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1

leemary6401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与烟猴戒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喝玩乐nnn

已采纳

略谈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如大气整就吸烟能污染环境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做体结构,流域水质状况等,和小环境,如室深入研究,为保护环境和防治有关疾病作内或与人群活动范围很接近的局部空间。出贡献。吸烟,对于整个大气环境的污染是微不足那么烟雾污染环境后对人体有哪些危道的。但吸烟的危害直接作用于吸烟老本害?根据国内外报道和我们的调查研究和身,并污染于小环境,而小环境恰恰是人分析,概况如下:活动集中的处所,吸烟对小环境的污染在1、吸烟者的死亡率比不吸者高某些方面大大地超过了整个大环境.的污染70%;2、吸烟能显著缩短寿命,30岁起给人带来的危害。因而,吸烟对人体健康每日吸烟40支比不吸烟者少活8一9危害极大:特别是对青少年。但人们对这年;3、开始吸烟的年龄愈轻对死亡率的个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很多,影响愈大;4、死亡率随吸烟史延长而上最主要的是吸烟对人体听造成的危害是慢升;5、烟雾吸入量愈多死亡率愈高;6、性的,在短时间内表现不太明显。为此戒烟者戒烟后死亡率随戒烟时间的延长而环保和医务部门有责任作好宣传工作,并下降。一、卷姻烟,的有容成分烟雾中可分离多种有害成分,主要有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氢氰酸和丙烯醛等。气体占烟雾的90%,余者为微粒伏物体,包含焦油和尼古丁。一氧化碳是有毒成分,烟雾中含量在1一5%,被人体吸入后在血液内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能导至动脉壁水肿形成水泡,妨碍血液运行,并为血小板和胆固醇沉着创造条件而导至动脉硬化。氢氰酸能伤害支气管上皮及其纤毛,减弱其清除机能,使有害物附在上皮细胞上引起细胞的增生和变异向着癌变方向发展。焦油中致癌物为多环芳香烃、亚硝基胺和酚。尼古丁是使吸烟者成瘾的物质,作用于交截神经、肾上腺,使心率加速,血压上升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二、吸姻污染环魔与某些疾病的关系1、肺癌:过去30年间,某些国家统计数字表明肺癌患老数量的增加是相当惊人的,美国男性肺癌患者从万增加到51/10万。英国从万增加到71。8/10万。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调查材料表明,肺癌患者有95%以上有长期吸烟历史,要预防肺癌不控制吸烟是不行的。2、冠心病: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的回顾调查,动物试验和监床观察证明,吸烟污染环境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它既是独立因素又同其他因素如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协调作用,从尸体解剖材料来看,吸烟者冠状动脉的损伤比不吸烟者严重,其病变较重与吸烟量有关。烟雾污染环境,不吸烟者也同样受害称被动吸烟。故保护环境控制吸烟,特别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有极重要的意义。2、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根据调查材料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咳痰多。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调查材料来看患上二种疾病的人有95%以上有长期吸烟历史。青少年正在成长发育时期,呼吸道细胞抵抗力较弱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在大气环境严重污染情况下,中变吸烟者发展为严重气管炎的机会增多,因而环境污染与吸烟有协调作用。三、研究吸姐污染环旅与健康问厄的国内外动态从50年代起“吸烟与健康问题”逐渐引起各国环境和医务工作者钓重视,发表了一些文章,1962年英国皇家内科学会提出了吸烟与健康的报告,后来,又提出了第2次和第3次报告。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技术委员会早已肯定了吸烟与肺癌、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有着极密切关系。瑞典、挪威等国戒烟是比较成功的,肺癌发病率下降。有人对广东某地吸烟情况做了调查分析,阐述了吸烟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应引起注意。为了增进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应大力开展戒烟和禁烟的宣传,以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132 评论

阳光明媚1618

吸烟与戒烟心理探析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报告,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这些人大多数是在发达国家,仅美国每年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的人超过40万,全球达250万。预计到2025年,与烟草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死亡要达到100()万,其中700万在发展中国家,仅在中国就有将近达200万。根据国内近年来对全国50万人吸烟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平均吸烟率为,全国吸烟人口近3亿。现代科学证明,香烟里含有将近30种毒物,包括尼古丁、氰化氢、二甲基、亚硝基胺、一氧化碳等等,有的能导致肺病、口腔粘膜白斑,有的能致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及肺心病;有的能致溃疡病、弱视等等。香烟中某些毒性物质,能使体细胞、生殖细胞的遗传物发生变化,殃及后代,引起胎儿畸形等。可见,香烟集毒物之大成,是疾病之渊源。这样一种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大敌,应该是足以让人望而生畏的。世界卫生组织、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都在大声疾呼开展一场广泛的戒烟运动,甚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吸烟虽然被认为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自我伤害行为,但为什么吸烟者比比皆是?为什么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不少人还是要不借健康代价亲身体验呢?分析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原因,很多专家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青少年吸烟主要原于好奇模仿心理;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以烟引路,出于交往心理;一些青少年祟拜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认为吸烟时髦、潇洒,盲目追求、模仿、出于虚荣心理;在遇到苦闷、烦恼时烟可以暂时麻醉人的神经,使人们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出于消愁心理等等。在这些心理的支配下导致了大量青少年吸烟,并且大中学生中吸烟率随年龄、学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从10-14岁即开始吸烟。对成年人吸烟容易和戒烟难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也作了大量的探讨,有许多关于让一个人保持对香烟的依赖性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吸烟可以使一个人生理上或者心理上,或者两方面都成瘾,随之自然是欲罢不能。是什么原因促使吸烟者对香烟的依赖,而后成瘾?本文将从生理,特别是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与同行们商讨。一、香烟里的成瘾物质—尼古丁的作用强化了吸烟行为香烟里的尼古丁随吸烟者吸人口腔被肺粘膜吸收后,直接进人血液,而后尼古丁随血液一起流动,最后通过血脑屏障进人大脑,对脑神经生理活动产生复杂的影响。首先,尼古丁能够抑制脑中一种名叫“单胺氧化酶一B',的物质,然后促进脑内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能够提高神经信号的传递速度,使人的思维活动更加敏感,这便是抽烟能够提神的生理依据。而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确有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大作家是烟瘾很大的人,这自然与吸烟可以提高思维活动效率有关,有些人在思考问题时,自然想借助吸烟来促进大脑思考。具有长期吸烟史的人,其大脑早已习惯于尼古丁的刺激作用,如果戒烟,大脑中的单胺氧化酶一B因缺乏尼古丁的抑制作用而频繁活动,从而影响多巴胺的分泌,此时,戒烟者就会出现全身难受、头晕、恶心和精神萎靡不振等多种身心症状。此种症状,医学上称为“戒烟综合症”。停止吸服尼古丁以后,戒断症状将在最后一只烟的几小时后开始,包括出现易激惹、渴望香烟、注意力以及感知减退、睡眠障碍、食欲增加等,若此时有人递上一只烟,戒烟者只需深深吸几口,待尼古丁进人大脑后,上述症状即可消失。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吸烟者都感到深受到香烟之害,开始雄心勃勃地发誓戒烟,但绝大多数人戒烟不久就欲罢不能,又将香烟叼到嘴里,戒烟的努力也随之烟消云散。弗莱特揭露一项十分惊人的数字,就是99%的吸烟者,经过多次劝助都无法放弃香烟。显然吸烟的原因不能够完全归咎于尼古丁的影响,但是因为尼古丁具有镇定和兴奋作用,却能够使吸烟者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香烟,最后从生理上瘾,继而在心理上也上瘾。二、对吸烟的某些错误认知,支持了个体的吸烟行为认知心理学家强调个体产生怎样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某个事件的认识、解释或看法。对同一事件、事情的认识、解释和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那些嗜烟者由于对吸烟这一行为持错误的非理性的看法,并不自觉的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进而支持自己的吸烟行为。一方面,吸烟者对吸烟的危害是将信将疑,即使业已证实香烟能够致肺癌,但吸烟者却认为患肺癌者不一定都是因为吸烟,吸烟者不一定都要得肺癌,并以此类推,这两个“不一定”表面上看起来理由十分充分,但实际上是吸烟者用来掩饰的一块挡箭牌,须知香烟之害,对人体诱发疾病是需要一个过程,是由隐到显、由微到著、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它的危害处于量变阶段时,不易被个体觉察,只有进人质变阶段,才能被个体知觉,在此之前虽然不能被个体知觉,但却不能够否定其危害的存在。另一方面,许多吸烟者即使非常清楚吸烟对个体健康的危害,却苦于戒不掉,或对香烟已形成的生理上、心理上的依赖,为减轻吸烟危害健康的不安、恐惧以及焦虑情绪,为了不使这种焦虑和恐怖折磨自己,自我就会不自觉地调动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缓解或消除这些不安。如吸烟者通常更多地看到吸烟给个体带来的“好处”比如吸烟可以提神、消除紧张与苦闷,可以帮助人际交往与沟通,可以满足公关的需要,还可以帮助思考,并将这些“好处”无限制地扩大化,这样一来,给自己吸烟行为加以合理化作用,合理化作用是以解释某一事件发生原因的防御机制,常常表现为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解释行为的原因,即个体遇到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个体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视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三、吸烟是口唇期人格的表现之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看来,吸烟是口唇期人格的表现之一,吸烟行为实质是口唇人格的成年人在行为发展上的倒退与停滞的表现。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个体人格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口唇期(0一1岁)、肛门期(1 -3岁)、性器期(3 -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器期(12一成人),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部位命名的。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本我中基本需求(指性、或Libido)的满足是靠身体上的这些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为性感区。在六岁以前,如果某一时期个体在行为上受到过分限制,或过分放纵,即满足受阻,致使个体未能在需求上获得适度的满足,就可能会发生停滞现象。从低级阶段进人较高级阶段顺利解决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就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反之,则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个体就不能完全过度到任何较高级阶段,以致低级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体面临危机或面对压力、挫折时,个体的心理行为很可能退回到较早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停滞现象越严重,就越容易产生倒退。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幼时期创伤经验导致口唇期心理能量的停滞,从而导致成年人的口唇期人格,吸烟是口唇期人格特征之一。每个个体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这个阶段跨越了大约生命的头12个月。口、唇、舌是主要的性敏感区。力比多的满足主要靠口唇部位的吸吮以及口腔内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此时期个体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这一时期的创伤经验,例如吸吮或喂养的创伤、口腔活动的要求受到剥夺、极端的挫折、过分满足,会导致力比多(性能量或心理能量)的停滞、固着以及口唇人格的形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嗜烟、酒的成年人,或许被诊断为具有口唇期人格。具有口唇人格的成年人对他人的看法则完全是从“他能给(喂)我什么”着眼,总离不开口唇期“吸吮”的本质,在行为上表现为嗜烟、酗酒贪吃、咬指甲、喜欢打听和传播小道消息等,所有这些行为实际上均是口腔活动。所以,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看,吸烟行为实质是口唇人格的成年人在行为发展上的倒退与停滞的表现之一。另外,许多吸烟成人认为很多时候并不想吸烟,只是嘴里衔着香烟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就像婴儿嘴里衔着母亲奶头一样,是婴儿期性满足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吸烟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是婴儿期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吸吮、吞咽等活动在成人身体上的变向满足。四、个体已形成的习得无助感,加剧了吸烟者的戒烟困难和行为主义传统的许多研究一样,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也开始于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研究。研究者观察了狗在一种实验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即狗被套上锁链,不断受到电击,但又无法逃走。经历了几次无法逃脱的电击之后,研究者把动物放在学习逃离的情境中,但令研究者感到吃惊的是,那些有过无法逃脱电击经验的狗,在电击开始后的几秒钟里还四处跑上一会,然后,它们就停下不动了。研究者认为,狗己经“明白”它们是无助的。在无法脱逃的电击中,它们已经无数次尝试逃跑,但都未奏效,最后这些狗认识到它们不可能逃脱电击,然后屈服于无助感。用行为主义的术语解释就是,狗把它们在第一情境中习得的经验不恰当地迁移到了第二个情境中。大量的重复实验证明,人和动物一样都容易受习得无助感的影响(Garber & Seligman,1980; Maier& Seligman,1976 )。人们在最初不受控制的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还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后来的研究证明,并不一定要有最初的在不受控制的情境中无助的经验才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只要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克服一个严重的困难(Maier&Seligman ,1976 )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Brown&Inouye,1978;De Vellis, De Vellis,&McCauley,1978 ),人们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以后的研究发现人类戒烟也容易受习得性无助的影响。习得性无助也许可以帮助心理学家解释戒烟难的原因。正如当吸烟者想戒烟,经过多次努力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戒掉,他就认识到他在戒烟行为上是无助的。以后自然放弃戒烟的努力。五、嗜烟者在人格特质的内一外控制点上比其他个体更倾向于外控心理学家通常把人格定义为:是那些稳定的、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的品质。特质理论家处于特质分布曲线上的人的行为如何,注重描述那些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点的人一般会表现出什么行为,所以在个体吸烟或嗜烟与人格特质的探讨上更注重了解具有怎样人格特质的个体更容易吸烟、嗜烟或戒烟的成功。发现嗜烟者在人格特质的内一外控制点上比其他个体更倾向于外控;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容易成功戒烟控制点的研究是从朱利安·洛特的泛化的预期概念中发展起来的。控制点是一种在各种情境中一贯发挥作用的可界定的个体特征或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根据人认为发生在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事情是否可以控制,来对人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内控者和外控制者。控制点纬度的一端是内控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另一端是外控的人,他们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由外力控制的,把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自己无能为力。个体的内外控制纬度对行为的影响是:它将使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时采取不同的行为。内一外控人格特征能够准确预测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洛特在他的几项研究报告中得出:个体的内一外控人格特征与个体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中所作行为存在显著相关,这种事件其中就包括吸烟事件。朱利安·洛特的两项研究(1966)均发现:(1)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倾向于外控;(2)那些接受香烟盒上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并戒了烟的个体更倾向于内控,尽管不论是内控个体还是外控个体,他们都相信这种警示是正确的。另外,在吸烟与健康的问题上,内控者比外控者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健康发挥作用,而外控者不承认自己所作所为会对健康有多大影响;内控者比外控者更愿意采取措施预防疾病(Seeman, &Seman, Say-les,1985)。上述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在戒烟行为上,内控者一旦在认知上接受吸烟有害于健康时,他们通常比外控者更能够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诸如通过自行的放松练习、意志努力控制吸烟行为、或逐渐减少每天的吸烟量等自我控制的方法,成功地戒烟;而外控者虽然在认知上同样接受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他们不愿意承认吸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更不容易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对健康有多大的影响,常常提出外因为吸烟行为辩护;比如,不吸烟的人也会得肺碍等。所以,我们有理由得出:在戒烟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人格的内外控纬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成功与失败的戒烟者的在人格特质的差异重要是控制点的差异:即: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容易成功戒烟。

194 评论

我爱吃酸甜苦辣

吸烟有害,勿受诱惑 ——写在2000世界无烟日 今年5月31日是第13个“世界无烟日”。今年无烟日的主题是“不要利用文体活动促销烟草”,口号是“吸烟有害,勿受诱惑”。 烟草在全球盛行了两百多年,直到20世纪,人类才开始认识到烟草对人类的危害。1987年1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从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开展无烟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吸烟有害于健康,呼吁全世界吸烟者主动放弃吸烟,号召所有烟草生产者、销售者和整个国际社会一起行动,投身到反吸烟运动中去,为人类创造一个无烟草的环境。 烟草随着燃烧温度的变化,可以产生4000多种物质,研究表明,其中许多物质对人体有害,仅目前查明的致癌物质就有40多种。吸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恶化的主要原因。吸烟者还易患胃、十二指肠溃疡和神经衰弱等疾病。研究还发现,被动吸烟者受到的伤害甚至超过吸烟者本人。 烟草所致的急性危害包括:缺氧、心跳加快、气喘、阳痿、不孕症以及增加血清二氧化碳浓度。吸烟的长期危害,主要是引发疾病和死亡,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肺癌和其他癌症(喉、口腔、咽、食道、胰腺、膀胱、子宫颈、白血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本人,而且还秧及其周围的人。研究表明,吸入他人吐出的香烟烟雾,可导致婴儿急性死亡,婴幼儿呼吸道疾病及中耳疾病,成人肺癌及心脏病。儿童的父母吸烟把儿童置于更危险的境地,因为这将增加他们未来吸烟的可能性。 目前全世界约有11亿吸烟者,其中70%以上的烟民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全球约有4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吸烟,每天还有8至10万年轻人成为长期烟民,到2025年,全球吸烟人数将达到16亿。现在每年有约400万人死于由烟草制品引起的疾病,在未来20年中全球由吸烟所导致的死亡将增加3倍。到2020年,被烟草杀死的人数将超过其他任何一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死于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将超过艾滋病、结核、难产、车祸、自杀、凶杀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 据实验研究表明,一支香烟的烟碱可使一只白鼠致死,20支香烟的烟碱可毒死一头牛,在法国举行的一次吸烟比赛中,有人连吸了60支烟就当场死亡了。吸烟不仅害己,而且还害他人,被动吸烟者所受毒害的程度也是惊人的,欧洲每年有将近14万被动吸烟者因此患癌症或心脏病而去世。被动吸烟对青少年的伤害更大,在吸烟者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患气喘病、支气管炎、肺炎和中耳炎的人数明显增加。青少年是发育时期,更不应该吸烟。平均来看,若吸烟者从青少年时便开始吸烟,并持续下去,就会有50%的机会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其中半数将死于中年,或70岁之前,损失大约22年的正常期望寿命。由于长期吸烟,从青年时期开始的任何年龄段的吸烟者都比不吸烟者的死亡率高约3倍。 吸烟导致的社会问题并不仅仅止于人类健康一项,由此引发的其它许多社会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吸烟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烟草业经济收入。有人指出,目前我国烟草的税收实际上是“愚人的金库“,吸烟造成的健康和经济损失与烟草利税之比大约为2∶1。此外,据世界银行估计,烟草每年给全世界造成约二千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一半损失由发展中国家负担,这包括对吸烟导致的疾病的治疗费用、因职工生病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以及因失火造成的损失等。 我国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吸烟率在37%以上。有资料统计,世界上的吸烟人数正在下降,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烟民队伍却在不断扩大。据调查,我国现有烟民3.2亿,比美国的人口总数还多,如果这3.2亿“烟民”每人家里或办公室里有一位或两位“非烟民”,那么,被动吸烟的人数将是十分惊人的。这些数以亿计的“非烟民”,天天受到毒雾的熏染,天长日久,一部分“非烟民”,也会得肺癌等其它疾病,而成为“烟民”的牺牲品。由此可见,吸烟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我国广大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您的个人健康,也为了全社会的公共利益,请您戒烟!

340 评论

nancyding0696

可以在网上搜啊有好多答案的

26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海烟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怎么写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

    childrenqj12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江南烟雨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喜欢江南,自然也是忘不了那烟雨蒙蒙中的传说与故事。此时,已是三月,烟花不见,倒是春雨绵绵。每逢早晚,雾气升腾,细雨蒙蒙的轻纱欲遮,江南小镇的朦胧月色,犹如画中走

    shangbabayu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人间烟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流行歌曲并非今天才有,而我国古今流行歌词的传播状态却截然不同,古代流行歌词往往能够吸引文人士大夫的注意,从而脱离音乐走向案头文学,而当代流行歌词则越来越成为传播

    英式风情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烟农的愤怒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建立“名、优、特”烟叶产区 提高烟叶品质和可用性 所在院校: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烟草分校 所学专业:农业技术推广2002级烟草种植专业 指导教师:徐江明 学生姓名

    易买易得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往事不如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特别是其中的记叙文,更是常见,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法的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文体。这种类型的作文要怎么写呢?

    dp2404497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