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9

黄黄的树
首页 > 职称论文 > 内经学术特点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晴猫猫天

已采纳

内经理论的学术价值如下:

《内经》诞生于两千年前,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数千年来一直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准绳。历史已经推演到 21 世纪,现代医学的飞跃发展,推动了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

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世界医学史上,曾经有过多种传统医学,如希腊、罗马、印度、埃及、阿拉伯等。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除中国的传统医学得到了延续外,几乎全部沦为民间医学,或者出现了断层现象。

而中国的传统医学,虽然经历磨难,却一枝独秀,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令人深思的。

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

三、《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有人认为,《内经》是一部阐述中医学理论的著作。但金元时代张子和曾说,《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首先,《内经》所阐述的中医学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国古代哲学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这是中医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以阴阳 为例,阴阳学说导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自被引进中医学领域后,使阴阳的概念不仅具有哲 中国古代哲学的涵义,用以阐释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且赋予阴阳以医学的内容。

如阴虚、阳虚二词,作为病理名词,具有医学的涵义,这里不再作为二个哲学概念来理解。 内经论文阴阳的这种双重的涵义,使中医学的理论具备了思辩的色彩,同时可直接作为诊治疾病的指导。

222 评论

静夜玄霜

浅谈《医学答问》的学术特点论文

【摘要】 《医学答问》(四卷)由清代广东茂名梁玉瑜所传。此书以问答方式立说,详论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用药宜忌、食物损益、防病延年之道。其书论析精辟,言词朴实,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为提高中医学术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 医学答问 梁玉瑜 学术特点 研究

梁玉瑜,字特岩,清末广东茂名(今广东省茂名市)人。梁氏门庭业医,尤善舌诊。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梁氏任新疆镇迪道(今哈密至乌鲁木齐一带)太守,有官吏陶保廉,字拙存,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闻其医术,叩其所学,相互论医。陶氏据梁氏所述纂《舌鉴辨正》二卷(1894年),此书为中医舌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作用。本文所论《医学答问》一书,据其书中扉页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丁振铎序文短评[1]可知同为梁氏所传之书。清·光绪年间,此书曾由兰州固本书局刻板印行,但印数有限,得者又多藏而不传,故流传不广。原书木刻版现藏于兰州。近年所出校本多以甘肃人民出版社1962年2月铅印本为校本,整理校注而成。现将该书学术特点探讨如下。

详论四诊,尤重验舌切脉

梁氏开篇详论四诊,尤其强调验舌切脉之妙。其论望诊,择《内经》之精要,并附绘《头面容色与藏腑相应图》于后,对古之察色则主张“以意会之,求其光明润泽而已”。梁氏对舌苔之辨论殊为注重,观其《凭舌辨症法》专篇,从舌色、质、态及苔的'色、质、津液等方面立论,列有正红舌、青紫舌、舌卷、舌浮张、舌干裂、舌芒刺、光亮舌、蓝舌、舌有肉钉朱点、舌老红、绛舌等,而苔则有白、黑、灰、黄及多水油滑、浮白多津、厚腻、腻有罅裂纹、干燥焦裂……。其审察、分析之处,绝非一般经验者可及。如其言:“凡舌色正红,不浅不深,不赤不紫,不粗不涩,津液如常者,无病。或微有或黄或白之浅薄涨腻,一刮即净者,此因食物中之寒热不等,稍有留滞在胃中,胃气盛者,片时转运,即能消化,此亦无病。”至于闻诊,梁氏言:“察其声音、气息,以审病所在也。”尽述其心法,“声浊音破”、“鼻塞呻吟迫速”、“口鼻气热”、“谵语”、“口气臭而酸”或“大声疾呼、癫狂骂詈”等以别寒热、虚实。“问者,究其病根也。老问有何不健,幼问有何不安,男问有无遗泄,女问有无闭经,总问有何要病。”在赞同张景岳《十问》的同时,强调内外所伤、嗜欲、执业、攻读、服药、病程情形等项,皆指切要之题,于读者临证多有收益。梁氏十分强调“切脉”,但反对持脉以决诊,其言:“切者,诊其脉之浮、沉、迟、数、虚、实以验病之表里、寒热、虚实,参之望、闻、问有相符否,以决所以治。”另外,如“肥人脉沉不为沉,沉而有力乃为沉,瘦人脉浮不为浮,浮而轻浮乃为浮;士商脉小不为微,静躁分之小微见;农工脉大不为洪,气力辨之洪大异”,提出切脉当参辨体质、职业等因素,为临证辨治提出新思路。

熟识生理,辨识病证真假

根据四诊所得,而辨症识病,但欲知病之所在何脏何腑,必须熟识生理之常。梁氏以《十二经阴阳所属脏腑》、《受病时表里寒热虚实》等专篇论生理、病理。以其论肺为例,书载“肺,手太阴”,“魂藏于肺”,“形如华盖,六叶二耳,……气旺则年寿长永,眼白及右颊、鼻孔、咽喉皆肺所属”,“肺有表症,邪在表,舌色如常,或黄、白、红不等,右寸脉浮,其症为身发热者,两脸红者腠理闭也。”至于肺寒、肺热、肺虚、肺实等证各有详细辨治,所录脉、舌、症、因均较切实,明白易辨。

梁氏于书中多处剖析易淆之症,如谓:“面色青,专是里症,无表症。目睛红赤,热伤肝、脾、肺真症,亦有感风表症。舌中黑,牙床乌,专是热伤胃烂症……手足抽捉,有寒症,亦有热极假寒症”,总计26条,举数症以明辨析理,告诫后学。其对“病重人,常呼亲、念旧”,指出“此等症,多是真热假寒”,如“舌未全黑者,脉尚有至数,或见伏者,闻其呼己、呼朋、遗嘱,语未乱者,是阴阳未绝也”;对重病人之“吐症”,以其口之渴否,舌苔之黄、白、黑、干、滑,脉之迟、数,以审别属“胃寒极不进谷食,不化谷食”,抑或“胃热极不进谷食,不藏谷食”;尚有痛、泻、肿、厥、昏瞀、胡言等急重症候,梁氏详析切脉、望舌之理,热衷于四诊合参,分经解析,视“某经之脉先散,或某经先无脉,……全凭舌脉参判”,以祛偏执臆见,并一隅三反之。

评论先贤,继承融会创新

梁氏治学严谨,对先贤诸学说论言中肯,正如其所言:“读医书者,岂可如时文家之截上、截下。”该书不但涉及《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还对徐洄溪、黄元御、陈修园、张景岳、李士材、缪仲淳、刘河间、张子和等前贤著作、医论给予恰当评论。

辨治内伤、虚劳 梁氏认为:“内伤为里证之通名,不尽属虚劳,用药各有宜忌,世人专指内伤为虚劳者非也。”梁氏将其分为“虚寒内伤”、“阳火内伤”、“阴火内伤”3种,并各列20症说明,并提出“舌脉为虚寒者,宜用参、冬、术、草、姜、附”,“阳火偏旺,宜用石膏、知母,……清火救阴”,“真阴已伤,……宜用干、熟生地、五味子、玉竹”等法,颇有见地。

“虚劳,为百病中之大病”, 梁氏分析其成因言:“非先天生成,多属后天所误。”初因外感邪热客肺,为医者所误,久之肺金伤,肾水枯,即所谓“伤风不醒而成痨”,另有七情、房欲、攻读诸伤,或五行乘侮,终使肺肾阴亏而致成斯症;又有生质瘦弱,素察虚羸,感邪误补,或滥施温散,耗精伤阴致酿此疾。梁氏提出治“将成未成者”,以平阳清里汤(生石膏、犀角、知母、黄芩、黄连、黄柏、羚羊角、甘草)、凉补肺胃汤(石膏、犀角、知母、甘草、竹茹、桑皮)等清热解毒;治“已成症者”,宜六味或加天麦冬、沙参、玄参、玉竹之类。组方用药,贴近临床。

明辨阴火、阳火 梁氏言:“阳火、阴火,李时珍《纲目》火部、赵学敏《本草拾遗》征引甚繁,……皆是辨火类之阴阳,未揭火病之阴阳也。”他认为阳火者即实火、邪火;阴火言虚火,乃内炎之火。治以清泄阳火,滋养阴火,然皆忌温补此处所论“阴火”,与李东垣之论不尽相同,多有启发。

探求血证病源 梁氏探求血证病源,一言“偶然硬伤”,如猛力举重、跌打受伤,治宜活血去瘀,若误用他药,迁延不愈而成;二言“阳火偏亢”,多由素体热甚、或误入温补、或冒暑热、或怒、或饮酒太过,使肝脾失于藏统,肺胃络损而成;三言“阴虚火旺”,责于后天失于调摄,其言:“阴虚火旺者,药误而使血坏也,血坏不能强用温补,温之则津竭,补之则增滞。”

未病先防,药食却病延年

书末记载梁氏宗族世业岐黄,年逾二百,其六世祖曾寿一百一十。梁氏言:“凡人守身,必先慎疾。”又言:“人定则胜天,寡欲则延年。”这不仅阐明了《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而且鼓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预防疾病,益寿延年。梁氏在《食物之损宜》中虽有偏执之处,如“白羊黑头其肉毒”、“牛乳以纯黑牦牛为良”等,但性、味分析仍不失其药食补养之理,对后世药膳食疗发展有较深影响。

【参考文献】

1 梁玉瑜传,陶保廉录.医学答问[M].铅印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4,11~44,124,79~93,103~105,164~173,217~218.

258 评论

无人边框

是你要吧!哥们要诚实

354 评论

小小锅盖子

大一中医护理系 论文是护理方面的啊

护士啊 学的是《中基》

写论文 学得真的少些学中基要写护理方面的论文·········挺难

建议看下《内经》王洪图编写的 人卫出版社 《中医药高级丛书》

中篇第2节···生命观 、疾病观 、养生康复观 里面好多可以取材

学《中基》写论文有难度 ,现在学院教育都偏离了真正的中医

335 评论

倍笨儿9999

其实《黄帝内经》与道家的黄老之学,及《易经》、阴阳五行,都与中国文化的精华密切相关。尤其听说医学院不研究这个,感觉实在太可惜了。《黄帝内经》是上古到现在很大的科学,因为这本书不是仅限于医学医病而已。六十岁以下的人,不管是大医生、大教授,对不起啊!很抱歉,我想大概都没有好好把这一本书读完。如果能够下决心把《黄帝内经》好好读一读,不但对医学、医药有帮助,甚至对生理科学、物理科学,都会有新的发现。

《黄帝内经》分两部分,《素问》与《灵枢》,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假使要出考试题,就请问什么叫《素问》?什么叫《灵枢》?这个答案很难。简单告诉大家,《素问》是黄帝请问他的老师,生命与天地之间的道理。这些问答的记载,当然不是像现在写的论文一样,所以这个书的一点一滴,都要自己去挖掘其中的宝藏。《灵枢》也是黄帝与医药专家的问答记录,不过问的是岐伯同其他专家,比较偏重医药方面。两部分的内容综合起来通称《黄帝内经》。

那么有没有《黄帝外经》呢?有的,那就是治国、兵法等。所谓“内”是对内部,对身体、生命、个人来讲的,也有编整的医学,定名《黄帝外经》的。

98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

    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第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

    一见卿心71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简述学术论文的特点

    学术论文的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本质属性。了解并掌握学术论文的特征既是撰写学术论文的需要,也是对学术论文的水准及价值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1.科学性。科学性

    hsxshirle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经验型论文特点

    论文写作经验 写过这么多论文,似乎应该有许多经验,分享一些论文写作经验,一起来看看吧! 审稿过程中,常常碰到同行的经验型论文。我一直感觉,大家的认识不清。在我看

    棉花糖夫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物理学术论文的特点

    学术论文的特点有:内容的科学性、理论的逻辑性、结果的创新性、论述的专业性、格式的规范性。 内容的科学性。学术论文要求其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灵魂,就是

    心菲殿下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文学术性的特点

    学术论文的特点如下: ⑴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

    chunping19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