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1

hocc豆叮
首页 > 职称论文 > 作文中常用辩论文主题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luefiresky0

已采纳

命题:事物两面性的探讨作文:事物都有着两面性,这是常识,也是事实。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事情、现象,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片面地看待。首先,一个事物的两面性,通常有正面和反面的不同表现。譬如,互联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与之相对应,它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负面影响,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等。而在经济上,市场自由化和开放,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但也必须警惕负面的风险的产生,如经济泡沫等等。这些都是正反面因素相对矛盾的结果。其次,事物的等量齐观需要看待。有时候一个事物并不是多么简单的就能明确其正面和反面。譬如大学生就业问题,虽然教育部门尽可能推动大学生就业,但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能够找到理想的岗位。但即便如此,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并且给他们更多的进取动力。最后,我们不能一味地只看事物的一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才能更客观、更适应复杂的现实环境,才能利用事物的正面因素促进事物发展,调和负面因素抑制事物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牢记这个原则,加强学习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更加明确自己对问题的态度,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为我们的工作、学业、生活指引正确的方向。

102 评论

幸福的小萝卜

材料作文 〖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人却说,成功是失败之母,因为成功了如果骄傲起来,必然导致失败。有人说:骄傲使人落后。有人却说,骄傲使人进步,因为骄傲是自信的表现,它能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也好,说“骄傲使人进步”也罢,都是在不盲从人家观点的基础上将“琵琶”“反弹”出了新意。 请你运用这种“反弹琵琶”的手法,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一语破的〗所谓“反弹琵琶”,说白了就是“唱反调”。“反调”好唱,能让人觉得“反调”唱得“有理”却难。因此,在“唱反调”的基础上,应该尽量使“反调”能自圆其说。这是写好此文的关键。 〖素材超市〗1、 谦虚并不总使人进步,有时也使人落后;而骄傲未必都使人落后,有时也使人进步。——唐世文《“骄傲”使人进步》 2、西方的格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有了一点成绩,鼓励;再有一点进步,再鼓励。对于孩子来说,“骄傲”也会使人进步。——唐世文《“骄傲”使人进步》 3、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谚语:“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思想观念,给中国的读书人和知识界以长期而且强烈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大家都把动手看作不光彩的事情,耻于动手。现在,中国正在学习西方努力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几千年培养起来的“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观念根深蒂固,轻视动手的传统,至今还残留在中国人的骨髓之中。能否确立起中国将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这和现在的小学生能否养成喜欢动手的习惯,能否彻底消灭轻视动手的心理直接相关。——孙观汉《“君子不动手”的哲学》 4、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一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丧失了长大成人的权利。——兴舒《再给孩子一次失败的机会》 5、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狼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6、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7、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豪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思路突破〗(思路设计一)从俗话“有志者事竟成”中引出“反调”:“有志者事未必成。”并通过事例分析与名言引用来论证只有把远大理想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事”才有可能“成”。 (思路设计二)从电视连续剧《水浒》主题歌《好汉歌》的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中引出“反调”:“该出手时不出手。”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有的人见义勇为却打死了人,触犯了法律,好心却办成了坏事。进而阐明加强法制观念,在“动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思路设计三)从《荀子·劝学篇》的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引出“反调”:“锲而不舍未必金石可镂。”并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如果不注意“刻”的方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是永远也达不到“金石可镂”的目的的。进而得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加科学的“刻”的方法,才有可能刻穿金石的结论。 (思路设计四)从《国语》“勾践灭吴”的记载对勾践的肯定中引出“反调”: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暴君”。后者可以从他逼死文种、逼走范蠡的举动中得到证明。 〖精品走廊〗范文1成功未必真豪杰——从《勾践灭吴》说开去 《国语》中的勾践,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人们称道他,不仅因为他胸怀大志,在越国灭亡之后,卧薪尝胆,默默地做着复国的准备工作。而且因为他在与吴王争霸的过程中,笑到了最后,把吴国给灭了,取得了争霸事业的成功。后者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中国人论历史和历史人物,向来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文学与出汗》)即便你生来就是一个市井无赖,然而当你“抢得了天下”,坐稳了皇上的宝座之后,人们尤其是所谓的“历史学家”就对你另眼相看了。你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就被树了起来。反之,即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当你“抢不到天下”,并且英雄走到末路的时候,人们尤其是那些“历史学家”就会很自然地将你打入另册,你不是“流寇”就是“土匪”了。 中国人的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存在着相当大的偏颇。就拿勾践来说吧,他卧薪尝胆,灭了吴国,这些功劳自然不能抹杀。然而,就以这些所谓的“成功”给他树起“英雄豪杰”的牌坊,那就荒唐至极了。只要我们的目光稍微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移开,看一看他在灭吴之后逼死功臣文种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福的心胸狭隘的“小人”。还好范蠡早就认清了他的这一“小人”本性,在灭吴之后及时地退隐从商,才避免了文种同样的命运。从这一点看起来,勾践即使是“英雄豪杰”,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至少要打一半的折扣。 中国历史的“成败论”,不仅造就了勾践这样一个“半英雄”,而且造就了刘邦这样一个“伪豪杰”。刘邦是一个品行极为恶劣的市井无赖,在沛县起兵之前,他只是一个小混混而已,喝酒不给钱,欠债还抵赖。然而因为他在楚汉战争中用阴谋诡计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小时候的劣迹在历史中也就一笔勾销了。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这样的荒谬绝伦。 成功未必真豪杰,而在失败者中却有许多的真丈夫。在这方面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项羽不仅有超群的武功,“力拔山兮气盖世”,而且非常讲究朋友之间的义气。在鸿门宴上他放弃了除掉刘邦的绝好机会,就是因为他看重与刘邦一道起兵反秦的患难情谊,不忍手足相残。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真豪杰,却因为最后败给了刘邦,而为“历史学家”们所不齿。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以成败论英雄。 [点评]首先,该文针对中国历史观中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弊端,极为鲜明地提出了“成功未必真豪杰”的观点,符合了“反弹琵琶”的要求,在立论上具有创新意义。 作为议论文,本文开头摆出观点的部分显得烦冗了些,但这是有意的烦冗,目的在于为后文的举例分析奠定基础。“抢得天下的”指下文的刘邦,“抢不到天下的”自然指下文的项羽了。 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勾践、刘邦和项羽)形成了两反一正的关系。通过这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必要性。 范文2父母“狠心”意味长公园里,一对年轻夫妇领着步履蹒跚的孩子在学步。突然,孩子摔倒了,就哭着赖在地上不起来,想让父母过去扶他一把。年轻夫妇却不为所动,笑眯眯地对着孩子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对年轻夫妇对孩子够“狠心”的。然而在我看来,在这“狠心”的背后,却隐含着父母期望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良苦用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不摔几个跟头,难免不受几次挫折,难免不交几回厄运。做父母的首先要让孩子坦然地面对这一切。莎士比亚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练人的德性。”梁启超也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摔几个跟头,受几次挫折,甚至交几回厄运,这都没有什么。相反,它们却是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承受能力的绝好机会。如果连几个跟头、几次挫折、几回厄运也承受不了,长大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年轻父母的“狠心”中传达出来的第一层意思是:在学步的过程中,难免要摔倒。摔倒没什么了不起的。多摔几个跟头,你才能从中体会出人生道路的艰辛,从而坦然地面对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客观条件,如父母的支持,朋友的帮助,师长的援手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当孩子或摔倒在地或碰到困难或遇到挫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重新站起,来战胜困难,来化解挫折,“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如果摔倒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扶我起来上,事事都依赖别人,长大了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年轻父母的“狠心“中传达出来的第二层意思是:摔倒了,就要凭自己的努力爬起来,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多爬几次,你就能知道如何凭自己的力量爬起来了,就知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好心”的父母,他们极力为孩子营造优裕的生活环境,有些本该由孩子自己办理的事情,做父母的也全给“包办”了。把孩子养得如“温室中的弱苗”,使孩子产生了事事依赖别人(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在社会依赖朋友)的惰性。其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实在不可小视。 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狠心”的父母,少一些“好心”的家长。 [点评]孩子摔倒了,做父母的不去扶他,却要他自己站起来,对于这样的父母应该怎样评价?一般的评价是“狠心”。然而作者却与这种评价唱起了反调,认为这是父母期望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良苦用心所在。这与“反弹琵琶”的要求是相符的。 文章议论的重点放在对父母的“狠心”的意味的揭示上,并且从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两个层面加以分析探究。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逐层深入的逻辑联系。 把“狠心”的父母与现实中的“好心”的父母对照起来写,分析“好心”父母所为的危害,这绝不是闲笔,而是出于议论的深刻性的精心的设计。有了它,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更强了。

184 评论

我最牛牛

重点中学的一位资深语文老师认为,今年作文题最明显的特点是,命题颇具思辨性。命题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但仔细分析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山、水”中包含了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山和水、灵动和沉稳、水的灵动和海的一色、山的沉稳和四季变化,透过材料的表象,可以提炼出“变化中有永恒,永恒中有变化。动与不动,两者和谐统一”的道理。该老师认为,如果考生能够悟出这个道理,并能联系到身边事,谈谈人生、社会、自然等,审题这一关基本通过了。考生可以抓住灵动与沉稳、变化与永恒、动与不动中的一个方面来联想,考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比较大。所谓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高考作文题为: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要求:自订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考题透析】2004年湖北卷选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段晦涩难懂的文字,又考察了一个思辩性极强的角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故而很多考生因无法把握文字的内涵或忽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今年湖北卷“三”则一改以往艰涩、抽象、深奥的风格,选用了一组俗语,很美,很有意蕴,充满了审美情趣。提示语“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得起点与思考的方向,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和去年话题作文题相比,今年的话题审题难度明显降低,话题更贴近考生生活,充满生活气息,便于考生更好地发挥。要写好这个话题,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材料和准确地理解提示语:材料首先选用了五句关于“三”的俗语,它们内容虽然不同,形式虽然多样,但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选自韩愈的《师说》,意在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其实,材料中每一个含有“三”的诗句,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需要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比如,“三长两短”、“三朋四友”、“三生有幸”、“三寸不烂之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角度。文章要好,还要做到丰富有文采。比如,我们提炼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角度,还是有很多的话可以说的,也有很多的材料可以利用,古今中外,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古代臣子典范廉颇和蔺相如,当代航空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他们因为彼此帮助,互相合作,获得自己的成功和人生的精彩,赢得世人的敬重和仰慕。当然,还有现实中的校校拔河比赛、篮球赛等等。总之,为了做到丰富,要尽可能揽古今中外材料于心中,做到思维开放,气势磅礴。除了基础等级的分数,高考作文评分中10分的发展等级得分也是不可忽视的。要赢得这方面的分数,也并不困难。比如“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只要像前面所说,能够广泛地打开思维,古今中外材料都在心中,写作或者信手拈来,或者利用铺排的语言将感情宣泄而出,或者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借此来表达主题,自然可以在发展等级方面有所突破。至于“有创新”,可以独辟蹊径,避开常规主题,选择话题的一个侧面,辩证分析,比如“三个臭皮匠,未必顶个诸葛亮”,“‘三思而后行’当真可行么”,这样的文章既有创新,又在“思想深刻”这一点上可圈可点,自然也会得到欣赏。当然,作文题目下笔容易,但是若要得到高分,必须注意不能泛泛而谈,应抓住某一点进行突破,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唯一不足的是,本题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开口太大,比较宽泛,容易出现宿构的情况,加大阅卷老师的鉴别难度。另外,题目缺少理性的思辩色彩,考生只能按现成的“三思”、“三省”等观点行文。考生不易也不宜写出有批判色彩、或辩证性的思想认识。试题指向单一化、模式化。【佳作示范1】月下独酌湖北某考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康,使李白变成了一位孤独而不孤独的灵魂。瞧!有明月,有影子,还有李白,多么热闹啊!然而,这三者中,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真正能够陪伴他的,理解他的,又有什么呢?李白,逍遥的仙人,将精神寄托于诗行,将生命融注于酒壶,远离官场,不贪恋仕途,却仍活得那么潇洒,那么豪迈,也活出了精神,成就了文化。人若感到孤独了,时间会在旁边闷不吭声,而寂寞下手还是毫无分寸,不懂得轻重之分。李白当然会感到寂寞。但也并不孤独,因为他有酒,有才气,有自己。他,李白,足足喝了一辈子酒,醉了,一失足,跌进江里,化作一叶白帆远去。人已寻不见,名字却被留下来,在唐诗里,在酒壶里。大江东去,逝不尽的千古风流。苍茫人世,孤零零地留下一个字——酒。杜康,酿造了一种文化,一传就是五千年。酒楼里仍飘荡着饮者的诗。万盏、千杯,饮出了精神,饮出了文化。然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李白多么希望遇见一知己啊!皎洁的月亮,黑的影子,一个可望不可及,一个形影不离;一个向往已久,一个厌恶多时。但要饮酒,失落便不可太在意,于是就有了“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古今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饮酒也有技巧,同哪些人共饮中的学问最大,李白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尽管没有知间相伴,但也不能因此克制自己的欲望啊!与明月、小舟、青山、影子、黄河为伍,尽管它们不解饮,但可以因此扫除心中的寂寞!还要说什么呢?[点拨鉴赏]这一篇想象丰富、意蕴深厚的考场美文!文章循“月下独酌”去想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李白“饮酒文化”的诠释。想象丰富,又不乏理性思考,令人赞叹不已!那么本文是如何想象的呢?一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文成败关键在“新”上有所突破,考生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地创造性的描写新环境,塑造新形象,表达新思维。作为“三”这个话题,很多同学很可能想到材料中的诗句,但本文作者确独辟蹊径,由“三”想到了“对影成三人”,想到了“杜康美酒”,并由此延伸到“酒文化”,想象之丰富,意蕴之深厚,令人惊诧!二是描写精致,突出细节。中学生写想象作文存在“重情节,轻细节”的毛病,其实,作为叙事类的作文,如果没有富于情感和思想内涵的细节描写,往往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比如,“醉了,一失足,跌进江里,化作一叶白帆远去。”如此传神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可谓是比比皆是,动作虽小,却以小见大。【满分真经】想象丰富显神思,描写细腻彰文采。

234 评论

最幸福的米虫

关于议论文写作(一)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②开篇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③文章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积贮疏》④结尾 如《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四种。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引证法等。、何做到到开门见山提论点不少议论文往往因"事"生"议"。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开头总是援引事例,而后展开议论。像《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见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这样的特色:(1)学习要打好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说的打基础的重要性。司马迁如果不在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吗?达·芬奇小时候如果不在"画蛋"上狠下功夫,后来能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吗?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都用自己的经历,雄辩地作了证明!(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牺牲。这种牺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伟大!这种牺牲,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利,因而可与日月争辉!牺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赢得的却是国家的兴旺、人民的敬仰。(3)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上述三段文字的划线部分就是论点。我们说,议论文的开端起笔,要为全文辅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云:"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提炼成论点,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开宗明义,起领全文,就能造成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这时促成"遇篇皆佳"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小视的。那么,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呢?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并且从司马迁、达·芬奇、爱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学习要打好基础"的中心论点;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牺牲"的启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报刊上给年轻选手戴上了许多不恰当的"桂冠"的现象,深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了可靠的保证。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丈,在议论文中也往往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写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自然,用事例开头的“一事一议”的写法,“事”在前,“议”在后,也是议论义的一种布局,但这类布局较为常见,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两段起笔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头脑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判断,或者沿袭自己习惯的行文方式,就往往会变成这样的开端:(1)我国大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在“画蛋”上狠下功夫,终于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3)每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有什么好处呢?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说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除了首段起笔外,还要求在展开论证后,将每一个分论点分别放在自然段的开头提出。例如证明中心论点有三个分论点,那么,这三个分论点就按其逻辑顺序依次在三个自然段的开头提出来,这样就使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分论点的位置十分鲜明,也就为整篇文章立论的醒目增光添色了。下面举一篇短论作例:闻过不跳闻过不跳。这对实施舆论监督,关系极大。在我们这个封建意识还比较浓厚的国家,领导也好,群众也好,其民主意识的培养,彼此都需要一个过程。要求每个领导者“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标准太高,不现实,不如暂提“闻过不跳”为好。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闻过即跳的事,今天并不少见。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轻,它也会跳起来的。跳,说明什么?不外乎,批评丧失了他的“尊严”,或者批评不尽合乎事实,或者批评正好点到他的“穴道”。无论哪种情况,跳,都不是好对策。它既不能装饰尊严,提高威信也不能用来澄清事实,更不能用来掩盖错误,只会暴露自己心胸偏狭,办法不多。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提倡闻过不跳,绝非闻过之后,两耳塞豆,不理不睬;或者消极按捺,“硬着头皮顶”;甚至伺机报复“秋后算账”;后一种不跳,曾造成过极为恶劣的影响,历史已经惩罚了这类“不跳”的“算账派”。闻过不跳,则是希望“不跳”之后,促进反思,从善如流,从批评中吸取动力和活力,进而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这篇短论的中心论点是首段首句:“闻过不跳”。这是根据实施舆论监督的实际情沉,从“闻过则喜”这一成语中引申出来的富有新意的见解,开门见山提出来,十分鲜明醒目。接下去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二是"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依次在每一自然段开头提出,不仅证明、补充和发挥了中心论点,使议论得以展开并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论点的位置突出,在所属的自然段中也是"开门见山",无疑起了使文章立论更加发人深省的作用。结合具体材料发表议论,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样能做到"开门见山"。请看下面一篇文章:这样的会风好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搞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会风。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举行全体委员会议。八时半,纪念委员会秘书长陈荒煤同志就来到会场。不到九时,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邓颖超同志也提前到会。她和部分委员亲切地谈了一会儿话,然后就座,宣布会议开始。她说这次会议有两个议程,一是由秘书长作报告,二是请委员们讨论。她自己首先对纪念活动提出了具体意见,也对委员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位委员作了简短发言。过了一会儿,邓颖超同志问:"还有意见没有?"会上没有人再要求发言。她就宣布:"没有意见就散会,开短会!"这时是上午九时四十五分。会虽短,却解决了问题。这个会议的会风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第一是会议主持人准时到会。开会,应该有雷厉风行的作风,规定什么时候开会,就什么时候到会。所有与会者、包括主持会议的领导人都不能例外。八点开会九点来,寅时开会卯时到,这种松松垮垮、懒懒散散的恶习应该纠正。不顾与会者等候多时,主持人自己姗姗来迟的作风也要克服。领导带好头,不仅是有群众观点的表现,而且有利于同与会者一起,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作风。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无论开什么会,都要讲求成效,讲求质量。会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会前不作准备,会上信口开河,漫无边际地谈山海经,使与会者不得要领,就很难研究和解决问题。我们应当提倡:领导者要做有准备的报告(应该自己动手,而不劳秘书代办)。第三是说短话,开短会。上述会议时间很短,总共不到一小时,话多则长,话少则短,不拖拉,不耗时间。我们很需要这种作风。现在大家任务很重,事情很多,要通过开各种会议,讨论问题,研究问题。但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会议上。会议,因其内容不同,有的需要长,有的需要短,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可能求短些,更短些。鲁迅讲话、写文章,就主张尽可能短。我们应当学习鲁迅,也应当提倡:宁可把长会缩成短会,决不将短会拉成长会!提倡好的会风,纠正不良的会风,应该是整顿党风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和《闻过不跳》不同,这篇文章有一个开会的具体材料,作者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提炼出“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搞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会风”这一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提出来,然后用开会的材料作例证,接下去作者小结一笔:这个会议的会风好。又从中提炼出三个分论点:“第一是主持人准时到会”、“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第三是说短话、开短会”,依次在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亮出,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了会风好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从而使全篇立论更加鲜明。显而易见,这就是"开门见山"的作用和效果了。要做到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就需要我们在下笔前构思好论点提纲,应注意三点:一是注意论点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确周密;二是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否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三是分论点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思成熟后,就可以铺纸展笔了。例如《“庖丁解牛”的启示》论点提纲:中心论点:实践出真知,不断总结经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分论点:(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学习,寻找规律。(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规律。(3)要运用规律,扬长避短,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例如《批评的"艺术"》论点提纲:中心论点:批评要取得效果,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分论点:(1)批评必须注意界限和分寸,该批评的进行批评,不该批评的不乱批评。 (2)批评,必须把握住被批评者的性格。(3)批评,还必须注意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4)讲究批评的“艺术”,才能打开被批评者心灵的大门,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从而真正提高思想觉悟。下笔前疏理好论点提纲,作文时,思路就不会阻塞,行文也不会捉襟见肘,做到“开门见山”也就从容不迫了。当然,文章的布局方式多种多样,提出论点的方法也远不止一种。但学会了文章起笔提出中心论点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论点的写作方法,就掌握了议论文如何发挥论点的威力的一种技巧。而根据题意和议论实际的需要,灵活熟练地运用这种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对我们写好议论文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的。三、选择合适的角度,打开议论的思写文章最怕文思枯竭。常见有些同学拿到作文题后,咬着笔杆,愁眉不展,半个时辰过去,纸上还没有落下一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闭塞。思路为什么会闭塞?除了腹中空虚,缺乏写作材料,因而难以下笔之外,还在于不会选择写作角度。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奥说:“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这番话,形象地阐明了画蛋可以取不同的角度。写议论文也是如此。由于议论的对象即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事物具有多侧面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就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不同侧面各有自己成“峰”成“岭”的特征。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看材料作文,题目本身必然提供了多种议论角度,我们的思路完全不应该闭塞。1987年语文高考,上海试卷的议论文写作题出得很“巧”:《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要求考生从五十年前发生的“七·七”事变这一血的事实中引出感想。把历史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这道作文题有了独特的视角,透出了新意。而且,题目是出人意料的:命题在七月七日之前,却想到了七月七日这个语文高考的日子,可见命题者的宏观指导思想和独到的匠心。然而,只要细心地思考一下,尽管“五十年前的今天”这个概念具有明确的、独特的涵义,但从这个事件中可以引出的经验教训却是多方面的,“有感”的天地是十分宽广的,也就是说,本文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归纳一下,可以选择下面十个角度发表感想:(1)团结就是力量(2)落后就要挨打 (3)救国、报国、振兴中华(4)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5)保卫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6)坚持党的领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7)要不畏强暴、敢于抗争,正义之战必胜(8)发扬延安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9)期望国共再度合作,期望祖国早日统一10)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上述每一个角度,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七·七”事变导致八年抗战留给人们的思索,其中有经验、有教训、有联想、有启迪,无疑都属于“有感”的范畴。有一位考生抓住“落后就要挨打”的角度,文章这样开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八年抗战,数千万同胞丧生在敌人的屠刀下,中华大地,血雨腥风、尸骨遍野,这是何等惨痛的教训啊!如果我们强大,日寇的铁蹄又怎敢践踏我们的国土?历史已翻过了一页,但是,“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警世格言,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深思。作者在文中提出“振兴民族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是立志改革前进,还是继续落后挨打?在芦沟桥畔,我们一定要向祖辈、父辈交出圆满的答卷!”这个结论,使“有感”的立意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有深意,也有深度。如果说上面这位考生选择了“吸取教训”的角度发表感想,那么也有不少考生选择了“总结经验”的角度展开议论,请看这篇文章的开头:五十年前的七月七日——“七·七”事变爆发的日子,恐怕将作为耻辱而又令人振奋的一天永远地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了。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起八年抗日的风风雨雨,我由衷地感到: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精神是何等重要!要做到国富民泰,不团结是不行的。不团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各行其事,我们已经吃过不少“散沙”的苦头:鸦片战争是清朝政局散乱造成的,小日本敢于侵华又是由于当时军阀割据、长期内讧造成的……。相反,抗战时期,我们万众一心,团结奋战,那么即使虏贼再逞豪也终究被我们赶出了中华大地。作者深感全民族的团结一心就能使国富民泰、民族振兴,文章联系实际深刻指出:“中国在搞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便是能否万众一心。如果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上面的政策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企业和企业之间互相踢皮球,甚至搞窝里斗的话,那么改革必将失败,非但国家搞不好,还会导致外国经济渗透等等的‘非战争性侵略’。因此我们必须不忘前车之鉴,时时牢记团结的重要。团结而心齐,那么非但没有人敢来同我们动武,而且在经济和政治上我们都不会被胁迫。”文章运用正反对比手法,针砭时弊,使“有感”发人深省,促人思索。同年全国试卷是看材料作文,提供了下列材料:(1)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2)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3)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是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6)1986年5月,在取得了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学生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始活动。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要求“结合以上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评,题目自拟”。这组材料同样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归纳考生们自拟的题目也有下面十个写作角度:1)向科学要质量(2)理论指导方向明(3)实践—理论—实践(4)要善于总结经验(5)严格训练出人才(6)经验主义要不得(7)变盲目为自觉(8)要苦干,更要巧干 (9)掌握规律,提高水平 (10)蛮干——失败的伙伴由此可见,高考议论文总是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由于议论对象具有多侧面的特点,每一侧面都可以作为议论的角度,因此只要抓住了一个侧面,深刻理解这一侧面的特点,以及这个侧面同事物体、同其它侧面的关系,也就抓住了入题的角度。那么,怎样打开思路、抓准角度呢?这就要借助于联想。如果说,"抓角度"是文章构思的出发点的话,那么联想就是帮助完成构思的一种重要手段。联想,是根据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生活材料和体验,进行由此及彼的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关键是"由此及彼",开启想象的门扉,对事物作多角度思维。拿看材料作文来说,根据材料进行多向联想,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眼:(1)着眼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单句话的联想。例如上述全国试卷提供的一组作文材料,由其中“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句话,联想到"向科学要质量"的写作角度即是;(2)着眼材料中的一段话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一段话的联想。例如从材料中"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这段话,联想到“严格训练出人才”、“经验主义要不得”、“变盲目为自觉”、“要苦干,更要巧干”等写作角度即是;(3)着眼全部材料蕴含的意义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总体的联想。例如从全组材料的含义联想到“理论指导方向明”、“实践—理论—实践”、“掌握规律,提高水平”等写作角度即是;(4)从材料蕴含的“潜台词”着眼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暗示联想。例如想到“要善于总结经验”这个写作角度,可以说是受了有的家长提出的“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这个问题的“暗示”。家长提出的问题有“潜台词”,而“要善于总结经验”不仅指提高游泳水平而言,也回答了家长的疑惑:学会总结经验,对学习也会带来莫大的益处。(5)从材料的反面去领悟,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逆反联想。例如“蛮干——失败的伙伴”这个写作角度,就是从不进行理论指导下的科学训练将会导致的后果着眼的。对材料"反其意"思考,就是逆反联想的特点。掌握了正确的联想方式,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也就掌握了打开思路。进行多角度思维的技巧。当然,联想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和知识水平。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使联想具有扎实丰厚的基础;只有视野开阔,博采众长,具有丰富的知识,思想才能敏锐,联想才有依附,文思才会活跃。对我们来说,这“源”与“流”的关系是应当牢记的。关于议论文写作(二)、作文见解新颖四法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作文发展等级第四项“有创新”,其中有一条“见解新颖”。何为“见解新颖”?就是“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这确实体现了写作上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见解新颖”呢? 1、逆视法。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比如,人们常常讥笑“班门弄斧”,不自量力,我偏提倡“弄斧就要到班门”,只有敢于在高手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人们常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作为借口,我偏说“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一株牵牛花,别人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我偏批评它只要见到谁位置高就去攀附。 2、侧视法。就是运用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引发新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果,产生新的见解。比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1)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2)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互的腐败现象;(3)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4)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3、透视法。即在人们普遍认同的认知习惯或传统观念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就象做x光透视一样,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全新的见解。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4、统览法。即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执于一端,非此即彼,而应统览全局,全盘考虑,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可能马上就有人说,选择鱼竿好,或是选择鱼好,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失之偏颇:因为选择了鱼,很快就会吃光,如果不能到达目的地,还是会饿死;若选择鱼竿,在到达水边之前,也有可能饿死。可见,这两种选择都是不明智的。那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其实,只要我们通观全局,分析形势,综合考虑,新的见解自然会产生——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面对文题或材料,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就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颖的见解。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见解新颖”,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流于怪谬,则不可取。

114 评论

飞扬嗒兜兜

找我 求高考思

320 评论

遥遥望沙飞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12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文学术论文写作常用词汇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喜欢运动的男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答辩问常用的问题

    论文答辩时,导师一般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全文基本结构、框架是如何安排的,在研究该课题过程中,是否发现了不同的见解、自己是如何逐步

    蓝Luckyclove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答辩常用defense

    “论文答辩”"Thesis defense"“论文答辩”"Thesis defense"

    流沙沙沙沙沙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英语论文答辩中的常用语

    英文论文答辩结尾 同学们设计好开场白的同时也要想好怎样结尾,给老师一个好的影响。 Good morning, professors and everyone.

    张先生89954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常见议论文主题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更是常见,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以诚信为主题

    dp7375445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