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片儿糕
局部刺激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经络调节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调节免疫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药理作用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综合作用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灸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最大的效能。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扶阳固脱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拔毒泄热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延年益寿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美容艾灸的美容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本质上的,另一个是表面上的。化妆品可以掩饰你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因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次上的美。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没有灸疗好,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实际上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有这么几种女性: 1、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选择。 2、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中医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中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脾脏运化无力。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多。太过肥胖往往是因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 4、乳头过早地颜色变暗淡,或者乳头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有咳嗽的毛病。这些问题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天可莲见
一.灸疗概述 灸法,主要是以艾叶作为原料,制成艾绒,再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在人体腧穴上直接或间接地施以温热刺激,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有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二.灸疗的作用 灸疗功用甚广,可以概括为以下数项: 1.温经缓痛,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比如胃痉挛灸中脘、至阳、足三里,各种神经痛循经灸等. 2.协调阴阳,达到补虚泻实之效.比如针灸配合调理失眠、嗜睡等各种睡眠障碍,对于内分泌腺有双向调整作用等. 3.健脾补血,固摄止血:灸疗可健脾,而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可使各种出血、贫血恢复正常.比如功能性子宫出血,灸隐白等. 4.通经化瘀: 灸疗对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从而使各种炎症、肿胀、瘀血的病理产物代谢吸收加快,促进正常组织修复.如腰突症,针灸相关神经节段和委中等,恢复快,远期效果好. 5.升阳举陷,扶正固本: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应用方面, 比如脏器下垂,可灸百会.《铜人针灸图经》云:"元气将脱,六脉尚有些小胃气,命若悬丝,生死立待,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须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 6.引火归元,导龙入海: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对于中老年人常见的上实下虚、虚阳上亢之象,如高血病眩晕等可灸神阙或涌泉即是此意. 7.消除疲劳,防病保健: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艾灸保健延年是其最重要作用之一,只是现代被埋没了而已.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长寿矣".又如宋代张昊在《医说》中记载"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病".说的是化脓灸关元、足三里穴可以提高免疫功能,防病强身.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也很重视保健灸法,在他所编的《针灸杂志》中记录了"仙传寿灸法":"取涌泉穴,每月初一起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时灸到辰时,艾团如小莲子大,均知痛则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壮,第二日灸七壮,初三至初七日均同初二之法行之". 常用的保健灸穴位有: a.膏肓俞:理肺补虚,强壮阳气 b.风门:袪风清热止咳,预防感冒中风 c.身柱:小儿保健灸要穴,袪风宣肺,清心益志 d.大椎:解表散寒,清脑宁神 e.膻中:宽胸理气,止咳定喘 f.神阙:回阳固脱,温补脾肾,益气延年.如:隔盐灸,每次3-5小炷,隔日一次,每月灸十次.晚九点最佳. g.气海:培补元气,益肾固精 h.关元:老年人保健重要穴位.温补元气,调和冲任,治疗诸虚百损. i.足三里:统治一切胃肠病,预防中风,益寿延年 j.涌泉:老年保健之重要穴位.补肾降火,息风开窍. 8.益肾利水: 水液代谢主要取决于肾与膀胱、三焦的气化功能,而艾灸相应穴位可改善肾功能,温阳利水,改善体液性质.9.预防中风: 唐代孙思邈先师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预防中风灸七穴:百会,风池,肩井,曲池,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悬钟).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云:"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灸令袪逐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三.作用机理:有相应的实验研究数据,感兴趣可以按以下关键词搜索,不赘述. 1.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2.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3.调节血压 4.调节内分泌水平 5调节脂代谢 6.抗衰老四.艾灸方法艾炷一般用艾绒搓成塔状,麦粒大、枣核大、梧子大等,隔或不隔姜片、药饼,放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条多用于悬灸、循经灸.雷火神针等实际上是加药艾条热熨法.现代用的比较多的是温针灸和温灸器灸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四.新型专利葫芦药灸: 随着科技的发展,古老的中医也焕发出了青春光彩.各种灸具发展很快,提高了效率.但总体来说,还是以艾绒为原料,明火点燃的方式最为正宗,疗效肯定.这也是学界共识.艾灸的两大核心要素,即明火的热辐射效应和艾叶挥发油的药效应,是不宜改变的.葫芦药灸的特点是,专病专药,艾烟艾火,灸通灸透,恒温恒位,净烟净味.对于各种慢性病尤其是偏虚寒型的疗效特佳,如颈肩腰腿痛,妇科炎症,脾胃病,老慢支等.大钟寺太阳园工作室:以成人及学生视脑保健、特效中医手法调理鼻炎、针灸美容、特色通经循行灸、保健灸和葫芦灸等各种灸法为主.周一、三、五、日下午2:00-6:00pm.需预约. 王医生简介: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师从广安门中医院韩碧英、刘志顺等多位名医,毕业后于海淀中医院针灸科临床十一年,日诊五六十人,其间不断进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火针、董氏奇穴、放血、耳豆等特色疗法,醉心于各种灸法,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疗效突出.现为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读.
逸轩设计
艾灸可以治疗疾病。艾灸的治病原理:通过药物和物理的双重配合,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艾灸的主要功效是散寒除湿、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主要治疗感冒、咳嗽、胃寒、宫寒、月经不调等疾病。
芬达果味十足
艾灸的主要成分艾绒已经是一种治病的中药,而在艾条燃烧的过程中,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到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艾灸就是这么神奇。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局部刺激作用
针灸是一个特定的部分,基本的火灾中人的刺激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第一个温暖的地方,火的激励机制。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肌肉痉挛,使局部皮肤组织的代谢能力,促进炎症,粘连,渗出,出血等病理产物大吸收;也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性物质,减少兴奋性神经系统,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热疗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
艾灸涌泉穴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 方法 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提到艾灸应该注意什么,或者有什么禁忌,这些有的是先人 总结 的,但是更多的是我的 经验 。
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我们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
3.针灸后身体健康的,没有其他寒性疾病的,针灸后半小时后可以用凉水洗手,但是原则上不建议使用冷水。建议用温水洗手,温度早高于人体体温即可。
4.如果你想怀孕,刚刚灸后就马上同房,这时的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还很热,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时候你在同房,这个时候,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已经适合精子的着床和存活生存。当然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有的男性精子成活率很高,往往环境不利也能生根发芽,而有的种子质量不高,即使放在宽松的,高质量的土地里照样长不出好庄稼。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5.大悲,大喜,大怒,这样情绪不稳定,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太肌.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治疗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极好的艾绒,这样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便于点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鲜蒜,保持新鲜。
7.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
8.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没有时间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9.很多人问,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如果是热水,可以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钟后,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10.施灸的反应,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详细操作方法如下。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灸腧穴部位涂上少量的大蒜汁,有些朋友觉得麻烦或者是嫌大蒜的味道难以接受,便会省略这一步骤,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用鲜姜切成薄片,生姜的厚度一定要掌握好,太厚的话艾灸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哦,大约为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厘米就行,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3、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猜你喜欢:
1. 白酒泡大蒜的神奇功效和作用
2. 小孩艾灸肚脐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
3. 艾奥比艾灸贴的功效和作用
4. 温灸和艾灸的区别以及功效作用
5. 艾熏的神奇功效与注意事项
6.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和最佳时间
顺其自然0012
艾灸法是先补而后泻。在提高正气的情况下,让邪气自除。“以溢奇邪,以行营卫,有余可泻,不足可补”,是艾灸疗法对这些中医基本原则的灵活运用。 古人强调养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至少在日常习惯上,“宁事温补,勿事寒凉”。
说白了就是艾灸不能治病,但能调理百病,让他们自己好。天上太阳叫天之阳,艾灸是地之阳,艾灸就是把你身体的湿气,寒气往外排,通经络,达到调理病的作用,并且艾灸是补阳气。人的生老病死,就是阳气从100到0的过程中,多艾灸就是等于给自己充值一样。
1 艾灸的强身健体作用
艾灸的强身作用体现在对免疫系统方面的影响, 从而增强体质。艾灸能增加对PPD(含有hsp的纯蛋白衍生物)的淋巴细胞特异反应, 能作为免疫原而激活了免疫系统 。朱文莲等以免疫低下小鼠为观察对象, 研究艾灸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整作用, 发现艾灸大椎穴对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影响不大, 对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 表明艾灸在机体失衡的状态下更能发挥起作用。
2 艾灸的防病作用
在预防疾病的发生研究中, 赵宇辉等用艾灸预处理观察对大鼠全脑缺血实验, 在脑缺血前给予百会、大椎、足三里艾灸, 以免疫组化检测Bc l- 2、Bax 蛋白表达, 结果艾灸预处理后B cl- 2 蛋白表达明显增多, 且表达高峰提前,而Bax 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 表明艾灸预处理能通过上调抗细胞凋亡基因Bc l- 2蛋白表达而抑制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 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艾灸可以作为一种脑缺血的预处理手段, 从而提高脑缺血耐受, 减轻缺血后脑神经细胞损伤。
3 艾灸的延年益寿作用
在抗衰老方面, 崔云华等[ 28] 以艾灸作用于老年人肾俞、关元穴观察外周血单核细胞周期, 结果表明艾灸能改善老年人衰老症状, 能增加细胞有丝分裂反应能力和合成DNA的能力, 使细胞进入S期, 从而发挥抗细胞衰老。
4 艾灸的升阳固脱作用
在对消化系统方面, 艾灸能温补脾阳, 调整相关脏腑功能, 起升阳止泻之功。周立华等[ 36] 观察艾灸对艾滋病脾气虚腹泻患者的治疗, 发现艾灸对艾滋病脾气虚腹泻患者疗效确切, 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所以看完这些,你觉得是忽悠人的吗?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
浅谈广告学理论的发展前景一、广告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广告学研究溯源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广告历史悠久。人类祖先开始利用姿态(如舞蹈)、声音(如叫卖)
参考文献是在药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