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orakira
民族概况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人口为5813947人。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创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后渐停使用,但用其记录的许多文献,仍有其研究价值。17世纪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大部分人向西迁移,这逐渐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居民相融合。语言受突厥语的影响向蒙古文字发展,经济生活也受突厥语族的影响,从游牧过渡到以游牧为主。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hsxshirley
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文字:回鹘文字母,改良自回鹘文字母的传统蒙古文(俗称旧蒙文),以及它的两种后期变体:托忒文字 (Тод үсэг)阿里嘎里文字(Али-гали үсэг)忽必烈时代,由当时的吐蕃国师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文,索永布文字,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及蒙古国独立后采用的新西里尔蒙古文(Кирилл үсэг,俗称新蒙文)。 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其他民族学习蒙古语时,也都曾经用各自的文字为蒙古语注音。这些注音文献有很多保存下来。如用汉字标音的《至元译语》、《蒙古秘史》、《华夷译语》,阿拉伯字母标音的《穆卡迪玛特字典》(Muqaddimat adab)、《伊斯坦布尔蒙古语词汇》等等。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明初音写翻译的《蒙古秘史》。13世纪成文的《蒙古秘史》(mongγol-un niγuca tobciyan)是传世最古老的蒙文文献之一。由于战乱原因,用汉字标音、翻译的《蒙古秘史》得以保存下来,但蒙古语原版的《蒙古秘史》全本已失传,仅在《蒙古黄金史》等著作中保存下部分段落。这里是该文献的开头和蒙古文转写、中文注解对照:成吉思 (中)合罕讷 忽扎兀儿cinggis qaγan-u ijaγur成吉思可汗-属格 来源成吉思汗的根源迭(上)额(舌)列 腾格(舌)里 额扯 扎牙阿秃 脱(舌)列[克]先 孛儿帖 赤那 阿主兀deger-e tngri-ece jayaγa-tu törü-gsen börte cinua a-juγu来源-与格天-离格 指定-名物化 出生-过去孛儿帖赤那是-过去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白狼),格尔该 亦讷 (中)豁埃 马(舌)兰[勒] 阿只埃gergei inu qoγa maral a-jiγai妻子 他的 豁埃马兰勒 是-过去他的妻子是豁埃马兰勒。由此可见,创制这种文字的人使用官话,在他的方言中,中古汉语的入声已经消失了,因此必须用特殊的符号,如上标方括号中的“克、勒”等等(原文以小字附于前字后)来代表闭音节的韵尾g,l等。为了区分蒙古语的前列辅音k/g与后列辅音q/γ,使用了上标圆括号中的“上、中”等字(原文标在该字后一字右侧)。如“(上)额”代表ge(前列音),“(中)豁”代表qo(后列音)。为区别蒙古语的颤音r和边音l,在带有颤音的音节前面附加一个上标“舌”字。如“(舌)列”读作re。 蒙古文字是经过腓尼基字母--- 阿拉米字母 --- 粟特字母 --- 畏兀儿字母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的。它从上到下连写(一个单词为一个单位),从左到右移行。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若干种文字: (胡都木蒙古文、旧蒙文)改良自回鹘文字的传统蒙古文字。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体蒙古文。1204年蒙古人灭乃蛮部,俘虏乃蛮国师,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因他深通回鹘文字,铁木真(成吉思汗)遂命令他创造蒙古文字。早期的蒙古文字与回鹘文非常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原则也直接来自回鹘文,故至今学术界也常称之为“回鹘式蒙文”。16-17世纪这种文字经过改革,形成近代蒙古文,即今天通行的传统蒙文(胡都木蒙文)直接前身。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文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系统,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文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传统蒙文文献丰富。现存最早的回鹘体蒙古文,见于约刻于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的也松格碑(成吉思汗石碑)。 (方字、元国字、蒙古国字、蒙古字)元朝忽必烈时代1268年被创造,由当时的蒙元帝师,吐蕃人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这种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忽必烈之所以要新创一种文字,目的在于创造与庞大统一的蒙元帝国“相匹配”的统一文字,用它书写帝国内一切语言。现已发现用八思巴字母拼写的语言有蒙古语、汉语、藏语、回鹘语、梵语、波斯语等。但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没有成功。因为这些语言彼此差别非常大,同一种字母很难确切地表示每一种语言。所以元朝统治被推翻后,这种文字也逐渐消灭。现存的八思巴字蒙古文献主要是元代的诏令。不过这种文字后来在藏族地区比蒙古地区保持了更长时间,并由藏族学者进一步改造,作为一种花体字,用于西藏地方公文、印章装饰。 (借鉴梵文兰札体字母创立)1686年由喀尔喀高僧,一世咱那巴咱尔创制。这种文字源自梵文兰札体字母,主要用于宗教和装饰目的。由于字体繁难,并未在民间流行。现如今见于蒙古国国旗上的国徽。 (借鉴托忒文字)1905年由布里亚特喇嘛阿旺多吉(德尔智)创制。这种文字主要反映布里亚特方言,有一百多个字母,主要用于寺庙宗教领域。创制后未推广。 (斯拉夫蒙古文、新蒙文)现蒙古国使用的基立尔字母蒙古文字,中国又习称“新蒙文”,与传统蒙文即“老蒙文”相区别。1930至194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尝试改革蒙古文。在苏联的影响下,起初试图创立拉丁字母蒙古文字,并已确定了文字方案,1942年起开始试用,于1946年正式使用。但随着苏联把文字拉丁化方针改为斯拉夫化,蒙古也不得不转向。拉丁字母方案公布两个月后就被收回,重新颁布法令,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国内最主要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作为国家法定语文,老蒙文则退出日常使用。除了将俄文所有字母一概借入以外,还加入了Θ和Y两个字母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ö和ü。传统蒙文有几个音使用相同的字母,如7个元音只用5个字母,o和u,ö和ü,都分别使用同一个字母表示;t和d也没有完全区别开。一些字母连写后容易混淆。部分写法必须死记,给学习、认读造成不便。西里尔字母文字能够清楚地区别这些音,基本做到了“怎么说就怎么写”,且字母形体区别较大,各个分开,不易误读。从左向右横写,方便排版和科技文献。但同时也没有了传统蒙文书写迅速、兼顾各地方言等优势。至于原苏联境内的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两个共和国,也经历了类似的文字改革,二三十年代短暂的拉丁化实验后,四十年代迅速改用基立尔字母拼写当地语言。 13世纪末14世纪初(元末明初),并不是独立的文字。用于汉人学习蒙古语而为之。如:阿兀剌——山 额兀莲——云文献资料有《至元译语》、《蒙古秘史》、《华夷译语》等。
顺宏冷暖-MISS冯
。蒙古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她使用的通行文字有千年的历史。蒙古族的文字,除学龄前儿童外,所有的中国人差不多每天都能接触到,但注意的人可能确实不会很多。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纸币,除汉文外还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打头的就是蒙古族的通用文字。蒙古族的文字,如同世界上很多国家民族的文字一样不是自己创造的,是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体系,并经过长期运用和历史发展形成的。蒙古文的"祖谱"比较复杂,但可以概括为如下较简单的程式: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叙利亚文-叙·巴勒斯坦文-粟特文-回经文-蒙古文。 蒙古文字的起用年代和起源问题,说法不少。归纳起来,主要的或者有影响的有这么几点:西藏喇嘛亥嘎坚赞创制说、1204年借自畏兀人说,公元十世纪前后借自畏兀人说等。 对各种观点,学术界一直在深入研讨,这里暂不做评说。蒙古族的文字历史上不但有过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创制出一种新的文字体系的尝试,而且还有过完全抛弃原有文字,创制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有符号体系的文字的尝试。十三世纪中叶,蒙古人统一中国,忽必烈(1215-1294)当了元朝皇帝以后,为了达到国内各民族能有一个统一的书写工具的目的,遂命帝师八思巴(1235-1280)喇嘛创制了一种文字,并从1269年起正式颁行。这种文字在历史上有好几种不同的名称: 创制初期,为区别于原有的蒙古文字,即称为"蒙古新字",过不多久,为了从人们的头脑中去掉新旧的概念,忽必烈发布圣旨称这种文字为"蒙古字",并明令不得称为"蒙古新字"。 这种文字在元代是一种官方文字,因而在《元史》等史籍中称之为"蒙古国字"或"元国字"。到了近代,随着对这种文字的研究工作的发展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称谓即"方体字"和"八思巴字"。第一种叫法是根据其字形特征赋予的称呼,而且基本在蒙古族学者和外国学者中间使用。 第二种叫法是根据其创制人的名字而来的称谓,一般只在汉族学者(或汉文文献)中使用。蒙古族文字的信息处理工作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领域中起步较早、发展领先,我国计算机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工作首先就是从蒙古文开始的。80年代就在计算机上实现了蒙古文信息处理系统,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8个使用回鹘蒙古文的省区推广应用计算机处理蒙古文信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后来又先后开发了与蒙古语文研究有直接关系的多种文字系统(传统蒙文、回鹘文、托忒文、八思巴文、新蒙文、布里亚特文等)、蒙文词类分析研究系统、词典编纂系统、传统蒙文转译系统、激光排版系统、蒙古作家用语风格分析系统、蒙文图书管理系统、蒙医诊查系统、电视节目安排系统、汉蒙对照名词术语编纂系统、蒙文WINDOWS操作系统、蒙文矢量字库及蒙汉文混排软件系统等20多种管理系统。自治区科研攻关课题“现代蒙古语百万词统计分析”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分析市场现状应该从三方面入手: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市场需求层次和各类地区市场需求量分析,估计产品生命周期及可销售时间。 根据各市场特点、人口分布、经济收入、消费习
民族概况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2
注重在 民族和舞蹈两个方面了,民族嘛,自己搜内容,特别是作为传统的面临的现代的各种冲击,急需保护研究,特别是以前研究很少。舞蹈么,重在与其他的舞蹈的异同,重在区
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
“文革”初期,文艺黑线专政论打击了之前绝大多数艺术成就,孔雀舞也包括在内,被称为“封、资、修”的产物,当时的代表人物刀美兰也被下放,一度风光的舞蹈协会、歌舞团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