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0

a长了一半的草
首页 > 职称论文 > 美国我们的故事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夜月叶耶也

已采纳

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科学家都有他失败的一面,现在,我就来看一看科学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这个学会就是著名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领导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医药化学家和哲学家。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医药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68年,由于姐夫去世,他又迁居伦敦和姐姐住在一起,并在家的后院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实验工作。晚年波义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达尔文探索生物链 1843年暮春的一天,从离英国伦敦10多公里的一个名叫唐恩的小镇里,走出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人,他就是生物学家达尔文。 这天天气晴朗,一些美丽的蝴蝶和蜜蜂在开满鲜花的田野里飞来飞去。达尔文径直向一片开满了粉红色花朵的三叶草田里走去,他是来对田野里的谷种植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的。 达尔文先观察三叶草的花朵。他要看看这些花朵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它们的媒人究竟是谁�达尔文看到,有许多土蜂在三叶草上空飞舞,有的土蜂停在花朵上面,正把自己吸食花蜜的器官深深地插入花蕊的蜜腺之中吸食花蜜。他知道,这些土蜂就是帮助三叶草授粉和繁殖后代的媒人。达尔文一连观察了几天,见今年的土蜂非常多;而到夏天的时候,三叶草结的籽也特别多。三叶草丰收了。 到了第二年春天,达尔文又去观察。他发现这一年在三叶草地里采蜜的土蜂很少;而到了夏天收获的时候,三叶草结的籽也大大减少;三叶草歉收了。这显然是土蜂少了,减少了给三叶草传粉的机会的缘故。他又在思索:这一年的土蜂为什么少了呢�于是,达尔文又对土蜂进行追寻,终于,他在一些岩石洞和树洞里,找到了一个个土蜂窝。同时,他又有新的发现——许多土蜂窝被老鼠吃光了蜜,并且被破坏了。这样,达尔文又明白了,是老鼠的多少决定着土蜂繁殖的数量�老鼠多了,它破坏的土蜂窝多了,土蜂就少了。 后来,达尔文又经过观察发现,老鼠的多少是由猫的多少决定的。三叶草、土蜂、老鼠和猫这几种看来根本毫不相干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原来还存在着这样有趣而又复杂的关系。达尔文就这样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经过进一步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写出了《物种起源》等伟大著作,成为19世纪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141 评论

微尘8313

李四光爱国故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129 评论

xiamisally

中美关系的论文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双方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双方国家元首特别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定会取得积极成果。中美关系新定位立足新起点,面向未来,它要求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抓住机遇,共迎挑战。正如美国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委员会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所言,“要解决21世纪的许多重大挑战,美中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一种致力于为全球福祉而努力的共同承诺”。 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中美都强调了两国同舟共济的重要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前不久还引用中国古语“毋临渴而掘井”来形容中美携手合作的紧迫性。两国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这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双方将继续加强就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的讨论,不断增进互信与合作。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的形势下,中美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相互支持、共渡难关,这也是当前中美合作的重点。展望明天,即使世界经济的列车驶入较为平坦的地区,它也需要中美两国的引擎联手拉动持续前进。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中美加强合作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双方不仅应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新的航程展现新的前景。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308 评论

L张小猛

遭遇美国教育十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__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作者:高钢美国小学给十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十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由此“遭遇”美国教育。当我牵着十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反问我。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345 评论

RedWeiPrincess

(1) 女儿将外孙女从中国接到美国后,觉得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还在其次,最大的障碍是语言。汉语环境生活的人一下子到了英语环境,即使大人也没法适应,更何况是孩子。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美国的生活,女儿在家给外孙女教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单词,诸如老师好,你好,吃饭,喝水,上厕所等,就准备将孩子送进幼儿园。 美国的幼儿园都是私立,各个幼儿园收费标准各异,管理也有很大差别。好一点的幼儿园,要按申请的先后排队,而且很难得到入园的机会。女儿考察了她们住地附近的几所幼儿园,选择一所距离虽远但条件较好的给外孙女报名,但也需要排队。老师告诉排在第三名,轮到孩子入园时会电话通知。这儿好的是排队等候一切公开透明,不会有加塞插队的情况。 咨询托费,一月八百美元,真的挺贵的,有点心疼。但相较于别处,这儿的收费已经是很低的了,波士顿比这儿就贵得多。根据统计数据,美国托儿所和幼儿园平均收费为每年一万一千六百六十六美元,低的三千五百美元一年,高的一万八千美元。为外孙女报的是当地较好的幼儿园,收费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心里也觉得平衡了。在美国,孩子教育的两头,大学和幼儿园收费是最多的。所以,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母亲会放弃工作,干脆不送幼儿园,自己带孩子,美国近百分之三十的幼儿是母亲自己带。 不到一月,幼儿园通知可以送孩子了。女儿带孩子办好入园手续,老师又带她和孩子一块在幼儿园转了一圈,边看边介绍幼儿园的现状。这里有孩子室内和室外活动的地方,有各种设施和玩具,干净整洁,有专门的厨师做饭。按照年龄的不同分班,每班十五个孩子,两个老师,其中一个助教。学生老师比例在美国有统一的规定,幼儿园也不例外,虽是私营,也不能为了赚钱多招孩子。老师管理的孩子少,当然照顾会周到一些,这也让人感到放心。 周围都是陌生人,再加语言障碍,外孙女去幼儿园最初几天很不适应,看到她妈妈离开就哭。但不到一个星期,就习惯了。约半个月,外孙女已经能听懂老师的部分话,会用点头、摇头或者用最简单的“Yes”,“No”,“Ok”表示,基本可以适应幼儿园生活。三个月后,外孙女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就基本没有障碍了。如此之快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看来,在英语环境中,孩子比我们成人适应要更快。 (2) 我的一位亲戚是我们故乡一名幼儿教师,她们幼儿园要给孩子教拼音,教阿拉伯数字,简单的加减法,教儿歌等等。孩子有书,有作业,几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都学了,并且要进行考试。中国教育部门提出减负,但减负只是说在口头上,家长希望孩子学的愈多愈好。她们幼儿园根据上级的要求减去部分课程,却招致家长的极力反对:“不教知识上你们幼儿园干什么?” 教知识也是幼儿园竞争的需要,从领导到教师谁也不敢怠慢。不但在幼儿园学,在家也不会让小小年纪的孩子闲着,学识字,背唐诗,教儿歌,弹钢琴,学舞蹈,一些电视台不断推出的幼儿明星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人相信“艺不压身”,没准会培养出神童或者明星,成不了神童明星也没关系,总之,知识才艺是多多益善。可外孙女在美国进幼儿园半年多,依然没有看到老师教什么,难道美国的幼儿园真的什么也不教吗? 女儿参加幼儿园孩子们的活动,和老师交流,也听外孙女回家后比比划划的介绍。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除吃饭睡觉外,玩是最重要的事。 这里幼儿园没有什么统一的教材,教什么,由几个老师商量确定每周的主题,妈妈,爸爸,小狗,蜘蛛,蚂蚁,雪花,南瓜,圣诞节,什么都可以作为主题。老师讲故事,带着孩子玩,引导孩子们围绕主题随意发言,讨论只是为了交流,没有答案。目的就是启发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初步感知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她们认为这是正确学习的开始。 这使我想起曾经轰动美国的一场著名官司。一九六八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三岁小女孩伊迪丝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老师教的。妈妈表扬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女儿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法庭。因为她认为女儿以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二十六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一千万美元。理由是幼儿园剪掉了伊迪丝一只翅膀,一只想像的翅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这会影响她一生的飞翔。看似小题大做甚或无理取闹的官司,竟然打赢了!也许是受这个官司的启发,内华达州还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现在美国《公民权法》也规定,幼儿在幼儿园拥有玩的权利。 玩才是正道,教知识倒成了邪门,岂止邪门,而且违法。中美两国幼儿教育的理念竟如此不同,我既觉新鲜,更有点晕,一下子找不着北了! 在不断了解中,方知道这样的幼儿教育理念并非美国人独有,德国宪法也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可见他们幼儿教育理念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我还是不明白美国德国法律为什么这样规定?请教美国幼儿老师,她们告诉我,人生成长有其阶段性,教育应符合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过早教给孩子知识,开发智力,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一个人成才不可或缺的要素。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客观看待中美幼儿教育,都有其成功和不足,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美国幼儿教育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1)入学 美国的义务教育,从学前班到高中毕业,学生就近上学。担负义务教学任务的公立学校是完全按照居住地划分的,住在哪个学校的覆盖范围内,就上哪一所学校,不管你是自己的房子还是租房。学校要看的不是你的房产证,而是你近期的电话账单或水电账单,证明你确实住在这个地方。只要在这里住,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孩子都可以在这儿上学。对本国民众子女如此,对外国移民子弟也一视同仁,合法身份的移民子弟如此 ,非法的也不例外,照样分文不收。美国政府有条纪律,不允许教师问学生家长的移民身份(那是移民局的事)是否合法,否则可能把学生吓住,不敢来学校了。移民合法与不合法是家长的责任 ,儿童是无辜的 ,他们接受基础教育是天赋人权,不可剥夺。 外孙女到了上学年龄,女儿带外孙女去附近的小学报名,只在申请表上写明地址就行了。只要在学校覆盖范围内,你写哪里,就是哪里,学校不问也不管,美国人是信任你的。不过,相关机构有时会派人抽查,如果查到做假,那就是严重的诚信问题,除了罚款,还会有不良记录,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几乎没有人敢于这样做。这里报名不仅不用交学费,连课本费也不用交,和幼儿园相比,节省好大一笔费用。课本由学校统一购买,借给学生使用,学期结束放假前还给学校,学校再借给下一学年的学生用。我觉得富裕的美国人真够小气的,而老师却说,这样不仅节省了投入,还可以使孩子们养成爱惜书本的习惯。 学校报名后,再带孩子去班上见老师,班主任说,给孩子买两支铅笔,两个纸本就可以了。并说偶尔学校有活动要交费,照全班像时需要买照片,但这些都是自愿的,如果孩子不参加,也就不用付费。除此之外就是早饭午饭,可以在学校食堂吃,早饭是一美元左右,午饭大约二点五美元,也可以自己带饭。家庭经济困难的,还可以申请免费早午餐。 (2)看不到学生成绩和名次 学校远离居民住宅区,鲜有孩子走路上学,每到上学和放学,学校门前都是 汽车 排起的长龙,一直延伸到高速公路上,绵延一两公里,打乱了公路上的行车秩序。好在大家都能理解,总有志愿者在早晨孩子上学和下午放学时到此维持秩序,指挥交通,不会有乱象。每天女儿送孩子去学校,有时我也跟着去,常听美国家长对孩子说:“祝你玩的开心!”我总纳闷,为什么不叮嘱好好学习?难道上学也是为了玩吗?美国父母放学时接孩子第一句话多是问:“今天开心吗?”似乎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学不学知识没有多大关系。 我曾经多次跟随女儿去参加两个小外孙的班级活动,知道美国的小学就是班主任老师负责一个班的教学和管理,多年只负责同一个年级的教学,有的老师从工作开始带一年级直到退休,文学数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等主要课就是班主任老师教,理由是这样业务会更加熟悉。而 体育 音乐等课程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美国的教室里铺着地毯,小课桌一个学生一个,四个或者五个拼在一块,学生面对面坐着。教室的一角是老师课桌,平时老师就活动在教室,和学生在一起。教室墙上张贴着孩子们胡乱涂鸦的作品,花花绿绿的,书包就放在脚下。课堂似乎没有什么规矩,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坐在地毯上,有的跪在地毯上,更有甚者趴在地毯上。课堂上当然有老师讲课,但最多的是讨论发言,大家都争先恐后。老师对所有发言,都会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不会批评指责,没有错误,只有好和更好。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答案,即使老师的发言也只供同学们参考,如果有学生对老师的发言提出不同意见,那怕是错误的观点,老师也会赞赏,给予鼓励。 学校利用类似班会那样的形式,定期让孩子轮流当东道主,带上食品和饮品,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块享用。并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及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每学期大家都有一两次这样机会。老师也并非蹭吃蹭喝,同样要带东西当东道主,体现一种平等。外孙女第一次当东道主参加班上这样的主题活动,是女儿出面介绍中国,以后都是外孙女自己准备,自己介绍。我感叹,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很不简单,对孩子的锻炼说不清看不见但实实在在且是多个方面的。经过几次锻炼,原来胆小的外孙女也大大方方地站上讲台,述说她想讲的故事,有了不小的进步。 美国学校考试成绩从不公布,更不排名。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主要标准。以此排名会对孩子造成错误的引导,孩子因考试失败而灰心丧气,也可能会受旁人的讥笑,损伤一些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长此以往,会扼杀一个孩子的尊严和信心。当一个孩子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失败者,那这个人的一生还能干成什么事?教育得到的本来就不应该是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应是一种学习、思考、研究的兴趣和习惯,这才是让人受用一生的东西。这是与我们平时思维不同的另外一种思维,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也使我陷入长期的思考——学校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是那些课本知识重要,还是学习、思考、研究的兴趣和习惯重要?!偶尔看到一篇介绍钱伟长的文章,钱伟长自幼家贫,在家族义庄的资助下才得以上学读书,一九三一年,被清华大学录取,选择了 历史 系。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报效国家,他发出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豪言壮语,决定弃文从理,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断然拒绝。(废话,物理才5分,还想转系,答应了才见鬼)当年,物理系只有10 个名额,入校的学生有五分之一都想学,如愿的难度极大,且 历史 系的主任陈寅恪正在到处打听这个文史考满分的学生为什么还不报道,当然也不会放他。但钱伟长更不放弃,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包括他的叔叔钱穆,再加上他自己的死磨硬缠。事情总算有了转机,吴有训终于松口,要求第一学期的三门课,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考到七十分以上,就可以先试读。这几门课可全是他的短板,高考数学加物理才二十分啊!从此,他开始了在 科技 馆的奋发苦读。此间,正好遇到了与他一样努力自学的学霸华罗庚,给了他必要的辅导,使他逐步适应,越走越好,并且顺利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会公费留学生。能够到美国读书,受业世界航空航天之父冯卡门导师,成就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国防建设和“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放弃自己的强项,选择了自己的短板,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靠什么?他调侃自己:我这个人是搞什么学什么,我有这个能力,我认为他道出了根本。如果把人生拉长,短期的成绩,过去获得的知识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探索 的欲望和学习的能力会使一个人走得更远。 美国中小学语文教育重视讨论,要求思考表达,对某一个观点你赞成还是反对,赞成的话,理由是什么,反对的话,理由是什么,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小学阶段就要求写书评,鼓励孩子们创作,我的外孙女小学五年级时真的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书内插图,封面设计都由她自己完成,水平如何我并不知道,但写出一本书并且出版已是我惊叹不已。他们的作文题目五花八门,大多都切近生活,读书的心得,对生活的观察,有时也会出一些出格的题目,大得雷人。例如,学习二战史,让十岁的孩子回答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会不会支持他投放原子弹?你认为谁应该对二战负责?日本为什么会战败等等。外孙女读四年级时,老师留的一次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是《祖国的昨天和今天》。老师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学校里的孩子或者他们的祖先,来自全球各地,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祖国的 历史 ,知道祖国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评估。看到这样的作业,我懵了!这是大学或者研究生的论文啊!怎么给十岁的孩子做!其实老师并不要求写多少,只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人类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让孩子们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事物,思考问题,培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一次在南卡华人中文学校里(每星期天上午给孩子们上半天中文课),和一位旅美华人交谈,他说起自己在国内一次作文,很是感慨。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他没有遵照老师要求和指出的思路去写,而是别出心裁,大意是 社会 发展越来越快,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研究,让各人专注自己领域,钻研一定的方向,扫屋的扫屋,扫天下的扫天下,这个 社会 才会发展的更快更好。没想到老师在作文讲评时用了很长时间对他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临了让他说说自己的感想,也许老师的目的是让他自我检讨,承认错误。而他却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申辩,更引发老师的雷霆之怒,最后的结论是孺子不可教,让他很是难堪。时隔多年,他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到了美国之后,他更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觉得老师的观点虽然没有错,但给定标准答案的做法绝对不利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我也认为他说的对。 (3)美国的中小学正在增负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们大多都认为,美国的义务教育很烂,是失败的。在国际上举办的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中国学生总是金牌银牌,满载而归,我们高兴,美国人也眼红。我也曾多次听到美国家长对中国学生掌握那么多的知识,赢得那么多大奖的羡慕。面对中小学教育质量低劣对美国全球竞争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一些精英们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更多的美国人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现行义务教育,认为存在诸多问题。 美国学校没有统一教材和要求,义务教育的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较世界各国的要求要低,特别是较中国低出更多。几十年来,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水平每况愈下,数学阅读等课目不及格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教育界有人直言,美国义务教育确实到了令人沮丧的地步。中国不少旅美读书的学生都参加过G R E考试,也就是研究生考试,但是他们考研的数学水平属于我国高中甚至初中的数学水平。我认识一位四川人,在美国一家企业工作,企业派他回中国担任区域经理。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回中国后入学测试,降低一个年级也适应不了,可在美国是绝对一流的学生啊!父母在家百般努力,对孩子补课培训,可孩子依然是班上最差的学生之一。在网上看到一位苏女士写的文章,她念四年级的儿子到美国就学,老师看了中国数学课本后说:“小学不用再上数学课,甚至初中前期也不用。”苏女士惊呆了,差距真的就这么大吗?外孙女三年级时,说班上有的学生还在扳着指头算数学题。真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扎实程度,特别是数理化,美国是没法比的。无独有偶,前几天遇到一位熟人,说他的朋友移民澳大利亚,其女儿在中国才是初中一年级,但去澳大利亚后老师说数学已经可以读高一了。 在国内国际舆论对美国义务教育一片抨击声中,奥巴马政府准备大刀阔斧地改革初等教育,要求全国采取统一标准、改革教材,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数学科目,要求未来的中学生可以掌握目前高中生的部分知识。其实,奥巴马决定让他们的孩子在初中学会我们孩子初中或者小学毕业的数学,应该不是什么拔高之举,可有些美国人觉得不切实际,认为高得有点离谱了! 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七日,奥巴马签署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中,专门设立了一笔四十三点五亿美元的“力争上游”经费,旨在鼓励学校提出创新举措,提高学生成绩。二零一四年三月,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出了教育《改革蓝皮书》。强调:凡是在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中取得显著进步的州、学区和学校,均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资助,还可在经费使用中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可美国人普遍不看好奥巴马的决定,一些教育界的人士也认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由于美国的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对教育没有什么决定权,州自为政,州之下学区自主管理,学区说了算。各级政府、 社会 精英都在着急,但在美国这种体制下,却难以有大的作为。美国堪萨斯州的密苏里学区自二零零零年一月二十二日开始实施一项试验。停止双休日制度,两千四百多名学生要在星期六补数学和阅读课程。碍于州里的法律,开始只是“偷偷摸摸”进行,再后来以鼓励的形式劝导学生参加。奇怪的是,在如此遵守法律规定的美国,此举不但没有被禁止,反而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主管教育人士也认为该计划切实可行。管辖堪萨斯州五十八个城市校区六百六十万学生的大城市学校委员会研究室主任S•刘易斯极为赞赏,直言“这是个好计划。”在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的身心 健康 ,大力实施‘减负’的今天,美国的许多学校却在进行各式各样的‘增负’试验,希望提高学生的成绩,使美国的基础教育重振雄风,取得成效。

323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学经典故事教育研究论文

    中国古代“国学”概念简考 摘 要:“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最早出现于《周礼》,承载着乐师礼乐教化之职。在后世发展中,其含义也在逐渐演变。首先,基于对《汉书·食货

    深夜地黄昏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我的课题研究故事论文

    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常州市第四中学电教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

    时空归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美国我们的故事研究论文

    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科学家都有他失败的一面,现在,我就来看一看科学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

    a长了一半的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题目我的成长故事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我的成长故事

    曹婕倩风恬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我们的民族小学研究论文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

    赵鹏飞197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