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04

孤星泪新民
首页 > 职称论文 > iaea论文格式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ingping28

已采纳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助理研究员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研究员(08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国家核融合研究所文部省客员副教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PPL,访问学者- 日本国家核融合研究所,文部省客员副教授- 法国南锡一大、德国于利希中心,访问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磁约束聚变理论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理事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等离子体暑期学校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等离子体物理分会理事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组织(ITPA)专题组成员中国等离子体物理暑期学校2010共同主席ISTW 2008, 2010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 等离子体物理和磁约束核聚变相关研究,尤其是微观不稳定性、湍流输运与湍流自组织结构、射频波-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波加热、电流驱动与流驱动)、球形托卡马克物理主讲或合讲课程:等离子体物理基础(本科生,秋季学期)核能与核技术概论-聚变 (本科生,春季学期)等离子体物理导论(研究生,秋季学期)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生,春季学期)气体和等离子体动理力论(研究生,秋季学期)暑期学校课程包括:Introduction to spherical tokamak (杭州,2005),平板几何下的静电漂移不稳定性(杭州, 2009),带状流与测地声模简介:理论(杭州,2009),Basic principles of RF heating and current drive (Daejeon, Korea, 2009), 波加热与电流驱动原理(上海,2010), 平板位形下的漂移不稳定性(武汉,2013)。曾经负责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多项科研项目,包括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磁约束等离子体中波与不稳定性若干问题研究 国家磁约束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ITER计划专项国内研究项目):磁约束聚变物理前沿问题研究--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理论研究及实验探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日韩A3前瞻项目:球形环中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电流启动与电流驱动的创新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SUNIST中阿尔芬波的激励及其对MHD行为的影响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小装置联合研究:Plasma startup by rf waves in Spherica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重点课题:射频波触发高约束模的理论和模拟研究(清华课题组负责人) 科技部973课题:球形(小环径比)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电流启动及基本特性的研究 科技部ITER国内配套项目课题:射频波与聚变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清华课题组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球形环等离子体电流非感应建立及维持的研究 教育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环形等离子体中阿尔芬特征模与阿尔芬波电流驱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小装置联合研究:ECR plasma current startup with/without electrode discharg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任意环径比、非圆截面、轴对称等离子体中的多尺度微观不稳定性与扩散损失研究. 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暨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一等)(02年)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04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08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08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09年)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指导教师奖(09年)清华大学221基础研究人才支持计划(11年)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11年)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2年)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13年) 发表论文50余篇,大部分被SCI收录,部分论文如下:[1] Z. Gao, J. Chen and N. J. Fisch, Parallel rf Force Driven by the Inhomogeneity of Power Absorption in Magnetized Plasma,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0, 235004 (2013)[2] A. Zhao and Z. Gao, Convective amplification of a three-wave parametric instability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Physics of Plasmas 20,114503 (2013)[3] G. Z. Jia, Z. Gao and A. Zhao, Effects of electron temperature and electron flow on O-X conversion, Physics of Plasmas 20,102509 (2013)[4] J. Chen and Z. Gao, Second-order radio frequency kinetic theory revisited: Resolving inconsistency with conventional fluid theory, Physics of Plasmas 20, 082508 (2013)[5] A. Zhao and Z. Gao, Parameter study of parametric instabilities during lower hybrid wave injection into tokamaks, Nuclear Fusion 53, 083015 (2013)[6] Z. Gao, Collsional damping of the geodesic acoustic mode, Physics of Plasmas 20, 032501 (2013)[7] X. J. Shi, Y. M. Hu and Z. Gao, Optimization of Lower Hybrid Current Drive E±ciency for EAST Plasma with Non-Circular Cross Section and Finite Aspect-Ratio,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 215(2012)[8] . Jia and Z. Gao, Effect of electron flow on the ordinary-extraordinary mode conversion, Physics of Plasmas 18, 104511 (2011)[9] Z. Gao, N. J. Fisch, and H. Qin, Radial electric field generated by resonant trapped electron pinch with radio frequency injection in a tokamak plasma, Physics of Plasmas 18, 082507 (2011)[10] Y. Tan, Z. Gao, L. Wang, . Wang, . Xie, . Yang and . Feng, Transient process of a spherical tokamak plasma startup by electron cyclotron waves, Nuclear Fusion 51, 063021(2011)[11] L. Zeng, Z Gao, Y. Tan, W. H. Wang, H. Q. Xie, L. F. Xie, C. H. Feng, J. Liu, L. Wang, X. Z Yang, Y. B. Wu, F. C. Zhong and X. Gao, Investigation of some MHD events in the SUNIST Spherical Tokamak,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 420 (2011)[12] Z. Gao, Analytical theory of the geodesic acoustic mode in the small and large orbit drift width limi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 study of plasma shaping effect,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 15 (2011)[13] Y. Tan, Z. Gao and L. Wang, Simulation of ECR startup and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in SUNIST,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 30 (2011)[14] Z. Gao, Plasma shaping effects on the geodesic acoustic mode in the large orbit drift width limit, Phys. Plasmas 17, 092503 (2010)[15]Y. Tan, Z. Gao and Y. X. 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Alfven wave antenna system for the SUNIST spherical tokamak, Fusion Eng. Design 84, 2064 (2009)[16]Z. Gao, L. L. Peng, P. Wang, J. Q. Dong and H. Sanuki, Plasma Elongation Effects on Temperature Gradient Driven Instabilities and Geodesic Acoustic Modes, Nuclear Fusion 49, 045014 (2009).[17] Z. Gao, P. Wang and H. Sanuki, Plasma shaping effects on the geodesic acoustic mode in toroidally axisymmetric plasmas, Phys. Plasmas 15, 074502 (2008)[18] Z. Gao, K. Itoh, H. Sanuki, and J. Q. Dong, Eigenmode analysis of geodesic acoustic modes, Phy. Plasmas 15, 072511 (2008).[19] X. Q. Xu, Z. Xiong, Z. Gao, W. M Nevins, and G. R. Mckee, TEMPEST simulations of collisionless damping of geodesic-acoustic mode in edge plasma pedestal, Phys. Rev. Lett. 100, 215001 (2008).[20] Z. Gao, N. J. Fisch, H. Qin and J. R. Myra, Nonlinear nonresonant forces by radio-frequency waves in plasmas, Physics of Plasmas 14, 084502 (2007).[21] Z. Gao, N. J. Fisch and H. Qin, Nonlinear ponderomotive force by low frequency waves and nonresonant current drive, Physics of Plasmas 13, 112307 (2006).[22] Z. Gao, K. Itoh, H. Sanuki, and J. Q. Dong, Multiple eigenmodes of geodesic acoustic mode in collisionless plasma, Physics of Plasmas 13, 100702 (2006).[23] Z. Gao, H. Sanuki, K. Itoh, and J. Q. Dong, Critical gradients of short wavelength 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instabilities, Journal of Plasmas Physics 72, 1249 (2006).[24] Z. Gao, H. Sanuki, K. Itoh, and J. Q. Dong, Short wavelength ion/electron temperature gradient instability in toroidal plasmas, Physics of Plasmas 12, 022502/022503 (2005).

323 评论

墨剂先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也是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专业任务为我国培养核动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和运营等专门人才。学院现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是国防特色紧缺专业。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4项。目前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国防基础和国防预研等高水平研究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88人,其中通过实施“111引智计划”聘请国外知名学者11人,外聘兼职教授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学术大师1人;专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拥有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多人在国家级学术组织和专家组中任职。学院与日本的京都大学能源学院、日本冈山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挪威能源技术研究院IFE(OECD NEA Halden项目)等达成合作研究、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为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实施IAEA-CAEA核能教育项目,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62人,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182人。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能开发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人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骨干,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院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的基地之一。应同学的要求,简单介绍一下核学院的师资情况,博士生导师信息转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站博导名录博士生导师:姓名:张志俭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方向: 核动力运行与仿真 ;核动力安全可靠性。简介:男,1963年10月1日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核能学会常务理事、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89年5月硕士毕业参加工作,92年5月任讲师,94年晋升为副教授,99年任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动力运行仿真和安全可靠性研究工作,在国内杂志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论文19篇,撰写6篇科技报告。共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人。95年获中船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目前主持多项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在核动力运行与仿真、安全可靠性2个方向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姓名:阎昌琪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方向: 核动力装置性能简介:男,195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动力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热工流体专业委员会委员。1980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进修学习;瑞士的苏黎世高等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领域是: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两相流动和传热、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等。近来年在强化传热技术等项目研究中获得4项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基础研究项目"核电站固有安全性新方法研究"、"强化传热技术研究"、"仿真模拟器建设"。出版的著作有:《核反应堆工程原理》、《气液两相流》、《核能工程专业英语》、《动力工程专业英语》等。在相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收入EI检索5篇。1996年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目前从事的教学课程有:核反应堆工程、两相流体力学、反应堆及核电站安全分析、专业英语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核动力装置性能。姓名: 韩伟实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方向: 核动力装置设备简介:男,194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船舶工业国防科技预研舰船动力技术专业组成员、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能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核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的"反应堆热工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核动力设备"、 "密封结构与材料"教学;博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设计"教学;长期从事船用核动力的科研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主要科研成员从事过"核动力装置压力安全系统安全阀研究"、"核动力装置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研究"、"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零泄漏阀门技术研究"、"新型汽水分离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六项。主持了本校"211工程"子项目之中的"微小型核动力综合实验装置"的建设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小型核动力和超导磁流体推进。近年来,在《核动力工程》、《船舶工程》等刊物和船用核动力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姓名: 夏虹 专业: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方向: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简介: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舰船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姓名:孙中宁孙中宁,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83-1987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习,1987-1990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强化换热技术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9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环隙流道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研究;2000-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窄环隙流道沸腾及单相对流换热研究;2003-2004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从事瞬态两相流分析。主要研究领域:反应堆热工水力、气液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单相对流换热、强化换热技术。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获得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国防重点教材1部。指导研究生7人,其中4人已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姓名:彭敏俊,男,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副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运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核能和谐发展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ISNPP)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指导研究生19名。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曹欣荣,女,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国家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物理学会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反应堆堆芯物理设计计算方法及仿真、核反应堆安全、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高璞珍,女,1968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核动力装置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轮机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1年去法国Grenoble 的INPG大学LEGI实验室,进行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2002年—2003年去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火灾安全工程合作研究。多年来主要参加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尤其是海洋条件的影响方面。参加完成了《摇摆对自然循环能力影响的理论研究》、《海洋条件对潜艇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等多项国防项目,目前负责或者参与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4项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或者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其中第一作者的十多篇,被SCI索引2篇、EI索引6篇,主编教材一部《核动力装置用泵》。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项,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毕业2人。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教授】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孙中宁 沈明启 张志俭 高璞珍 阎昌琪夏虹 黄渭堂 曹欣荣 韩伟实 彭敏俊【副教授】9人(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俊玲 田瑞峰 孙立成 杨明 赵强 矫彩山 曾和义 黎 华【讲师】1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建军 刘中坤 刘春雨 刘永阔 朱海山 李希川 杨志达 周杰 郭赟 栾秀春 高杨 黄莹莹 曹夏昕 谭思超 【助教】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王贺 谷海峰 李伟 范广铭 【实验师、工程师、技师】7人(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文祥 王志明 许岷 成守宇 沈宇翯 张滨初试的大学物理和基础化学可以自选。报名的时候你可以选择。

167 评论

leleba2013

1995-1996年 日本高崎原子力研究所 访问学者 日本千叶放射线医学研究所 访问学者 德国GSF-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辐射生物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2000-2001 德国GSF-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辐射生物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美国犹他大学辐射生物所辐射剂量应用中心 IAEA访问学者2003-2004 德国GSF-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辐射生物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2000-2001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啤酒酵母TEL1基因对辐射诱导A-T细胞染色体畸变抑制作用的机理研究”;2003年作品“基因辐射防护剂的研制与产品开发”获得苏州大学第四届“挑战杯”课外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2004年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TEL1基因辐射防护剂的研制”2004-2005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ATM基因对Co60r射线照射后AT细胞hTERT表达的影响”2005-2006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ATM与辐射激活的磷酸化P53、P21蛋白的相互作用”2009年苏州市“公关杯”获奖项目“一种新型的抗辐射损伤防护剂”

123 评论

小盆友2鸣儿

等你考上了,在去问学校的学长买啊

177 评论

oo0O傻猫咪O0oo

[1]潘华、李金臣,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海外地震及其对核电厂的影响, 震灾防御技术, , [2]潘华、吴健,新版IAEA安全导则《核电厂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分析与评述, 震灾防御技术, , [3]潘华、赵凤新、高孟潭, 城市地震影响特征研究, 地震学报,,No.(2),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s impact on cities.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 , No.(2)[4] 潘华、赵凤新、高孟潭, 城市地震影响相关性研究, 地震学报,,No.(3), on the correlativity of earthquake's Impact on cities.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 No.(3)[5] 潘华、金严、胡聿贤,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地震学报,,No.(3),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belt and seismic statistical zon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 No.(3)[6]潘华、黄玮琼, 地震统计区划分不确定性对场点地震危险性计算的影响, 地震学报,,No.(2), [8]高孟潭、潘华、俞言祥,国际ITER项目中的地震问题, 国际地震动态,,

197 评论

君和家人

哥们,山建的吧 ???

197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格式注释格式

    参考文献加标注一般是在引用文字的末尾点击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选择尾注就可以了,参考文献应该属于尾注,在菜单里选“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脚注是在

    我喜欢DHC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格式1002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 (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

    奈奈fighti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格式图表格式

    论文格式字体:标准论文格式字体的第一页:论文题目(黑体、居中、三号字)(空一行)作者(宋体、小三)(空一行)[摘要](四号黑体)空一格打印内容(四号宋体,200

    幸福057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格式表头格式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 小一

    无双天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格式打印格式

    毕业论文打印格式具体要求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

    吃鱼的猫g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