象的仙化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天然的两性吸引和男性对女性的无知。其实,男性的恶德和弱点,女性一样不少。 人性与性别没有联系,性别只不过和时代、地域、年龄、民族一样,使人性呈现出表面的多样性。仙化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男性欲望和幻想的投射,而不是女性本身。 “清女”与“浊男”:金庸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她们组成的至情至真的女性群体与权利熏心的男性世界形成鲜明对照。 男女爱情为人类诸多感情中最强烈、最丰富、最有诗意的一种,它产生在人最敏感、最有活力的青春岁月,一直被作家们作为人类真性、真情、真心的代表和象征。文学中“爱情”的内涵几乎总是远远大于现实中的爱情。以“爱情动物”为人格核心的女性群体自然可能构成“至情至性”的载体。恰如曹雪芹把他的理想寄托在大观园里、女儿国中。 第一个特征“爱情动物”符合历史现实和中国女性的客观状况;第二个特征“仙化”则代表了作者对女性人格的主观评价。在这两个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一看,我惊奇地发现金庸小说中“女清”“男浊”竟如此分明。 金庸揭露人性丑恶的代表作是《笑傲江湖》、《连城诀》。两部书都是寓言。《连城诀》写夺财,《笑傲江湖》写争权。人性的贪婪、自私、阴险、奸诈、凶残、虚伪集体亮相。然而,在这两个群魔乱舞的世界里,竟然找不到一个女性是奸邪之徒。《连城诀》里较重要的男性角色,除了狄云和丁典,全都是贪婪控制的魔鬼。书中女性形象很少:戚芳、凌霜华、水笙。 她们的家庭背景和武功学识各异,但不约而同地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保持着纯朴的心。 在未知人世险恶前,她们的纯洁善良不足为奇,动人的是在遭受邪恶欺和暴力迫害之后,知道了人世险恶仍然坚持着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最具有震撼力的情节是戚芳在马上就可以和狄云逃走前一刻,出于夫妻恩情去救丈夫,被泯灭天良的丈夫匕首刺胸而死。 戚芳缺乏赵敏、任盈盈那样的识人慧眼,也缺乏黄蓉、阿朱面临困难和障碍时的坚定意志,然而这个纯朴的乡下姑娘却用生命证明了她是多么无心机。《笑傲江湖》人物更多,规模更大,严伟英在《金庸创作的思想历程》中推测“几年后创作的《笑傲江湖》,基本框架就仿佛从《连城诀》脱化而来”。和《连城诀》一样,《笑傲江湖》也没有“坏女人”。书中有姓名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任盈盈、岳灵珊、仪琳、曲非烟、宁中则、定静师太、定闲师太、定逸师太、蓝凤凰、老不死、哑婆婆、王夫人。她们不争名利,不施阴谋,不害人。岳灵珊移情别恋也许让一些读者忿恨,然而金庸在书中安排了足够有力的理由,没有写明而已。 一、余人彦调戏扮成酒家女的岳灵珊,林平之仗义误杀了他,表面上这条人命成为林家灭门的缘由,但岳灵珊焉能不感激林平之?钦佩林平之? 二、令狐冲在林平之入华山门下之前已经结交“采花大盗”田伯光,中间夹进另一个美貌少女仪琳,这不可能不影响岳灵珊对令狐冲的印象。 三、岳灵珊负责直接指导林平之练剑,朝夕相处。恰恰此时令狐冲在山顶面壁一年。请注意:这两件事都是岳不群安排的。从后文岳不群使“冲灵剑法”诱劝令狐冲重归华山看来,他当时完全了解独生女与大弟子的感情进度。岳灵珊是岳不群手上的一颗棋子,用好了,全盘皆活。她若和林平之成亲,岳不群则可以父亲和师父的双重身份享有他早已垂涎的《辟邪剑谱》。后来令狐冲身价飚升,他又可以把已经与林平之订婚的女儿当作最有效的诱饵来钓令狐冲。 完全可以设想令狐冲面壁那一年,心思如此缜密的岳不群不会对岳灵珊和林平之的关系无所作为。所以岳灵珊实在是一枚可怜又可悲的棋子。这枚棋子至死痴情不改,一支福建山歌伴着她走向毁灭。 “男浊女清”的对比除了体现在对财富名利权势的不同态度上,也体现在男女对待爱情、两性关系的不同态度上。 金庸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都很纯洁、很现代化,男主人公爱情观高出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和旧武侠小说之处,陈墨在《金庸的产生及其意义》中归为四点:爱情关系一对一;美女不再是给英雄的奖赏,英雄一样经历爱情的磨难;女性及其爱情故事在书中占据中心地位;将女性、爱情、婚姻视为人生重要内容。 然而金庸的浪漫精神并未阻碍他揭露男性在两性观念上的阴暗面。小说中有三处情节颇耐人寻味。 一是《笑傲江湖》中岳不群与蓝凤凰在船上会面。蓝凤凰爽朗大方、霁月光风,正是“人”该有的样子,反而引得“君子剑“和弟子们心神不宁。我以为这里的假道学可以与鲁迅的《肥皂》对比着读。 二是《连城诀》中汪啸风决意抛弃水笙的心理过程。最初他考虑过接纳被血刀老祖“玷污”的水笙——实际上未成事实。这代表了传统道德对男性“高标准、严要求”的一面,要求他们承担一切,其中也不无自视甚高的成分。然而随即另一种想法占了上风,娶一个失贞女子岂不颜面扫地?前后两种观念完全相反,然而都不是叛经离道、荒谬绝伦,它们都在正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允许范围之内。 汪啸风对水笙的抛弃含有一个前提:水笙不是人。推理如下:财产和物品没有知情意识,抛弃破损的财产不会使它们愤怒、恐惧或屈辱→抛弃水笙时不必考虑她的反应,水笙不具有知情意识→知情意识是人特有的→水笙不是人。社会道德体系很复杂,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层次适用于不同的范围,达成和平共处。尤其要注意,默许的而不是宣讲的、不成文的而不是成文的、下意识的而不是理智选择的道德规范,实际上在的生活中更有力地支配着我们的行动。一种规范、一种价值观如果常常被学者挂在嘴上,写入文章中,刊在头版头条,恰恰证明它尚未真正溶化成为支配社会的精神力量。几曾见过有人著文号召《我们中国人要讲面子》? 三是陈家洛在霍青桐,喀丝丽两姐妹之间陷入矛盾时的心理活动:“‘——唉,难道我的内心深处,是不喜欢她太能干么?’想到此处,矍然心惊,轻轻说道:‘陈家洛,陈家洛,你的胸襟竟是这般小么?’”另一方面?/ca>
cangyingvvv
很是喜欢朱茵版的《射雕英雄传》,不仅仅是因为对其中各位演员的喜欢,还有的是对整个剧表现张力的认同,很多地方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段话在书中并没有出现,是编剧为了烘托艺术效果后期添加的,但就是这句话的出现,让我不禁更加坚定了原著和电视剧一起看的决心,为了降低观看的门槛,这种艺术处理无疑在加深理解之余,还会带来更多思想的碰撞。 短短的三句话,便是勾勒出了无穷尽的内容,它让我们看到坦诚相待的两个人,郭靖对爱忠贞,悲切之下极有可能独活一生,甚至与墓长伴,黄蓉十分了解郭靖,爱的潇洒大方,处处为郭靖考虑却还不失小女人的天性,这是怎样优质的一段感情,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渴望和追寻的爱情么?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如同郭靖黄蓉一般。 我向来以为,这世上唯有悲剧才是最先打开人心的钥匙,不可否认的是,金老的书,无论是悲伤或者欢喜的结局,都是由无数悲剧填充起来的。郭靖和黄蓉都出生在单亲家庭,一个过着游牧民族粗犷的生活,一个整天对着一群残疾人,一个初下江南不谙世事,一个离家出走刚入江湖,即便是这样,却丝毫不能影响两人的相遇。在饭桌上,一个大讲塞外风光,一个细述江南风情,一个呆头呆脑不知钱为何物,一个鬼灵精怪处处捉弄人,最后还是着落在吃上,碎掉的糕点似乎成为了定情信物,两个人在船上确定了彼此的心意。 爱情的开始就应该是这样吧,两个人有话聊,能吃饱,能玩到一起,各自的缺点也可以相互契合,更重要的是,一个呆子和一个小乞丐,谁也没有嫌弃过谁,两个人始终是平等而又能接受的。总结了这么多,却始终还认为描述得不够全面,而且有些生硬,后来读到《十年的华筝,不如一天的黄蓉》一文,才发觉 爱情的开始,可以借用张公子的一句话:这是发自内心的爱与欣赏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精彩而又残酷的,无论你的来头有多大,终究需要靠实力说话,所以郭靖和黄蓉的爱情之路也并非能一帆风顺,因为除了外在的磨难,首先出现问题的总是自己人。黄蓉单亲的爹不喜欢郭靖,而且不喜欢了很久,单单不喜欢也就罢了,偏偏又生出来一个欧阳克,唯一的砝码洪七公也不好使了。来自单亲家长的压力应该会远大于双亲,但是黄蓉怎么做的呢?她只爱靖哥哥,宁死都不肯退让,在后面的一系列突发情况中,又很好地保护了洪七公,设计断了欧阳克的双腿,等来了郭靖。 戏剧源于生活,在现实的爱情中,很多情侣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对象,不同意结婚甚至于继续交往,时不时地还会引来一两个相亲对象骚扰一下两人的关系,又有多少人能抵抗住压力走到最后呢? 不会因为压力而分开的吸引才是真的爱情吧。 鉴于个人从小生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处事方法不同等等,每个人身上都会带着一些毛病,有性格上的,生理上的,或者是对某些事物无法逃避的恐惧。整部《射雕英雄传》中,欧阳锋和郭靖总是在不同的场合相互较劲,在抢夺《武穆遗书》的时候,郭靖被打成了重伤,他和黄蓉在找到疗伤方法之后,却发现得不被打扰连续7天才行,郭靖让黄蓉自己走,她不光没有走,还在安顿好了一切之后说:疗伤70年又何妨。而黄蓉再被裘千仞打伤之后,郭靖背着黄蓉上山去找一灯大师,在攀藤的途中,又是黄蓉唱到: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步入婚姻之前想清楚了这个道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坚持守护对方一辈子,我记得“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我也听很多人说过夫妻只能同患难,很难做到共富贵。在漫长的一生中,突然的横生变故并不奇怪,四平八稳才是真的异常,就如同牧师在婚前所问:无论婚前怎样你还会爱着他么。 所谓爱情,少不了的是不离不弃。 不是很能体会到郭靖在桃花岛上看到师傅们尸体时的心情,更不能体会到郭靖在看到“十”这个符号时心情的那种巨变,没有过感同身受的经历,说能理解都是人的。郭靖在认为是黄药师杀害师傅们之后,又担心伤害到黄蓉,又急又恨之下跑回了大漠。但是,黄蓉也来了,出征的路上一直在出谋划策,帮助郭靖,郭靖呢,和黄蓉之间的隔阂似乎也没有了,但即便如此,黄蓉还是要以身犯险帮郭靖试出来真凶,这又让郭靖又恼又气,不过最后两个人还是好好地在一起了。 误会和信任是一对好朋友,总是一起出现,爱情的路上总是少不了他们来增加戏份。两个人既然在一起了,信任对方总是应该的,即便出现了误会,两个人感性上头总会有冲动的时候,但是假若选择用冷战来对抗的话,真的是不能更愚蠢。 爱情就是,选择了在一起,就不要轻易分开。 这部分开始之前,我想先告诉你们,《神雕侠侣》中并没有黄蓉这个角色,取而代之的是郭夫人,所以不要总在问你们曾经的蓉儿去哪了,毕竟傻傻的靖哥哥也变成郭大侠。假如爱情经过了上述4种考验的话,顺利结婚应该就没有问题了,但是男女朋友和夫妻是不同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注意。 对于郭靖和黄蓉夫妇而言,他们一生最大的矛盾点似乎就在杨过身上,很多读者认为黄蓉对于杨过太为苛刻了,尤其是在杨过三番五次舍命相救黄蓉母女之后,黄蓉仍旧不能像郭靖那般对待杨过,因为她没有更多的精力了,她的爱在郭靖、郭芙几个人身上都不够分。郭靖曾经对黄蓉说:这女孩就算找了回来,你带她任如对待芙儿一般,骄纵得她无法无天,这样的女儿有不如无!黄蓉大声的回他:芙儿有什么不好了?自己的女儿有什么不好,自己的女儿不见了,当妈的和当姐姐的着急也是人之常情,别人家的孩子?抱歉,没精力去关照和了解,客气客气得了。 襄阳城墙上,郭靖黄蓉立在那里查望军情,郭靖向前将黄蓉掩在身后,黄蓉望着郭靖头上的白丝,心想:襄阳城每打一次仗,靖哥哥头上的白发就要多一些。郭靖问她:国事和家事那个更重要?黄蓉说:国事为重?桃花岛一定好过襄阳城,儿女情长也终究敌不过靖康之耻,他们伉俪最终亡于襄阳,牺牲在城防战当中。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过是两人都各自转变了一个角色,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却还要怪另一个人变了。木讷而不善表达的郭靖需要成为所有人的精神领袖,而黄蓉也从古灵精怪变得持重,支撑着家庭还要扶持郭靖的事业。婚后的两个人能否接受新的自己,能否让两个人的价值观和追求融合在一起很重要, 个人内心和生活重心的成功转变,才是爱情的最终延续。 郭靖和黄蓉是金庸笔下唯一横跨三本书的角色,《神雕侠侣》的主角虽是杨过和小龙女,靖蓉的戏份仍然不少。但是反过来说,即便他俩有如此之多的戏份,金庸对他们也并不完全公平。仅仅就射雕前两部作品来说,既有梅超风和陈玄风的生死爱恋,也有杨铁心和包惜弱的磐石蒲苇,杨过和小龙女一别就是16年,周伯通与瑛姑的感情更是从黑发到白头,更不用说杨康和穆念慈之子成为了神雕的主角,就连王重阳和林朝英都要来凑一凑。但是不论怎样,郭靖和黄蓉的完美爱情却的的确确是走完了一生,巧遇、磨合、克难、相持,让人羡慕和嫉妒。 所谓爱情,就是郭靖和黄蓉的样子吧。
漫山红遍
我第一次知道《射雕英雄传》,是源于我的爸爸。 那是还能跟他睡下一个被窝的时候。 晚上睡前,电视里播着《射雕》,我就静静地躺在他的脚边,偷偷地半仰着头看。虽然那时的我还太小,并不能看懂,但是每当《铁血丹心》的片头曲一响起,我就知道有个叫“靖哥哥”的人要来了。相比很多人关注“靖哥哥”,我从很早开始,更注目于黄药师这个怪老头。其间不知有多大的分量,缘于他是一个父亲。一个总让我想起自己爸爸的父亲。爸爸也总爱看我写些东西,所以这篇文章,送给我的爸爸。一、说黄药师和黄蓉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一对父女关系,这话大概没人反对。 于黄蓉而言,黄药师是她一个人的父亲,而黄药师本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承载了所有父亲的隐喻。 “文才武学,书画琴棋,算数韬略,以至医卜星象,奇门五行,无一不会,无一不精”,这种像神一般的存在,可不就是我们童年时眼中的父亲? 黄蓉小小年纪就一个人离开桃花岛,鬼灵精怪,斗智斗勇,品文弄剑,指点江山,神采飞扬,逢凶化吉。若非黄药师的全能之才,又怎得她这番自由自在如鱼得水? 最重要的是,他还爱你,从你生下来就爱。在描写黄药师对于黄蓉的疼爱之情上,金庸当真是不惜笔墨。在介绍二人关系时,金庸的第一句话便是“原来黄蓉便是桃花岛岛主黄药师的独生爱女”,接着便是“对女儿爱逾性命”,“从不稍加管束,以致把这个女儿惯的骄纵异常”。其实不消多说,谁人不知黄蓉身上的那件桃花岛宝物软猬甲呢?“你是我的软肋,我是你的铠甲”,这话倒也听得多了,此刻作为“软猬甲”的题解却很合适。因为是软肋,所以几次离岛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宝贝女儿。其中有一次,他说黄蓉死了,当即“双手发抖,脸上忽而雪白,忽而绯红。人人默不作声的望着他,心中都是充满畏惧之意,即令是欧阳锋,也感到惴惴不安,气凝丹田,全神戒备,甲板上一时寂静异常。” “突然听他哈哈长笑,声若龙吟,悠然不绝。这一来出其不意,众人都是一惊,只见他仰天狂笑,越笑越响。笑声之中却隐隐然有一阵寒意,众人越听越感凄凉,不知不觉之间,笑声竟已变成了哭声,但听他放声大哭,悲切异常。众人情不自禁,似乎都要随着他伤心落泪。” 后又长歌当哭,举起玉箫击打船舷,吟唱起曹植的《行女哀辞》: “伊上帝之降命, 何修短之难哉? 或华发以终年, 或怀妊而逢灾。 感前哀之未阕, 复新殃之重来。 方朝华而晚敷, 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 情忽忽而失度, 天盖高而无阶, 怀此恨其谁诉?”转瞬间又把多年随身携带的玉箫折断。昔有阮籍丧母,呕血斗余;子猷失友,灵床摔琴。黄药师此番集魏晋两个典故于一身,丧女之痛足见爱女之深。二、每一位父亲这一生同样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大概是女儿交了男朋友。 黄药师第一次离岛找到黄蓉后,发现她身边多了一个叫郭靖的傻小子。金庸是这样处理这段喜闻乐见的男朋友见家长的桥段的: “黄药师本来料想爱女流落江湖,必定憔悴苦楚,哪知一见之下,却是娇艳犹胜往昔,见她与郭靖神态亲密,处处回护于他,似乎反而与老父生分了,心中颇有妒意,对郭靖更是有气,当下不理女儿……” “黄药师听了这话,心中一动,向女儿望去,只见她正含情脉脉地凝视郭靖,瞥眼之下,只觉得这愣小子实是说不出的可厌。” 这场景,难道不是多数父亲见到女儿男朋友的第一反应? 纵是黄蓉机敏想要化解这尴尬,还是被黄药师识破。“黄药师铁青了脸,冷笑道:‘这种把戏有甚么好看?’也不见他身子晃动,忽地已然欺近,双手分别抓住了两人后领向左右掷出。虽是同样一掷,劲道却大有不同,掷女儿的左手只是将她甩出,掷郭靖的右手却运力甚强,存心要重重摔他一下。” 这样的父亲,有些不讲理,更多的却是可爱——此时的他们,更像一个担心自己失了宠的小孩子。 一直到欧阳克和郭靖去桃花岛求亲,黄药师也是看不上郭靖的:他黄药师的女婿,必得是聪明绝顶之人,怎么可以是个这般蠢笨的傻小子? 他明白要慢慢接受女儿终有一天要嫁人,要离他而去这个事实。所以他改口叫“靖儿”,也就是郭靖迟钝,才不明白这个称呼的分量。作为读者的我们,想来都跟着黄蓉一起,暖化了心。 黄蓉问他要韩世忠书迹那幅画要给郭靖时,他居然笑道:“‘女生外向,那还有甚么说的?’顺手交了给她,又在铁箱上顺手拿起一串珍珠,道:‘这串珠儿颗颗一般儿大,当真难得。’给女儿挂在颈中。父女相视一笑,心中均感温馨无限。” 他见黄蓉对郭靖情根深种,爱之入骨的凄苦模样,当下叹了一口长气,吟道:“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是啊,人与万物在这世上,就如同放在一只大炉子中被熬炼那么苦恼。你爱得悲苦,父亲见你这般模样,同样煎熬。 故事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郭靖和黄蓉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而黄药师,也活了很久很久。 如果小两口吵架,黄药师的那句“傻小子这么大胆,竟敢欺侮我乖宝贝,你瞧爹爹收拾他”——则是女儿心中永远的依靠。黄药师是真打,却也打得帅气,打得巧妙: “一言甫毕,突然回手出掌,快似电闪,当真来无影、去无踪。郭靖正自琢磨他父女俩的对话,突然啪的一声,左颊热辣辣地吃了一记耳光,待要伸手挡架,黄药师的手掌早已回了黄蓉头上,轻轻抚摸她秀发。这一掌打得声音甚响,劲力却弱……” “声音甚响,劲力却弱”,这其中的分寸也须得黄药师这般有心又有能力的人才能拿捏准确。爱屋及乌,他又怎会真的打疼了郭靖? 所以在第二次华山论剑时,便也有心成全了郭靖的“天下第一”。三、黄药师总算没白疼这个女儿。因为黄蓉了解他。 认识自己的父母其实是件难事,其难度不亚于“认识你自己”。关心则乱,亲近则迷。 但是黄蓉却在各个角度诠释了她的父亲。说黄药师矛盾甚至虚伪的人,不妨从黄蓉的角度去认识他。 她知道父亲的卓越,所以选了郭靖这样一个资质并不优秀但贵在朴实忠厚的人在一起。要说帅气,天下谁能帅得过我爸? 她也知道父亲的辛酸苦楚。外人只道他一身本领,苦从何来?但他丧妻之后又情志不改,与黄蓉在桃花岛上相依为命,从最平凡的人情来看,其实是个孤苦的可怜人。所以黄蓉出岛时会想“留着爹孤零零一人,岂不寂寞难过?” 她还记得数月之前逃出岛去,“后来再与父亲见面,见他鬓边白发骤增,数月之间犹如老了十年,心下甚是难过,发誓以后再不令老父伤心……” 她了解父亲的脾气、习惯、爱好。所以当别人误会黄药师杀了江南五怪时,她仅从她娘墓室的情况就断定凶手不是黄药师,也知道爹爹不会辩解,净背黑锅。 她甚至说出了黄老邪的“邪”之根本所在。在给郭靖解释“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的意思后,她说“我爹爹便是‘国无道,至死不变’。那本来是‘强者矫’,可是人家反说他是‘老邪’。” 在世人都误会他、不懂他的时候,黄药师的态度是不管不顾,黄蓉却不愿别人说他半点不是。这并不是简单的护短,而是从最深处明白她的父亲。 黄药师有女如此,夫复何求? 我们不如黄蓉——认识自己的父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你只要记得,要永远爱他。 今天是父亲节, 惟祝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尝试描述金庸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三个基本特征,由此对金庸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男多女、众星捧月的爱情模式展开分析,并探求这一模式形成的原因。
大部分人对空乘都有一种莫名的的向往,想去当空姐或者空少,却对空乘也是一知半解。空乘专业的论文选题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空乘 毕业 论文选题_航空类专业论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
2007中国最佳诗歌--宗仁发选本2(2010-01-18 22:11:03)转载标签:文化 分类:诗集选读阿 西: 黄山一游二00七年五月四日凌晨我下了火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