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6

Rainniebaby
首页 > 职称论文 > 全国各地耕地占补研究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羊咩咩要攒钱

已采纳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1.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中产田占,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 1060900006 贾坤

116 评论

清水颐园

金晓斌,周寅康,李学瑞,徐国鑫.中部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地理研究金晓斌,周寅康,常春,杜心栋,徐国鑫.基于市场化程度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资源科学王千,金晓斌,周寅康,阿依吐尔逊.沙西木.河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动因分析,生态学报丁宁,金晓斌,唐健,张志宏,赵婕,宋佳楠,周寅康.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的耕地保护绩效测算,自然资源学报丁宁,金晓斌,唐健,张志宏,赵婕,宋佳楠,周寅康.土地新增费设置变化对耕地保护效果影响的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科学朱开群,金晓斌,周寅康.土地整理项目景观格局粒度效应初探,中国土地科学阿依吐尔逊·沙木西,金晓斌,曹雪,王千,周寅康.自然资源对干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增长阻尼”的计量分析:以新疆库尔勒市为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金晓斌,汤小橹,丁宁,周寅康,沈春竹,沈秀峰.高速铁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特征与复垦利用决策研究——以京沪高速铁路常州段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070-1078金晓斌,李学瑞,汤小橹,周寅康.中央支持土地整治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92-96汪冬宁,汤小橹,金晓斌,周寅康.基于土地成本和居住品质的保障住房选址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城市规划,2010,2:57-61王千,金晓斌,阿依吐尔逊.沙木西,周寅康.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差异变化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25-1535宋佳楠,金晓斌,周寅康.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对粮食生产力贡献度研究,资源科学,2010,32(6):1161-1168丁宁,金晓斌,汤小橹,周寅康.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法在高速铁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京沪高铁常州段典型制梁场为例,资源科学,2010,32(12):2349-2355汤小橹,金晓斌,沈春竹,沈秀峰,周寅康.高速铁路施工建设土地破坏特征与防控措施,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56-60常春,金晓斌,周寅康.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用地估价方法与实证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0,24(5):26-31丁宁,金晓斌,陈昌沉,汤小橹,周寅康.工程建设项目临时用地规范化管理初探——以沪宁城际铁路江苏段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10,24(4):32-37窦洪桥,金晓斌,汤小橹,周寅康,沈春竹,沈秀峰.工程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定额指标初探——以高速铁路制梁场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10,24(9):57-63汤小橹,金晓斌,李学瑞,黄亚云,周寅康.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修正研究——以干法水泥生产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19-20黄亚云,金晓斌,魏西云,陈大丽,李学瑞.征地留用地安置模式适用范围的定量评价与实证研究,城市问题研究,2010,16(3):68-71宋佳楠,梅建屏,金晓斌,周寅康.基于协调系数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16(1):87-89王千,金晓斌,周寅康,阿依吐尔逊.沙木西.基于DEA_Malmquist的河北省县级粮食生产效率评价,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6):51-55李朝旗,金晓斌,周寅康.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基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10,6(3):159-162李朝旗,金晓斌,周寅康.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基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10,6(3):159-162李学瑞,汤小橹,金晓斌,周寅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项目特征与管理模式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59-62黄亚云,金晓斌,魏西云,陈大丽,李学瑞.征地留用地安置模式适用范围的定量评价与实证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68-72汤小橹,金晓斌,李洁,魏东岳,李朝旗,周寅康.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探讨—以荆州市某建设用地项目耕地占补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33-37金晓斌,张鸿辉,周寅康. 基于模糊ISODATA聚类方法的农用地定级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7):82-85 (EI)金晓斌,张鸿辉,周寅康. 农用地定级综合评价中权重系数确定方法探讨,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1):91-98金晓斌,黄玮,易理强,周寅康.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初探, 中国土地科学.2008, 22(6):57-62金晓斌,周寅康,魏西云,黄亚云. 被征地农民留用地安置模式适用性评价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22(9):29-34金晓斌,易理强,王慎敏,周寅康. 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区域发展差异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4):510-515金晓斌,何立恒,易理强,周寅康.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与空间布局规划,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87-92金晓斌,魏西云,李学瑞. 被征地农民留用地安置方式的特征与模式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85-489金晓斌,张鸿辉,王慎敏,周寅康. 基于行为主体决策机制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初探,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66-370王慎敏,金晓斌,周寅康,张伟. 基于GIS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地理科学.2008,28(2):195-199王慎敏,金晓斌,张培刚,周寅康. 江西南康市地形破碎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以凤岗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资源科学.2008,30(2):235-240孙燕,金晓斌,张云鹏,周寅康. 耕地数量波动及驱动力多时间尺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土壤学报. 2008,28(5):964-970孙燕,林振山,金晓斌,周寅康,徐建. 中国耕地保有量的动力预测模型及对策,地理科学. 2008,28(3):337-362张鸿辉,曾永年,金晓斌,伊长林,邹滨. 多智能体城市土地扩张模型及其应用,地理学报. 2008,63(8):869-881王慎敏,易理强,金晓斌,周寅康. 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1):91-98张鸿辉,曾永年,吴林,周寅康,金晓斌,邹滨. 南京市地价空间结构的演变,资源科学. 2008,30(4):591-597张鸿辉,刘友兆,曾永年,金晓斌,邹滨.耕地质量预警系统设计与实证, 农业工程学报.2008, 24(8):74-79 (EI)汤小橹,金晓斌,盛利,周寅康,孙涛.基于小波分析的粮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6):88-92李学瑞,金晓斌,魏西云,陈大丽,黄亚云.基于子博弈纳什均衡模型的征地安置补偿方式分析——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509-514陈大丽,金晓斌,魏西云,李学瑞,黄亚云.基于成本核算的征地安置补偿方式比较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95-499殷少美,金晓斌,周寅康,赵姚阳,李纪军.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AHP-GEM模型的区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配置——以江苏省为例,自然资源学报. 2007,22(3):372-379吴莹,金晓斌,周寅康.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509-513金晓斌,何立恒,王慎敏,周寅康. 基于农用地分等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4):96-96朱晓强,金晓斌,周彬. 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与运作风险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 25(3):104-108杜超,金晓斌,周寅康. 基于系统概念的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06,24(34):6393-6395朱晓强,李满春,金晓斌,周彬.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郊区历史遗迹保护中的应用——以无锡市新区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43-47黎一畅,周寅康,吴林,金晓斌,王丽萍,胡静.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金晓斌,周寅康,张鸿辉,殷少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储备策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522-528金晓斌,周寅康,徐婷,杜超.城市土地储备潜力评价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4): 32-35金晓斌,殷少美,尹小宁,周寅康. 城市住宅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6):760-768金晓斌,周寅康,尹小宁,刘长胜,许素芳. 南京市住宅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9:87-92金晓斌,周寅康,张希. 兰州市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 (2):42-44金晓斌,周寅康,彭补拙. 全面小康建设的定量评价与足迹分析——以江苏省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7-12金晓斌,李海涛,周寅康,王慎敏. 基于DEM的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辅助决策,中国土地科学.2004,18(1).39-44刘长胜,卢伟,金晓斌,周寅康. GIS 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柳城县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4):333~336金晓斌,李如海,何立恒,周寅康. 江苏省建设用地核定指标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5).35-39

251 评论

椰子の童話

坚持耕地保护 坚持科学发展观 集约节约用地 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耕地保护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国家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必须保护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始终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耕地是农民的饭碗和命根子,必须切实加强保护。加强耕地保护是我团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四十五团的客观要求。 耕地保护必须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保护耕地,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土地产权主体的积极性。但作为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主体的政府,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应承担重要职责。四十五团团党委一直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落实机关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扎实履行耕地保护的法定职责。 科学的土地开发是贡献,有效的土地保护也是贡献;科学的开发是政绩,有效的保护也是政绩。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保护资源是为了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今天的保护,为明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承担保护的责任也十分光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耕地保护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耕地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我们又要从四十五团发展前途的实际出发,科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千方百计的满足四十五团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耕地保护工作要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综合转变。在制定政策时,要整合资源,统筹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各类资金的投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成片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始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十五团国土资源分局,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保护资源是保障发展的前提,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发展是保护资源的目的,脱离了发展空谈保护资源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正确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团土地利用的新路子。第二,重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招商引资项目和改善民生项目用地需求,明确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利用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使得单位面积土地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和利税,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问责制,做到违法即问责,真正把问责制落到实处。强化对耕地占补平衡的执法检查。第四,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路,也是国土资源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把国土资源工作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来部署,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更是把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提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目前,我团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资源需求的重要时期,实现富民强团的战略目标,必须有足够的资源作保障,而我们面临的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资源开发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多。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切实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为总要求,全面贯彻师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政策,加快适应国土资源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四对关系”:即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开发资源与支持团场经济建设的关系,既要严格保护耕地、不越“红线”,又要合理利用土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正确处理短期问题解决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尽量满足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科学合理保护好、管理好国土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持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正确处理好遗留问题的解决和规范管理的关系,努力争取上级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彻底解决在连队农民建房中的遗留问题,严禁在今后工作中再出现类似问题,切实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正确处理保障国土资源局正常运转与促进财政增收的关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土地市场收入全面进入财政国库;实现管理方式的“四个转变”:即从注重微观管理向强化宏观调控转变,更加注重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从注重行政、法律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转变,更加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从注重审批向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全程监管、构建服务平台转变,更注重加强基础工作。从注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内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推进管理。(分给我,谢谢)

241 评论

lilyran09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征地越来越多,农民最关心的就是最新农村土地征收赔偿标准是多少,中共中央两会后,关于《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目前补偿制度方面有虽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赔偿标准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构成。一、土地补偿费土地征收的土地补偿费是如何计算的呢?土地补偿费一般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二、土地征收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三、青苗补偿标准对刚刚播种的农作物,按季产值的三分之一补偿工本费。对于成长期的农作物,最高按一季度产值补偿。对于粮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获的,不予补偿。对于多年生的经济林木,要尽量移植,由用地单位付给移植费;如不能移植必须砍伐的,由用地单位按实际价值补偿。对于成材树木,由树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补偿。四、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征收土地需要迁移铁路、公路、高压电线、通讯线、广播线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编制投资概算,列入初步设计概算报批。拆迁农田水利设施及其它配套建筑物、水井、人工鱼塘、养殖场、坟墓、厕所、猪圈等的补偿,参照有关标准,付给迁移费或补偿费。用地单位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它非农业建设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农村征地补偿标准要求1、各项征地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金额由市、县政府依法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规定。2、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有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审定的最基层单位统计年报和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单价为准。3、按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补助费。原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规定,已经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删除。

349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外地铁的安全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作为大众重要的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整理了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探究 摘要:作为城市轨道交

    无形风9596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耕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论文

    你这个悬赏都没有,谁会费心写个4000字的论文来。。。

    不计较的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耕地撂荒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社会保障相对缺失背景下的土地撂荒问题研究——以江西省兴国县方太乡方太村个案为例刘衍志[①](兴国县方太乡方太村,兴国 342400)【摘要】:土地撂荒现象在

    甜心派儿59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各地小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科技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人工改变天气 科技小论文都有什么类型的?怎样馔写科技论文 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电磁跑道 彩色投影小磁针 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做勇

    Johnhockso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全国各地耕地占补研究的论文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

    Rainniebab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